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特产 广东佛山三水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特产 广东佛山三水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4-01-07 17:29:28

一. 河北省 唐山市 曹妃甸区 曹妃甸胭脂稻

曹妃甸胭脂稻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胭脂稻是河北省唐山市独有的一种红稻米。胭脂稻外观形似旱粳子,有芒,属于粳米。胭脂米粒呈椭圆柱形,内外均暗红色,顺纹有紫红色线。三伸腰的特点在于胭脂稻淀粉内的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比例与普通稻米存在差异。这种稻米因味腴、气香、微红、粒长,煮熟后红如胭脂,“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被称做御田胭脂米,民间则称之为红稻米,过去因是皇宫贡米而闻名遐迩。且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由于每回锅一次,米粒伸长一次,故称“三伸腰”米。具有出饭率高的特点。

曹妃甸胭脂稻 唐山市曹妃甸区农林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

二. 四川省 眉山市 彭山区 彭山彭祖酒

彭山彭祖酒,是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的著名,传承彭祖千年养生文化、弘扬科学保养观和生活方式,是一款较为流行的的养生保健酒之一。

祖有“中华酒仙”的雅号。其归隐彭山后,常在彭祖山采集天然中草药,研制配方,取天然山泉水,法于天地,调于阴阳,合于术数,采用独特的阴阳平衡浸渍法(今双浸法),自酿保养酒。坚持每日小饮,调补机体,使人体阴阳达至平衡。故彭祖虽逾百岁,仍童颜鹤发,身体康健。其酿酒秘方和阴阳双浸制酒工艺,经其家传作坊,流传至今。nrD

三.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莨纱绸

佛山莨纱绸——因制成衣服穿在身上活动时“纱纱”作响,故又称“响云纱”后来逐渐取谐音而美其名为“香云纱”。莨绸是平纹组织的坯绸,乌黑透亮,又称之为“薯莨绸”或“黑胶绸”。

沈廷芳《乾隆广州府志》记载: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也。香云纱是佛山丝绸的传统珍品,是佛山人的骄傲。但现今已摆上历史博物馆了,建议重新生产,再作商业包装,省运会时作颁奖服会有相当不错的效果。

四.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泰酱荷花卷

泰酱荷花卷

用新鲜的莲藕丝制成。胭红的荷瓣上裹着一个个金黄色的圆球,围绕着一朵含苞待放的红头巾荷花,宛如一幅艺术品。咬一口圆球后惊觉地发现里面另有乾坤。原来面粉里裹着已沾有泰酱的莲藕丝、肉丝、冬菇丝和青红椒,又加入几十种秘制不传的原料,入油鲜炸后烹制而成。吃在嘴里的感觉不但有莲藕的味道,因为沾有泰酱,所以分外香脆浓郁。

五.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石湾陶瓷

石湾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几何印纹陶片,见证了五千多年前的石湾陶瓷历史;唐宋时期石湾已成为岭南陶器生产基地;发展至明代更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今天陶瓷业在传承和创新中以崭新的形式名扬四海。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陆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

"石湾陶,景德瓷",可以说是概括了中国陶瓷的精髓。与景德镇陶瓷业不同,石湾窑是民窑,与官窑有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为市场需要生产,为外销需要而生产。除了生产日常用陶瓷外,还大量生产美术陶瓷等作品。

溯源

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塑可见其艺术雏形。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唐至明以前为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民国时期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全盛创新期。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唐朝。50~70年代先后在佛山石湾和南海奇石发现唐宋窑址,发掘出的均属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质松弛,属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宋代是陶瓷极盛时期,整个社会的消费时尚推动了陶瓷业的空前发展。从事陶瓷制作的窑场遍布全国,日用陶瓷、建筑园林陶瓷和艺术陶瓷的品种急剧增多,造型、款式日益翻新,因而后世有"唐八百、宋三千"的赞誉。陶瓷器生产是宋代经济中最重要的商品生产之一,外销商品中绝大多数是陶瓷器。为适应外销扩大对外贸易,陶瓷业逐渐从内地向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发展。

当时石湾陶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便利和陶土比较丰富。官窑水道渐趋淤浅,水运交通中心不得不移至佛山和石湾。佛山与石湾相连,汾江和东平河直通广州,产品运往广州出口十分便利。台湾一带又有陶泥岗沙,取材方便,于是本来就有陶瓷业基础的石湾便很快发展成为岭南重要陶器生产基地。

宋代石湾生产的日用陶器,造型及装饰手法都注入了艺术表现形式,器形饱满、均衡,线条流畅,富有变化,种类也比唐代丰富得多,有魂坛、堆贴瓦檐重叠式矮身陶罐、彩绘花瓶、陶琴等,涉及器皿、文玩、动物、人物等各个陶塑类别。石湾陶器五弦琴,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是案头文玩类陶塑的佳作。

