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亳州有哪些特产美食 亳州有什么特产可以带回家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亳州有哪些特产美食 亳州有什么特产可以带回家吃更新时间:2022-11-26 14:51:37

一. 安徽省 亳州 利辛县 虾黄白玉盅

主料:龙虾黄50g

辅料:内脂豆腐1盒

调料:盐7g,味精4g,白胡椒粉2g,干生粉10g,香菜末10g,鸡蛋1只(用蛋清),色拉油10g,葱花10g,姜米 5g,高汤250g,麻油5g

制作:

1)将豆腐切成小粒,焯水待用;

2)锅置旺火,清油滑锅,投入葱、姜、虾黄煸香,舀入高汤烧开调味、勾芡,漂入蛋清洒上香菜末,搅匀即成

特点:色泽清爽,9味清淡,适合各年龄段食用

二.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曹街子的萝卜

曹街子的萝卜

蒙城西南,距城四十五华里的曹街子,村子周围附近,约百亩地上,盛产萝卜,远近闻名,妇孺皆知。建国前,乡土教材亦有记载:“曹街子萝卜,坛城的白菜……”。故此,曹街子萝卜,远销南京、蚌埠、淮南、界首;近销蒙城、涡阳、利辛、凤台等地。凡往来经过曹街子的客商行人,总是要买些带回去,有的人还专程来此地购买。

曹街子萝卜,明清时期,就很驰名。它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味道好,颜色正,内瓤白嫩清脆,甜辣适口,而且还富有医药价值,如伤风感冒,咳嗽气闷,吃后感到舒服,似乎病情减轻,所以,萝卜又叫“顺气丸”。人们常说:“吃冬萝卜喝清茶,饿坏大夫算个啥。”所以有些人总时常把萝卜作为客桌上的一种食品,或者当作礼物送人。

曹街子共有一百二十多户人家,曹姓居多,庄中间有一条东西街道,约两千多口人,几乎家家都有萝卜生产园地,亩儿八分不等,大都靠萝卜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因为不论大小集镇市场,一听说是曹街子萝卜,极好出售。曹街子萝卜颜色有两种,即:青、红两种。萝卜的形状亦是两种:一种是圆形,生长在土层上面,显得又大又圆,叫“大顶红”;一种是长形,生长在土层下面,乍看之下,似小而实大,又叫“贼不偷”。这两种类型的萝卜,最大的可长到二至三公斤,一般的一公斤以上。每到秋末冬初,收获季节,异常喜人。

三.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五洲牛肉干

五洲牛肉干

由蒙城县五洲食业有限公司出品,采用优质牛肉制作,工艺严谨,味道鲜美,包装精美。同时五洲牌高钙牛肉干是选用优质黄牛腿肉为原料,并添加人体易于吸收的乳酸钙,采用先进工艺和科学配方,精制而成的低脂肪、高蛋白风味食品。该产品肉质疏松、鲜美可口、回味香浓、风味各异,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是您旅游、休闲的最佳选择。其产品由全国著名笑星牛群为其形象代言人。

四.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药桂焖甲鱼

料:野生甲鱼

料:桂圆肉、山药片、姜片等

料:味精、精盐、胡椒粉、黄酒等

制作工艺:

1、甲鱼腹部剖开去内脏,热水烫,去膜,制块;

2、桂圆肉、山药片温水浸泡洗净;

3、将甲鱼与洗净的桂圆肉、山药片一起放入锅内,大火煮沸后,再转小火煮40分钟,加调料调味即可。颜

色:色泽红亮

型:鲜香、四味型

理:甲鱼性平、味甘,甲鱼的食用价值很高,甲鱼肉味道特别鲜美,营养十分丰富。甲鱼肉及其提取物能有效地预防和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并用于防治因放疗、化疗引起的虚弱、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症。甲鱼亦有较好的净血作用,常食者可降低血胆固醇,因而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甲鱼还能“补劳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食甲鱼对肺结核、贫血、体质虚弱等多种病患亦有一定的辅助疗效。鲜龙眼烘成干果后即成为中药里的桂圆。桂圆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有补血安神,健脑益智,补养心脾的功效,是健脾长智的传统食物,对失眠、心悸、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贫血有较好的疗效。

效:健脾补血,滋阴养肾,养肝安神

点:甲鱼原汁原味,桂圆清鲜香醇、营养丰富

五. 安徽省 亳州 涡阳县 高公糖醋蒜

高公糖醋蒜是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高公镇的。高公糖醋蒜清洁、卫生,营养更丰富,鲜香脆嫩、酸甜适度,口味独特、回味无穷,堪称“中华美食一绝”。

“高公糖醋蒜”系列产品是老子故里----安徽涡阳著名,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该产品是由老张家独特的祖传秘方,历经数代人的不断创新与改革,采用传统科学生产工艺,精心闷制而成,彻底改变了水泡蒜腌制;其新颖独特的老张家坛闷蒜更清洁、卫生,营养更丰富,鲜香脆嫩、酸甜适度,口味独特、回味无穷,堪称“中华美食一绝”,被世人荣称为“闷蒜世家”!

