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西省榆林特产胡萝卜 陕西哪里胡萝卜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西省榆林特产胡萝卜 陕西哪里胡萝卜多更新时间:2022-12-08 18:03:05

一. 陕西省 榆林 绥德县 拼三鲜

拼三鲜,是绥德传统名菜。先将猪肉制成丸子,煮熟;鸡肉、羊肉煮熟,切条。锅内放鸡鸭肉汤,烧开,投入胡椒粉、白酱油、姜末、盐、料酒,放特制的绿豆粉皮,滚开后投入各种准备好的熟料;滚开后再放香菇、口蘑、笋片、香菜、味精,盛入海碗即成。

二. 陕西省 榆林 绥德县 黑愣愣

“黑愣愣”,陕西省绥德县小吃。制作方法:洋芋磨粉成末,清水浸泡过滤后,加芡,面,佐料,大葱,香菜等,为丸蒸熟,浇蒜汁,陈醋,香油,调芝麻原汁原味。或加青椒西红柿等炒之,咸辣香爽。

“黑愣愣”原料为洋芋,取洋芋若干,用擦子擦成胡渣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未等,同面粉搅匀,然后团成小团上锅蒸熟。食用时调上用蒜泥醋芝麻盐香油等作料制成的汤浇上即可食用。

三. 陕西省 榆林 绥德县 绥德雪花

绥德雪花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特色小吃。雪花是糕点中的珍品,有“糕点之王”的称誉。雪花形似月饼,呈黄白色,皮酥而馅香。它的外表面洁白,薄且多层,人们食用时,掉下去的碎片,酷似天空中飞扬的雪片,纷纷落下,故名雪花。

绥德雪花的制作方法

制作雪花的过程较为复杂,且难度大。其准备工作就有三大步。

首先是“和外皮”,外皮是用猪油、面粉与开水和起。猪油和面粉有一定的比例,水的温度更要适中,如果水温太高或太低,做出的雪花都不合要求。其次是“和内皮”,行话称“酥子”,是用面粉两份和猪油一份而和起。如果猪油太多,谓之顶酥,那就和不拢,如同散沙;如果猪油太少,做出的雪花就不酥。第三是“调馅”,将砂糖、熟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玫瑰等与少量清油混在一块搅匀调好。

雪花的制作,首先是“包”,包时外皮在外,酥子在里,内包馅子,包成雪花坯子。接着是“托”,即把包好的雪花坯子放进模子中托压,托好后从模子中取出,便成为雪花雏形,也就是生雪花。生雪花表面有精美的边纹和图饰,十分美观。最后是“烤”,先将生雪花放在鏊子上,待烤得雪花有一定的硬度,表面微发黄,再放入烤炉中,在烤的过程中要勤翻多转雪花,以使其受烤均匀。炉中温度虽高,但行家经过长期锻炼,翻转雪花非常熟练,也不会烫伤手指。待将雪花烤得表面均呈黄色,稍微发黑,便可出炉食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有用电烤箱烤制雪花,这种烤法比较省时、简单、容易且快。但烤出的雪花质量不如烤炉中烤的。因为烤箱中烤的雪花受火不匀,边棱基本没有火色,且没有炒香味。

绥德雪花的文化内涵

绥德制雪花的历史很长,据说在金代便开始制作,那时包的馅子是单一的糖,只在老乡家中自制自食。到清代,馅子中又加入芝麻,以后逐步充实和完善,发展为今日的雪花。解放前,城内只有李家巷王子英等两三家制售雪花。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制售雪花的逐步增多。

圆圆的雪花,象征着团圆、幸福、和谐。中秋节傍晚,人们用雪花献月、祭月。届时,在院中放一张高桌,桌上摆着盛满雪花的大碟子,另外还摆着苹果、葡萄、梨、枣、西瓜等。在桌上要立一面圆镜,使月亮直接照射镜面,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使镜中也有一个月亮。这样,才算请到了月神,敬献才真实,才有意义。敬献仪式首先点香,接着全家人怀着虔诚的心情,按大小依次烧黄表和叩首。40分钟后,点着的香基本烧完,仪式结束,随后每人要吃献过的雪花,据说吃了,可受到月神的庇佑。特别是妇女,吃了可以长得像嫦娥一样肤色冰清玉洁,容貌俊俏靓丽。

四.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调鲜菜

调鲜菜白菜心、茴子白、苤蓝、黄瓜都可调着吃。将鲜菜清洗干净,切丝(黄瓜切片)加入适量盐、干姜面、胡椒粉、味精、鸡精、醋、酱油(根据口味自选调味品,不是全用),淋入麻油或黄油拌匀。调时可加入红、绿、黄色菜丝或片点缀。

