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毕节荆楚味道特产 毕节最出名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毕节荆楚味道特产 毕节最出名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05-02 05:26:12

一.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大方豆干

大方豆干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方水土不仅养育着一方的百姓,也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地方。美味飘香的大方豆制品,便是依托于大方这块宝地的山和水所生产出来的特色食品。大豆,这种寻常之物,经过勤勉的大方人精心的调弄,做成了豆干、豆棒、豆豉等花样繁多、滋味悠长的豆制品。

1957年,大方豆棒被列为“贵州省传统名特食品”。2011年9月,中国食品流通协会授予大方县“中国豆制品之乡”的荣誉称号。2013年,大方豆制品制作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 贵州省 毕节 赫章县 赫章半夏

赫章半夏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又名麻芋子、三叶半夏,是一种常用重要中药。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肿散结等功效。近年来在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均有大规模栽植,其中毕节地区赫章县是贵州省半夏药材的主产区,有着二十多年的人工栽培半夏历史,其中赫章县河镇乡80%的农户都在种植半夏,栽植规模已达到135公顷以上。

贵州省赫章县城关镇、白果镇、妈姑镇、财神镇、刘曲河镇、野马川镇、达依乡、水塘堡乡、兴发乡、松林坡乡、雉街乡、珠市乡、罗州乡、双坪乡、铁匠乡、辅处乡、可乐乡、河镇乡、德卓乡、安乐溪乡、朱明乡、结构乡、古基乡、哲庄乡、平山乡、古达乡、威奢乡2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贵州省赫章县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划定“赫章半夏”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请示》,赫府呈〔2012〕67号赫章县地方标准:DB522428/T011-2011《赫章半夏栽培技术规范》

三.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杯子米

“杯子米”是何、罗、王三姓布依族在纳雍河轿子山下从事农耕,喜获丰收后一段传奇的历史。
在轿子山下,原来是荒山一片,三姓人定居后对这片土地进行开垦。他们用原始的耕作方法,披荆斩棘,劈草挖山,开出一块一块的梯田,种植从江西带来的稻种。这里千百年来,未有人种过庄稼,土地十分肥沃,当年种下就获得丰收,稻谷装满囤箩。塔山脚雁鹅田侧大渡口岸边的波倮大田就是当时他们开垦的第一块大田,种出来的稻米称“波倮米”。波倮大田开垦前是水海地,泥土疏松。田开得深,打田时若不慎会陷进去。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粮食有了多余,他们就喂猪、喂鸡、养鸭、养鹅,还用“波倮米”酿成水花酒。到大年三十,杀鸡、煮肉,用“波倮米”做饭,三姓人聚集一起过年,没有酒杯,就用波倮米谷壳做酒杯喝酒,庆祝丰收,把波倮大田改称“杯子米大田”,把“波倮米”改叫“杯子米”。据传,一颗波倮米的谷壳折做两半,既可舀水,又可当酒杯。
后来,日久天长,逐年开垦,田土越来越多,粮食年年丰收。为把来纳雍河垦荒种出“杯子米”的事迹传之后代,三姓长者商议,让后辈儿孙永远不忘记布依族先辈艰苦开垦创业的事迹,决定用银子去城里找匠人仿照“杯子米”谷壳的式样锻造成银酒器皿,同时把这种器皿称为“杯子米”酒杯,由罗姓保管,逢红白喜事拿出来喝酒以示纪念。
红喜场中,新郎新娘用“杯子米”酒杯向父、母及来宾中的亲朋长辈敬酒,老人们接过年轻人敬来的酒一饮而尽后,随即给新郎新娘打发喜钱,称“坠杯”。这种习俗相传至今。

四. 贵州省 毕节 织金县 织金砂锅

织金砂锅:风格独具

起源较晚的织金砂锅源于宋代,具有现代金属炊具不可替代的优点。一是其自身结构稳定,不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和其他物质,二是吸热和散热较慢而均匀,最宜于煲汤、吃火锅和煎中药,三是其原始古朴的风格和造型具有原生态美学价值,深为现代旅游观光人士的青睐。随着人们对这种古代传统炊具的认识深入,织金砂锅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全国砂锅制品的主要生产基地,给织金县从业人员带来了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引起了世界各国陶器专家的浓厚兴趣和深切关注。现在的砂锅系列主要有鼎罐、瓢锅、凸底烙锅、平底烙锅、茶壶等等。近年来,织金砂锅的砂陶工艺师结合现代市场的需求,推出了一批广受欢迎的织金砂陶艺术产品,原始古朴的风格独具特色的造型,受到了前来织金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观光人士的欢迎。

