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仙桃特产送人必买清单 仙桃十大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仙桃特产送人必买清单 仙桃十大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3-10-12 07:18:08

一. 湖北省 仙桃 仙桃贝雕

(荣获北京首届国际旅游会议纪念品最高奖,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中国首届旅游购物节天马金奖,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并被载入《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国轻工业产品全书》等大型工具书及有关画册)

二. 湖北省 仙桃 回族酥饼

回族酥饼始于清朝,系回民蒋益大杂货店首创。后来,以答翠香的酥饼最为驰名。

酥饼以熟面、精糖、芝麻、桂花为主料,用适量的清净温水兑进香油将面粉调和,再用精糖拌少许熟面作包心,手工操作,捏成小圆铜板形,表面抹上麻油后,用文火炕烙而成。

酥饼不仅是沔阳回汉人民食品中的珍品,也是旅居荆州、宜昌、武汉、上海等地回民的珍馐。他们每次回乡探亲访友,寻根祭祖,总要带一些回家去馈赠亲友。

回民酥饼声誉之高,还有一段传说。某年,乾隆奉母后,携百官再游江南,驻骅杭州行宫,览遍六桥风光,果觉湖山秀美,乐不思归。

一日,忽报海宁陈阁老遣子接驾,乾隆不无踌躇,母后欣然劝驾临幸。这陈阁老是谁?乃乾隆之生父也!当年在朝得子,被雍(正)亲王妃钮祜禄氏略施小计,命人抱入宫中,以同庚已女易之,故陈阁老之遣子接驾自无虚情,尤为钮祜禄氏首肯。

陈家列席接驾,摆开两百多桌。满桌山珍海味,无一稀物不备。可惜皇上食欲不振,使“为父的”左右为难。次日早膳,陈阁老突发奇想,进以民间点心——沔阳州红庙酥饼。未及言明此乃清真上品,乾隆闻香而喜,取之咬下半边,顿觉酥脆甘甜,落口即消,油而不腻,余味绵长,连吃八个,其味无穷,甚赞“斯乃民间美食,朕愿与民共享”! 回族酥饼,难得乾隆一尝。自此身价百倍,越发走俏江南,从红庙直发苏杭的货船,满载红庙酥饼,穿梭于大江之上,何其得意于当年哉!

三. 湖北省 仙桃 仙桃鳝鱼米粉

鳝鱼米粉是仙桃当地的名小吃,早餐必备,相当于武汉的热干面一样。粉细如丝缕,汤汁浓稠、爽滑可口,滋味鲜香,熬汤的料要选用野鳝鱼骨、猪腿骨和肉皮,熬出来的汤鲜,味长,将新鲜的大米泡制8小时,泡好的米磨成米浆,这样汤汁浓稠。花源酒店的这位老师傅做了35年的鳝鱼米粉,花源酒店开业20年,这个特色早餐一直是花源酒店的招牌,每天要卖出几百碗。

历史典故:

鳝鱼米粉,原名糊汤米粉,是流传在沔阳(现仙桃市)的一款著名的风味小吃。传说在清朝末年,沔阳一位寒门孝子,无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抓药治病,听老人说黄鳝(鳝鱼)吃了可以补身体,补血气,于是自己下河堤捉了十几条,买了一点骨头,生姜熬成汤给她母亲喝,来调养身体,他母亲喝后说:儿啊这是什么汤这么鲜美,儿子听后非常高兴说,这是儿子自己捉的黄鳝加骨头熬的汤,于是儿子就天天下河抓鱼熬汤给母亲喝这样半年过后母亲竟然病好了,康复后的母亲将自己田里的米磨成浆,做成米线,将鳝鱼汤加入米浆和儿子开始在街边叫卖糊汤粉,由于味道特别,鲜味十足,一传十、十传百,渐渐成了沔阳家喻户晓的风味早点。

四. 湖北省 仙桃 仙桃苕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时常念叨起家乡的小吃。

在家乡仙桃,提起毛嘴炒粉鲜为人知,其它地方只是把这寻常的炒粉,来当作日常一种小吃而已,而在我的家乡,炒粉则是宴席上的第一碗要上的主菜。仙桃炒粉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毛嘴炒粉,主要制作原料是以豌豆粉常见,仙桃人喜欢吃辣椒和五香粉味道,毛嘴炒粉放有瘦肉、姜沫、大蒜、葱花、麻油、酱油、猪油等。炒粉肉嫩,粉韧、味美,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道风景。