五.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干红豆

干红豆干红豆就是晾干的嫩红豆荚,一般是夏天晾,冬天吃。早年,没有蔬菜大棚,冬天想吃点新鲜,只能是干的或腌的。夏天,将红豆抽筋并纵剪两半烈日晒干,放阴凉干燥处保存。食时,先将干红豆用热水泡软,然后和其它菜烩着吃或炒着吃。

六.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黄菜

黄菜黄菜有两种。一种是冬储的,把白菜煮熟了,攥干沓着控去大水,待晾凉后一层一层放瓮里,加少量盐,压上菜石。若干天后菜发酸了,即可取食。可以和土豆等烩了吃,也可以切碎调着吃。另一种是夏天取蔓菁或别的鲜菜礤丝或切碎煮熟攥干,放坛子等较小的容器里加适量盐,用菜石压实,再加些凉开水,两三天后,发酸了便可食用。酸凉解暑,增进食欲。

七.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蜜碗

佳县蜜碗

陕北佳县的“蜜碗”是当地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因其酥软清香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提起它的来历,老一辈人会给你讲一段有趣的传说:唐太宗的皇后长孙娘娘产后得了疑难重症,不论什么佳肴美味都吃不下去。一日,大臣魏征进宫探病,问了娘娘的饮食。太宗叹了一口气说:“皇后百样补品都不想吃,日渐消瘦,如何是好?”魏征奏道:“为臣听说葭县(现改为“佳县”)有一位张厨师善做民间小吃蜜碗,病人最喜食用,何不召来一试。”太宗闻奏,立即派人将张厨师传进宫中御膳房。

第二天一早,张厨师亲自给娘娘送去烹制的美食。娘娘见盘中所盛之物不是常见的水陆八珍,而是一个金灿灿的小碗,就发生了兴趣。她端起盘子仔细看了一阵以后,轻轻咬了一口,只觉得又酥又软,美不可言。接着又一口一口地慢慢品尝,吃得一点不剩。从此,娘娘胃口渐开,每天除吃两个蜜碗外,还能吃一些别的东西。过了一个月,娘娘脸色渐渐红润,过了三个月,已经完全康复,太宗大喜,以黄金百两、彩缎百匹重赏了张厨师。从此蜜碗名传中外。

蜜碗的做法是:每三斤白面,加十个鸡蛋和一斤蜂蜜,将面和匀,擀成半寸厚,切成手掌大的方块,捏成碗状,入油锅炸熟即成。

八. 陕西省 榆林 神木市 神木红枣

神木红枣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神木红枣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

神木县南部乡镇以非煤产业致富,其中沿黄乡镇马镇、沙峁、贺家川、万镇及花石崖等以红枣为主导产业,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乡镇,其红枣初加工产业也开始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独占地理品质优势万镇镇位于神木县最南端,毗邻佳县,东靠黄河,因其地处黄土高原峁状丘陵沟壑区,且有黄河流经,以土石山为主,土层深厚、土质松软,多为绵黄土,成为了红枣的宜生之地。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万镇成了神木县主要发展红枣“一镇一品”产业的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红枣的五大古产区之一。红枣不仅是万镇镇的支柱型产业,也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神木全县共有红枣20多万亩,其中仅万镇就有6万亩,产量占全县的一半左右。目前,全镇已建设烤枣炉200多座,就地加工转化2000多万斤,超过总量的60%。仅红枣这一项收入就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左右。

九. 陕西省 榆林 子洲县 摊黄儿

绥德小吃摊黄,是陕北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它的原料是硬黄米面或玉米面,再兑上些白面就能制作而成。因为是用鏊子摊的,于是就叫成“摊黄儿”。有的地方也直接就叫“黄”,可能是因为从它的颜色叫起的吧,因为不论是米面还是玉米面,可都是黄色的。

摊黄时要先将面粉用酵子发起,加碱调成糊就行了。现在市售的摊黄儿则多为小米面和玉米面,再掺以少许白面。面糊的调制有发酵的和不发酵的两种,发面的成品比较松软,不发面的成品则比较筋道。前者用开水将面调稀,晾凉后加入酵面发至起泡并稍有酸味,后者用温水将面调稀。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分底盖两部分,均用生铁铸成。鏊子呈中间凸起之弧状,光滑油亮;周边隆起,便于舀入面糊烙制。盖子的大小恰好扣住底部,盖顶有环,供取下或扣上。摊黄时,把黄鏊子放在炉子上,还要把火压住,火不能大,火大了就焦了。摸上油,将面糊倒在鏊子中间,面糊自己就流满了鏊子,盖上盖,片刻间,只听“吱啦”的一声,就好了,翻过来,再烙一下约1~2分钟即熟,取下盖,用铁铲铲出置箅上,稍凉后折成半圆形即成。合格的成品,色泽焦黄而不糊,味道鲜香,十分惹人喜爱。

