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仙桃四大特产有什么吃的 仙桃特产哪里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仙桃四大特产有什么吃的 仙桃特产哪里最好更新时间:2022-11-28 13:11:56

一. 湖北省 仙桃 仙桃农家豆腐

在我的家乡,旧时过年有这么几桩要做的事;腌鱼腌肉炒辣锅,油货熬糖打豆腐。不管是年成丰歉,这几桩事中除了腌鱼腌肉特殊因素有时年关不操办,这豆腐是绝对要打的。进入农历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厨房的烟囱里,一缕缕白色的烟雾随风摇曳,随之一阵阵豆腐的香味扑鼻而入。你随便走进一家厨房,家乡人热情地从滚沸的锅里舀起一碗豆浆捧到你的手上,让你和着白沙糖一碗碗品味。

豆腐是我国食品中的瑰宝。俗话说:大鱼大肉伤肠胃,青菜豆腐保平安。仙桃著名的鱼米之乡,在农作物里黄豆的种植是比较广的,旱地、田埂上,棉田间作都种六月爆子。黄豆多了,豆腐就成了仙桃人的一道主菜。

有关豆腐的记载很多。豆腐的发明者如《本草纲目》曰:“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相传,豆腐是刘安以黄豆,盐卤等物发明的一种美食。仙桃人做豆腐的历史由来已久,独特的水质,独特的器具,独特的土质所收的黄豆,做出的豆腐独具特色,独具风味。仙桃的豆腐品种多样,以白豆腐为基础有千张,干子,熏豆腐、腌豆腐,臭豆腐、豆腐脑,豆腐丸子等。

仙桃农家做豆腐,工序大致有:把黄豆泡入冷水里,用木桶装,自来水不行,自来水泡的黄豆做出的豆腐不好吃,有股酸味。过一两天黄豆泡胀了,用磨子推浆,磨豆腐时,大人推磨,小孩子用勺子舀上带一定量水份的黄豆,看准磨眼,估计好大人推磨的圈数,往磨眼里添。大人推磨要均匀,小孩预磨要迅速准确,不然小孩的手会被磨担子撞伤的。预磨也是一件很讲究技巧的事,黄豆添多了磨眼要堵死,预少了要推空磨,因为转空磨会磨损磨子的磨齿。而且预磨的好歹,可直接关系到豆腐的产出率。接下来将豆浆舀入豆腐袋,把用热水边冲过的豆浆边搅拌边挤压,豆浆水一泓泓挤压到浆盆里,去除豆渣后的豆浆,再倒入铁锅内用温火慢慢地煮熟。火势不能太旺,旺了豆浆煮沸会溢出锅外。下石膏后等到豆浆上面起一层皱了,用水瓢舀起放进豆腐包袱里压干,掀开布就是白豆腐了。

做千张是把熟豆浆舀入铺有纱布的方格里,薄薄的一层一层,压榨后即成;豆浆成豆腐脑,一朵朵在铁锅里飘动,像棉絮在空中飘着的熟豆浆,直接舀到桶子,就是豆腐脑,豆腐脑是不需要压榨的;腌豆腐(霉豆腐)是仙桃的,腌豆腐用白豆腐切成四方的小块,一块一块放在竹篾编成的筐里,经自然发酵,待豆腐长出了二寸左右的白色绒毛晒干后,撒些麻油,辣酱,装进养水坛子里,腌制数日后即可以吃了,皮脆辣,内部松软,咬一口一股淡淡的香味,余味无穷;还有一种叫熏干子,是将白豆腐放在灶口熏干,颜色黑不溜秋的熏干子交腊肉蒜苗去炒,吃起来香喷喷的,熏干子可保存很长时间,甚称一绝。

