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福建省寿宁县特产有哪些 寿宁有什么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福建省寿宁县特产有哪些 寿宁有什么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5-07 01:49:46

一. 广东省 肇庆 广宁县 竹虫

竹虫

竹虫的季节是夏末秋初。当地人称竹虫为“笋蛆”,其实是象鼻虫在竹笋上蛀洞产的幼虫。约一星期工夫,啃吃竹笋的竹虫从米粒大小长到手指头般粗大,发育成熟后便把藏身的笋尾咬断,并随笋尾落地。竹虫营养丰富,香酥可口,蛋白质含量很高,有抗衰老和养颜作用。可以油炸竹虫、焖竹虫、椒盐竹虫等,口感甘香脆化。因为竹虫的肚子里都是脂肪,因此焙炒时可以不另放油。当地人吃竹虫,既熟吃也生吃。有的在山上捉到肥嘟嘟的笋蛆,拧掉它的头就放进嘴里,说是越嚼越香。

二. 河北省 沧州 肃宁县 肃宁县无公害水果

肃宁县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建于2000年占地面积400亩拥职工150人,技术人员5人。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运作。年可产水果1000吨以优良的品质取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三. 宁夏 银川 永宁县 地椒子

地椒子,又名百里香,是遍布于六盘山区的一种优质牧草和药用蜜源草本野生植物。其茎成蔓状,高不过尺,依地而生,叶片小而细长,具有防暑避暑、补肝明目、温中散寒、和胃止呕、驱风止痛、滋胃润肺的功能
每当春夏之际,成片的地椒绿茵如毯,紫色的小花香味扑鼻,随风散发着阵阵清香,吸引着小密蜂不时光顾酿蜜。当地群众很早就以地椒代茶了。端午节前后,地椒子成熟了,人们从野外采摘其茎、叶,洗净泥土,用微火焙干,揉碎,再用开水冲泡,就成了清凉甘甜的地椒茶。地椒茶是西海固老百姓防暑解渴的常用饮料。近年有人经过科学配方,试制出"百里香保健茶",深受消费者欢迎
西海固的云雾山、月亮山、西华山、南华山、炭山一带的羊群在大山里放牧,由于经常食用地椒子,因此这里的羊肉味道鲜美,不太腥膻。( 银川)

四.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九龙金枣

宁县九龙金枣是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的。宁县九龙金枣又名宁县晋枣,已有两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其枣梭状圆隆,个大、皮薄、色玫、肉厚、核小、味甜。鲜食脆酥醇甘,适口性强。

枣系多年生鼠李科落叶乔木,在庆阳市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相传宁县地方——大枣在周代即作为方物进贡王室(进贡朝廷),因而得名“晋枣”。唐时武则天特别喜用,因之声名更加远扬。庆阳的枣主要分布马莲河流域的庆城以南川道地区,其中在宁县境内比较多见。驰名中外的为宁县九龙金枣(主要是宁县晋枣),在当地栽培已有两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在《诗经》和隋唐史志中均有记载,1986年被评为甘肃省优质农产品,1996年获甘肃省第二届名优产品鉴评会金奖。 宁县大枣即九龙金枣主要品系有吊枣(即晋枣和马牙枣,统称九龙金枣)、夏枣(又名圆枣)和冬枣(又名相枣或木枣)三种。晋枣栽培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是枣产品中的当家栽培品种。

九龙金枣皮薄肉厚,脆甜可口,营养丰富,平均单果重25克。最大的可达40克,实为枣中之王。宁县生产的“金丝蜜枣”色泽黄亮,肉质肥厚,含糖量高,曾多次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产品远销日本、香港、澳门和全国16省、市,深受好评。 宁县的马莲河川,九龙河川和城北河川是九龙金枣的主要产地,这里生产的九龙金枣分为吊枣和圆枣两种。吊枣又称晋枣,据史料记载,晋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周时代,就作为宫品向朝延进贡过,因之得名晋枣,这种枣形如琥珀,枣果有梭状圆隆,个大、皮薄、色玫、肉厚、枣核小,鲜食脆酥醇甘,味甜如蜜,适口性强,营养十分丰富,可称天然绿色食品。圆枣又称夏枣,也是枣中精品。九龙金枣含有脂肪、蛋白质、磷、钙、铁和丰富的维生素B,是滋补上品,有健脾止泻,补血补铁,补心安神的作用,用吊枣和圆枣制成的金丝蜜枣、金枣罐头、金枣酒等产品色亮形好,品质优良,堪称佳品,是天然的绿色保健精品,尤其是蜜枣加工考察兼有鲜枣干枣之长,色艳香浓味甜质脆,颇受人们的喜爱。 九龙金枣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糖份外,维生素含量是其它果品的几十倍,被誉为“百果之王”,营养与药用价值极高,对其进行深加工,生产蜜枣、枣粉、枣咖啡、枣茶、枣饮料、枣胶调补品、枣味饼干、枣味奶等,市场前景广阔。

