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元市土特产品有哪些种类 广元特产有哪些可带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元市土特产品有哪些种类 广元特产有哪些可带走更新时间:2023-08-08 14:16:31

一. 四川省 广元 昭化区 昭化茯苓

昭化茯苓

广元市昭化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

昭化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30806亩,主要种植有葛根、茯苓、油牡丹、夏枯草、百合等,预计2017年全区中药材产量将达到15000吨。昭化茯苓先后荣获四川省十大森林食品品牌、四川省森林食品基地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二. 四川省 广元 青川县 广元白龙湖银鱼

广元白龙湖银鱼,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白龙湖库区。得益于白龙湖优良的水质环境,广元白龙湖银鱼洁白无鳞,浑体通透,色泽如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赖氨酸、蛋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极富钙质,其蛋白质含量达17.2g/100g,脂肪为2.5g/100g,钙含量达35mg/100g,是极富钙质的鱼类。在国内外久富盛名,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 四川省 广元市 旺苍县 根面丸子

旺苍风味独特名小吃之《根面丸子》

1.美食原料:蕨根粉、豆腐、青菜、腊肉等;

2.美食做法:肉馅内放少许淀粉搅匀,水烧开,下丸子,煮熟,捞出肉丸子备用;取一汤碗,加生抽、盐巴、葱花、醋、香油,将煮好的青菜捞出和备好的肉丸子一起放入汤中;

3.美食口感:清香爽口,腊韵独特。

信息来源:旺苍县政府

四. 四川省 广元市 利州区 广元白花石刻

白花石刻是中国四大石刻之一,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的传统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从隋、唐开始,石刻艺人们就利用当地一种细密柔润、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和淡绿色石层),因材施艺,雕刻成各种石屏、砚台、笔筒、花钵、花瓶、烟缸、果盒等日用器皿,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广元县志》记述了白花石刻的历史状况,县志中介绍道,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县北太平乡一带白花石,刻制石砚出售。光绪末年,巴中魏喜先、魏礼先来广随叔学艺,后在县城北街开设“老铁笔斋”,因料设计,雕刻成带有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的石屏、砚台、笔筒、花钵、鱼缸、石瓶等工艺品。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1长、书法家于佑任路过广元,见魏氏所刻“苏武牧羊”砚台,十分称赞。新中国成立后,石刻社艺人在广元办石刻社,继承发展石刻术,生产高雕镂空的“飞龙”石砚、“梅花”笔筒、玲珑剔透的“松鹤”花瓶、“荷花”鱼钵、以民间传说、山水景色为题材的“嫦娥奔月”“剑门雄关”石屏。产品曾参加历届省和全国工美术展览。1956年全国工艺美术代表会上,1委员长曾亲切接见魏礼先等艺人并合留念。1978年起,部分精品被选送到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国、圭亚那展出。1979年石刻老艺人张礼荣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设计制作人员代表会,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广元白花石刻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雕刻难度大,出品周期长,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价值,而成为海内外众多藏家竞相追逐的珍贵藏品。并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 四川省 广元市 旺苍县 旺苍手工挂面

旺苍手工挂面以嘉川清水面为代表。从和面开始,制作手工挂面先后需经过开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工序。加上其间70多道小工序,一架面从取水和面至切面打包完成,至少需要近16个小时。旺苍手工面口感好、易消化,能增进食欲,舒畅开胃,醒目提神。

信息来源:旺苍县政府

六. 四川省 广元 昭化区 广元蒸凉面

广元蒸凉面又称广元凉面,四川省广元市的。只产于广元本市及其周边相邻几个县镇,其口感味道随离市中区的远近逐步递减,超出广元市再无产地。其外型外型和陕西凉皮近似,但其原材料为大米而不是面粉。广元凉面口感滑腻爽口,清凉宜人。

——女皇蒸凉面又叫“夫妻米凉面”。相传,武媚娘在入宫之前,常和青梅竹马的情郎常剑峰一起游河湾,河湾渡口有一家削面店,他们每次总要到店里吃上一碗面。因此经常与店老板淡论面的制作,他们想,夏天要是能吃一种凉面该多好。于是便和面店师傅一起试验,终于用米浆研制成了一种柔软可口、绵韧不粘的米凉面。媚娘和剑峰高兴得抱成了一团,削面店师傅见此情景,便打趣这一对小情人:“这面不如就叫夫妻米凉面吧!”,恰巧这天又是媚娘的生日,夫妻米凉面就这样诞生了。并由此传开,成为当地人人爱吃的地方名食。后来武媚娘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因君命难违,她不得不去了京都长安。直到武媚娘当了女皇帝,还念念不忘“夫妻米凉面”,每逢生日,必命御厨给她烹制一碗食用,这样一直到她的天年。 这种蒸凉面选用上等大米为原料,耐嚼、爽口,吃法多样,最普通的吃法是;碗内放凉面,加入酱油、香醋、辣椒、辣油、香油、白糖、花椒面儿、蒜泥等调料,搅拌后有酸、甜、麻、辣、香五味,川味十足。