还有豆腐的多种吃法;如豆腐丸子,豆腐汤,臭豆腐,霉豆渣等,都称得上是农家人的异品,说不完。

豆腐不仅平民百姓喜爱,贵为帝王的也爱之。清乾隆帝很爱吃豆腐,一年乾隆到杭州在餐馆用膳。老板娘端出一碗稀奇的菜来。乾隆回味之余不禁动问:这叫什么菜?老板娘答道:这叫红嘴绿鹦哥,金镶白玉板。实际上这道菜是最普通不过的菠菜配豆腐。要照现代营养学来分析,菠菜是不能同白豆腐同时煮着吃的,因为菠菜中的一种物质会破坏豆腐中的有效营养。

中国的文字极其丰富,有关豆腐的俗语如;刀子嘴,豆腐心,形容人嘴硬心软;乜串豆腐,没有提手,贬视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武大郎卖豆腐,人熊货软......等等,不一而足。

不过话说回来,要吃豆腐,不妨来品一品仙桃的老沔阳豆腐。

二. 湖北省 仙桃 塌豆饼

塌豆饼又叫敷豆饼,摊豆饼。我认为“塌”用“拓”好。查汉语字典,拓,是个双音字,分别念ta和tuo。江汉地区有~豆饼,油性饼、~溜粑,粑粑等。取“拓印,拓本”之ta音,而取“拓tuo展、开拓tuo”之义而来。学生认为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觉得这在方言承传里很是少见。

我们常吃的豆饼的原料是以绿豆为主,掺以少量饭豆子。现在市面上所卖的,多为非正宗的豆饼,大都惨了些细米字等杂粮甚至黄豆,茭藕……用“逗你玩”塌豆饼算不过账来,赚不到钱的。老在交彤路卖豆饼的王婆如是说。

豆饼好吃,做起来并不简单。先将原料泡发胀淘去壳,用磨子推成糊状,用柴火灶在锅中用文火塌成一个一个的薄饼,吃新鲜的最可口;放几天的豆饼用手撕开后用油,蒜苗去炕的吃,叫炕豆饼;也可以切成丝子晒干后,要食用时像下面条交些青菜煮的吃,叫豆饼面。

豆饼在餐馆,酒店是一种难得的美食。客人边喝酒,边吃豆饼;老板娘,再来一盘(盘/开玩笑的话/赚老板娘的香赢)有时甚至一加再加。

乡下冬季塌豆饼,对一般农家来说,是一桩蛮体面的事情,因为豆饼是稀物。像我小时候,家里年年是超支户,我的姆妈每年也就塌那么一回,我们姊妹几个一年才能奢侈一回。姆妈先几天就将绿豆,饭豆子泡上;清晨八九早,叫我的三大妈来帮忙,把堂屋磨子一展(挪)开,磨架下把浆盆一接,告上磨担子推了起来。推的推磨,嘠的嘠火,舀的舀浆,塌的塌豆饼的,直忙到生产队早上工的铃声响起。我姆妈已将准备好了分送给家族里的,隔壁三家的豆饼,这家七个,那家十个…….就是没有六个的。我三伯伯是他郎自己寻上门来吃的。前一天晚上,我老头就吩咐我:“宏!明天早卡把苏嘠边子的嘠嘠爹,姜嘠垸子的姨妈,还有下麻场街上的恩爹,都接来吃豆饼。我家塌了一回豆饼,到最后自己家的,所剩下就只有半筛子了。小时候总搞不明白,推呀磨呀忙活大半天,都把别人吃了,都跟别人塌了,图的是什么呢?

一人吃一人香,十人吃了十人香。所以沔阳地区才流传有隔壁三妈塌豆饼——白指望的笑话。

作者:张才富 2011.12于乌鲁木齐

三. 湖北省 仙桃 醋溜藕片

原料:嫩藕400克,酱油半茶匙,醋2汤匙,盐、味精各适量,水淀粉1茶匙,花椒油半茶匙,葱末、姜末各适量。

制作步骤:

1、将藕去节、削皮洗净,顺长一剖两半,再顶刀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略烫,捞出沥干水分待用。

2、炒锅置旺火上,倒入油3汤匙,烧至温热,下葱末、姜末,马上烹入醋,加入酱油、盐和清汤4汤匙,加入藕片略炒,用水淀粉勾芡,淋入花椒油,翻炒均匀后出锅即可。

特点:味道鲜美,酸甜适口.