粉条也叫粉丝,仙桃人简单的把它叫作“粉”。是以大米,豆类、薯类和杂粮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丝状或条状干燥淀粉制品。有米粉、豌豆粉、洋芋粉、红薯(苕)粉、茭藕粉等品种之分。粉条加工在我国有千余年的历史,各地均有生产。粉条呈灰白色、黄色或黄褐色,为干制品。仙桃长埫口镇曾经是生产粉条的专业市场所在地。

红薯,故乡人都叫苕。家乡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种普通的食品,但对于我来说它又是那么的不普通。那贫瘠的岁月里,红薯是故乡恩赐的难忘佳肴,填满了一个孩子饥饿的记忆,引发我万千的感慨!回忆红薯,是对自己人生的回望。红薯那煮熟的家乡味,散发着故乡的泥土芳香,那浓浓中泛着绿色的汤汁,浇灌和滋润着我的童年。

瓜菜半年粮的日子,庄户人家的自留地里都种有红薯。因为红薯的产量高,也耐旱涝,是那个年代乡下人的主要食物。干红薯片、红薯粑粑、蒸红薯、煮红薯、烧红薯、熬糖……天天吃红薯,吃多了反酸水,人都吃得黄皮胍瘦。但是,尽管红薯不好吃,为了不饿肚子还得要吃。

红薯是无性繁植的,只要气温合适就可以生长。小麦收割后栽红薯苗,只要把红薯腾剪下来,分成二三个结巴叶,插进土里,它就会长根发芽。霜降前后,就可以提锹拎篮把地里的红薯挖回家,晾干水分,然后放入地窖(苕洞)去冬藏。

粉坊属于生产队集体的副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粉坊。那时候,农业科技不发达,地里的粮食产量不高,用粮食酿酒、下粉是绝对不允许的,市场上的粮食粉稀少,生产队的粉坊一多半是红薯粉坊。

我们村是汉江边的沙坡地,长出好红薯,大而甜,且含淀粉多,乡亲们为了把红薯换个口味吃,就下起了苕粉。开粉坊一是可以增加生产队副业收入,二是粉渣生产队也可以多养猪。其实早在解放前我们村就有粉坊,有许多擅长下粉的师傅。听上辈说,村里的一户大地主就是靠做这一个行当发的家。

记得我们村的粉坊屋是连着生产队猪圈的二栋房,四周没有墙壁。一栋是粉坊屋,地方宽敞,有驴子拉磨磨粉的磨坊,锅、灶、缸、桶等家什齐备;另一栋则是堆放杂粮、红薯的地方,平日里上着锁。

苕粉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先把红薯一个个清洗干净,用菜刀改小后,磨成泥糊状,家乡叫“推稻”。再用水把里边的淀粉漂洗出来,经过过滤沉淀最后得到淀粉阴干。等经过五六天的生产,积攒足够一次下粉用的淀粉后,就可以开始下粉了。

下粉时,要选择晴天,而且要清早开始,否则,下出来的粉就会一个太阳晒不干。参加下粉的人,有烧开水的、有和粉芡的、有拿着漏瓢“捶瓢”的,一人将和好的粉芡双手挖起,装进漏瓢,持瓢者就着大锅的滚水,用拳头捶击瓢边沿,粉芡从瓢底的窟窿漏下,成细条状,持续不断掉进滚水里,马上就凝结成粉条。能持瓢就算得上是师傅了。有把锅里煮好的粉用长筷捞出来后,放进凉水缸里冷却的、有把粉条剪成定长一段段的、有负责晾晒的。晾晒粉时,选择在堤坡、路边无遮阳的地方,用一根扯紧的长长粗麻绳,将粉条挂在绳子上,风刮下来的粉条掉在地上的青草上,粉条不会弄脏。算起来,这下粉得十几道工序,全凭纯手工工艺才能制作完成。

粉条晒好后最后用麻丝捆扎,交保管员放进队屋,每天队长派劳动力挑着粉条出去兑换,谷子、细米、杂粮或卖钱,红薯不要,因村里的农户自留地和生产队种有红薯。那时,生产队一月也轮流分一次粉条给社员。

