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介绍太原的特产作文400字左右 山西的特产作文400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介绍太原的特产作文400字左右 山西的特产作文400字更新时间:2022-12-31 01:36:13

一.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山西拉面

山西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西北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拉面源于何时尚待考究。但据清末陕西薛宝辰所著《秦食说略》记载,当时在山西、陕西一带流行一种“桢面条”(按:桢一扯、拉):“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条。作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 现在,拉面在山西的太原,晋中、运城等地流传甚广,特别是晋中地区及阳泉等地及太原阳曲县的拉面最为著名。拉面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技艺,学会拉面这一技法,可制作出几十种不同口味、形态各异的姊妹品种。如空心拉面、夹馅拉面、水拉面、油拉面、龙须面、小拉面、 银丝卷、一窝酥、清油饼、鸡丝卷等等,均基于拉面这一基本技法。

历史

拉面这种食物,其实当年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去的,事实上,在日本的三大面(乌龙,拉拉,荞麦)中,只有荞麦面勉强可以算得上是日本的传统面食,而中华料理中为人所熟知的拉面,正是现今日本拉面的原身。

在日本对拉面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西元一七零四年,一位名叫安积觉的历史学者在「舜水朱式谈绮」书中提到中华面,以及水户黄门曾经吃过类似乌龙面的面食。

就一般的认定,拉面的技术是在西元一九一二年时由日本人自中国引进到横滨。由於明治五年时日本和满清签订了「日清友好条约」,使得大批华侨迁徙定居在三大港口─横滨、神户和长崎,因此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便有了「中华街」的形成,而拉面的技术也就是从这些地区流传出去的。

二.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徐沟豆腐干

徐沟是历史重镇,晋阳粮仓,河东商贸集散地。在唐朝前期,徐沟一带粮丰人旺,商人们想尽办法开办粮食加工店铺,相传徐沟豆腐干就起源于这一时段。

徐沟豆腐干硬中带韧,咸香耐嚼,一是原料优,二是水质适,三是制作技术精。1994年荣获山西省农业精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

生产徐沟豆腐干的厂有二十多家,最大的企业是“徐沟豆制品有限公司”,它也是山西省豆制品行业中的大公司之一,年生产量达2000多吨。该公司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开发出“徐沟”牌系列豆制品六大类,五十多个品种。有名干王、熏干王、香干、鲜鱼干、鸡肉丁、麻辣干……徐沟豆腐干采用真空包装,大大延长了存放时间,进一步扩大了销售领域。现在,在火车上、飞机上、千里以外的副食店,都可以买到徐沟豆腐干。徐沟豆腐干已经成为馈赠亲友、出门旅游的优质食品。

三.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鸡蛋醪糟

鸡蛋醪糟也是太原的特色小吃,荣茂园海子边小吃部的鸡蛋醪糟久负盛名,至今还流传着“海子边醪糟王,美酒不如醪糟强。”尽管全国不少地方都有鸡蛋醪糟,但味道大不相同。相传赵匡胤弃文习武,东渡黄河来到绛州,无钱无粮饥饿难耐。店家看他气宇不凡,做醪糟给他。赵匡胤不知何物,店家说:“糟汤而已”。后来赵匡胤做了皇上,思念“糟汤”,请店家赴京再制,并说“糟汤酸甜爽口,酒香沁脾,以后就改叫醪糟吧。”金口玉言,醪糟之名遂传,沿袭至今,江北多称醪糟,而江南多称江米酒。

四.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徐沟罐渣

 罐渣也称灌肠、灌掌、碗脱、官尝。

    罐渣至今己有数百年历史。最初,有人无意中将吃荞面糊糊剩下的“渣渣”(徐沟人把用面和成汤状的东西叫“渣渣”)盛在陶饭罐中蒸烤,熟后用醋蒜调味食之,另有一番风味,便命名为罐渣。后不断改进,从用罐蒸改为用碗蒸(现存流行于一些地方的“碗脱”),后又改为用碟子蒸,并在和面等各道工序上不断改进工艺,最后定型为今天的这种食品。

    罐渣使用荞麦面,经过和面、掌软、抓稀、打渣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蒸出的罐渣柔而韧,配上以清徐醋为主的特制调味,吃来是精而香,是当地风味小吃中销量最大、众口皆宜、百吃不厌的食品。它既可下酒,亦可佐餐,当然也可以作为主食。食后不膨不胀,经久耐饿。