“高公糖醋蒜”系列产品有贡椿、五香花生米、高公油辣椒、苔干、豆腐乳、芥菜丝、甜面酱、八宝菜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高公糖醋蒜”系列已成功申报安徽名牌农产品,“张士奎”牌商标已成功申报安徽省著名商标。

2011年“张士奎牌”高公糖醋蒜、高公糖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六.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亳花粉

亳花粉又名天花粉,亳州地产药材。是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根。亳花粉个肥大、白色、粉足、筋脉少,质地上乘。花粉秋季采挖,去泥去皮晾干即可。味甘,微苦,性凉,有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等功效。

七.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万寿绸

古代丝织品。安徽合肥所产。乾隆《江南通志》卷八六:万寿绸“出合肥机房,在万寿寺左右,故名。”万寿绸,原名贻锦绸,是一种质地结实、经久耐用的丝织品。亳州丝绸在唐宋时期就闻名于世,宋代诗人陆游曾以"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来评价它。万寿绸始于明万历年间,清雍正十三年(1735)因亳州地方官将此绸作为寿礼献入皇宫而得名。万寿绸采用优质蚕丝为原料,手工精心织成。有独幅、二幅、三幅3种,每条长7米。绸面有蓝、白宽道,呈蓝、白、浅蓝经纬方格图案。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是高档服装和被面的良好材料。

安徽—万寿绸,又称贻锦绸,亳州著名工艺产品之一。明朝万历年间,曾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因名“万寿绸”。亳州是安徽重要的蚕丝产地,“万寿绸”利用本地生产的生丝纺织而成。质地坚韧,耐用,美观,久不褪色。花色分蓝白、红绿二种,在图案设计上别具一格。万寿绸原名贻锦绸,是一种质地结实、经久耐用的丝织品。亳州丝绸在唐宋时期就闻名于世,宋代诗人陆游曾以"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来评价它。万寿绸始于明万历年间,清雍正十三年(1735)因亳州地方官将此绸作为寿礼献入皇宫而得名。万寿绸采用优质蚕丝为原料,手工精心织成。有独幅、二幅、三幅3种,每条长7米。绸面有蓝、白宽道,呈蓝、白、浅蓝经纬方格图案。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是高档服装和被面的良好材料。

文化:纺织是亳州传统工业,从发掘出土的陶纺轮看,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就有纺织。盛唐时,亳州与宋州(今河南商丘)、定州(今河北定县)、益州(今四川成都)合称为全国四大纺织中心。亳州尤以丝绸业盛名,唐代诗人白居易赞曰:“亳郡轻纱甲天下”。宋代,亳州的丝绢已能织出蟠龙、对凤、仙鹤、孔雀等图案,所产土贡绢,质地优良,每年定额进贡皇宫70匹,并设有专卖市场。宋代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一文中评价:“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明清年代,城内有纺织作坊20多家,以生产绸缎巾和生丝为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亳州生产的贻锦绸又跻身于贡品之列,因质地坚实,经久耐用,久不褪色,被誉为“万寿绸”,畅销于北方各地。另外,万寿绸薄如蝉翼,即使通体汗湿,穿在身上也不沾贴肌肤。因此万寿绸为达官贵人所钟爱,据说连雍正皇帝也“爱不卸身”,命每年增加进贡数量。清宣统三年(1911年),亳州丝绢家族又添新成员,创制出红绿宽条、纵横交织成方块图案的丝绸被面,因其色彩斑谰,五光十色,又称“十样景”。这种被面十分畅销,结婚以用“万寿绸被面”为时尚。此时,城内专业作坊已达6家,木制纺织机30多部,年产万寿绸被面一万余条,仍供不应求。民国24年(1935年)亳州汤太英的蚕丝在全国展览会上荣获特别奖,后因战事频仍,丝绢业十分萧条。1990年市政府决定重新发掘制造濒临失传的万寿绸,经过查访,在沿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大胆采用先进技术,经反复试验,重新恢复生产万寿绸,花色品种也发展到十几种,在北京、上海等地十分畅销。

