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白云矿区有啥特产 广州白云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白云矿区有啥特产 广州白云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4-04-07 08:04:02

一. 湖南省 长沙市 宁乡市 白云寺和尚菜

烧油炸之豆腐,豆腐历来被视为寺庙奄堂,镇寺之宝,也是僧侣们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由于豆腐的营养口感好,故而许多庙宇都有自己的特别的制作方法,白云寺不定时常常用山泉泡豆制作豆腐,然后茶油,或青油(菜子油)切成小块热油炸致金黄,备用,可以藏三五天不坏红烧炸豆腐也即白云寺名食过去常有人到白云寺带豆腐回家食用。先将炸开的豆腐切开,或整只放锅中热?中翻炒加如?水觅油少干辣椒或剁辣椒,稍焖待汤汁?干即可。此?酥软,清香,质感有劲而又爽口略带酱香,旧时每逢法会便会供给香客食用,少另向外供应,给当地的和节日家食用。由于白云寺炸豆腐豆香浓郁豆腐品质细腻而远近闻名,由于时代变迁僧人们正在努力恢复?产品以对外供应。

二. 贵州省 贵阳 白云区 寿桃

原 料:澄粉500克,生粉100克,猪油50克,菠菜汁、红汗菜汁少许 调 料:莲蓉馅200克。 制作方法:蒸。将澄粉、生粉、猪油放入盆中,烧开水倒入烫熟、揉匀、下成10个小剂,1个大剂。包入莲蓉捏成寿桃坯;再用木梳齿压一凹线成为桃子形,用少许烫好的澄粉面团加菠菜汁和成绿色面团,再做成叶子形状,沾在桃子上,在桃尖上喷少许红汗菜汁,上笼蒸约15分钟即成。 风味特色:形如鲜桃,甜香可口。 技术要领:木梳压线时要深些,否则蒸后线条不明;安放桃叶时要蘸点清水或蛋清才粘得紧。( 贵阳)

三. 贵州省 贵阳 白云区 少数民族工艺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48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各自不同的民族特征,文化艺术。贵州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丰富且各具特色,生动地再现了贵州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文化,是社会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贵阳)

四. 广东省 广州 白云区 蒲怡轩砂锅粥

吃多了广州粘粘稠稠看不见米的粥,很想换换口味吧!建议大家尝尝潮汕的砂锅粥。店的楼梯口处放着十来种不同的海鲜,不知道还以为是一般的大排档,用这些来做菜的呢!上了楼透过玻璃,看见厨房放着一锅一锅正烧开的水,才明白这里只是非常专一地做粥,还是客人下单现煮的。挑选了自己想吃的海鲜后,它们就被送进厨房,宰割干净放入锅里,连同上好生米配以新鲜蔬菜,植物油,马蹄,香菇丝一起煮。煮好后端上来:闻闻香气怡人,尝尝清新爽口,多吃没有腻的感觉�

〕缘眯�

据说选九节虾煮可有效改善虚寒体质,防止肌肤老化;选水鱼、田鸡煮可滋阴壮阳,补肾益气;选鸽子煮可增强体力,选黄鳝煮可养血补气。

地址:三元里大道1157号

营业时间:24小时(有停车场)

五. 河北省 石家庄 井陉矿区 井陉矿区高粱秸秆工艺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矿区高粱秸秆工艺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粱秸秆工艺主要分布于井陉矿区,始于清末民初,作品以矿区周边井陉部分农村农民种植的高粱秸杆为原材料,其创作手段完全采取手工手法进行,即使用“选、剪、削、雕、刻、咬合、粘”等综合工艺流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器具有自制刀、剪、钳、锉、小电锯(自制)、黏合剂等,其作品工艺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形象逼真、纯朴自然,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能和民间特色。作品类别有花、鸟、虫、兽、古建及人物肖像等。

在井陉矿区秸秆扎刻艺人中,尤以民间艺人徐耀德为代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徐耀德向老艺人学习用高粱秸杆咬合制作出小灯笼、小绣球、编草帽等较简单的作品,之后,经过不断摸索,研制出系列作品。其作品形象逼真,做工精细,特色鲜明,极具保护价值。代表作品《中国百龙壁》,长9米,高3米,共用高粱秸、杆、皮30多万件,100多万道工序,带12个徒弟、学员制作10多个月完成。《百龙壁》取九九归一的创意,99条龙形态各异、活灵活现。1996年在南戴河中国万博文化城展出时,国家主席-参观后连声称赞并与作者亲切握手鼓励祝贺。《龙门新姿》,本作品选用了高粱秸、杆、皮,以雕、剪、贴、编、咬合等综合工艺,用14个月完成,其制品分上、中、下三联体结构,即上层为凌霄宝殿(古建),中层为26条小龙在莲花池中喷水戏珠,下层为巨龙越海。1990年捐赠北京亚运会作品4件,有《龙门新资》、《腾飞》、《宇宙九龙杯》等。另有作品《玉龙金凤》、《金鸡报晓》、六扇屏及曹雪芹、雷锋肖像等。

