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曲靖特产有哪些吃的 曲靖市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曲靖特产有哪些吃的 曲靖市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9-17 15:24:49

一. 云南省 曲靖 沾益 白水豆腐

白水豆腐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白水镇的。白水在清代,其豆腐已名扬四海,当时白水镇仅仅是一驿站,1们每到一次,便会来到白水村里一姓李的豆腐摊上吃碗豆腐脑,回程时必带豆干而回。

白水豆腐白、细、嫩、筋,豆味香浓。刀切豆腐或片、或块、或条,茬白而细,软而筋,煮在锅里时久不烂,放油锅煎炸而色黄、虚软,吃起来既绵又筋。豆腐含蛋白质高,并含有钙、铁等物质,营养丰富。豆腐经压制做成的豆腐干,更为细腻绵筋,凉拌、爆炒、煎煮均可。凉拌豆腐干细丝,为白水宴席凉菜佳品。

二. 云南省 曲靖 会泽县 者海醋

者海醋是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者海镇的。滇东北民间广泛流传着“东川酱油者海醋”即“会泽酱油者海醋”的美名。者海醋是指者海周氏醋,素以色鲜、味香、浓度高,久置不生花,不变质等特点驰名。

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和保健食品,对人体有溶栓、软化血管、消炎杀菌、降低血压、帮助消化等药用价值。由该县者海老街周氏所创的者海醋,采用祖传秘方传统工艺流程,已传承200多年的历史,驰名东川、会泽及周边县市。会泽县溶铺醋厂位于会泽县者海镇者海村委员会,是者海镇辖区内工艺较为成熟、发展潜力较好的醋厂,2009年经过国家商标局注册“利莲昊”商标,取得商标专用权并先后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且通过市级“质量检验合格”等合法资质,其采用当地山泉水酿制出来的醋,色泽棕黑发亮,酸爽宜人,味美可口。

2011年溶铺醋厂被县科协列为县级科普项目进行实施,在县科协的帮助下,按照生产流程的要求,对原来的硬件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对发酵池、灶台、储存室进行了改造,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在县科协的指导下加强产品开发,提升产品质量,先后开发出“利莲昊”老陈醋、“利莲昊”花椒醋、“利莲昊”双料醋、“利莲昊”特级醋以及“利莲昊”陈醋泡制的系列产品大蒜、姜片、小米辣、蒜薹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其利用科普经费开发产品包装,新开发的包装符合国家规范要求、满足系列产品的包装需求,极大的提升了产品档次,仅2012年就销售礼品盒5000余盒,散装醋160000余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 云南省 曲靖 师宗 内脏泡米酒

米酒是壮族人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在米酒中配以鸡胆即为“鸡胆酒”、配以鸡杂即为“鸡杂酒”、配以猪肝即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将酒水一饮而尽,鸡杂、猪肝则留在嘴里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四. 云南省 曲靖 宣威市 宣威土豆

宣威土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地处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位于北纬25°56′至26°44′,东经103°35′至104°40′, 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3个片区12个乡镇。重点是以板桥、羊场、热水、落水为中心的西南片区,以务德、龙潭、来宾、倘塘为中心的西北片区,以龙场、乐丰、格宜、宝山为中心的东北片

五. 云南省 曲靖 陆良县 滇陆猪

滇陆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由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主持,陆良县畜牧兽医局、陆良县种猪试验场联合攻关,利用乌金猪、太湖猪-优良地方猪种和长白猪、大约克两个国外著名猪种为原始育种素材,杂交合成理想型零世代后,横交固定,继代选育,历经15年10个世代扩群选育而成,是云南省第一个自主培育成功的新品种。该猪种具有产子多、肉质好、生长速度较快、母性强、耐粗抗逆、瘦肉率高等优良特性,被列为云南省“宣威火腿加工产业化生产项目”的主要原料猪种之一。专家认为,滇陆猪新品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云南省难得的一个好猪种。

滇陆猪是云南省著名猪种,原产地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该猪种由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主持,陆良县畜牧兽医局、陆良县种猪试验场联合攻关,利用乌金猪、太湖猪1优良地方猪种和长白猪、大约克两个国外著名猪种为原始育种素材,杂交合成理想型零世代后,横交固定,继代选育,历经15年10个世代扩群选育而成,是云南省第一个自主培育成功的新品种,是宣威火腿的主要原料猪种,是云南省六大名猪之一。

