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蒙城什么特产送人最好呢 蒙城十大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蒙城什么特产送人最好呢 蒙城十大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2-11-21 13:49:02

一.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蒙城Sa汤

蒙城Sa汤

Sa汤是蒙城著名的风味小吃,其味道鲜美,令闻者垂涎。传说sa汤的来历与乾隆皇帝还有关系。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游访江南路过蒙城,走得又饥又渴,傍晚,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是位老妈妈,还有她的独生女儿。老妈妈见来了几位贵客,虽然风尘满面,穿戴却十分整齐,观那主人身材魁伟,气宇轩昂,手摇一把撒金折扇,更显得风流潇洒。店家婆笑脸相迎,一面端茶,一面吩咐女儿杀了两只肥0鸡,用沙锅煨炖。时值初夏季节,乾隆和侍从坐在院中,一边饮茶,一边闲聊,等待用膳,谁知直等到日落月上柳梢,还不见店家送饭,乾隆饿得饥肠漉漉,命侍从前去催促,店家回答说:“鸡汤没煨好,请客官再稍候。”乾隆心中不耐烦,步出小店,看个究竟,只见店家婆正在门前月下磕麦仁。乾隆问道:“老妈妈,磕麦仁做什么呀?”店家婆答道:“俺这里没有稻米,都用麦仁烧稀饭吃。”乾隆双手捧起一捧白花花的麦仁走进厨房,对店家婆说:“把这麦仁放进鸡汤锅里好吃吗?”姑娘微笑道:“会好吃的。”说着掀起锅盖,乾隆把麦仁放了进去。乾隆回到院中又等了半个时辰,忽闻一阵扑鼻的香味从厨房飘来。姑娘盛了几碗鸡汤,放入麻油、胡椒等调料,用托盘端置桌上。乾隆品尝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用竹筷一捞,鸡肉已经脱骨,与麦仁混和在一起,吃起来胜过皇宫御宴!乾隆连吃三大碗,赞道:“美哉!好汤。”乾隆膳后问侍从道:“这鸡汤炖麦仁叫啥汤?”侍从心想:自古君无戏言,皇上说是啥汤就是“啥汤”。于是便顺口答道:“

啥汤。”乾隆又问“啥汤”的“啥”是哪个字?侍从本是为迎合皇上的心意,哪里考究过“啥汤”的“啥”是那个字呢,狡黠的侍从急中生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鸡汤的情景,于是便编造了个生字:月光为伴,一边为“月”字,另一边皇上为天子,“天”字为上头,久等的“久”字放在下边,并取其谐音字“韭”代之,这样便造出一个“啥”谐音的“sa”字。乾隆看看也像个字样,但觉得眼生,记不清什么时候在康熙皇爷字典里似曾见过。于是命侍从取出文房四宝,提笔写“sa汤”二字,下边题了“乾隆御书”留给了店家。

店家婆不识字,把乾隆题字拿给当地一位有学问的人看,那人一看,大吃一惊,说是当今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字。事后店家请木匠精心制作了一块招牌,将乾隆题字刻在上面。过往行人见此招牌,都来品尝乾隆皇帝品尝过的“sa”汤。从此,小店生意十分兴隆。其他店家见此,也模仿乾隆御书“sa汤”字样做出金字招牌,开起了sa汤店,并在汤内加鸡蛋,味道更加鲜美,久而久之,蒙城的sa汤便远近闻名。

二.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锅贴饺子

蒙城地方特色小吃_锅贴饺子属于传统精品主食,主要原料是白面,芝麻,香菜,口味颇香,工艺为煎。

三.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小涧镇狼山南麓座落着一个东西走向的三姓庄——潘刘于庄。该庄虽然不大,然而却闻名方圆数百里,其缘故是盛产秋黄瓜。

潘刘于秋黄瓜的特点是:个大、好吃。多数在半斤重以上,最大的可达2斤多重,长约40厘米,且皮薄、子稀、肉厚,吃起来脆嫩、甘甜爽口;更有清热、健胃、利尿、提神、助消化之功能,一向被誉为宴席上之佳品。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潘刘于的黄瓜,砀山的梨,鲍沙滩的萝卜赶南集”。

潘刘于的黄瓜尤以狼山南麓的18亩地所产的最佳,其他次之,亩产1000斤以上。过去,每逢初秋季节,其他瓜类基本结束,果类还未成熟,潘刘于的黄瓜即上市,因此被称为初秋的“瓜王”。此时,除去本县外,淮南、淮北、宿州、蚌埠、涡阳等地的客商竞相购买,远销开封、南京、扬州等地。年销售量已达20万余斤。

相传潘刘于的秋黄瓜已有千余年的盛名,其种子虽然传往外地,但所长出的黄瓜远不如潘刘于黄瓜的品质。

四.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苏赵梨

苏赵梨产于亳州市龙杨镇西北角的苏赵庄。这儿地处亳州市的最南端,交通又不便,可谓穷乡僻壤。然而,因为出产苏赵梨,穷乡也跟着名产大名远扬了。 苏赵梨源于明末。当时,村人为避兵乱而“跑反”,返家时,从西北河套里带回一棵梨苗栽在村东水塘边儿,本不以为意。谁知这儿的水土独特,竟然育出了一代名品──苏赵梨。