宋代石湾陶器的装饰艺术非常重视纹饰。纹样题材广泛,形象丰富,极尽工巧细密,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从石湾宋墓和奇石宋窑0土的遗物来看,宋代"彩绘花卉颇有写意绘画的笔意,如绘兰草、竹叶,用笔疏朗,情趣盎然"。此外,还有绳纹、弦纹、波浪纹、瓜棱纹、缠枝花卉纹、二方连续纹等。其中缠枝花卉纹十分精美,花卉蔓草舒展自如,卷曲合度,缠枝的曲、伸、卷、缠都饱含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石湾地处南国一隅,向以生产日用陶器为主,制陶技艺虽然达到了一定水准,但与北方诸名窑比较,要逊色得多,在宋代陶瓷之林中尚无显著地位。南宋至元,佛山是中原移民的聚居地。他们把北方的陶瓷技艺带到石湾,与石湾原有的制陶技艺相融合,大大地提高了石湾陶器制造水平与艺术水准。因此,则"石湾集宋代各名窑之大成",定、汝、官、哥、钧诸名窑产品被石湾模仿得惟妙惟肖,八大瓷系的造型与釉色之美以及装饰手段也全被石湾消化吸收,从而成为南国"善仿"为特色的名窑,特别是以"广钧""泥钧"而名闻天下。

六.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三水黑皮冬瓜

三水黑皮冬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水黑皮冬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水黑皮冬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三水黑皮冬瓜”作为广东省蔬菜类第一件证明商标,是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06年11月获得国家商标总局评审通过的。该证明商标经过2007年一年的宣传推广,外省冬瓜收购商已经初步认识了商标的重要性,主动要求区农技中心提供商标使用,以有利于冬瓜销售。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三水黑皮冬瓜”会更加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喜爱,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三水黑皮冬瓜生产现状“三水黑皮冬瓜”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三水原产冬瓜与广东东莞冬瓜杂交而成,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是佛山市三水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经过多年的种植,从播种、种苗到成品的整个种植过程都有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规程,对土壤、肥料等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形成了目前皮色墨绿、肉白且厚、肉质致密、品质优良、耐贮运的“三水黑皮冬瓜”,深受消费者欢迎。

一、基本情况

三水黑皮冬瓜是三水区一个传统的农业名牌产品,是三水区目前产量最大的农产品。三水区的黑皮冬瓜实现了集中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二、历史情况

三水黑皮冬瓜从90年代初开始,三水区进行了第一次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蔬菜业。而传统的黑皮冬瓜作为发展蔬菜业的首选,种植面积以每年1万亩左右的速度增长,到1998年全区冬瓜面积达6万亩,之后每年均稳定在这个规模。

三、生产规模

种植面积每年均稳定在6万亩左右,其中春植约4—5万亩,夏(秋)植约1—2万亩,总产约23—25万吨。目前,在白坭—金本、南边—乐平—芦苞—大塘形成二条呈带状分布的连片冬瓜生产基地(带),其中大塘、乐平、芦苞、白坭等镇年种植面积近1万亩。

四、加工和销售情况

为了开拓冬瓜销售市场,三水区近年涌现了一大批冬瓜流通专业大户,流通大户将三水区和周边地区的产品销往华东、华北、西北、东北等市场,部分销往省内的广州、深圳等城市,还有一部分出口到日本、东南亚、俄罗斯和港澳地区。白坭镇更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性的冬瓜批发中心

地域范围

原产位于广东省中部、佛山市西北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东临广州市花都区,东南与佛山市南海区相连,西北与肇庆市四会市交界,北接清远市清城区和清新县,西南与肇庆市高要市、佛山市高明区隔西江相望的三水。三水黑皮冬瓜地域保护范围整个三水区域内,包括白坭镇、西南街道、乐平镇、芦苞镇、大塘镇、南山镇6个镇(街),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2°46′~113°02′,北纬22°58′~23°34′。面积2667公顷,总产量3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三水黑皮冬瓜呈长圆柱形,瓜长50-60cm,瓜肩宽25cm左右,皮色墨绿,带白色茸毛,头尾匀称,皮硬肉厚,瓜肉白色致密清香,瓜瓢少,单瓜重15kg左右。2、内在品质指标:三水黑皮冬营养价值丰富,经检测,总糖含量为1.47-1.77%,蛋白质含量0.36-0.46%;每100g可食用部分含镁含量4.69-6.89 mg,锌含量0.0517-0.0905mg,维生素C 23.1- 24.4mg,还含有微量的硒。3、安全要求: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瓜类蔬菜标准。

七. 广东省 佛山 南海 沙皮狗

沙皮狗

世界名犬沙皮狗是斗狗中的佼佼者,产于南海大沥镇。珠三角源程洲一带,历史上有斗狗的习俗,人们在圩镇中心设斗狗场,聚集打斗争胜,场面紧张而热闹。沙皮狗就是大沥有在长期斗狗活动中选育出来的世界名种斗狗。它一般身高46到56公分,体重为22-27公斤左右,外形为四方形。沙狗的相貌古怪奇特,其典型的外貌是头似河马,嘴似瓦筒,三角眼,舌苔青蓝,狮子鼻,担杆尾。幼年时全身皮肤充满褶皱。故称之为沙皮狗。沙皮狗性情保守,但很聪明,对外来客人一律采取不信任的态度,经过认真观察觉得安全后才接近客人。

