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凉山州有哪些特产美食 凉山最好的特产是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凉山州有哪些特产美食 凉山最好的特产是什么更新时间:2023-01-17 16:41:57

一. 四川省 凉山州 喜德县 喜德阉鸡

喜德阉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彝族人民养鸡的历史悠久,在《凉山州喜德县彝族民间文学作品选》中有一段关于养鸡的生动而古老的记述:“母鸡下蛋30个,孵蛋20个,孵鸡21天,孵出小鸡共10个,雌雄各5个。公鸡红彤彤,母鸡圆溜溜,婚事要用鸡,祭祀要用鸡。雄鸡为抗敌之用,母鸡为还魂之用,阉鸡为待客之用”。 据《喜德县畜牧志1949-1985》记载:喜德土鸡的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强,个大体重较丰满,腿粗胫长眼有神,耐粗饲和寒冷。其羽色有红、黄、黑、白多种,尾羽和翅羽较发达,活泼好动,善于觅食,肉蛋兼用,偏于肉用,肉质鲜美。其中有一种乌骨鸡(彝语称四鸡瓦),紫冠,皮、骨、肉、眼、喙均为乌黑色,群众常作为药用,易销售。据《喜德县畜牧志1986-2006》记载:喜德阉鸡中心产区为喜德米市、洛哈等相邻乡镇,分布于巴久、洛莫、贺波洛、博洛拉达、两河口、东河、西河等县境内24个乡镇的中、高山村社。 生活在山区的彝族人民,各自依据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用途,生产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因而存在母鸡、公鸡、阉鸡等活鸡产品。在消费市场上人们习惯性地将60-70日龄,体重在0.75-1.25公斤,已有踩踏母鸡行为的喜德本地公鸡,经外科手术摘除-去势后,经育肥供屠宰和食用的鸡称为喜德阉鸡。故将此产品定名为喜德阉鸡。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黑色”食品成为人们的时尚消费,喜德阉鸡产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独特的资源优势、旺盛的市场需求,努力打造喜德阉鸡精品——喜德乌骨阉鸡。 1997年以来在喜德县境内开展了喜德本地乌骨鸡区域布局的调查、划定保种区域、实施保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推广等工作;2004年以来,大力推广喜德阉鸡生产技术,培育养殖大户、实施“一村一品”和养殖小区建设;进行了喜德阉鸡(乌骨阉鸡)生长、产肉、繁殖性能及产品成分测定。并制定了《喜德山地乌骨阉鸡生产技术规程》和《喜德山地乌骨鸡(活鸡)》品种(类群)和产品标准;用彝汉双语注册的“山地牌”畜禽商标已经公示;取得了省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立了喜德土鸡良繁场和二级选育户;开展了大规模技术培训,加强了产业宣传力度。喜德县委、县政府提出“一薯一鸡一花椒”的农业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阉鸡特色品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典型带动、项目启动、科技牵动,阉鸡产业发展到全县24个乡镇166个村559个组,覆盖面达90%以上,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养殖户,成为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

以米(市)西(昌)公路为依托的两河口、且拖、沙马拉达、博洛拉达、米市、依洛、洛哈、热柯依达、额尼、东河等乡(镇)作为喜德阉鸡重点养殖示范区,带动喜德阉鸡规模化生产。2012年新建2个喜德阉鸡标准化养殖小区,每年新增标准化养殖户360户、改扩建鸡舍10800平方米,购置脱温阉鸡苗1.8万只,带动全县出栏喜德阉鸡45万只以上,产值达5400万元以上。到2015年,累计新建10个喜德阉鸡标准化养殖小区,带动全县出栏喜德阉鸡50万只以上,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

喜德阉鸡

地域范围

喜德阉鸡产区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境内24个乡镇的中、高山村社,其中米市、洛哈等相邻乡镇为中心产区,保护面积2206平方公里,总人口17.9万人,位于东径102°12′—102°43′,北纬27°53′—28°31′之间。保护区北与越西接壤,西与冕宁县接壤,西南与西昌市接壤,东与昭觉县接壤。喜德阉鸡主产区年存栏22万只,年出栏50余万只。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貌特征:喜德阉鸡鸡冠、肉垂、脸和耳叶的色泽鲜红,喙、脚趾均为黑色;阉鸡的头部清秀、眼大而明、鸡冠、耳叶、肉垂细小,不鸣叫,性情温顺,胆怯。颈羽为红黄色,较细长,色泽光亮;腹部及两侧的羽色为红黑色,背羽以红褐色居多。主尾羽较长,并向后下方自然弯曲,羽色为紫蓝色。颈较粗长,腰背宽平,体格高大,胫骨粗长,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肉用体型较明显。 2、肉质特点: 喜德阉鸡肉质细嫩、香味浓郁、口感良好、营养价值较高、胆固醇含量低的特点。经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检测,鸡肉胆固醇含量73.2mg/100g,较一般鸡肉低11%,脂肪含量4.12%,较一般鸡肉低52%,蛋白质总量22.2%,较一般肉鸡高15%,氨基酸总量16.6%,其中谷氨酸含量2.46%。 3、生产性能: 喜德阉鸡180-210日龄的活重不低于3.2-3.5公斤。成年阉鸡的屠宰率不低于77.8%。无繁殖性能。 4、产品质量标准:按四川省凉山州农业地方标准—《喜德山地乌骨阉鸡生产技术规程》(DB5134/T184—2009)执行(凉山州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11.6发布)。

