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青海能带走的特产零食 青海有哪些特产可以带走吃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青海能带走的特产零食 青海有哪些特产可以带走吃的更新时间:2023-12-19 12:29:26

一. 青海省 海南 贵德县 青海秋子梨

青海秋子梨是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的。青海秋子梨又名平顶软儿梨,生长在北方干旱地区,虽其貌不扬但味道如峰蜜般香甜,沁人心脾。秋子梨通常呈圆球形,它的顶端带着一个短而粗的果柄,底部像我们的肚脐眼般凹进去些,淡黄色的外表皮特别诱人眼,泛着密密麻麻的橙红色的小点点,显得很俏皮。

青海秋子梨是梨果中的极品,产自贵德县。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历史悠久,黄河由西向东纵贯其中,使得这里水资源丰富,境内山清水秀,素有“小江南”之称。在河谷川水地区林木葱郁,阡陌纵横,盛产瓜果,是有名的“高原瓜果之乡”。

梨树种植基地的梨树仓黑有劲的虬枝横空逸出,装点上花白如雪的花朵儿,让人犹如走入仙境般曼妙,远远地就可闻见秋子梨那浓郁的香气,到了秋季硕果累累挂满枝头,更让人垂涎欲滴。

青海秋子梨比其它梨子突出的地方在于他的味道,我们知道味觉是最容易留在人们心中的东西,因青海秋子梨果肉柔软香甜而独具特色,是梨类中的顶尖极品。

青海秋子梨产地范围为贵德县河阴镇、河东乡、河西乡、东沟乡、新街乡、尕让乡、罗汉堂乡、常牧乡。

二. 青海省 玉树 杂多县 玉树虫草

玉树虫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树虫草主要分布在6县22乡镇,包括玉树县、杂多县、称多、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

玉树冬虫夏草相比其他虫草具有以下特点:
1、玉树冬虫夏草的虫体呈黄褐色,那曲冬虫夏草颜色略黄于玉树冬虫夏草,西藏那曲虫草虫体表面色泽最为黄净。其他产地虫草色或淡,或泛红而灰白。另外,西藏那曲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棕色,青海玉树和果洛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黄色,川草和其它地区所产的草多为红色。
2、相同大小的虫草那曲的要轻点,因此,同一规格虫草的玉树虫草看起来更紧实,那曲虫草会显得虫体更肥大一些。
3、青海玉树虫草气味有一种浓郁的类香菇味,西藏那曲虫草虫体和尾皆透亮油润,有股浓酥油的香味,其他产地虫草的香味则极淡。.

玉树虫草生长过程

玉树冬虫夏草生长在青藏高原玉树州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冬虫夏草简称虫草,是冬季真菌寄生于虫草蛾幼虫体内,到了夏季发育而成。冬虫夏草因此得名。真正的冬虫夏草均为野生。夏季,虫子卵产于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后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里的一种霉菌侵袭了幼虫,在幼虫体内生长。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霉菌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外观象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霉菌菌丝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菌孢把虫体作为养料,生长迅速,虫体一般为四至五厘米,菌孢一天之内即可长至虫体的长度,这时的虫草称为“头草”,质量最好;第二天菌孢长至虫体的两倍左右,称为“二草”,质量次之。