苏赵梨的特点是酥脆可口,甜中带香,果肉纯白,味正多汁,食之无渣,落地即碎。
清道光年间,苏赵梨与砀山梨同为贡品。砀山人以苏赵梨与其砀山梨齐名而不服,公举三位有名之士,推三独轮车梨专程来亳州,要与苏赵梨一比高下。经众人反复品尝,竟然难分优劣。后来双方协商,以梨的酥脆定输赢。苏赵人取梨一只,平放凳上,食指往梨上轻轻一按,梨子立即两半。砀山人大吃一惊,取其梨试之,用上全力,梨子仅仅脱去一层皮。砀山人服气了,苏赵梨的名气也因此更高一等。

苏赵梨园如今已发展到一千多亩,园林结构可谓“三世同堂”。外围是一把粗的新载梨树,碧叶嫩枝,为青春少女;环村是五十年至百年的壮年梨树,枝叶繁苦茂,挂果累累;村中是那棵三百高龄的古老梨树,粗大的树干被风雨磨 得如铁似钢。

苏赵梨的名气越来越大,并多次荣获嘉奖。1957年华东五省市水果竞赛中获金质奖,1996年安徽省农业厅优质水果评比中获质量奖,并在“第八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牌。

五.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狼山黑陶

蒙城狼山一带民间制陶工艺品,该产品也是淮北平原地区民间艺术的缩影。狼山黑陶产品具有“古”、“拙”感,纯黑色,据宜兴陶瓷研究所的理化性能测定表明:狼山的黑土是上好的制陶原料,产品理化性能远远超过德州的黑陶产品。狼山黑陶畅销上海、苏、杭一带,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

六.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茨淮新河大闸蟹

茨淮新河大闸蟹产于茨淮新河阚疃闸以上水域。由于该水域水质优良无污染,因此是河蟹生长的理想水域。该水域生产的大闸蟹,个大、肉肥、黄足,味道鲜美,与洋澄湖大闸蟹齐名。

七.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蒙城油酥烧饼

油酥烧饼是蒙城一种颇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口感酥松香脆、入口即化。它与其它地方的烧饼最大的区别在制作工艺上,一个油酥烧饼需要20多道工艺方能完成,因此无法机器量产,十分难得,曾荣登CCTV-2《美食走四方》栏目专题报道。

油酥烧饼是蒙城颇具特色的风味食品,据说,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有一个姓宋的孤身老人,在文庙大门西侧,以卖油酥烧饼为生。后来,老人收山东人薛延年为徒。薛延年手艺学成之后,传子传女收学徒,以后更是代代相传,于是会做油酥烧饼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名气。蒙城油酥烧饼选料非常精良,制作非常考究。面粉要上等精白面粉,猪油要上等猪板膘油。食盐、大葱、麻油、芝麻等佐料也要最好的。面要和得不软不硬。佐料的用量和搭配都有严格的标准(当然也得要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适当调整)。制作时,饼坯要拉得长,擀得薄,馅要抹得均匀、适度。炉火、炉壁的温度要控制好,炉壁太热或太凉,生烧饼都贴不上,会“落炉”。烤的时候,更要控制好火候,火候不到,烧饼不熟不酥;火候过了,又会焦糊。往炉壁上贴生烧饼或铲子和火剪从炉壁上铲下已烤好的烧饼看似简单,其实不易。特别是烤好的烧饼用火剪从中一挑,力度大小有讲究,力度小了挑不开,烧饼会酥得不够;力度大了,就有可能把整个烧饼挑碎。小小的油酥烧饼,其中所包含的技艺和艰辛,恐怕不是局外人所能完全领会的。

一个行家里手做出来的油酥烧饼绝对是色香味俱佳。出炉后是桔黄色,用火剪一挑,层层迭迭,薄如竹纸,汪着油,透着香,看一眼就让人口水直流。吃起来焦酥酥、香喷喷,吃了这个想那个,吃了这回想下回。油酥烧饼最好是现烤现吃,吃的时候要用两手捧着,不然咬一口,焦酥的饼渣就会有不少掉落下来,实在可惜。放久了也会变软,再烤一下还会焦酥如初,但味道则比现烤出来的逊色多了。

刚烤好挑起的油酥烧饼拿上餐桌时,要一个一个地分开摆放,千万不能摞在一起。不然下面的就会被压碎,不仅外形不美,而且吃起来麻烦。

以前,蒙城做油酥烧饼的名家中,有一个叫刘杰民,他母亲是薛家的女儿,是做油酥烧饼的能手。刘杰民得其母的真传,学就了一套做油酥烧饼的好手艺。解放后,他在县城皖北饭店当厨师,主要是做油酥烧饼,在蒙城很有名气。后来他收了个徒弟叫刘志民,刘志民在刘杰民的言传身教之下,很快也成了油酥烧饼的名家。