此猪全身被毛白色, 头大小适中,额面清秀,颜面微凹,嘴筒平直而稍短,耳中等大小前倾稍下垂,背腰平直,腹部紧凑,四肢粗壮,肢蹄结实,体型匀称,各部位结构良好。具有产仔数高,瘦肉率高,耗料少,适应性强,母性好、耐粗饲、肉质优等特点。“滇陆猪”现已成为了七里香、食唯鲜、众益等陆良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首选原料。企业加工出的猪肉产品已逐渐成为知名品牌,进入了全国各大型超市。

在精心培育好品种的基础上,该县全力抓好“滇陆猪”的产业化开发。依托县种猪试验场和滇陆猪研究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猪种的继续选育、扩繁和示范推广,有效巩固“三群一网”良种繁育体系,该县在县种猪试验场的基础上,建成了76个滇陆猪扩繁场。同时,该县加大“滇陆猪”的推广、饲养。据统计,全县在本县及周边地区共推广了“滇陆母猪”56437头,总计为这些地区新增社会经济效益8400万元。陆良凭借“滇陆猪”,已真正发展成为了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优质仔猪基地。

所在地域: 云南

申请人: 陆良县滇陆猪研究所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滇陆猪主产于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境内,涉及中枢镇、板桥镇、三岔河镇、活水乡、马街镇、龙海乡、召夸镇、大莫古镇、小百户镇、芳华镇、华侨管理区10个乡镇及一个华侨管理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3°22—104°02′,北纬24°44—25°18′之间,东西长65.6千米,南北宽62.8千米。养殖区域范围2096平方千米,年出栏100万头。

六. 云南省 曲靖 师宗 龙庆火腿

龙庆火腿,远近闻名,在国内同类产品中独具风格,誉满全市,在省内也颇有名气,它以其纯正的色香味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亲睐和好评。龙庆乡有着高寒冷凉气候优势,空气湿度小,对发展火腿加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龙庆乡有着高寒冷凉气候优势,空气湿度小,对发展火腿加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关于龙庆老火腿有一个故事。说以前当地男人向女人求婚,有一种方式就是送女人一只火腿。姑娘要是上心了,不管是皱巴巴的老火腿还是黑乎乎的黑火腿都会收下。而女方一收下火腿,这婚事就成了,所以从中也不难看出这老火腿的地位。那么,龙庆老火腿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从外表而言,龙庆老火腿乌黑油亮,确实是不中看。不过等到一切开,老火腿就立马变了个模样,红鲜白嫩层次分明,更是暗香阵阵让人按捺不住。而经厨师巧手之后,对着佳肴一嘴下去,只能说是沁人心脾、口感极佳了。这也使得龙庆老火腿成为了当地餐桌名菜,广受当地人和远近游客的称赞与喜爱。

龙庆老火腿吃着好吃,制作工序也是特别严格,要历经即切解、上盐、腌制、烘烤、熏挂等五大工序。其中,挂熏了一年以上的火腿,水分完全散尽,外表由红变黑,内里红白细腻,变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龙庆土品。而要是熏挂两年以上,老火腿的质地和口味就更佳了,并且这老火腿要是以“隔锅”方式蒸着吃,就可以使其香味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老火腿生吃,味道也是鲜嫩无比,自古佳肴配美酒,吃着老火腿喝着佳酿,那滋味就别提有多美了。

七. 云南省 曲靖 会泽县 盐水石榴

盐水石榴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盐水石榴是会泽县当地人民经过几百年的不断选育、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因主产于金沙江支流小江流域的娜姑镇盐水沟两岸而得名,是会泽独有的地方“名、特、优”水果,也是我国稀有的果树之一,籽大、肉质厚、籽核软、液汁纯甜、清香宜人,以“云南水蜜石榴”为名,畅销港澳台市场,被誉为“神石榴”。 盐水石榴种植区域分布在娜姑镇(盐水、炉房、发基卡、干海子、牛泥塘五个村委会),大海乡(泥得坪、布多两个村委会)两个乡镇。该区域属北亚热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气候炎热,雨热同期,光照条件良好。年日照时数2193.0小时,日照百分率47%,年光辐射量15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20.8℃,≥10℃积温,5784℃,全年无霜期235天。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426m,水能资源充沛,年均降水量690--800mm,石榴生长期间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比较适宜石榴生长。 盐水沟发源于娜姑镇干海子村,流经娜姑镇的盐水、炉房、发基卡、干海子、牛泥塘五个村委会,该沟水直穿盐水村委会,是盐水村全村生产生活的重要用水,全长39.4千米。当地村民为便宜记住这条沟,就以盐水村的名字命名为盐水沟。石榴主要种植在这条沟的两岸,故以盐水村命名,称“盐水石榴”。 盐水石榴栽培历史悠久,据清光绪年间编纂的《云南地志》记载,“东川(会泽县原属东川府所在地,本稿注)之石榴、宝珠梨及蔗糖、桔柚,其味兼江南西蜀之美,皆也。”说明盐水石榴在百年之前就已名冠全省。另据《会泽县种植业区划》(1988年)记载:盐水石榴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因主产于盐水沟两岸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就已著名。盐水石榴经当地农民群众精心培植,年复一年,当地农民群众的汗水流到山脚下的小河里,河水也变咸了。有个明察暗访的朝廷命官来到这里,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于是赐地名为“盐水沟”,石榴也因此而得名。