三. 青海省 果洛 果洛大黄

神奇、美丽、富饶的果洛藏族自治州,风光幽美奇异,有插入云天的陡峭雪山,有遮天盖地的原始森林,有蜿蜒流淌的源头溪流,有宛如明镜的海子湖泊,有广袤千里的金色草原。素有"植物王国"之美称。果洛历史悠久,果洛藏语意为“反败为胜的头人”。远在黄河源头的河谷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为西羌牧地,南北朝时,为党项牧地中心地带。唐、宋时期,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节制。明属“朵甘思行都指挥使司”管辖,明末清初果洛黄河以北牧地被青海蒙古和硕特部所居,果洛隶青海办事大臣。公元1721年后,当今的班玛、久治、达日隶属于四川成棉龙茂道松潘漳腊营。由于果洛地处偏远,环境闭塞,历代封建王朝没有在这里真正建立过政权,实行直接统治,长期游离在各大政治集团之外,大小部落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态,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直到1952年解放前夕,这里仍处在封建部落割据状态。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是游牧、狩猎、和采集业,生产方式原始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穷。在长期的狩猎和采集过程中将部分野生药用植物进行积累,换取生活来源或简单的医用。据史书记载,在草原宗教生活中采集大黄不但作为医用,而且用大黄流行占卜,在玛多莫格德哇遗址中发现一些石头排成圆圈,在石圆圈附近,出土了一些类似大黄残留物,显然在这儿曾进行过一些丧礼或或有关宗教仪式。根据以上推断,果洛先民通过宗教活动已初步掌握了用大黄进行医治或食用的方法,几百年来,果洛草原头人之间为了扩充草地资源相互残杀,由于少数头人牲畜不断增加,从而也增加了牲畜因疾病而死亡,为了减少牲畜的死亡率,大黄成了医治牛羊的良方,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消食,当地牧民将大黄切成片,作为大黄茶进行饮用,至今,在以肉食为主的果洛地区部分牧民任然喝用大黄制成的茶来降脂。在果洛民间对大黄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大兴地精的各路神仙,地藏仙与地仙女,请引领我歌辞我福。此地乃是玛域福泽地,是将向往四溢的宝地,我是岭国智慧的受护神。此歌是岭国情器赞,在此要叙述草药。夏盛奇药大黄的由来,在森尖珠母诞生的格莫。曾长出过一只大黄,从此每逢盛夏,大黄之宝满山野,形如鹿角叶茂盛”。传说:很久以前,一商队从赤岭(今湟源一带)来到果洛达日地区,商队首领是个果洛通,旁晚在帐篷住宿,见有少女鞭打一老者,商人上前责问:“你何故这般打骂老人”?那女子道:“我责罚自己的儿子,与你何干”?闻者皆大吃一惊,原来此女子竟年近八十,老汉也已是花甲之年,他受责打是因为不遵守族规服用草药,弄得未老先衰,商人吃惊又好奇,鞠躬请教:“敢问女士,不知服的是何种灵丹妙药”?女子只是说:“这是一味藏药,是寺院“热宝且”(译—-),哪里得来的,它不是草,像鹿角,在我们草原上到处都有”,商人见女子不肯透露细节,忙跪拜道:“在下是赤岭(今青海湟源地区)郎中,家中老父年迈,命我带商队来贵地换一些养颜,便秘,积食的藏药,真是保佑今日遇见您,我愿将全部货物换你的草药”。女子见来着诚心一片,便以实情相告:“这草药名叫“军木扎”(译音)坚实,又称“将军”,四季可服用”。食用后使女人与花相配,男儿与许仙相容。后来,果洛生产的大黄名声越来越大,深受牧民的喜爱。果洛州班玛县著名藏医丘智合先生在他的藏医专著中专门叙述了大黄的药用及食用的的方法。果洛大黄除具有泻火解毒、活血消瘀等传统功效外,还具有突出的抗菌、抗病毒、抗衰老、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特别适用是糖尿病患者和保护肾脏的作用。使其从单一药用植物资源的局限中摆脱出来,得以向特色食品、饮料、保健品等产业领域扩展,资源实际需要量日趋增加,而人工栽培大黄用工少,投入小,收益大,无需精细管理。林缘山脚、闲置荒地、房前屋后、圈窝子旁都可种植,种植大黄即可改善退化草地,保护生态环境,也可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农牧民收入。果洛地广人稀,日照强烈,气候特别适宜栽培大黄,潜力极大。果洛野生大黄面积400多万亩,人工种植20多万亩,年产量达120万吨,年产值达1.8亿元以上,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地域范围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东经96°54′~101°51′,北纬32°31′~35°37′。以高山区为主,区内海拔4000—5000米的地区约占全区面积的80﹪左右。巴颜喀拉山绵亘在果洛州南部,阿尼玛卿雪山逶迤于果洛州北部,年宝叶什则屹立于东南。州内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山地、河谷、盆地三大类。西邻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和北部同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接壤,东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邻,东部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相毗邻,南面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紧紧相依。东西长约448公里,南北宽约334公里,土地面积为8078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1.22%,可利用草场面积8860.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12%。野生果洛大黄在全州6县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玛沁县大武镇;甘德县上贡麻乡、下贡、麻乡、岗龙乡、柯曲镇、青珍乡;达日县建设乡、窝赛乡、特合土乡、吉迈镇、莫坝乡;久治县智青松多镇、门堂乡;班玛县吉卡乡、达卡乡等地区的河谷滩地、漫坡及平原地带,面积约400万亩。人工种植果洛大黄主要分布在玛沁县大武镇、达日县窝赛乡、班玛县玛柯河乡等地区的退化草地,面积约20万亩。