九龙金枣是宁县传统名优,发展九龙金枣是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的科学决策。近以来,该县坚持把九龙金枣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县上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实地考察,解决具体问题,采取政策优惠,经济扶持,科技培训,典型引路等措施,狠抓九龙金枣基地建设。县上反复考察论证九龙金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全县建成十万亩九龙金枣基地,为了使这一决策落实到实处,县上专门成立了九龙金枣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和技术小姐,并按照依托资源,规模经营,面向市场,系列开发的思路,抓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资源改造,科技推广等环节,使九龙金枣生产初迈上了商品化生产规范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系列化开发的轨道,形成了以马莲河、九龙河、城北河、泾浦河四河流域为主的四个大枣生产基地,以县城农贸市场为主导的金枣批发市场和以公路沿线新建的十多处田头市场。标准化栽植技术的推广,助推了以金枣为产品的加工企业。宁县先后帮助兴发果品厂、赛鲜果脯厂、新世纪果品、盛丰、泥阳公司等企业改扩建了厂房,使其拥有了必备的生产条件。

随着标准化生产的深入推进,宁县金枣产业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基本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模式。全县金枣标准化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目前,全县已建成优质枣园3.98万亩,初步形成了以马莲河、九龙河、城北河、泾蒲河、川台地为主的红枣基地。2008年全县枣园持果面积达1.8万亩,产鲜枣200多万公斤,产值达700万元,枣区农民最高收入达2.1万元。今年,九龙金枣喜获丰收,全县枣产量预计可达240万公斤,可实现产值1000万元。前几年县上还连续4年成功举办了"九龙金枣节",进一步提高了九龙金枣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九龙金枣先后被全国优质红枣评优会评为优质产品,被首届中国(国际)枣业博览会评为金奖产品,九龙金枣入选甘肃十大名果,在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上,九龙金枣、红富士苹果被评为“奥运果品”。

五. 福建省 宁德 寿宁 寿宁油萘

油柰,又称柰李、青布林,桃形李,为李的变种,黄绿色,品质极上,肉厚、质脆、清甜,单果重80-120克,核小2-3克,可食率96%以上,可溶性固12% ,成熟期7月下旬—8月上旬,耐贮运,常温条件下可贮15-20天,冷存条件能贮2个月,定植后速生快长,2-3年即开始结果,平均单株产量50-100公斤,经济寿命30-40年,适应性广,凡能种植桃李的地方,一般能种植。

油柰鲜果味浓香,甜酸适口,甚受消费者青睐。果实富含营养,含可溶性固形物14—16%,糖分、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盐类。果实具助消化、开胃健脾等功效。加工制成李干,外表油亮、棕褐色、肉橙黄色、品味特佳。可制蜜柰李片、糖水柰李片罐头,又可加工成多种花样的蜜饯产品,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主要产地;位于福建省闽东地区的寿宁一带,实寿宁的地方。

六. 广东省 肇庆 广宁县 竹砧板

广宁县万众竹木业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利用广宁县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专业生产各种竹木工艺制品、家居用品。

竹砧板有纵板和横板,经过高温炭化、蒸煮脱糖、杀菌、高频加热压制,为黑色的竹片与原质竹白片排列成黑白相间的竹板。产品竹片作纵向上、下垂直排列,竹纹理与刀向平衡,可避免剁、切时起毛屑。因竹子具有弹性,可使落刀拨出后的刀痕、刀缝闭合复原而消缝,延长使用寿命。竹片作纵向上、下垂直排列有毛细管功能,容易排水,不容易发霉生菌,卫生环保,耐用。是一款美观实用的竹砧板。

公司拥有11项国家专利。“柏运达”牌竹砧板是公司主导产品。

七. 甘肃省 庆阳 正宁县 正宁苹果

西北黄土高原拥有符合苹果生长的7项气象指标,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大的苹果优生区。而位于其中的正宁县,又是这片区域中的最佳优生带。这里平均海拔1460米,平均气温8.3℃,降水量630毫米,无霜期180天,土壤主要为黑垆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县内和周边地区无工业区,全县无金属矿山,不存在大气、土壤和水污染问题,大气环境质量、水质环境质量和土壤质量均符合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