二. 四川省 凉山州 西昌市 金豌豆凉粉

金豌豆是金阳高原大山的特有农产品,比一般豌豆要小,碾成细末做成凉粉,颜色稍黑,不大中看,吃起来却有耐嚼的筋感,绵绵实实的,香里带甜,十分令人回味。即使在寒冷的严冬,一大早起来吃碗凉粉,再喝一碗滚烫的煮过凉粉的汤水,通体也就舒畅了。

三. 四川省 凉山州 布拖县 布拖燕麦

布拖燕麦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燕麦又名雀麦、野麦。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其脂肪含量是大米的4倍,其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维生素E的含量也高于大米和白面。

燕麦内含有一种燕麦精,具有谷类的特有香味。燕麦自古入药,性味甘、温、具有补益脾、胃、滑肠催产、止虚汗和止血等功效。燕麦面汤是产妇、婴幼儿、慢性疾病患者、病后体弱者的食疗补品。

营养学家发现,燕麦还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理想食物。它含丰富的亚汕酸,占全部不饱和脂肪酸的35%-52%,对糖尿病、脂肪肝、便秘、浮肿等有辅助疗效,对中老年人增进体力,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四. 四川省 凉山州 德昌县 德昌香米

德昌香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于四川省德昌县,白圆呈半透明状,食后口留香味,口味无穷。( 德昌县)
凉山州水稻插种面积达150万亩以上。由于凉山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所产水稻,米质优良,营养物质积累多,且单产高。凉山米历来久负盛名,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很多,其中有相当部分为国优、省优米。

德昌香米,历史上为贡品,又名“德昌贡米”,是我国六大香米之一,有米中“味精”之称。米粒中长,半透明,整粒米率高,各项指标超过四家一级米标准。其米蒸煮粥、饭,松稠较软,色香味俱佳。用10—20%的香米佐以其它稻米煮饭,食之也香。

五. 四川省 凉山州 西昌市 辣子鲫鱼

此菜选用西昌邛海优质鲫鱼,采用旺火、中油温,使鲫鱼吸收辣椒、花椒为主要调味品的香辣味的方法,成菜咸、香、麻、辣、烫、鲜各味皆备。鲫鱼食用完后,还可利用其原汤加入粉条、白菜等,风味独特,是泸滨饭店自创菜品。

六. 四川省 凉山州 宁南县 彝族酸菜

彝家有句俗话:“八月野菜四月粮,酸菜圆根不可少。”在彝家人的生活中,酸菜是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佐餐菜。

彝族居家,每家一个或几个酸菜坛子,每个坛子里都盛满各种酸菜。他们的酸菜分湿酸菜和干酸菜两种。青菜、圆根、萝卜叶等等均可腌帛成酸菜。

七. 四川省 凉山州 西昌市 莲咂菜

这就是有名的莲咂菜,用黄豆面泡水用小火煮、待烧开后加彝族酸菜水点制,有的用石膏水点,但以酸水最佳,最后将洗净的青菜撒面上戴青菜熟后就可实用。我们常用来醒酒解渴。

八. 四川省 凉山州 宁南县 豆渣饼

豆渣饼是将小米、绿豆或黄豆去皮泡粉,用小磨拐成稠糊,用小勺挖糊,在铁鏊上煎成核桃形的小饼,两面都煎成黄色时铲下来,在清油中炸成柿黄色,即为渣饼。

九.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顺德美食

顺德民丰物阜,县人自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加以外出经商、作官人多,不断传入外地的制作经验,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饮食习俗。早在清代,就有“凤城食谱”的名目,菜式烹饪成为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人称道“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梁介香《凤城梦游录》)。及至近世,“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说法,得到外界公认;广州、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粤人聚居地的酒楼餐馆,多喜标榜“凤城(大良)名厨”以广招徕。顺德厨师特别擅长清蒸河鲜(海鲜),小炒菜式也很到家,充分体现鲜、嫩、爽、滑、香的特色。招牌菜式如“水鱼(甲鱼)三味”:甲裙加杞子、桂圆、冬菇、瘦猪肉清炖,头、尾和爪红烧,肉切薄片配冬笋或菜胆生炒。一只甲鱼因应不同部位可制作出多样的风味。“炒水蛇片”:水蛇剥皮起去骨后切片。配鲜笋、碗豆等菜料生炒。极其鲜美爽滑。“野鸡卷”:肥、瘦猪肉分别切片,拌生粉及其他佐料,卷成圆筒形蒸熟后切成棋子状。再油炸成金黄色上碟,以汁淮盐蘸吃,甘香可口而无肥腻之感,是佐酒的上等菜式;“大良炒牛奶”将鲜牛奶混和鸡蛋清,加入蟹肉、虾仁、鸡肝粒之类炒制而成,鲜嫩软滑,浓郁可口。是中国烹饪技术中软炒法的典型菜例。其他如褪骨大鳝、六味烩长鱼、乐从鱼腐、均安鱼饼、龙江米沙肉、虾饼、大内田鸡、凤城酿节瓜、酥炸春花肉等,都制作精细,独具特色