四. 湖北省 仙桃 沔阳麻叶子

麻叶子是老沔阳的一种传统年节小吃,是麦芽糖和炒米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与孝感麻糖制作工艺相似,却远没有孝感麻糖的精致与盛名。

进入腊月,各家各户便进入了制作麻叶子的前期准备,一方面将家里的大麦(小麦可不成)淘洗、保温、发芽,第一道环节的发芽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记忆当中好像曾有一回因麦芽的生长受阻,而导致当年麻叶子制作不成功的经历;另一方面要将糯米蒸好后直至嗮成硬邦邦一颗颗米粒后炒制成炒米,待两方面准备工作就绪后,麻叶子制作之戏才开始正式上演。

鸡叫二遍的时候,家里人便开始将前晚已经磨好的米浆(米和麦芽)上锅熬煮,劈柴火的给力让麦芽水与麦皮迅速分离,这时候便可用悬挂在屋梁中豆腐架子(即两根交叉的棍子头上系着一个布袋)开始过滤,随着两手不断摇晃来摇晃去麦芽水逐渐过滤出来。天开始慢慢放亮,进入锅内二次翻煮的纯麦芽水开始发挥作用,紧接着一股沁脾的糖香慢慢侵入鼻息,糖香引得大人小孩纷纷围到了锅台边,叽叽喳喳吵着要喝麦芽水,不算吝啬的祖母为了保障胜利果实只得吓唬我们“麦芽水喝了肚子要疼死的”,吓得我们赶紧丢下水瓢,直到浓香四溢时我们再次侯在灶边,祖母才舀下一小碗供我们品尝。只是,这时候的糖浆已经开始变稠,腻在喉咙处不好吞咽。待到锅铲上的糖呈一排排冰凌状时,祖母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

糖熬好之后,余下的工作便是切麻叶子了。这时候大多已到点灯时分,为了增加切麻叶子的人手,隔壁邻居被邀约过来。大力气的父亲将厨房门卸下来洗干净后作为案板,随后的步骤是放一点糖稀到锅里,把已经炒好的炒米倒进去快速的将其揉成一坨后放到案板上,父亲用刀一点一点地压平,直到压成直条后分发给帮忙切麻叶子的人们,随着“切、切、切”的声音响起,长约两寸、宽约一寸的麻叶子齐刷刷切了下来。刚切成的麻叶子软软的,等冷了之后,就会变得特别香脆,特别馋人,慷慨的祖母每每都会隔壁左右送上一瓢刚切的麻叶子,随后便将切好的麻叶子装进事先准备好的紧口坛子内。我们除了当天可以奢侈享受外,为防偷嘴,母亲通常都是将麻叶子放在楼上的楼板上,想吃上一口,还得搬梯上楼,小心谨慎,印象中一坛子的麻叶子一直能吃到开春。

除了这种纯粹的米糖结合的麻叶子外,还有一种掺了少许芝麻和橘子皮的麻叶子,遇到年景好的时候,母亲会将炒香的芝麻和橘皮掺入进去一点点,味道会更香,口感会更好,只是那个年代,农人虽是种了芝麻,但基本上上交公家,自家享用不多,橘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是稀罕物。切麻叶子接近尾声的时候,通常会留下少许碎末,祖母会用剩下的糖将这些碎末捏成一个个的小麻球,因为糖比较多,很甜,小孩子很爱这一口,只是你如果贪吃忘记抹嘴就去睡觉的话,老鼠可会半夜跑来0你的嘴与你分享甜蜜哦。