四.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甜醅

甜醅,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麦或青稞制作,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还有开胃健脾的功效。在是青海高原古城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都能看到这个独特的民间小吃。

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粮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群众中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

除专门制售的小摊贩外,西宁和农业区的各族群众大都会酿制甜醅。甜醅选料精细,青稞粒粒饱满,脱皮洁净,蒸煮适度,酒曲配料适中,掌握温度准确,粒粒白嫩,食如果肉。一端碟子,则醇香扑鼻,入口醅甘汁浓,绵软可口,食后满口留香。

甜醅就地取材,制作简单,营养丰富,又有开胃作用。西宁人不但嗜之不舍,且可作访亲拜友的礼品。它确是青海高原上一种有独特风味的小吃。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五. 青海省 黄南 泽库县 泽库牦牛

泽库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泽库牦牛

秦汉时期,泽库地区为羌人牧地。先是先零羌的牧地,因先零羌遭受汉朝的军事打击,力量薄弱,烧当羌联合其他各部,将先零羌逐出小榆谷、烧当羌占据大小榆谷,成为强大的部落集团。清代中后期,蒙古势力衰落,泽库地区原有的少数蒙古人逐渐移迁河南县境。随着游牧南迁,泽库县境恢复了隆务囊索独立管辖,成为热贡地区的夏季草地。1949年9月青海解放,今泽库地区属同仁县五、六、七区。1953年12月5日由同仁县析置泽库县,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历史上藏民族的饮食习惯以牛肉、牛奶、酥油、青稞炒面为主食。而作为游牧民族,肉在其食物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藏族食肉的方法有煮、风干、烤、生食、烘等。最平常的食肉法自然是煮。煮肉则强调一个“鲜”字将肉煮至半生不熟,肉的红丝甫尽即可。牛奶和酸奶也是牧民们四季饮用的饮品。牦牛奶经过特制工具的搅合便能打出酥油,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分离过后的酸水经煮沸、过滤、日晒后成为坚硬的粒状物,俗称乳酪。酸奶和奶茶色泽鲜白,被视为纯洁和善良的象征。泽库牦牛全身都是宝,其肉鲜美无比,杀后可煮、炒红烧、清沌或风干等,其咪独特。肉可食,皮可缝制成衣,靴、袋等。牛头可加工成工艺品,牛尾可制作成弹扫灰尘的扫帚,牛则是一道壮阳药。

对高寒严酷的青海高原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是雪山草地不可缺少的特种役畜。

地域范围

泽库县位于东与甘肃省夏河县为邻,南与河南蒙古自治毗连,西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德县相望,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分界,东北与同仁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0°34′—102°08′,北纬34°45′—35°32′之间。包括泽库县泽曲镇、麦秀镇、和日乡、宁秀乡、王家乡、多禾茂乡、西卜沙乡、巴滩牧场、恰科日社区,辖五个乡两镇一场一社区的64个行政村。东西长142公里,南北宽85公里,总面积6658.06平方公里,覆盖全县范围。