大沥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首对沙皮狗的口评民谣:“葫芦头,蚬壳耳,挂镰,扛杆,金钱尾,毛粗短,色要纯,舌上蓝为上品,美人肩,腰要短,四肢匀称莫异型。”由于种种原因,沙皮狗现已濒临绝迹。大沥镇现存约

300-400头,年中有少量出口,在美国,沙皮狗享有很高声誉。一头好的沙皮狗,在香港标价9000甚至上万港元。

八. 广东省 佛山 高明 杂菇煲

杂菇煲

蘑菇中含有多种矿物质,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丰富,食用纤维多,并含多种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经常食用可预防肝脏疾病及胃肠道溃疡,并能促进儿童体力和智力发育。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还可以减少人体胆固醇含量,降低血压。有些资料介绍,还有防癌、抗癌的功效。所以说经常食用,益处多多。

材料:

蘑菇,品种比较多,有圆圆的草菇、长长的茶树菇、象帽子一样的鲜冬菇、象鸡腿一样的鸡腿菇,全部的蘑菇要先洗干净,然后过一下开水,备用。

菜心,放少少菜心,好吃又好看,洗净切段,备用。

肉片,少少的肉片,可以让菜有鲜味。切片后放盐、糖、味精、豆粉、油调好味,备用。

煲,用煲来做这道菜,色香味俱全。

制法:

先用油锅将蘑菇、菜心、肉分别爆炒好,炒蘑菇时记得要放姜片起锅。然后将炒好的材料放入煲内慢火炖,切记菜心要等蘑菇和肉炖得差不多好的时候才放入。大约半个小时,香喷喷的杂菇煲就做好啦。

九. 江西省 南昌 新建区 大塘东坡肉

大塘东坡肉是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大塘坪乡的。大塘东坡肉具有肥而不腻,酥而不烂,鲜香味美,入口即化的特点,千百年来,一直是当地百姓婚丧嫁娶,风俗节日,筵宾待客席上必备的特色菜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大塘东坡肉是江西省新建县大塘坪乡一带的传统,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大塘东坡肉分布范围主要在新建县大塘坪乡、铁河乡、金桥乡、象山镇一带,以及毗邻的永修县部分乡镇。

大塘东坡肉起源于宋代文豪苏东坡一次途经新建大塘,救治一名患中暑的小孩,小孩父母为感激苏东坡的救命之恩,从集上买来整块肉在征求苏东坡如何制作时,误会意思,弄拙成巧,烧制成的一道有独特风味的菜肴。

大塘东坡肉制作工艺独特,它用一斤左右的整块五花肉首先煮熟,然后放入沙锅,加上姜、葱、酱油、冰糖、黄酒、葱结等佐料,用文火焖烧两小时,再将肉块装入陶罐中,加盖,以桃花纸密封,上蒸笼蒸透。

大塘东坡肉,固其制作工艺独特,保持了原汁原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长期食用,能强身健体,保持旺盛的精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大塘东坡肉是新建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大塘东坡肉的制作工艺是我国民间众多的烹调工艺中的一种独特工艺。它集历史文化名人的轶事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为一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影响力。是历史遗留下的独特而宝贵的烹饪文化遗产。

十. 江西省 南昌 新建区 大塘清明酒

大塘清明酒是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大塘坪乡的。大塘清明酒因在清明节期间酿造而得名。采用优质糯米酿造,工艺独特,富含糯米的营养物质,有甜酒娘的营养,又有白酒的酒劲。

大塘坪乡地处鄱湖之滨,虽然不是名乡名镇,但酿造的清明酒醇香可口,是家乡的名优,吸引了不少海内外的客人。

清明酒是用当地的优质糯米酿制的。它的颜色与其他酒不同,储藏时间的长短决定深浅,先是白色,然后变成淡红色,再成暗红色,最后褐色、黑色,就是陈年老酒了。

清明酒的酿制分两道工序;一道工序是在清明节前后酿制甜酒酿,和糟一起用坛装好密封;二道工序是下半年或来年再酿造糯米高度白酒,按一定比例兑入发酵后的甜酒坛中密封。这样,清明酒就制作完毕了。做工地道的清明酒不仅可口,还有药理作用,可以治疗胃肠炎和关节炎等。传说这酒还是康熙皇帝命名的呢。早年,康熙微服私访来到大塘坪一户人家,正是清明时节,主人看看康熙不像一般人,就用自己酿制多年的清明酒款待他。康熙一喝,连称:“好酒!好酒!”主人滔滔不绝地向康熙介绍这酒的酿造过程,但说不出酒的名字。康熙听后道:“此时正是清明节,何不就叫‘清明酒’。”从此,清明酒的美称流传至今。

经江南大学检测分析,“大塘清明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如糖、蛋白质、氨基酸、酯类物质、微量的高级醇及多种维生素等。特别是本酒所含有的二十一种氨基酸,其中四种是未知氨基酸,八种是人体必须氨基酸,而且含量居各种酿造酒类之首,被誉为“液体蛋糕”。酒内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如B1,B2,B6,C及烟酸;微量元素Zn、Fe、Mn、K、Ca、Se等,是一款营养性地方特色酒。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