    据徐沟民间流传,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出逃西安,途经徐沟住了一宿。当时的徐沟县令昌倔就用罐渣等当地风味小吃招待这位吃腻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爷,吃得老佛爷满口叫好,龙心大悦,以至后来从西安返回京城后,很快将此县令调升为定州知州。由此可见徐沟小吃之魅力。

    罐渣的吃法大致分为凉调和热炒两种。凉调又根据调料不同分为多种风味。热炒则由于添加原料不同分为炒罐渣、豆芽炒罐渣、炒罐渣炯饼子等多种吃法。

    罐渣的原料是荞面,调味以醋、蒜为主。荞面中含蛋白质7%一13%,高于大米白面;含脂肪3%;共有9种脂肪酸,最多的是油酸和亚油酸。对动脉硬化、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而醋和大蒜的消毒除菌、防治感冒、痢疾等作用也广为人知,因而罐渣既是一种风味小吃,也是一种保健食品。

    近年来,徐沟罐渣以其独特的风味打入了太原市场,成了太原市民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

五.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太原泡菜

太原泡菜介绍:原料配方:大白菜、大蒜头、萝卜、黄瓜、辣椒、精盐、汾酒制作方法:1.将5000克水烧开,加入精盐250克(比例为5%),待盐完全隔化,晾凉,再倒入坛内。2.白菜需去根和老叶,洗净,沥干水分,切成4瓣;蒜头去皮洗净,沥干水;萝卜去根须,切成条、丁、丝、片均可;黄瓜去籽;辣椒去蒂、籽洗净沥干水分。3.将泡料投入泡坛中,加酒拌匀封好口,浸泡1星期左右即可食用。产品特点:脆嫩爽口,制作简单,食用方便。

六. 山西省 太原 万柏林区 “白马掌”小米

产于泥屯白马掌,品种为“东风亮”,俗称“毛尖谷”,近年来又引进、种植树“珠砂红”“沁州黄”“晋谷21号”优种,因其米质好,口味佳,在太原市场很受欢迎。( 太原)

七.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山西香醋

要提到山西,最不能忘记的是醋,山西酿醋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熏醋和陈醋,分别以太原益源庆和清徐老陈醋最为有名,山西的醋有独特的沁香和悠长的后味,绝对称得上中国最好的醋。

山西香醋绝对称得上中国最好的醋。

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醋,素有“老醯儿”之称。古时管醋叫醯,把酿醋的人叫“醯人”,把酿醋的醴叫“老醯”。在汉朝史游所撰的《急就篇》中就有“芜荑盐豉醯酢酱”的说法,其中“醯”和“酢”指的都是醋。因此,吃醋不叫吃醋,而叫“吃醯”。由于山西人对酿醋技术的特殊贡献,再加上山西人嗜醋如命,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人为“山西老醯”了。山西人和醋有着深厚的感情,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4000年之久。清徐是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也是中华食醋的发祥地,其酿醋历史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相传,帝尧定都尧(今清徐县尧城村)后,采摘瑞草“蓂荚”以酿苦酒。这里所说的苦酒就是人类最早的酸性调味品—醋了。汉唐时期,并州晋阳一带的制醯作坊日益兴盛,从民间到官府,制醯食醯成了人们生活的一大嗜好。明清时代,山西酿醋技艺日臻精湛,并随晋人迁徙和晋商的足迹,将山西的制醯技术和食醋习俗带到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是谓山西名扬四海的重要媒体。

悠悠岁月,沧桑巨变,山西老陈醋历经风雨数千年,其味更浓,其名更盛。如今,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晋醋行业的佼佼者,集团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系列醋生产基地,拥有了中国醋业第一品牌“水塔”商标,成为“中国醋都”。