五.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威宁小粑粑

威宁县小粑粑馅子的香味十分诱人,表面和软,底面焦黄香脆,吃起来清爽可口。

威宁小粑粑是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一种特色食品,是入选《中华食文化大辞典·黔菜卷》的著名特色小吃。

主要原料:

威宁小粑粑是精心选制本地土荞麦及火腿作为材料精制而成。荞麦是面皮的主要原料,火腿是馅的主要原料。

面皮的主要制作方法:

先把荞麦碾成面粉状(也有的直接用面粉来做,但味道不如荞麦面做的),将荞面和水做成面皮,切割成约35-45厘米大小的圆形状。

馅的制作:

把切好的火腿、豆腐、腌菜、葱姜蒜辣(馅的成份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加入不同的成份)等用油炒好就成了馅。

威宁小粑粑的制作过程:

面皮和馅制作完成后,将炒好的馅包进面皮里去,然后将小粑粑放进锅里,圆放成几圈,锅底放点水,盖紧锅盖,不让漏气,直到锅里水烧干、稍候片刻,小粑粑里面的油浸了出来,锅底就有了油炸的响声。这时小粑粑也就做好了,馅子的香味十分诱人,表面和软,底面焦黄香脆,吃起来清爽可口。

如今,历经几十年的岁月,威宁小粑粑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成为当地最具风味的特色小吃之一。

六. 贵州省 毕节 织金县 织金续断

织金续断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织金续断

贵州道地药材。是贵州三大续断之一。

质地:条粗、质软、皮部绿褐色,根长圆柱形,略扁,微弯曲,长5-15cm,直径0.5-2c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有多数明显而扭曲的纵皱纹及沟纹,可见横长皮孔及少数须根痕。质稍软,久置干燥后变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绿褐色或淡褐色,木部黄褐色,常呈放射状花纹。气微香,味苦,微甜而后涩。

贵州民间一直都流传:“当断不断,织金续断”的有名谚语,讲的意思就是织金续断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的故事,男子不育症(续断+杜仲+枸杞子+菟丝子 +黄精 12克+鹿角胶,女子不育症断:续断+当归+杜仲+巴朝天+淫羊蕾等)。

鉴别

真品续断 干燥根外观呈长圆柱形,向下渐细,略扁,长7~10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明显扭曲的纵皱及浅沟纹,皮孔横裂,并有少数根痕;断面不平坦,微带角质性,皮部黑绿色,宽度约为木部的一半,木部中的维管束呈放射状排列,为黄褐色或灰绿色;闻之气味微香,口尝味苦、微甜,后涩。

伪品续断 干燥的块根外观为锥状圆柱形,上端略粗,直径比正品小,约为0.1~1厘米,表面为灰棕色,亦无正品上述特征;断面平坦,呈暗红色;闻之气微,无真品的香气,口尝味甜无涩味。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续断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对痈疡有排脓、止血、镇痛、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而伪品糙苏与续断不属同科植物,而且也不具备真品的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真品续断使用。

七.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木梳粑

木梳粑是用苏麻、蜂糖、芝麻、核桃仁 ( 花生米 ) 做馅子与和好的糯米面做成的汤圆。古时彝家姑娘梳辫子加勒子戴头巾都喜用木梳,而这种汤圆包成半圆之后还要锁上花边,恰好与木梳相似,故称彝家木梳粑。至今在纳雍县城附近还有包木梳粑过大年的传统。
木梳粑与一般汤圆不同的是:一是包的时候不管做成哪种式样都得锁上花边,有时还要用剪刀修剪;二是用苏麻、蜂糖、芝麻等做馅子,既突出民族特色,味道又鲜香适口,经久不变,为多数人喜欢。如果用猪油或玫瑰做馅子包的汤圆,只不过是在木梳粑基础上的发挥,开初吃的时候虽说有一种别于其它的香味,但时间一长,就容易变质。
木梳粑是彝族人民主要的传统小吃,做工细致。一年一度的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包粑粑过年节,并用作午餐或夜宵。若有客人来拜年,姑娘们包粑粑的技巧就更加讲究,她们以木梳粑为主的包成石榴形、柿子形、螺蛳形等花色品种,在粑粑上剪出柿子叶和石榴瓣的形状以显示自己灵巧的手艺。
若是用荞面做的木梳粑,就更为古老。要包得大一点,不用水煮,蒸熟就行,点上红绿颜色,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浓厚,吃起来更别有风味。
1993 年 9 月,纳雍县姑开苗族彝族乡用养面做木梳粑招待李沛瑶委员长等民革中央的客人,备受他 ( 她 ) 们赞赏。