在吃法上,地方特色鲜明又大众化的,为淡水鱼的烹饪,方式主要有全食、块食、片食、拆食、剁食、酿食、生食和腌食八种

全食是制作时去除内脏、鳞、腮而保留鱼的全形,制法又可分蒸、煎、炸三种。加姜丝、葱丝、料酒、食盐蒸熟再淋豉油熟油(经煮沸的花生油),名“清蒸”,以鲩(草)、鲮、鲫鱼为主。煎炸则各种家鱼均可,一般在煎、炸后加酒、豉油及少许调料再蒸或炆,可免燥热上火,又别具滋味。先炸后炆称“红烧”,与“清蒸”并为两种常见的制法。如将抹盐蒸熟的鱼(以鲩鱼和鳙鱼为主)配上酸荞头丝、酸姜丝及酸甜芡法汁,则为“五柳鱼”,也很常见块食是将鱼带骨切成骨牌大小,调味后以生粉拌匀,放进沸汤锅内浸熟,蘸豉油熟油和姜丝、葱丝吃,香滑可口,俗称“浸滑鱼”

片食是将鲩鱼或大头鱼(鳙鱼)的脊肉起出,切片,以筷子夹持在沸汤锅内灼片刻,再蘸豉、熟油和姜丝、葱丝吃,俗名“鱼片打边炉”,是最方便的一种吃法。若拌蛋清等配料猛火炒之,名“炒鱼片”;若将鱼片拌少许姜丝、葱丝加入白粥稍烫片刻,名“鱼片粥”

拆食是将大头鱼的鱼头稍煎之后,放进沸汤中浸熟,取出去骨,放汤加配料制成羹,名“鱼云羹”。将整条大鱼浸熟后去骨拆肉煮粥,名“鱼蓉粥”。

剁食是将鲮鱼(鲩鱼、大头鱼亦可)的脊肉剁至糜状,加配料和挞至起胶,再捏成丸状,名“鱼球”,蒸熟或沸汤浸熟均可,又可配其他佐料煎、炆、炒、炸、皆成美食

酿食是将整条鲮鱼连头带皮完整剥出,取其肉剁糜,掺上猪肉料、冬菇粒、虾米等配料,调味后酿回皮囊内,回复原型,煎或炸熟后略炆即成

生食俗称"食鱼生",取鲩鱼(鲤鱼亦可)脊肉去皮及皮下红肉,抹干后以快刀切成蝉翼般薄片,再加入姜丝、葱丝、炸榄仁(或炸花生、炸粉丝)、酸荞头丝、蔬果(雪梨、莲藕之类)丝、熟盐末、花生油和芝麻油,拌匀生吃,味道鲜美爽滑。但由于容易感染寄生虫病,近年已不如过去盛行

腌食实为制作鱼干,将扁鱼(鲢鱼)、鲮鱼去除内脏和鳃、鳞,以适量食盐腌一夜后吊起吹至半干,里外再匀涂一层乌酱晒干,蒸熟佐膳。味道甘香,耐嚼醒胃,比之鲜食,别具风味

此外,有几种传统点心小食也名闻遐迩:一是金榜牛乳,为雪白圆状薄片的咸乳酪,以水牛奶制成,创始于明代,味略咸而甘香,佐粥下饭有坠火功效;二是大良双皮奶,始制于清代,为甜炖水牛奶,碗面覆盖一层鲜奶煮制时形成的薄膜,食味清甜嫩滑,乳香浓郁;三是大良的嘣炒,为面粉拌猪油、南乳、白糖等配料油炸而成的食品,始制于清代,形似金黄色的蝴蝶,过去广东人称蝴蝶为嘣炒,故名;四是凤城鱼皮角,始制于清代,鲜鲮肉刮青加入精面粉搓匀擀薄作皮,鲜瘦肉松、虾仁、韭黄等作馅,包成小巧玲珑的饺子状,宜汤煮、宜干蒸;五是伦教糕,始制于明代,糕体雪白晶莹,爽软滑润而有弹性,食味清甜透凉;六是龙江煎堆,始制于明代,为糯米粉掺和大米粉作皮、爆谷花与炸花生仁加糖浆作馅的球状油炸年宵食品。( 顺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