为何盐水石榴这么出名呢?主要是由其品质决定的。会泽娜姑镇盐水沟一带气候干热,土壤为羊肝沙和紫砂土,磷,钾含量偏高,PH值接近中性,有石榴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盐水石榴皮薄、果大、粒饱、核软、汁多、味甜等优良品质。

清光绪前后,云南旅游曲靖市会泽盐水石榴已著名省内外,销往昆明、广西、贵阳等地。1972年至1982年,累计销往港澳地区529吨,每吨售价430美元。盐水石榴在港澳地区格外引人注目,被称之为“神石榴”。

种植石榴提高商品率是云南旅游曲靖市会泽当地人脱贫致富优先于其他行业的产业,不仅可以出口创汇,而且又是果农致富的捷径。鉴于此,1985年,被省上列为发展万亩石榴的生产基地,投资100万元,县又投资45万元,经过“七五”期间的不懈努力,现已有石榴1.67万亩。此举,带动了云南旅游曲靖市会泽当地农民种植石榴的积极性,靠种植石榴增收的农户越来越多了,参加万亩新植石榴的农户已达6300户,每亩石榴收入1300多元。

云南旅游曲靖市会泽盐水石榴在农历八月中秋节前成熟,且有合家团聚,子孙繁荣的象征,故石榴作为应节佳果备受人们的喜爱。

在1990年和1993年的云南省优质水果产品鉴评会上,会泽盐水石榴中的火炮、花红皮、绿皮3个品种,均被评为省优水果产品,囊括了省优水果产品——石榴一项的前三名,成为我省当时唯一出口创汇的水果。

地域范围

盐水石榴产于云南省会泽县境内,种植区域涉及娜姑镇、大海乡两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3′~ 103°14′、北纬26°19′~26°35′之间,东西宽28km,南北长42km。种植面积1333.3公顷,年产量20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盐水石榴果个大,平均单果重450克,最大果重1100克;果实近圆球形,纵径6.85厘米,横径7.87厘米,成熟后果皮光洁明亮,果面有片壮红晕,阳面鲜红至浓红,萼筒较短、闭合;籽粒大,百粒重50~56克,汁液多,味纯甜,果实成熟后,籽粒中的簇壮放针明显,核软,耐贮运。 (2)内在品质指标:盐水石榴果实汁多,甜味适中,肉质脆,含有丰富维生素C,其营养成份极其丰富,营养价值极高。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总糖含量≥10%,每100g果肉中含Vc≥5.5mg。 (3)安全要求:盐水石榴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布的NY5086-2005无公害食品落叶浆果类果品标准体系组织生产。

八. 云南省 曲靖 罗平 擦尔瓦

擦尔瓦,彝语,又称“瓦拉旁钵”,汉译“木子毡衣”,是彝族的传统工艺服饰。 1963年在昭通出土的东晋霍承嗣招魂墓壁画中,就已描绘了头挽“英雄结”,身披擦尔瓦,腰悬佩刀的彝族武士的形象,证明在距今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居住在今昭通地区的彝族人民,就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具实用功能,又极富审美情趣的民族工艺服饰一擦尔瓦。

擦尔瓦手工制作,多由彝族妇女家庭劳作完成。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一、选料:选用优质羊毛,洗净、晾干。二、抛松:将洗净、晾干的羊毛用弦弓弹松。三、捻线、染色:用家纺“坠子”将羊毛捻成细毛线,再将细毛线三股合一,扭结成细羊毛绳,用土靛染成青色。四、织羊毛布:用土制布机将已浸染着色的羊毛绳织成布;布的幅宽、长度无统一规格,按拟制的擦尔瓦的大小、长短确定。每块羊毛布的上沿要留缝,下沿留16-33厘米长的羊毛毡须。五、缝制:每9块羊毛布沿纵边缝合成一件,从上沿预留的缝中穿缀一股羊毛绳作系带。