八.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干锅鸡

干锅鸡

原料主要以鸡为主,里面加入土豆和别的配菜,吃起来麻辣爽口,回味无穷。

九. 贵州省 毕节 织金县 织金白鹅

织金白鹅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绒肉兼用型鹅种。主产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分布在黔西、大方、毕节、纳雍、金沙和毗邻的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地。该鹅种具有生长快、育肥性能高、肉质鲜嫩可口、耐粗饲和抗病力强等特点。

外貌特征:全身羽毛雪白;体型紧凑;头清秀;颈长,呈弓形。喙、额瘤、蹼橘红色。公鹅体型高大,喙长且宽,额瘤较大,颈粗壮,胸宽大,胫粗长。母鹅体长而深,骨盆稍宽大。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产绒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103克;30日龄820克;90日龄公鹅4250克,母鹅3250克;成年公鹅5000克,母鹅4000克。成年公鹅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0.65%,母鹅79.95%;成年公鹅平均全净膛屠宰率69.46%,母鹅68.29%。每只成年鹅年产羽毛280-300克,

其中绒毛占85%。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鹅平均开产日龄255天。平均年产蛋45枚,平均蛋重165克,大者达180克。平均蛋壳厚度0.65毫米,平均蛋形指数1.56。蛋壳白色。公鹅性成熟期200-240天。公母鹅配种比例1:(5-7)。平均种蛋受精率90%,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5%。母鹅就巢性不强。公鹅利用年限2-3年,母鹅3-4年。

十.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鸡场豆腐

鸡场豆腐之所以质称上乘,一好在水。据说,因此地属煤山地带,水中含硫,而豆中含碱,则碱硫化合,腐脑皮多。二好在做工精细。主要是取浆、点脑、包榨、薰烤。滤帕过滤取浆去渣,用传统酸汤点法,包榨、压力适度,结实不流为准。用柴火薰烤,以灌木为主,尤以青桐最佳,蔸又甚于枝干。烤时,以不猛明火,红炭火为好,勤翻动;次以文火,微以烟薰;后以稍弱明火,使外皮黑红色浑为一体而呈褐红,块干润适宜。能鼻嗅薰香。
鸡场豆腐的美誉,渊源于何时,现难考证。仅就现存资料断定,亦有一百三四十年的历史,至今已沿传五代。
清咸丰五年 ( 公元 1855 年 ) 或同治四年 ( 公元 1865 年 ) 左右,织金人杨永臣来鸡场街上落户,操豆腐业。生意最讲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只他一家,豆腐质量好,一时声誉大起。因此,有十多户竞相争做,如高亮芝、颜玉清、艾大爷、王大爷等。其间,还兴起了臭豆腐干热。继而发展至二十来家,其中数肖南清、岳兴顺“鬼精灵”等,其工艺炉火纯青,更倍受青睐。传至第四代,增至约三十家,做得好者有李德春、李光前、李正能、颜国亮等,佼佼者则是肖南清之子肖登华。其豆腐销售之快有“落地红”之喻。在县城和居仁一带,众口称道肖家豆腐,“肖家豆腐”几乎成了“鸡场豆腐”的代名词。第五代时发展到三四十户,如毗邻村赵家寨和老王大田,因质量好,人们也视其为鸡场豆腐。邻村的王瑞海和李德军弟兄的也很有名。五代操豆腐业者,前三代人是专业从事,后两代人是副业为之。
鸡场豆腐享誉悠久,闻名遐迩。晚清至民国年间,鸡场街是居仁第一大集,繁荣兴旺与兔场不相上下。赶集者有远至织金属大、小六塘;大方牛场坡。最远者一百五六十里,其原因,就是鸡场豆腐的声誉所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