嫁到婆家以后以后,相隔不到10公里的距离,乡风是如此的相似,家里熬糖成为年年过年必备传统节目。通常这个时候婆婆都会等我放假在家时共同合作,这给了我回乡过年无限动力与向往。等到年关过后,婆婆都会喜滋滋将麻叶子、翻饺子、荷叶子、炒米这些家乡小吃分成若干份,让麻叶子们远隔千山万水来完成婆婆对儿女们的那份浓浓的爱与念想。

随着爹爹婆婆的进城,家里已经没有地方没有环境可供熬糖做麻叶子了,市场上为了迎合人们口味,已经开始将这些传统食品作坊化、产业化,到处可见各种口味的麻叶子。市场已很好的帮我们完成了一切,速成了一切,无需我们再劳神费力。但市场却又像一只无形的手割裂了过去食品制作的整个过程,买到的这些传统食品除了钱物交换之外,和我已没有任何关系,拿到手、吃到嘴里的食品已没有半点温度,我和食物之间已不存在哪怕是一丁点儿感情。

安静下来时我也曾想,相比现在琳琅满目精美食品,麻叶子是那么粗糙,那么不起眼,是什么让我如此记忆深刻如此难忘。也许只有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才有这份切肤的体会吧!也许是麦芽糖的甜还在久久回味吧!更或者,是我们在祖辈面前绕膝承欢这份温暖记忆留存心底吧!

只是,熬糖切麻叶子的经历只能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挥之不去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是的,我们的生活已经永远地改变了,我们已回不到过去。

五. 湖北省 仙桃 沔丝沔绣

沔丝沔绣

六. 湖北省 仙桃 拔丝莲子

主料:水发莲子200克

辅料:红绿樱桃、面粉、干淀粉各适量

调味料及腌料:清油50克,白糖50克

制作步骤:

1.红绿樱桃洗净切丁。将水发莲子洗净,粘上面粉和干淀粉。

2.炒勺放油浇至五六成热,将莲子入锅炸至金黄色,捞出控油。

3.锅中放白糖,加温水,烧开熬至浅黄色,放入莲子,颠翻几下,使莲子裹匀糖汁,装在抹过熟油的盘子里即可。上桌时随盘带一碗凉开水供蘸食。

特点: 酥脆,香甜。

七. 湖北省 仙桃 仙桃苕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时常念叨起家乡的小吃。

在家乡仙桃,提起毛嘴炒粉鲜为人知,其它地方只是把这寻常的炒粉,来当作日常一种小吃而已,而在我的家乡,炒粉则是宴席上的第一碗要上的主菜。仙桃炒粉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毛嘴炒粉,主要制作原料是以豌豆粉常见,仙桃人喜欢吃辣椒和五香粉味道,毛嘴炒粉放有瘦肉、姜沫、大蒜、葱花、麻油、酱油、猪油等。炒粉肉嫩,粉韧、味美,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道风景。

粉条也叫粉丝,仙桃人简单的把它叫作“粉”。是以大米,豆类、薯类和杂粮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丝状或条状干燥淀粉制品。有米粉、豌豆粉、洋芋粉、红薯(苕)粉、茭藕粉等品种之分。粉条加工在我国有千余年的历史,各地均有生产。粉条呈灰白色、黄色或黄褐色,为干制品。仙桃长埫口镇曾经是生产粉条的专业市场所在地。

红薯,故乡人都叫苕。家乡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种普通的食品,但对于我来说它又是那么的不普通。那贫瘠的岁月里,红薯是故乡恩赐的难忘佳肴,填满了一个孩子饥饿的记忆,引发我万千的感慨!回忆红薯,是对自己人生的回望。红薯那煮熟的家乡味,散发着故乡的泥土芳香,那浓浓中泛着绿色的汤汁,浇灌和滋润着我的童年。

瓜菜半年粮的日子,庄户人家的自留地里都种有红薯。因为红薯的产量高,也耐旱涝,是那个年代乡下人的主要食物。干红薯片、红薯粑粑、蒸红薯、煮红薯、烧红薯、熬糖……天天吃红薯,吃多了反酸水,人都吃得黄皮胍瘦。但是,尽管红薯不好吃,为了不饿肚子还得要吃。