六. 青海省 海南 共和县 青海氆氇

氆氇为藏族人民以手工制作,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是以西宁羊毛为原料,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传统品种有加翠氆氇、毛花氆氇、棉纱氆氇等。加翠氆氇厚度很像大衣呢,斜纹编织,每匹有紫红、枣红、深红、草绿等颜色;幅宽约27厘米,匹长l8米左右,正好可缝制一件藏袍。其纬密特大,每寸(3.3厘米)达230根,制成藏袍旦有良好的保湿性能,不会被雨雪淋透,适应牧区多变的自然气候。毛花氆氇为横条织物,花型大约20种,每种由7—11个颜色组成。它的色彩鲜艳,手感良好,质地厚实,平正挺括,经久耐磨,一般用于褐衫的镶边或作藏靴的靴腰。镶边时,根据需要裁为条状,缝子大襟、下摆的一周。其花型分十样锦与十字花两种。十样锦又叫条花或邦丹,就是用彩色纬纱,织成红、绿、黄、紫、蓝、白等不同颜色、宽度相等或不等的彩条,每幅图案用8个左右颜色排列对称循环。十字花又叫挡子花,就是在十样锦彩条基础上,于每个循环间以5厘米左右的白色或黄色彩条格隔开,格内印以4枚或5枚红蓝或红紫色十字做点缀。棉纱氆氇的颜色、规格及用途同于毛花氆氇,但价格使宜,适于低挡衣料镶边之用。

七.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雕刻

当你来到青海,走进农户家中时,看到的都是木制的小平房,一户连着一户。走近家门,青海人最讲究的是大门,有砖砌的不同的形状的花或用木头雕刻的花纹,在木板上雕刻各种花形,这木头不是一般的木头,是木质比较硬的杏木或桦木。这门很有讲究,门大、花纹精细就能反映这家的经济条件状况,说明这家生活富有,当你走进家院,你会看到一排土木结构的平房或砖混结构的平房,同样,在房檐下柱子、梁上雕刻精美的花纹,龙凤图案、牡丹图案等,象征吉祥如意。这些雕刻尤其在一些寺庙的建筑中显得神圣庄严。这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八. 青海省 海东 乐都县 青海湖湟鱼

青海湖湟鱼是我国惟一的高寒咸水鱼种,湟鱼是青海湖中的,以其鲜嫩味美而著称高原。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湟鱼全身裸露,几乎无一鳞片,体性近似纺锤,头部钝而圆,嘴在头部的前端,无须,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黄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鱼鳍带淡灰色或淡红色。也有个别全身呈浅黄色或深绿色的。

多年人为的滥捕已造成青海湖湟鱼的大量锐减,由于全球变暖,大气干旱,降水减少,加之青海湖水位年年下降,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湟鱼的生存受到很大影响。目前,青海湖湟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

湟鱼是青海湖鱼鸟共生和草地生态中的核心物种,湟鱼资源的衰竭将会破坏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青海湖为贫营养水体,湖中鱼类组成结构简单。湟鱼是湖中惟一的大型鱼类,其资源的衰竭将会破坏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现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如刚毛藻和无隔藻等生物的大量增加,使青海湖水环境恶化进而危害到水生生物的生存,最终使青海湖成为一个“死湖”。据有关专家介绍,成为死湖的青海湖不再是阻挡风沙的天然屏障,不再是调节青海气候的“调节器”。到那时,青海东部,甚至周边省份一些地方的气候不再是现在的状况了,青海湖的美丽以及青海湖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也将不复存在。

九. 青海省 果洛 久治县 久治贝母

久治贝母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久治贝母是青海果洛久治县的。

久治贝母

久治县畜牧业协会

10743661

贝母(中药药材)

十.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青海地毯

青海地毯采用驰名中外的“西宁毛”经过加工精制而成,是一种高级装饰品,它能保暖、消声而又牢固耐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其姹紫嫣红的色调和千姿百态的图案,又是一种高能手工艺术品。早在三千多年前,青海就出现了原始地毯“毛席”。五九年在海西州兰县境内出土的毛编织物,经科学方法测定,距今已有三千九百年的历史。“西宁毛”是生长在海拔三千米以上,高寒地区的青藏高原特有藏系绵羊所产之天然动物纤维。因主要产在青海,西宁又为传统集散地,故称之。此种羊毛纤维长,拉力强,光泽亮,弹性好,是生产地毯的优质原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