绣花:用预染好的各色毛线,在成型的擦尔瓦的胸背处绣制图案:成品擦尔瓦无袖、无领扣,形制与披风相仿。披戴时,上齐肩、下至膝,膝以下是飘拂的毡须,胸背处是彩绣的图案。图案有相对固定的范式:“十”字形花纹边框,边框内是4朵角偶对应的小花,边框上下各有两条波状纹,喻指山脉连绵、峰峦叠起;或作夸张变形处理,象征金沙江水波漫漫。走遍天涯海角,也不忘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纯然一色的靛青作底色,图案则五彩缤纷,艳丽夺目。古朴稚拙的图案设计,反差强烈的色彩效果,透露出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信息。擦尔瓦流行于金沙江沿岸彝族聚居区,尤以永善县彝族妇女制作的擦尔瓦为上品,选料精细,制作精致,图案精美,色彩艳丽,不但在大、小凉山彝族中享有盛名,也为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广大群众倾心钟爱。

擦尔瓦防潮、避水、御寒、抗暑、冬暖夏凉,放牧、狩猎、外出旅行,白天当衣服,晚上作被盖,一专多能,是最为方便、适用的行装。一袭擦尔瓦,披戴于男性身上,更显剽悍威武、英俊潇洒、精神焕发;女性身着擦尔瓦,举手投足间,下摆缀饰的毡须轻拂慢扬,仪态端庄又不失炯娜抚媚,别是一种巾帼气慨。婚嫁、节庆、走亲访友,擦尔瓦既是自尊、自信、自爱,展示自身魅力的“时装”,也是“火的民族”追求美好生活、挚爱亲朋好友、维护民族团结的最富热情的表达。男女老少身披擦尔瓦,或举杯畅饮;或忘情地歌舞于青山碧水间;或点燃篝火,狂欢娱乐,通宵达旦,那真是令人目眩神移、心旌摇荡的醉人的民族风情画卷。

在彝族传统婚俗中,擦尔瓦更是不可或缺的增添欢乐喜庆气氛的道具。姑娘要出嫁,对幸福的憧憬是无法掩饰的,甜蜜、陶醉、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灿然若星辰般在眸子中闪亮。可面对亲友,那独特的、不无羞涩的甜蜜的向往又需要某种掩饰。于是,一袭擦尔瓦顶在头上,便是送亲队伍中新娘特有的装束,与汉族婚俗中"盖头"相似。在迎亲的队伍中,擦尔瓦是抵御“温情攻击”的武器。当迎亲的队伍进入女方家时,无一例外地要遭“泼水”攻击,虽然是礼俗,是默契,但若数九隆冬被劈头盖脑地泼上几盆水,那滋味确实也不太好受。抵御攻击的办法,是把擦尔瓦顶在头上,裹在身上,任你倒海翻江,我自岿然不动。"攻击"演绎出喜庆、演绎出撩人心魄的温馨。

擦尔瓦,彝族人民永远钟情的“时装”。擦尔瓦,民族工艺的奇葩。

九. 云南省 曲靖 马龙区 马龙荞丝

马龙荞丝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驰名省内各州县。据传制作技术早在明代洪武年间就传入马龙。清嘉庆年间,通泉镇北门街李仕膺,革新技术,提高了质量和产量,到民国时期荞丝生产普及到各家各户。马龙荞丝具 可色泽黄亮透明,营养丰 富,香脆可口,含有大量的 蛋白质、维生素的特点,是理想的馈赠亲友的礼品和 美容健身食品。( 曲靖)

十. 云南省 曲靖 麒麟区 曲靖烧饵块

曲靖人酷爱米制品,光饵块一样就有很多品种,筒状的,饼状的,丝状的等等。有一种饵块,做得很薄,形状是圆的,盘口般大小。这种饵块是专门拿来烧吃的,所以约定俗成称之为“烧饵块”,独曲靖所有。在昆明等地虽也有烧饵块,不过那是长方形的,吃法上也较曲靖烧饵块不同。

年纪稍大一些的曲靖人都不会忘记,大约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曲靖街上的早点主要有两个品种:小锅米线和烧饵块。小锅米线属奢侈品,两角钱2两粮票一碗;饵块则只需8分钱2两粮票,非常实惠。每天早能吃一个烧饵块,是那个年代很多孩子的一个梦想。

大炉子里火旺旺的,上面架了一张铁网,白生生的饵块放上去,边烧边翻,不一会就两面焦黄,中间鼓胀。铺在盘子里抹上酱油辣椒时折两次,捏在手中,一嘴咬下去,香美无比。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