由于技艺主要靠口传身授,传承艰难。目前,矿区已成立秸杆艺术研究会,对高粱秸秆工艺秸杆艺术的制作工序,以及已成品的部分作品艺术内涵进行挖掘、保护。

六. 山西省 阳泉 矿区 阳泉硫铁矿

阳泉硫铁矿

七. 广东省 广州 白云区 百花煎酿鸭掌

原料:鲜鸭掌、虾胶、火腿茸、花生油、精盐、味精、蚝油、老抽、白糖、生粉、上汤、麻油、胡椒粉、二汤、绍酒、姜汁酒适量。



制法:鸭掌用精盐擦干净,再用清水洗干净,用滚水煮至六成念,取去泡在冷水里,从鸭掌的掌背将骨退出,并去清筋和掌枕。用二汤、姜汁酒、精盐等将鸭掌滚过,取出,吸干水分。在碟里撒上生粉,将虾胶挤成24粒,放在碟里,然后将粘有生粉的那面粘在鸭掌背上,捏回掌形,抹平,面上粘上火腿茸。烧镬下油汤浸过面,至虾胶熟即取出,排入在碟里,烧镬落油搪镬,溅绍酒,落上汤、老抽、白糖、味精、麻油、胡椒粉、用湿粉勾芡落包尾油推匀,淋在鸭掌上便成。

八. 山西省 阳泉 矿区 黑豆叶菜

山田种豆惧苗稀,田家辛苦怨调饥。
输租糠秕乘瓦缸,蓄菜备尝藿与薇。
新谷面登场,团团白露。
先期豆伤英,后期叶陨黄。
廑怀属少妇,茸草埋晨装。
相携或三五,—一执筠筐。
盈檐非染篮,越陌且寒裳。
行行拾绿野,捋取纤指长。
平畴闻笑话,篱落话农桑。
夫婿樵喝山如沃,煮菜连霄薪代烛。
中妇磨刀切叶细,溪头担浴漉檐际。
抱瓮聊度日,尝羹谋岁卒。
时和歌帝力,俗朴艰民食。
辛值长官清,与庶民休息。
登盘饺得菜根肥,欢溢年香闺菜色。


这是清代李正元的一首描写沤制豆叶菜的诗。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农家制菜的紧张场面,表达了对家乡的风土食俗的深厚感情。黑豆叶菜是旧时平定县一带农家百姓常吃的一种腌制菜。在旧社会有这样的传说:“半田半水九分山,糠菜半年粮半年”。糠,即为谷糠,这里的菜就是指用黑豆叶沤制的酸菜。据说,早在晋献公时就有了吃豆叶的食俗。

每到秋后,平定一带百姓就开始了每年的过冬准备。先将豆枝青叶采回,放在通风处自然干燥,再将豆青叶切成细丝。然后用开水汆透,再用凉水过凉,放入大筐内,菜上压一块大案板,板上放石头,将豆青叶的水分挤压净。将挤净水分的豆青叶放入瓮里捣实,装满后压一块大石头。最后添入清水、米汤进行沤制。

腌制好的豆叶菜既可用于炒菜、又可浇汤煮饭,而且还有大凉败火、解渴消炎等药用价值。在外地工作的平定人回乡,总要提及有没有黑豆叶菜。无论走到那里一提起黑豆叶菜,就会如数家珍把这种特有的腌菜给你津津有味地讲述一遍。

九. 广东省 广州 白云区 粤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绣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绣又称“广绣”,粤绣与湘绣、苏绣、蜀绣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粤绣分为绒绣、线绣和金银线绣三种。品种包括戏服、厅堂装饰、联帐、采眉、挂屏和各种 日用绣品。其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无论何种绣品,在图案和色彩上都具有构图饱满,图案均齐对称,装饰性强;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鲜艳夺目,富有江南 四季如春,繁花似锦的地方特色。

1915年至1923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英国伦敦赛会和中国的江南赛会上粤绣作品《孔雀图》、《狮》等都分别得奖。

粤绣也称"广绣"。它是出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汕头、中山、番禺、顺德一带刺绣品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天下。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公元1368~1644年),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到清代的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在广州成立,当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众多,粤绣在工艺和针法上都得以不断发展完善。1915年后,粤绣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多次获得大奖。

发展

粤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绣品主要取材于龙凤、花鸟等,图案构图饱满、均齐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在针法上具有"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的特点。在种类上粤绣可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三类,品种包括戏服、厅堂装饰、联帐、采眉、挂屏和各种日用绣品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