苕粉比红薯好吃,是因为苕粉中掺有一定比例的细米、杂粮之类,小时候,我喜欢吃苕粉,但并不明白这些。母亲把自留地挖的红薯、掰的玉米从生产队换回苕粉,煮一锅冬瓜汤,放一把苕粉。每次吃苕粉,我是站在凳子上,用筷子去夹桌子上钵子里的苕粉,直到捞得没有了为止。母亲总会改变法子给我们解馋,莴苣交苕粉,萝卜、莲藕交苕粉,黄瓜、瓠子、丝瓜交苕粉……鸡蛋汤交苕粉是奢望,鸡蛋卖了要换回油盐。那个时代物质困乏,如谁家来了客人,打几个鸡蛋做碗粉汤来招待,主妇想办法用粮食粉,家里没有,就到隔壁三家去借,借不到,就撮几瓢豌豆,到粮食粉坊去换。真情实意,坦诚相待。都说仙桃人“沔憨子”,多么高尚的评价啊!外表憨厚,内心实在,仙桃人真诚,你要去说像苕一样,反觉也好。

老人们说,盛产苕的地方,出不了名人,而如今“老人说话一本册”也不灵验了。我们村就有个小名叫“苕货”的,种苕一生、吃苕一生。土地承包后开过粉坊,也挑副担子,走村串户换过苕粉。在他养育的儿女中,大学生、研究生、还出了个留美博士后,全村人都为他骄傲。而今他享受着荣华富贵,是不起眼的苕带给他“翻身”,这些都要归功于红薯、粉坊和苕粉。

现在生产苕粉,再也不是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粉条就像吐不尽的蚕丝,源源不断地打进城市,盛进城里人的碗里。

回味那苕粉的馨香,回味那份来自人与人的融洽,回味那粉汤的氛围。当你去品尝那长长的、软软的、滑溜溜的苕粉,在送入口中时,那五味俱全的酸甜麻辣香瞬间袭来,那美妙的滋味让你难以忘怀。

五. 湖北省 仙桃 沔阳麻叶子

麻叶子是老沔阳的一种传统年节小吃,是麦芽糖和炒米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与孝感麻糖制作工艺相似,却远没有孝感麻糖的精致与盛名。

进入腊月,各家各户便进入了制作麻叶子的前期准备,一方面将家里的大麦(小麦可不成)淘洗、保温、发芽,第一道环节的发芽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记忆当中好像曾有一回因麦芽的生长受阻,而导致当年麻叶子制作不成功的经历;另一方面要将糯米蒸好后直至嗮成硬邦邦一颗颗米粒后炒制成炒米,待两方面准备工作就绪后,麻叶子制作之戏才开始正式上演。

鸡叫二遍的时候,家里人便开始将前晚已经磨好的米浆(米和麦芽)上锅熬煮,劈柴火的给力让麦芽水与麦皮迅速分离,这时候便可用悬挂在屋梁中豆腐架子(即两根交叉的棍子头上系着一个布袋)开始过滤,随着两手不断摇晃来摇晃去麦芽水逐渐过滤出来。天开始慢慢放亮,进入锅内二次翻煮的纯麦芽水开始发挥作用,紧接着一股沁脾的糖香慢慢侵入鼻息,糖香引得大人小孩纷纷围到了锅台边,叽叽喳喳吵着要喝麦芽水,不算吝啬的祖母为了保障胜利果实只得吓唬我们“麦芽水喝了肚子要疼死的”,吓得我们赶紧丢下水瓢,直到浓香四溢时我们再次侯在灶边,祖母才舀下一小碗供我们品尝。只是,这时候的糖浆已经开始变稠,腻在喉咙处不好吞咽。待到锅铲上的糖呈一排排冰凌状时,祖母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

糖熬好之后,余下的工作便是切麻叶子了。这时候大多已到点灯时分,为了增加切麻叶子的人手,隔壁邻居被邀约过来。大力气的父亲将厨房门卸下来洗干净后作为案板,随后的步骤是放一点糖稀到锅里,把已经炒好的炒米倒进去快速的将其揉成一坨后放到案板上,父亲用刀一点一点地压平,直到压成直条后分发给帮忙切麻叶子的人们,随着“切、切、切”的声音响起,长约两寸、宽约一寸的麻叶子齐刷刷切了下来。刚切成的麻叶子软软的,等冷了之后,就会变得特别香脆,特别馋人,慷慨的祖母每每都会隔壁左右送上一瓢刚切的麻叶子,随后便将切好的麻叶子装进事先准备好的紧口坛子内。我们除了当天可以奢侈享受外,为防偷嘴,母亲通常都是将麻叶子放在楼上的楼板上,想吃上一口,还得搬梯上楼,小心谨慎,印象中一坛子的麻叶子一直能吃到开春。