七. 四川省 广元 利州区 利州大葱

利州大葱是利州区特色农产品,有多年种植历史。利州区生地理气候环境优良,所产大葱植株高大,一群体长势好,整齐度高、抗病、抗寒、抗倒状,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高产地块亩产10000公斤左右。利州大葱经过多年发展,先后培育了10余种优良品种,生产中实行全过程无污染控制,严格按标准化组织运作,所产利州大葱单株较重,葱叶翠绿艳丽,葱白洁白而长,葱白部分最长可达到70cm,大葱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用途广泛。目前全区已种植利州大葱2万余亩,年产大葱10万吨,产值超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并带动了大葱营销、运输、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相关行业收入近5000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八. 四川省 广元市 利州区 利州贡梨

利州贡梨

利州贡梨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了。利州贡梨之所以品质优良,与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利州地处川、陕、甘交汇处,其所处的特殊环境是利州贡梨的理想产区。全区境内年均无霜期263天,平均气温17℃,利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集中在5—10月份,利州贡梨通常在4月上中旬开花,这样就保证了其坐果率;另外,利州年平均日照时数1342小时,一年中以4—9月份日照数最多,这就有效地保障了利州贡梨含糖量;祁县土壤属褐土和沙壤土类型,其县内干湿季节交替明显,有机质含量低,通透性好,保水保肥。这些,很好地保障了利州贡梨独有的品质特色。现在,利州贡梨种植主要集中在区辖行政区宝轮镇、荣山镇、大石镇、盘龙镇、-镇、三堆镇、工农镇、白朝乡、金洞乡、龙潭乡等8个乡镇。

近年来,利州贡梨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总面积达到7000多亩。为支持和鼓励利州贡梨产业,利州区委、区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利州区质量技监局积极制定标准,组织梨农培训。他们还在果树种植中心大石镇、荣山镇等地建立优质利州贡梨示范园,以新品种、高投入、高科技、标准化、高效益为全区贡梨生产做榜样,从而带动全区贡梨生产更新换代,推动利州贡梨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现在,每年有6万吨利州贡梨作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远销到北京、广东等地,并出口到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2007年以来,为推动利州贡梨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利州区有关部门积极申报利州贡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审查。

九. 四川省 广元市 剑阁县 酸菜

酸菜

酸菜是剑阁人传统饮食习惯。不论城乡,不分老小,即便生活改善了,也都喜吃酸菜。许多人几天不吃酸菜,就感食欲不佳。建国前,酸菜是农村家家必备,有“米缸缸,面缸缸,不如一个菜缸缸”之说。建国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仍用酸菜佐饭,因之集市上仍有酸菜出售。酸菜分活酸菜、干酸菜两种。活酸菜用佳菜或白菜、萝卜菜、嫩油菜苗等,洗净切碎,煮至八九成熟,捞置缸内压紧,盖覆一层老酸菜,密闭至第二天颜色变黄可食用。酸菜在缸里搁放时间长了(半月或一月),菜酸水吊流成滑丝。干酸菜即是菜糟酸后,取出晒干即成,食时用热水侵泡后下锅。酸菜的食用方法很多,有稀饭中和酸菜叫酸菜稀饭,类似这种食法的有酸菜干饭、酸菜面条、酸菜“搅团”(以玉米面搅成糊状拌酸菜吃)、酸菜汤等。

十. 四川省 广元市 利州区 利州辣椒

利州辣椒是四川广元利州区的。

广元市利州区辣椒年总产值超过1亿元,辣椒种植农户亩均增收350元以上,辣椒成为利州区种植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利州区于2013年通过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受农业部委托)验收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该区共建成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30049.44亩,涉及8个乡镇街道57村10613户农户;引进辣椒加工龙头企业2家,培育辣椒生产专业合作社7个,入社农户达0.8万户;全区年产青红鲜辣椒6万吨,产值逾亿元。利州青椒果肉厚而脆嫩,维生素C含量丰富。因利州青椒主要在白朝,金洞高山种植,使用农家肥,绿色无公害、鲜嫩口感好,深受顾客喜爱。

利州辣椒

广元市利州区蔬菜办公室

14489282

辣椒(调味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