八.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蘸片子

  山西面食闻名天下,面食品种繁多,清徐蘸片子就是其中一种特色面食。

    蘸片子也叫蘸尖尖、拖叶子,是一种以各种蔬菜蘸面煮食的面食。先把小麦面粉或高粱面、豆面加鸡蛋逐步加水绞成糊,再将蔬菜玉谷叶(也叫青谷叶、老来青)、豆角、茄子、土豆、白菜叶、菠菜叶等蘸面糊后煮熟。面菜均匀,青白分明,光滑爽口,令人百吃不厌。食用时蘸上西红柿酱和清徐醋,并加上蒜泥、辣椒等辅料更佳,其品种近30个。如今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美味的多重追求,蘸片子也成为人们的盘中佳肴。

九. 山西省 太原 尖草坪区 龙须拉面

龙须拉面的源头是始于唐朝的小拉面。《新唐书·王皇后传》记有“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这种生日汤饼,已可“举箸食”(刘禹锡《赠进士张盥》),是和软面团,用刀切条,将条拉细、拉长后落锅煮熟食用,民间至今保留此法,称之为小拉面。王皇后为李隆基做生日汤饼的故事,发生在李隆基作潞州别驾的时候,可见唐代至少太原、长治等山西地区已将小拉面作为生日长寿面而制作和食用了。后来,这一拉面技艺随着太原玄中寺的净土宗东传日本,形成日本拉面技术的基础。到了宋代,赵光义铲平晋阳西北系舟山,意欲拔掉“龙角”。第二年太原百姓将二月初的中和节改为“龙头节”,并固定在二月初二以作纪念。此日,百姓多吃拉面,意思是你拔我“龙角”,我挑你“龙筋”、吃你“龙须”,以示愤恨。自此,拉面又被称为龙须面,黄庭坚曾作诗“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元代时,马可波罗三访太原,将这种拉面技术带回意大利,形成影响西方面食技术和饮食文化的意大利通心粉面食。

小拉面何时发展成大把拉面,暂不可考,但明人宋诩《宋氏养生部》记载:“用少盐入水和面,一斤为率。既匀,沃香油少许……渐以两手缠络于直指、将指、无名指之间,为细条,先作沸汤,随拉随煮。”可见山西明代时已有大拉面制作技术。清道光年间,山西稷山县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陕西岐山做挂面生意,字号“顺天成”,直到今天,岐山挂面还沿用这个老字号。这种挂面起初就是将面拉好后,挂在线上晒干销售,是面作为半成品销售的典范。

清朝末年,拉面已成为山、陕面食制作的成熟技术。清末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山、陕流行一种“桢条面”:“以水和面,入盐、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软和,扯开细煮之,名为桢条面。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这种桢面条,即山西拉面,也称龙须面,在清代还进入宫廷。《清稗类钞》、《中国历代御膳大观》中记,内廷大宴之一、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万寿宴,以及满汉全席第一宴的蒙古亲藩宴,都以龙须面作为御宴的重要膳食。

“千招易学,一窍难得”。拉面制作技术解放前曾被认为是“绝招”,秘而不传。解放后,逐渐在社会上得以公开,成为山西面案的基本功,受到山西饮食界的重视,并不断在实践探索中细分为小拉面(一根面)、大拉面(6至8扣)、龙须拉面(10扣以上),空心拉面等。现在,龙须拉面除食用之外,还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拉至14扣时,共计28924根,相连长达25公里。全晋会馆的蒙眼拉面,还曾获得全国厨艺绝技超群奖,多次应邀赴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表演。今年年初,全晋会馆作为传承单位的龙须拉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龙须拉面制作,这一山西面食中技术性强的特色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将在新时代焕发出传承文脉、走向和谐、造福社会的无比绚丽夺目的光彩。

十. 山西省 太原 万柏林区 醋

醋,古称“酢”。山西人爱吃醋,会做醋,别号"老酢儿”据历史学家推断,在两千四百八十多年前,山西晋阳(今太原)的醋坊就遍及城乡,故古代就设有“酢人”之官。 《隋书》中有“宁饮三升酢,不见崔弘度”的记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的酿醋工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独具代表性的有山西老陈醋,江苏镇江香醋,四川麸醋,福建红曲老醋,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醋。 山西老陈醋,体态清亮、色泽深褐,除了具有酸醇、味烈、味长三大特点外,还具有香、绵、不沉淀的优点。而且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不易变质。并能祛湿毒、杀邪气、消淤肿,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因此素称“华夏第一醋”,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欧美人士誉为“中华秘密”,“中国最好的醋”。( 太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