除了这种纯粹的米糖结合的麻叶子外,还有一种掺了少许芝麻和橘子皮的麻叶子,遇到年景好的时候,母亲会将炒香的芝麻和橘皮掺入进去一点点,味道会更香,口感会更好,只是那个年代,农人虽是种了芝麻,但基本上上交公家,自家享用不多,橘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是稀罕物。切麻叶子接近尾声的时候,通常会留下少许碎末,祖母会用剩下的糖将这些碎末捏成一个个的小麻球,因为糖比较多,很甜,小孩子很爱这一口,只是你如果贪吃忘记抹嘴就去睡觉的话,老鼠可会半夜跑来0你的嘴与你分享甜蜜哦。

嫁到婆家以后以后,相隔不到10公里的距离,乡风是如此的相似,家里熬糖成为年年过年必备传统节目。通常这个时候婆婆都会等我放假在家时共同合作,这给了我回乡过年无限动力与向往。等到年关过后,婆婆都会喜滋滋将麻叶子、翻饺子、荷叶子、炒米这些家乡小吃分成若干份,让麻叶子们远隔千山万水来完成婆婆对儿女们的那份浓浓的爱与念想。

随着爹爹婆婆的进城,家里已经没有地方没有环境可供熬糖做麻叶子了,市场上为了迎合人们口味,已经开始将这些传统食品作坊化、产业化,到处可见各种口味的麻叶子。市场已很好的帮我们完成了一切,速成了一切,无需我们再劳神费力。但市场却又像一只无形的手割裂了过去食品制作的整个过程,买到的这些传统食品除了钱物交换之外,和我已没有任何关系,拿到手、吃到嘴里的食品已没有半点温度,我和食物之间已不存在哪怕是一丁点儿感情。

安静下来时我也曾想,相比现在琳琅满目精美食品,麻叶子是那么粗糙,那么不起眼,是什么让我如此记忆深刻如此难忘。也许只有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才有这份切肤的体会吧!也许是麦芽糖的甜还在久久回味吧!更或者,是我们在祖辈面前绕膝承欢这份温暖记忆留存心底吧!

只是,熬糖切麻叶子的经历只能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挥之不去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是的,我们的生活已经永远地改变了,我们已回不到过去。

六. 湖北省 仙桃 “仙桃”牌高级拉舍尔毛毯

拉舍尔毛毯因使用拉舍尔经编机织而得名。“仙桃”牌拉舍尔毛毯是湖北仙桃毛纺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迈亚股份有限公司(原经编毛毯厂)于1986年全套引进日本拉舍尔毛毯生产线,采用进口优质原料,经过特殊的针织、印染、整理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高级毛毯。它具有绒面丰满平整,手感柔软舒适,图案新颖美观,色彩绚丽高雅,不发霉不蛀蚀,洗涤不脱色,保暖性强等特点,是宾馆、旅社、现在家庭寝用与装饰兼备的佳品,也是喜庆与节日馈赠亲友的名贵礼品。该产品1989年至1991年先后荣获省优、部优和国优银奖,1993年至1995年连续三年获全国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并于1995年夺得“金桥牌”拉舍尔毛毯细类第一名。1996年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仙桃”牌商标获湖北省著名商标证书。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和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用户青睐
( 仙桃)

七. 湖北省 仙桃 沙湖盐蛋

沙湖盐蛋与众不同的特点。由于沙湖地处沼泽之区,沟壑纵横,水草茂盛,虾肥螺密。沙湖水网之地,还生长一种别处没有的奇草---麦黄角草。这种草杆粗壮,叶阔大,结的籽实浓密而甘甜,成熟的麦黄角籽是鸭的最佳饲料,鸭吃了它,生的蛋黄中就多一滴红朱砂般的油砣。故又有“沙湖盐蛋一点珠”的美称。鸭生长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实乃得天独厚。个大味美、兼有双黄名驰中外的沙湖咸蛋就产生在这里。

老革命家、作家、书法家李尔重在《毛主席二三事》一文中,述说了毛主席视察湖北,品尝沙湖盐蛋的轶闻,现摘抄一段如下:“1954年冬,他老人家(指毛主席)来了,要听我们汇报……我们想弥补以前的招待不周,给老人家摆了一大桌。他严肃地说话了:‘你们 以为越多越好,其实是浪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吃不在多,适口则行……’他不喜欢什么山珍海味,却喜欢吃沙湖盐蛋。”