红薯是无性繁植的,只要气温合适就可以生长。小麦收割后栽红薯苗,只要把红薯腾剪下来,分成二三个结巴叶,插进土里,它就会长根发芽。霜降前后,就可以提锹拎篮把地里的红薯挖回家,晾干水分,然后放入地窖(苕洞)去冬藏。

粉坊属于生产队集体的副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粉坊。那时候,农业科技不发达,地里的粮食产量不高,用粮食酿酒、下粉是绝对不允许的,市场上的粮食粉稀少,生产队的粉坊一多半是红薯粉坊。

我们村是汉江边的沙坡地,长出好红薯,大而甜,且含淀粉多,乡亲们为了把红薯换个口味吃,就下起了苕粉。开粉坊一是可以增加生产队副业收入,二是粉渣生产队也可以多养猪。其实早在解放前我们村就有粉坊,有许多擅长下粉的师傅。听上辈说,村里的一户大地主就是靠做这一个行当发的家。

记得我们村的粉坊屋是连着生产队猪圈的二栋房,四周没有墙壁。一栋是粉坊屋,地方宽敞,有驴子拉磨磨粉的磨坊,锅、灶、缸、桶等家什齐备;另一栋则是堆放杂粮、红薯的地方,平日里上着锁。

苕粉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先把红薯一个个清洗干净,用菜刀改小后,磨成泥糊状,家乡叫“推稻”。再用水把里边的淀粉漂洗出来,经过过滤沉淀最后得到淀粉阴干。等经过五六天的生产,积攒足够一次下粉用的淀粉后,就可以开始下粉了。

下粉时,要选择晴天,而且要清早开始,否则,下出来的粉就会一个太阳晒不干。参加下粉的人,有烧开水的、有和粉芡的、有拿着漏瓢“捶瓢”的,一人将和好的粉芡双手挖起,装进漏瓢,持瓢者就着大锅的滚水,用拳头捶击瓢边沿,粉芡从瓢底的窟窿漏下,成细条状,持续不断掉进滚水里,马上就凝结成粉条。能持瓢就算得上是师傅了。有把锅里煮好的粉用长筷捞出来后,放进凉水缸里冷却的、有把粉条剪成定长一段段的、有负责晾晒的。晾晒粉时,选择在堤坡、路边无遮阳的地方,用一根扯紧的长长粗麻绳,将粉条挂在绳子上,风刮下来的粉条掉在地上的青草上,粉条不会弄脏。算起来,这下粉得十几道工序,全凭纯手工工艺才能制作完成。

粉条晒好后最后用麻丝捆扎,交保管员放进队屋,每天队长派劳动力挑着粉条出去兑换,谷子、细米、杂粮或卖钱,红薯不要,因村里的农户自留地和生产队种有红薯。那时,生产队一月也轮流分一次粉条给社员。

苕粉比红薯好吃,是因为苕粉中掺有一定比例的细米、杂粮之类,小时候,我喜欢吃苕粉,但并不明白这些。母亲把自留地挖的红薯、掰的玉米从生产队换回苕粉,煮一锅冬瓜汤,放一把苕粉。每次吃苕粉,我是站在凳子上,用筷子去夹桌子上钵子里的苕粉,直到捞得没有了为止。母亲总会改变法子给我们解馋,莴苣交苕粉,萝卜、莲藕交苕粉,黄瓜、瓠子、丝瓜交苕粉……鸡蛋汤交苕粉是奢望,鸡蛋卖了要换回油盐。那个时代物质困乏,如谁家来了客人,打几个鸡蛋做碗粉汤来招待,主妇想办法用粮食粉,家里没有,就到隔壁三家去借,借不到,就撮几瓢豌豆,到粮食粉坊去换。真情实意,坦诚相待。都说仙桃人“沔憨子”,多么高尚的评价啊!外表憨厚,内心实在,仙桃人真诚,你要去说像苕一样,反觉也好。