功效:万寿双龙缂丝,明代传世作品。苏州市博物馆收藏。实物高28厘米,宽22厘米。是用金线平缂万字和圆寿字。两条夔龙的龙头、身躯和尾部用深蓝丝线缂织,龙升腾中的云纹局部用金线构缂。纹饰简练而又生动。

八.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虫类美食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九.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党参生鱼

[原料]

党参20克,胡萝卜50克,料酒、酱油、姜、葱各10克,盐5克,味精、白糖各3克,素油50克,鲜汤200克,香菜30克。

[做法]

1.将党参润透,切成3厘米长的段;胡萝卜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姜切片,葱切段;香菜洗净,切成4厘米长的段。

2.将生鱼宰杀后,去鳞、腮、肠杂,洗净后沥干水分,放入六成热油中炸一下,捞起,沥油后备用。

3.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下入素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姜、葱爆香,再下入生鱼、料酒、党参、胡萝卜、盐、味精、白糖、酱油、鲜汤烧熟,然后放入盘中,加入香菜即成。

[用法]

佐餐食用。

[功效]

补中益气,生津利水,补血。

[主治]

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水肿等症。

[按语]

本品药性平和,不燥不腻,善补脾肺之气而养血生津,为脾肺气虚、血少、津伤常用之品。在一般的补益剂中常用党参代替人参。

十.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蒙城Sa汤

蒙城Sa汤

Sa汤是蒙城著名的风味小吃,其味道鲜美,令闻者垂涎。传说sa汤的来历与乾隆皇帝还有关系。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游访江南路过蒙城,走得又饥又渴,傍晚,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是位老妈妈,还有她的独生女儿。老妈妈见来了几位贵客,虽然风尘满面,穿戴却十分整齐,观那主人身材魁伟,气宇轩昂,手摇一把撒金折扇,更显得风流潇洒。店家婆笑脸相迎,一面端茶,一面吩咐女儿杀了两只肥0鸡,用沙锅煨炖。时值初夏季节,乾隆和侍从坐在院中,一边饮茶,一边闲聊,等待用膳,谁知直等到日落月上柳梢,还不见店家送饭,乾隆饿得饥肠漉漉,命侍从前去催促,店家回答说:“鸡汤没煨好,请客官再稍候。”乾隆心中不耐烦,步出小店,看个究竟,只见店家婆正在门前月下磕麦仁。乾隆问道:“老妈妈,磕麦仁做什么呀?”店家婆答道:“俺这里没有稻米,都用麦仁烧稀饭吃。”乾隆双手捧起一捧白花花的麦仁走进厨房,对店家婆说:“把这麦仁放进鸡汤锅里好吃吗?”姑娘微笑道:“会好吃的。”说着掀起锅盖,乾隆把麦仁放了进去。乾隆回到院中又等了半个时辰,忽闻一阵扑鼻的香味从厨房飘来。姑娘盛了几碗鸡汤,放入麻油、胡椒等调料,用托盘端置桌上。乾隆品尝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用竹筷一捞,鸡肉已经脱骨,与麦仁混和在一起,吃起来胜过皇宫御宴!乾隆连吃三大碗,赞道:“美哉!好汤。”乾隆膳后问侍从道:“这鸡汤炖麦仁叫啥汤?”侍从心想:自古君无戏言,皇上说是啥汤就是“啥汤”。于是便顺口答道:“

啥汤。”乾隆又问“啥汤”的“啥”是哪个字?侍从本是为迎合皇上的心意,哪里考究过“啥汤”的“啥”是那个字呢,狡黠的侍从急中生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鸡汤的情景,于是便编造了个生字:月光为伴,一边为“月”字,另一边皇上为天子,“天”字为上头,久等的“久”字放在下边,并取其谐音字“韭”代之,这样便造出一个“啥”谐音的“sa”字。乾隆看看也像个字样,但觉得眼生,记不清什么时候在康熙皇爷字典里似曾见过。于是命侍从取出文房四宝,提笔写“sa汤”二字,下边题了“乾隆御书”留给了店家。

店家婆不识字,把乾隆题字拿给当地一位有学问的人看,那人一看,大吃一惊,说是当今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字。事后店家请木匠精心制作了一块招牌,将乾隆题字刻在上面。过往行人见此招牌,都来品尝乾隆皇帝品尝过的“sa”汤。从此,小店生意十分兴隆。其他店家见此,也模仿乾隆御书“sa汤”字样做出金字招牌,开起了sa汤店,并在汤内加鸡蛋,味道更加鲜美,久而久之,蒙城的sa汤便远近闻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