沙湖盐蛋究竟与寻常盐蛋有何不同?原来,沙湖地处沼泽之区,沟壑纵横,水草茂盛,虾肥螺密。沙湖水网之地,还生长一种别处没有的奇草——麦黄角草。这种草杆粗壮,叶阔大,结的籽实浓密而甘甜,成熟的麦草角籽是鸭的最佳饲料,鸭吃了它,生的蛋黄中漪多一滴朱砂般的油坨。故有“沙湖盐蛋一点珠”的美称。鸭生长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实乃得天独厚。个大味美、兼有双黄名驰中外的沙湖盐蛋就产生在这里。

“一点珠”这话不是从民间来的,而是出自宫延。

清末,沙湖出了个李绂藻,是位翰林。因为候“缺”住在翰林院。那时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慈禧带内侍人员西逃,路过翰林院见窗口透出灯光,甚觉稀奇,命内侍找来“困京”的李绂藻:“都在逃难,惟你在此……?”李绂藻一见这一气势,便知是梦寐以求一见的圣颜驾临,直是叩头:“臣李绂藻怎敢先老佛爷而出京城!”于是,他被慈禧带着与“护驾”的群臣和众奴才一道逃到了西京,议和回京后,老佛爷重用了忠心耿耿的李绂藻,李绂藻由此而发迹。李绂藻为了讨得主子欢欣,便从家乡捎去一篓沙湖盐蛋,献给圣颜。慈禧食用此蛋,用象牙筷挑了那一坨红心,浸入水中,即见油花荡漾,煞是好看;再挑红心入口,芳香扑鼻,其味醇久,令人难忘。慈禧连连称道:“好蛋!好蛋!”真是‘一点珠’啊!”“沙湖盐蛋一点珠”由此而来并名播海外.

八. 湖北省 襄阳市 老河口 “仙仙”大仙桃

“仙仙”大仙桃老河口洪山咀办事处果农在市林果专家指导下,经多年精心培育的优质桃种。它个大、肉多、味美,单个重量是其它桃子的2-3倍。1996年,连片开发规模已达一万亩,年产大仙桃2万吨以上。
“甫洲”沙梨“甫洲”牌沙梨被湖北省命名为“优质水果

九. 湖北省 仙桃 油盐豌豆

在乡下,几乎家家都种豌豆。不过单种的很少,一般是和麦子套种,称之为“嘎麦懒”。豌豆麦子一镰刀割,一点也不耽误农时。田野里那沁心的豌豆花香,淡雅的草味,青涩的麦子香,沿着麦田行进,一浪一浪打在春天的柳枝头,一点一滴地渗透到村子,无声无息地进入人的鼻孔,肺腑…….

江汉平原一带的人对豌豆情有独钟,对于从小在沔阳长大的我来说,这点体会尤其深刻。豌豆是一种大众食品,蛋白质含量丰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豌豆便于携带,可装在口袋里在路上边走边吃。也是饭桌上的一道菜,可以下酒,早上过早吃稀饭有油盐豌豆那才叫个美哩!豌豆的做法也多种多样;可以用干沙像炒炒米一样去炒,记得小时候把生豌豆带到学校,放进火钵子里面去炸,教室里发出啪啪的声音和烧焦的豌豆糊味。还有过这样一首童谣;一二三,三二一,老师要我的豌豆吃,老师说我的成绩好,我说老师是个好吃佬。油盐豌豆也可以放油盐焖炒也叫焌(念qu,四声)豌豆,油盐豌豆。还可以用罐子煨着吃叫煨豌豆,此外,没经任何烹饪的嫩豌豆八果也可以剥皮生吃。令我最喜爱的还是那油盐豌豆。油盐豌豆独到之处是其干硬的口感和炒出的香味,咬一颗油盐豌豆,脆香的口感绕着舌尖,让人忍不住吃完一颗又接着一颗。油盐豌豆皮软,又有嚼劲 ,油盐豌豆里的蒜子也味道特别,每次在我吃油盐豌豆时,总喜欢择碗里面的大蒜吃。