正宁县是“八五”期间国列22个苹果生产县之一;国家“十五”计划又将其列入西北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区县。县内所产长富、秋富、岩富、短富系列富士苹果和秦冠、玉林苹果,曾被国家、省、市3次评为金奖,8次评为银奖和铜奖。按果型、色泽、品质衡量,正宁县的果品80%达到优质果标准:苹果可溶性糖含量15.8%,可滴定酸含量0.35%,维生素C含量56毫克/百克,去皮硬度8.2公斤/平方厘米,色度红或条红。

1999年,在湫头乡、永和镇、三嘉乡等地建立的9万亩绿色苹果生产基地,年产苹果2000多万公斤。正宁县苹果冠以“陇蜜”品牌,70%随产随销。优质果多销往广东、香港;中档果销往河南、内蒙、俄罗斯;三类果由当地加工,以瓶装果浆果汁行销西北地区。苹果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正宁栽种苹果已有较长的历史。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编修的《正宁县志》记载当时就种植有“苹菠果”,而据深入考证,所谓“苹菠果”也即“频婆果”、“苹婆果”,也就是苹果(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由张友鹤选注的《唐宋传奇选》第200页)。1958年,县上成立果树站,引进国光、红元帅、黄元帅等品种,开始在宫河王录马鞍山、湫头滩、三嘉细嘴子湾试点栽植。1974年以后,除过国光、红元帅外,又引入大山红、青香蕉、鸡冠等品种,一些行政村在集体山场,个别农户在庄前屋后栽植。但规模小,产量低,属于粗放性经营,根本形不成生产力。1984年左右,县上又从山东招远县引进普通红富士着色系列,如长富2号、秋富1号等,实施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出圃。1988年,全县苹果栽植已达10万亩,后因管理不到位,生产技术差,病虫害防治能力低,栽植面积一度下降,徘徊在4~5万亩。

1994年至现在,正宁苹果生产基本处于稳定、良性的发展阶段。围绕“兴果、富民、强县”的总体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狠抓栽植上规模,强化管理攻质量,系列开发增效益,使果业生产成为县上的后续财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以山河至周家50公里优质丰产带、五顷原至永和20公里优质基地、三嘉万亩优质基地片、南原万亩高新技术示范区为主的绿色苹果生产带已经形成。苹果生产已通过了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综合监测验收。二是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全县果园施肥、修剪、喷药、涂白、清园等5项周年管理指标均达到95%以上,示范园达到了100%;果实套袋、铺设反光膜、喷施果型剂、覆草缠膜、拉枝扭梢、刻芽环割、节水灌溉等优质丰产新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普及,促进了果品产量和品质的稳步提高。三是产业开发走势强劲。果品生产基本上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全县已发展个体私营果品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各种果品70万公斤,加工产值350万元,实现利税35万元;建成50吨以上果库16座,30吨果库76座,10吨果库218座,简易果窖460孔,年贮鲜果500万公斤,保鲜增值70万元。成立果行21个,组建果品运销队39个,年运销量600万公斤,创利税20多万元。其中以正宁县陇东果品集团总公司最为突出。该公司包括基地建设部、服务保障部、加工部、贮销部4个部门,下设经销门市12家,纸箱厂1家,发泡网厂1家,10吨以上果库33个,总固定资产达150万元,2003年总产值1200万元,已成为正宁县果产业开发的龙头公司。

总之,正宁县发展苹果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更具备生产成本低、投入产出比高的特点。目前,全县苹果生产大户蔚然兴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2户、万元以上的有260户、5000元以上的达6750户。正宁县先后被国家、省政府授予“绿色长城奖”和全省“林果产业开发十强县“等荣誉称号。

八. 宁夏 银川 永宁县 民间刺绣

民间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流光溢彩,具有较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民间刺绣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

千百年来流传西夏区的民间刺绣,以其精巧的技艺流行民间。作为民间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的赵氏家族原住同心下马关镇红城水村,后移居银川市西夏区,当地妇女喜爱民间刺绣,为此奠定了传承基础。