老人们说,盛产苕的地方,出不了名人,而如今“老人说话一本册”也不灵验了。我们村就有个小名叫“苕货”的,种苕一生、吃苕一生。土地承包后开过粉坊,也挑副担子,走村串户换过苕粉。在他养育的儿女中,大学生、研究生、还出了个留美博士后,全村人都为他骄傲。而今他享受着荣华富贵,是不起眼的苕带给他“翻身”,这些都要归功于红薯、粉坊和苕粉。

现在生产苕粉,再也不是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粉条就像吐不尽的蚕丝,源源不断地打进城市,盛进城里人的碗里。

回味那苕粉的馨香,回味那份来自人与人的融洽,回味那粉汤的氛围。当你去品尝那长长的、软软的、滑溜溜的苕粉,在送入口中时,那五味俱全的酸甜麻辣香瞬间袭来,那美妙的滋味让你难以忘怀。

八. 湖北省 仙桃 “仙桃”牌高级拉舍尔毛毯

拉舍尔毛毯因使用拉舍尔经编机织而得名。“仙桃”牌拉舍尔毛毯是湖北仙桃毛纺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迈亚股份有限公司(原经编毛毯厂)于1986年全套引进日本拉舍尔毛毯生产线,采用进口优质原料,经过特殊的针织、印染、整理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高级毛毯。它具有绒面丰满平整,手感柔软舒适,图案新颖美观,色彩绚丽高雅,不发霉不蛀蚀,洗涤不脱色,保暖性强等特点,是宾馆、旅社、现在家庭寝用与装饰兼备的佳品,也是喜庆与节日馈赠亲友的名贵礼品。该产品1989年至1991年先后荣获省优、部优和国优银奖,1993年至1995年连续三年获全国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并于1995年夺得“金桥牌”拉舍尔毛毯细类第一名。1996年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仙桃”牌商标获湖北省著名商标证书。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和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用户青睐
( 仙桃)

九. 湖北省 仙桃 红庙萝卜

亲爱的朋友,当你或是探亲访友,或是旅游观光,风尘仆仆地到红庙村,吃上一个鲜红的萝卜,定会感到饥渴顿解,疲劳立消,精神马上抖擞起来。那皮薄汁甜,肉质如梨的红萝卜,准会让你拍手叫好,如果再听听菜农讲一段红萝卜的美丽传说,则更加感到“不虚此行”了。若不信,请看前人是怎样赞美红庙萝卜的:

肉白质甜如雪梨,穿红戴绿展丰姿。

七根羽辫向天倚,两寸银簪插沃泥。

红庙萝卜有圆形(柿饼形)和壶桶形两种,根型端直如银簪,须根细小而不多,七片羽状叶,叶缘有波状起伏及浅缺刻和毛茸,叶柄带紫色,叶色绿较浓;株形矮小,叶丛半直立,稀疏处叶倾斜较大;花白色,略带紫,春秋均可播种,播种后45天左右即可采收,个大,产量高,每亩产3000至4000斤。

红庙萝卜表皮薄而光滑,色泽鲜红醒目,肉白色,肉质嫩而清脆,用刀削根便会裂口,如削皮后肉质略带淡绿色,其味则更加清甜可口。它含糖量高,品质上乘,不易空心,不易抽薹,营养丰富,被称为“土人参”,既可作蔬菜,又可作水果,还可加工腌制品等。食用部分每100克含蛋白质0.6—1.0克,碳水化合物5.7—6.6克,钙44—61毫克,磷28—40毫克,铁0.5—0.7毫克,维生素C19—34毫克等,无论是素烧或荤汤,其味都是很鲜美的。