油盐豌豆的做法很简单,需要的配料当然是以油盐为主了,也少不了大蒜,适量辣椒,生姜,喜欢吃醋的放醋少许。炒油盐豌豆是我最拿手的哦!饥饿的年代,高中时,一罐头瓶子油盐豌豆带到学校里吃一个星期,都是自己去做,大人那来的时间去管你。1.将豌豆择干净,尤其是泥巴。2.锅烧热,把豌豆倒进锅里干炒。3.不停地翻炒,且把灶里的火逐渐小下来,以豌豆少许变糊,变焦,变黄为准,然后盛起来放入冷水中浸泡,也叫焌,等豌豆胀开变大变软后,沥起来,也等于对豌豆清洗了。4.油烧至冒青烟时,放少许水,加盐,烧开后放进沥干的豌豆用锅铲翻动着炒,加酌料即可。记得多放盐,使劲的放,豌豆是不会咸的,跟盐多不坏酱一样的道理。

做这道菜时,要注意一点:豌豆不要炒糊,时间也不能炒短,否则豌豆是呷生半熟的,屁多,火候一定要把握好;佩豌豆时,水不要溅入锅里,锅会浸破的。

沔阳的油盐豌豆,很脆,很香……

十. 湖北省 仙桃 仙桃锅奎

仙桃锅奎

锅奎是三百六十五个早床勤行铺的师傅用小麦粉,拌发酵的老面,食用碱,苏打等,揉成面状,放在盆里用布盖上,等死面发起来后,做成各种形状,用锅灶炕熟成的一种面食。按使用的锅灶来区分锅奎的种类;用凹锅(平底锅),盖锅,柴灶炕出来的锅奎有砍锅奎,猪油锅奎等。用桶炉子炕出来的锅奎,我们当地叫“草鞋板”“板凳脚”等。沔阳一带最传统的要算砍锅奎了。六七十年代,集镇的国营饮食店天天有砍锅奎卖。

把买回来的砍锅奎放几天后再煮的吃可以补虚?一个砍锅奎像筛子那么大,你去买时,你只要说切多少钱的,卖锅奎的伙计就用刀在案板上为你砍多大的一块。多半砍成三角形,故名砍锅奎。砍锅奎中间有一个空着的圆心。刀子从圆心往外切。“狗子狗子你不咬,切块锅奎你过早”…….

炕砍锅奎用的是烧柴。先把盖锅倒盖在土灶上烧,盖锅就是平常烧火用的大锅,破锅都可以用。用三个铁钩子勾住锅沿,用一根绳子连着一根横着的木棍,木棍生着铁钩子;绳子的一头吊在房梁上,运用杠杆的原理移动盖锅,不烫手省力。用硬柴如棉梗,树枝等去烧,把盖锅烧红都不要紧,烧热盖锅是为了炕锅奎的上面。盖锅烧热后,师傅把揉成圆形的面的上面撒些炒熟的芝麻,然后放在凹锅里,一次只能放一个砍锅奎。用两个凹爪抓起凹锅的边沿,按下木棍翘起盖锅,移出灶台面,把凹锅放在灶上,盖上盖锅。这时,灶里只能加穰柴去烧,如麦草,粟草等。上蒸下烧,几个烧柴把子后,锅奎就炕好了,再炕第二锅。炕砍锅奎是不需要翻面的。砍锅奎肉呈蜂窝孔,吃起来软绵绵的;砍锅奎皮厚且焦,人说锅奎是两块壳(形容女人憔悴)吃起来又香又脆。

桶子锅奎,是用一种圆柱形的烤炉,内胆多为土陶的水缸,烤炉底部加燃烧的柴炭炕成的。把揉好的面拉成长方形,又像草鞋板,又像板凳脚……摊在手里贴在烤热的炉壁上,一贴就粘住了。这炉壁就像行军作战时,队伍把石头烧热烤面食充饥一样的道理(古时有一带兵的只发士兵面粉而没有锅)。贴上去不久,这面就起龙骨包,不一会就炕熟了。用火剪夹出来,就可以拿在手里吃了,芝麻香香的,板凳脚的壳脆脆的。

这猪油锅奎也是用凹锅炕的,跟砍锅奎的做法大致相同,其形状也是一个长方形,但没有板凳脚那么长。猪油锅奎肉坨厚,是起层的,上面用刷子涂有猪油,吃起来味鲜,有芝麻,蒜苗,吃起来也很香,故上瘾才解馋。

锅奎可充当干粮种类也多,其他锅奎皆由它派生而出,仙桃人爱喝包面汤,爱吃锅奎,并看作是最好的过早,走亲戚篮子里都提上几个。

2011.12张才富.于乌鲁木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