万里到安徽任省委书记后,有一次来蒙城视察工作,住在县委招待所。县里领导请刘杰民、刘志民师徒俩精心地做了油酥烧饼招待万里同志。他吃了以后赞不绝口。没过多久,刘志民就被调到了合肥稻香楼宾馆,专门做油酥烧饼。这以后,下榻稻香楼宾馆的贵宾吃了刘志民做的油酥烧饼都说好。一时,油酥烧饼成了稻香楼宾馆的名吃,蒙城油酥烧饼蜚声海内外。为了满足供应,刘志民又教出了不少徒弟。后来,年龄大了,他也就改做管理工作,一般不再亲自做了。

听经常出差的同志说,在外地往往也能吃到油酥烧饼,问问卖者,有的说是蒙城人,有的说手艺是跟蒙城人学的,然而吃起来却觉得并不怎么地道。

不少外地来蒙的人,就餐时往往会点名要吃蒙城油酥烧饼。有的宾馆饭店可以自己做。有的自己不能做,就到市场上去买。

现在蒙城市场上卖油酥烧饼的不少。邮电局附近的一个叫薛素平(女),县行政服务中心东巷子里边的一个叫薛聚财。他们都是薛家的第三代。刘杰民按薛家算,也是第三代(已去世)。不少薛氏后人到外地经营去了。刘杰民的后人,已无人以此为业了。

衷心希望蒙城油酥烧饼能够永远保持独特风味,努力打造成更加闻名全国、享誉世界的一流品牌。

八.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板桥无籽西瓜

板桥无籽西瓜

提起板桥的无籽西瓜,在我县城乡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哓,它以异样的色彩,诱人的香味,可口的甘甜,引来了千里的食客。

1996年,板桥集镇投资4万元在孙庄村进行无籽西瓜试点,并从县科协请来技术专家现场指导。

2月,孙庄村党支书记孙明杰,自费去山东、江苏、宿州考察学习,然后试点、推广瓜套棉,试验成功无籽西瓜“靠接”技术,即在葫芦苗和有籽西瓜苗两叶期,各削去一半,再用夹子拢在一块,生长出来的西瓜秧,长出无籽西瓜。到1997年全村已发展到860亩。1998年,板桥集镇党委、政府在孙庄村设立无籽西瓜繁育基地。基地大胆实践,又试验成功“金帅”、“蜜桂”、“绿宝”彩色无籽西瓜。彩色无籽西瓜一问世,倍受消费者青睐。1998年7月,孙庄瓜农在蒙宿路孙庄段两侧摆满瓜摊,自成市场,黑皮黄瓤,黄皮红瓤,香里透着脆,沙里裹着蜜,食客络绎不绝,给省道增添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无籽西瓜基地种植模式采取无籽西瓜套棉花,瓜茬种植双孢菇,一亩地一年三茬,收入6000--8000元。2000年,无籽西瓜达到1000多亩,孙庄村家家种瓜,户户卖瓜,305省道路边、蒙城县城小摊、周边集市、瓜棚地头,到处是瓜的世界,客商登门买瓜,瓜农出门卖瓜,市场火爆,买卖兴旺。2006年,孙庄村种植能手孙明坤试验成功无籽西瓜“砧木”嫁接技术,即在葫芦苗两叶一心期,将葫芦苗掐头,但要留两片子叶,在残茎上用牙签插孔,再将西瓜苗去根,削尖,消毒,插在小孔里,成活率98%。同“靠接”技术相比,“砧木”嫁接技术具有抗病、耐旱、抗涝,根系发达,不整枝,不打杈,不用人工授粉,省时省工等优点,亩产量可提高40%至50%。

九.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涡河银鱼与白虾

涡河银鱼与白虾

涡河小涧境内的四条支流,丁花沟、吴沟、张沟、蔡沟入涡处盛产银鱼。

银鱼古称脍残鱼、白小。杜甫“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诗句即指此鱼。银鱼头扁平,体细长,光滑透明,洁白如银,体长一至三寸,属天然鱼类。每年三四月间繁殖,在水草丛生的河口产卵,产卵后母鱼即死去,寿命一年。每条鱼能产卵几千粒,卵化后迅速生长,五月和九月两季捕捞。

银鱼肉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由于出水鲜鱼易死、易化,捕捞后多立即曝晒成银鱼干。银鱼可做炒菜、烩菜、汤菜等十几种佳肴。1990年以来,由于涡河水质污染,银鱼已绝迹。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对涡河流域的治污力度,还蓝天碧水于银鱼,使这一地方,早日得以恢复。

涡河白虾,银白色,透明,略显棕色斑纹,壳簿、肉嫩,无泥沙、无水锈味,比塘虾鲜美,每百克含蛋白质21克,脂肪0.6克。大虾美名为“鹰爪虾”。可鲜食、油炸、清蒸,醋烹虾仁是独特的一道菜,虾汤则是小涧餐桌上独具风情的佳肴。虾可制成虾干、虾仁、虾酱等。涡河白虾产量高,销路好,一直闻名淮北,为宴席上的佳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