红庙萝卜为何外形美,品质好?据说与下面的故事有关。

很早以前,红庙村西头有一男孩,聪明英俊,经常放牛,割牛草,爱吹笛,鸟儿听到他的笛声,都飞到他的牛背上和牛角上,蹦蹦跳跳,不肯离去;村东头有一女孩,常年到郊外挖野菜,打猪草。她爱唱歌,歌声似凤鸣,鸟儿听到歌声,都在她头上盘旋,唧唧喳喳,随声附和。他们都只有十三岁,一见如故,日子久了,相处更加亲密。虽两小无猜,但心里都很纯朴善良,同病相怜,你帮我挖野菜,我帮你割牛草;女孩篮子里野菜装满了提不起时,男孩主动帮她提;回家时,常让女孩骑在牛背上,自己牵着牛绳走。他俩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情同手足。

一晃三年过去了,男孩已长成英姿勃勃的美少年。他脸庞清秀,眉如春山,珠黑睛亮,齿白唇红,高高的鼻梁,中等身材,穿一身白布衫,矫健的体魄,器宇轩昂,煞是可爱。 女孩则更是美丽多娇。她脸似芙蓉,眉如新月,眼闪秋波,嘴似樱桃,齿若列贝。头上青丝如墨染,嫣然一笑百媚生。身着大红衣裙,头发上的绿绸带呈七瓣形向外斜立,像一朵绿色的七瓣羽状花,向着空中绽开。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时如弱柳拂风;身上异香四溢,让人一见便心往神驰,爱不忍舍。有诗为证:

二八佳人体似酥,招来百鸟放歌喉。

回头一笑倾人国,月闭花羞鱼不游。

这时,他俩情窦已开,言谈举止,都免不了带点青春年少的羞涩态。每次相见,男孩总是关心与爱护,目不交睫,一往情深;女孩更是含情脉脉,粉面含羞,好像有话要说,但欲言又止。

一个晴朗的秋日,他俩照例到郊外去重复往日的劳作。当跨过一条小沟时,女孩不慎将衣裙弄脏,男孩关心地说:“你把裙子脱下来洗一洗,一会儿就可晒干”。女孩说:“好,但你要把身子转过去,不准扭头看我,等我叫你转过身来时,你才可转过来”。

男孩满口答应,立即将身体转了个180度,站在田边静静地等候。等了好一会见没有动静,心里着急,担心她出事,就慢慢地扭过头一看,见少女将红裙铺在地上晒,身穿一套紧身白内衣,蹲在那里两眼深情地望着自己,四目相对,少女害臊,惊叫一声,红光一闪,化作一个圆萝卜,色鲜红,七片绿叶向上倾斜,菜篮和小铲仍在旁边。

少男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才清醒过来。他高声呼喊少女,可再也没有人回答了。他喊呀喊,从中午喊到傍晚,从傍晚喊到子夜,嗓子喊哑了。他哭了。哭呀哭,眼泪哭干了,鲜血从眼睛中流出,染红了那身白衣。一阵清风拂过,他也变成了一个状如壶桶形的大红萝卜。

有人说,这两个少年原是西天王母身边的金童玉女,因偶尔一次相视一笑,被王母视为“有思凡之念,犯了天规”,遭贬下凡,罚其经受世间苦难,了却凡心,并规定16年后再返天廷。

人们知道了这件事,无不为之流泪叹息,时有诗叹曰:

玉女金童天上来,青梅竹马两无猜。

柔情似水难成对,化作“人参”究可哀。

人们将这两个萝卜好生看护,让它们抽薹、开花,结籽,来年再种。如此循环往复,几年之内,红庙村家家都种上了这种萝卜,却不忍吃它。

后来,有人听说这红萝卜是神仙变的,是童男童女的化身,吃了它可以长生不老,就偷吃了一个,觉得味道特佳,很快就传开了,人们把它当成水果和“小人参”来种植,传至今日。

消息传开,外地人将种子引去种植,结果大相径庭,无论是外形和品质,都不如红庙的萝卜好。什么原因?据说是这一对深情的少男少女眷恋故土,思念亲人,不愿离开红庙迁徙他乡之故也。