摊黄儿的原料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荞面等,也可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

取面粉适量,调为糊状,经发酵后,用勺子舀取,均匀地倾入鏊子中烙蒸。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或“鏊儿”,为生铁所铸,分鏊身与盖子两部分。鏊子底部铸有三只矮足,鏊身呈圆形,中间凸起,周边隆为楞圈儿状,鏊面光滑,油亮可鉴。盖子为覆碗状,盖顶有环或钮,便于揭扣。烙制时将鏊子置灶炉上,待鏊底烤热后,先涂以食油,再倾入面糊儿,加盖烙蒸。烙蒸约两至三分钟后,只听鏊内水汽“滋滋”作响,表示摊黄儿已熟。这时摊制者取下盖子,用小铁铲将摊黄儿铲出,置于箅上降温,待稍凉后折叠成半圆形,即成。出鏊儿摊黄儿色泽焦黄,香甜可口,十分惹人喜爱。摊黄儿有发酵与不发酵两种。发酵的松软,不发酵的筋道。发酵与否,完全依食者的喜好而定,并可根据不同食者的不同口味儿,酌加咸盐或白糖,以及其他佐料。

摊制摊黄儿要严格控制火量。火力不够,费时;火力太猛,摊黄儿易焦糊。有经验的师傅摊制的摊黄儿,每一张都焦而不糊,色香俱佳,此亦无他,惟手熟耳。

淮宁河川,春秋为狄地,是晋公子重耳避难的地方,晋公子的随从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当地百姓现在还称淮宁河川为重耳川。传说结束十九年逃亡生涯的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奖赏随臣,可介子推却隐居绵山,不愿食君禄。晋文公赏介子推心切,于是下令放火烧山,逼其出山。大火绵延数里,三日才熄。后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被烈火烧焦的尸骨,时在三月五日。晋文公闻讯后,悲痛万分,遂下令每年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是日,举国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寒食节”从此形成。据说“寒食节”初兴时,因担心有人燃薪烧炊,各地1还要深入里闾,逐一检查各家锅灶,看是否有生火做饭者,倘有违令者,便重重处罚。这样一来,谁家也不敢在“寒食节”生火做熟食了;一些想做热食的人家也只能偷偷在“投灶口”或院子里用石块支砌临时灶堂,燃火做饭。时至现在,在一些地方,人们摊制摊黄儿时,仍临时支砌火灶摊制,多不用家里的锅灶。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在一个村庄里,鏊子这种炊具顶多也就有几个,所以“寒食节”前,人们相互传递,转流使用。依民俗,借用鏊子时,需放入筐内,并用围裙苫严,不要叫别人看见;尤其不要叫狗看见,倘不慎被狗看见,摊制的摊黄儿则易碎且乏味。此为乡里荒唐可笑之陋俗,其实是没有一点儿道理的。

在陕北一些地方,也有在四月八日吃摊黄儿的习俗,有俗语云:“四月八,不吃摊黄儿不得发,吃了摊黄儿快倒塌”(一说“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发,吃了豆腐快倒塌”)。农历四月八日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日,是日吃摊黄儿是否与纪念佛祖诞生有关,尚不得而知。

十.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北田惠家场胡萝卜

北田惠家场胡萝卜 北田乡北田村惠家场的胡萝卜,乃是优质品种,种在优良的土壤上。它的特点是肉厚、皮薄、色鲜、味甜、酥脆,圆而不裂,表面光润,横切面肉红如血,髓部细而发红,粗细一致,因而驰名各地。人称“惠家场胡萝卜”。据分析,这种胡萝卜含胡萝卜素很高,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生食能清热润燥,熟食能润肺止咳,为冬春佐食之佳品。临潼已是著名的旅游区,在蔬菜供应上要求程度较高,根据西安等外地近年来的市场动态及对胡萝卜的加工,前景是广阔的,因而要有一个大的发展。现在以北田乡北田村惠家场为中心,建立良种基地,面向北田、任留乡滩下12个村,扩大胡萝卜面积。规模近期内控制在2000亩左右,同时,适当的在渭河两岸其他乡(镇)积极发展,使这种优良的胡萝卜得到充分的发展。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