赵氏家族传至赵桂琴时,刺绣作品已形成自我的独特风格。其工序包括构思、勾勒轮廓、复画样图、选料、纫粗细丝线若干、下粗细绣针、装裱等。赵氏家族的刺绣讲究工艺、技巧,绣品中人物、动物的一根毛发、一个眼神,自然界的一片树叶、一缕水波,赵桂琴都能表现得细腻传神。完成的作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有活态性、审美性、艺术性、装饰性等特点。内容借用比喻、象征手法,表达多种情感,题材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历史的传承,技艺的历练,最终在赵桂琴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近年来,她的作品多次获奖,《莲花》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迎奥运、迎大庆、颂‘四德’、倡清廉书画展”一等奖;《金陵十二钗》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电视台、农牧厅、体育局、新消息报主办的全区首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文化活动刺绣工艺一等奖、最佳艺术奖;《龙凤呈祥》获炎黄杯首届海内外华人名家优秀作品展金奖;《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获迎奥运中华杯全国艺术大展赛一等奖、中国非遗展最佳表演奖;《枸杞红了》《回娘家》获和谐盛世杯工艺美术展一等奖;《青花瓷》在广东东莞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铜奖。

永宁县民间刺绣在20世纪80年代全县各乡镇每个村庄都有,农村妇女在农闲时聚在一起互相传授、学习刺绣技艺。

永宁县农民马武连、张巧儿、宰乃白的刺绣艺术,在她们外婆、母亲的传授和影响下,充分吸收了黄河流域、宁夏六盘山地区民间刺绣的形式、技巧和风格。他们在吸收传统营养的基础上,立足本土,深入研究宁夏回族民俗、服饰特色,创作了多幅具有回族特色的刺绣作品,受到专家的好评和当地群众的喜欢,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宁夏回族生活的变化与进步。

为进一步继承、宣传展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永宁县政府在永宁县纳家户村的中华回族一条街开办创意园,集中了永宁县一些具有高超民间刺绣技术的回族妇女,进行现场刺绣和绣品销售。

兴庆区民间刺绣绣品丰富,艺人众多,其中大新镇大新村李凤琴的刺绣作品承前启后,既继承了传统刺绣的细密绣法,又有自己内容新颖,针法走向错综复杂的特点。她的刺绣作品绣线搭配鲜艳,风格鲜明,对传统的刺绣有继承也有发扬,是西北刺绣的代表人之一。

李凤琴的刺绣作品特点鲜明:花朵的花瓣层次明显,象征着大富大贵;人物表情丰富,栩栩如生;动物活泼可爱,贴近自然。通过数十年的制作和研究,李凤琴相继绣出了《富贵花开》《梅兰竹菊》《春夏秋冬》等传统作品,自己创作了《三八快乐》《万家乐》《欢度国庆》等刺绣作品。其中《三八快乐》在西夏区手工艺术作品展中荣获二等奖。

信息来源:银川市政府门户网站

九. 宁夏 中卫 中宁县 酱羊棒骨

驼掌即驼蹄,和熊掌一样都是珍贵的美味。早在汉代就有“驼蹄羹”,并成为历代宫廷名菜。明《本草纲目》载:“家驼峰、蹄最精,人多煮熟糟食。”在宁夏和甘肃地区都喜食用驼蹄。



特点



用驼掌和鸡、鸭蒸、烧而成。成菜色泽深红,驼掌软烂筋糯,鲜味浓厚。



工艺



将驼掌、蹄黄治净,入沸水锅略焯取出,洗净。将蹄黄入锅,加鲜姜、大葱、水煮至八成熟取出。冷却后切成1厘米厚的圆片,放入大碗中,加酒、鸡汤。

十. 宁夏 银川 永宁县 宁夏石烤羊

主料:羊肉(肥瘦)(3000克)

调料:丁香(4克) 胡麻油(200克) 桂皮(3克) 花椒粉(8克) 料酒(25克) 胡椒粉(3克) 盐(12克)

制作:

1. 祁连山石板一块,厚约2 厘米,削平,用木炭或木柴烧热,擦油;

2. 将去骨羊肉洗净,片成薄片,贴在烤热的石板上,用瓦盆扣盖上面;

3. 将各种调料研成碎末,加食盐和料酒搅拌均匀;

4. 当羊肉每烤7~10 分钟时,起盆将调料撒到肉上,至烤熟呈金黄色时,盛盘乘热食用。

在中国烹任史上,上古之时用火熟食,以“石烹法”为最古。“石烹法”的时代当在陶器出现之前,即石器时代。那时,人们用石器做成简单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也包括“石上燔谷”,是以火烧石而熟食的原始烹饪方法。《古史考》云: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据有关史料称,石烹法有二:一是将烧热之石块放入盛水的容器中,使水沸再使食物熟之。二是将石烧热,食物直接放在石上而制熟。“西夏石烤羊”就是用第二种方法。这种隔石而烤烙的方法传热较均匀,风味独特。五千年前的石烹遗风,至今犹存,来西北观光者无不争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