传说毕竟是传说,事实终归是事实。红庙村的土质好,水质优,红庙村的人种萝卜重科学,善管理,是萝卜长得好、品质优良的根本原因。有人作诗这样地概括:

十抄萝卜九抄粟,种大地肥苗壮粗。

防病治虫常管理,遵循科学质方优。

首先,红庙村的地是油沙土,农民常用榨油饼和水草、灰肥、猪牛粪等农家肥作基肥,这就更加优化了土质。

二、适期播种,绞水草覆盖,及时间苗,合理浇水,适当地用水粪提苗,防病治虫经常化。

三、精耕细作,有“十抄萝卜九抄粟”之说。

四、选种严格,选出萝卜状如柿饼和壶桶,每个重约二两,根细,须根少,七片叶。发育成熟的种子,既要颗粒饱满,又要略呈灯窝形,色泽还要深重。同一株种萝卜所结的籽,梢部可能营养不足,要舍去。

正因为如此,红庙萝卜的品质就越种越优,远近闻名了。

十. 湖北省 仙桃 沙湖盐蛋

沙湖盐蛋与众不同的特点。由于沙湖地处沼泽之区,沟壑纵横,水草茂盛,虾肥螺密。沙湖水网之地,还生长一种别处没有的奇草---麦黄角草。这种草杆粗壮,叶阔大,结的籽实浓密而甘甜,成熟的麦黄角籽是鸭的最佳饲料,鸭吃了它,生的蛋黄中就多一滴红朱砂般的油砣。故又有“沙湖盐蛋一点珠”的美称。鸭生长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实乃得天独厚。个大味美、兼有双黄名驰中外的沙湖咸蛋就产生在这里。

老革命家、作家、书法家李尔重在《毛主席二三事》一文中,述说了毛主席视察湖北,品尝沙湖盐蛋的轶闻,现摘抄一段如下:“1954年冬,他老人家(指毛主席)来了,要听我们汇报……我们想弥补以前的招待不周,给老人家摆了一大桌。他严肃地说话了:‘你们 以为越多越好,其实是浪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吃不在多,适口则行……’他不喜欢什么山珍海味,却喜欢吃沙湖盐蛋。”

沙湖盐蛋究竟与寻常盐蛋有何不同?原来,沙湖地处沼泽之区,沟壑纵横,水草茂盛,虾肥螺密。沙湖水网之地,还生长一种别处没有的奇草——麦黄角草。这种草杆粗壮,叶阔大,结的籽实浓密而甘甜,成熟的麦草角籽是鸭的最佳饲料,鸭吃了它,生的蛋黄中漪多一滴朱砂般的油坨。故有“沙湖盐蛋一点珠”的美称。鸭生长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实乃得天独厚。个大味美、兼有双黄名驰中外的沙湖盐蛋就产生在这里。

“一点珠”这话不是从民间来的,而是出自宫延。

清末,沙湖出了个李绂藻,是位翰林。因为候“缺”住在翰林院。那时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慈禧带内侍人员西逃,路过翰林院见窗口透出灯光,甚觉稀奇,命内侍找来“困京”的李绂藻:“都在逃难,惟你在此……?”李绂藻一见这一气势,便知是梦寐以求一见的圣颜驾临,直是叩头:“臣李绂藻怎敢先老佛爷而出京城!”于是,他被慈禧带着与“护驾”的群臣和众奴才一道逃到了西京,议和回京后,老佛爷重用了忠心耿耿的李绂藻,李绂藻由此而发迹。李绂藻为了讨得主子欢欣,便从家乡捎去一篓沙湖盐蛋,献给圣颜。慈禧食用此蛋,用象牙筷挑了那一坨红心,浸入水中,即见油花荡漾,煞是好看;再挑红心入口,芳香扑鼻,其味醇久,令人难忘。慈禧连连称道:“好蛋!好蛋!”真是‘一点珠’啊!”“沙湖盐蛋一点珠”由此而来并名播海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