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福建闽清池园镇特产 闽清4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福建闽清池园镇特产 闽清4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4-17 00:07:40

一. 山东省 菏泽 曹县 魏湾镇莲藕

魏湾镇水资源丰富,盛产莲藕。所产莲藕孔多、节大、酥脆、味正、香甜、无渣。其藕质白嫩、营养丰富、滋补性强,既是细菜佳肴,又是药用价值很高的保健食品。早在清朝时期就广为种植。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太行堤水库的兴建,水域面积扩大,为种植莲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莲藕发展进程逐步加快。70年代,莲藕基地面积发展到30公顷。80年代,发展到100公顷。90年代先后引进开封白莲、南京大白莲等莲藕优良品种。2000年后,开发出莲藕罐头等莲藕系列产品,并建起莲藕批发市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格局。2009年,全镇莲藕种植面积120公顷,年产莲藕2477吨,畅销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二. 安徽省 合肥 巢湖市 散兵镇假山石

散兵镇假山石

三. 陕西省 咸阳 武功县 武功镇饸咯面

是一种当地群众非常喜欢的面食,一般是前面支一口汤锅,两边是调料和佐料盘,捞面浇汤的人坐在中间。下面的一般都在后堂,采用老式的人力饸咯床压面,下边是一口煮面的锅一般每次只煮两到三个人的面。一般用来招待贵客的,主要以优质面粉制作的面条为主料,汤料是以酸辣汤辅以其他材料制作。漂菜是以葱花制作而成。成品以“酸、辣、香”著称。主要是在冬天有卖的,在寒冷的冬天一碗下肚浑身热乎乎的充满热量。

四. 福建省 福州 永泰 燕皮

燕皮是用肉茸和甘薯粉制成的薄片,又称肉燕皮,创于清末光绪年间,色白质香,平滑细润,脆嫩爽口,可切成丝状煮食,是福州特有的风味小吃。燕皮在食品店里均可买到。 此外它还可以做成太平燕等多种名菜和风味小吃。

五. 山西省 运城 稷山县 西社镇柿饼

西社镇柿饼

六.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毛蟹

毛蟹,原产于安溪福美大丘化,民国时亦称“毛外”。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品种志》载:“据萍州村张加协(1957年71)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我外出买布,路过福美村大丘仑高响家,他说有一种茶,生长极为迅速,栽后二年即可采摘。我遂顺便带回100多株,栽于自己茶园’。由于产量高,品质好,于是毛蟹就在萍州附近传开”。( 安溪县)

七. 江苏省 苏州 姑苏区 枫镇大面

枫镇大面以面条为主制作而成,是江苏一带的名吃。枫镇即枫桥,是举世闻名的寒山寺所在地。相传太平天国时期,有两兄弟在枫镇合伙开了一家面馆。一次,老大在一家赌场行赌,将所有买原料和作料的钱都输光了,以至连买酱油的钱也没有了。第二天就难以开张了。兄弟俩急中生智,向近邻要了些酒酿和鳝鱼骨头,干脆就将红面(放酱油的面)改为白汤面。由于酒酿香醇,鳝鱼骨头鲜美,熬出来的白汤下面颇受顾客称赞。这一天的生意不仅没有受什么影响.反而更加红火了。后来,兄弟俩索性就做起白面生意来,久而久之,一传十,十传百,来此处吃面的人越来越多了,二人正式挂出了“枫镇大面”的招牌来。后来,枫镇大面成了这儿的传统小吃。

制作原料:生面条500克,猪硬肋1000克,鳝鱼500克,细盐20克,酒酿10克,料酒20克,味精2克,葱姜20克,花椒、茴香5克,熟猪油20克,葱末2克,明矾5克。

制作方法:将锅内加入清水2000毫升,细盐20克,烧沸后倒入鳝鱼,立即盖好锅盖,煮至鳝鱼张开嘴,捞出放入冷水中。锅中原汤加入明矾少许,撇去浮沫待用。鳝鱼划开取骨。

将猪肋肉洗净切成长方形块,入清水中浸泡3小时,取出后放入清水锅内煮沸,再取出洗净。煮肉汤锅内加入细盐、明矾少许,烧沸后撇去浮沫后吊清,再将硬肋肉放入,加盐、香料等,烧沸后加入料酒。用小火焖4小时左右。肉熟后捞出置盘中,晾凉后切块,即为肉浇,将锅内肉汤放入碗中清除香料袋及葱姜。

在鳝鱼汤锅中加入20%的肉卤,再将鳝鱼骨及香料袋同装一布袋中,扎好口放入汤锅中,大火烧沸,加明矾将汤吊清,放入味精后改小火保温,即为白汤。

酒酿置于碗中,加入冷水1000克,置于灶上热处,促其发酵,至米粒浮起,加入葱末拌匀,适量舀入面碗内,同时加入猪油、卤汁,冲入白汤,盛入煮熟的面条,即成为枫镇大面。

特点:肉质白嫩,入口而化,汤色澄清,味道鲜美。

八. 福建省 福州 闽清县 养生药膳

道家药膳是一种以药治病,以食扶正的食疗法。道家药膳在原料选择上提倡顺其自然不限品种,无论荤素均可。非常注重饮食养生之道、食疗和食忌,讲究四季饮食宜忌,主张春宜食辛、夏宜食咸、长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甘肥。道家药膳不但祛病强身而且口味上佳,中药与食物相配,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景区狮岩堂餐厅提供道家养生药膳。

九. 广东省 茂名 信宜 信宜镇隆白鹅

信宜镇隆白鹅

十. 福建省 福州 闽清县 闽清糟菜

名扬海内外的闽清糟菜,酸甜可口,味道鲜美,清香扑鼻,开胃开脾。它特别适合作为早餐佐菜,同时它还是炖排骨、肉骨汤、鱼汤的上等佐料,尤其是用糟菜烧煮的上排汤,味道更是鲜美。

最正宗的闽清糟菜是梅城镇洋桃村人手工制作的。糟菜的原材料洋桃村人叫瓜菜(芥菜),瓜菜有两个品种:一种个头不高,枝秆叶都较嫩,这是专门作为蔬菜现吃的;另一种是枝秆叶较粗,个头很高,吃起来不太可口,但是经得住晒,因此特别适合制作糟菜。制作糟菜的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从瓜菜的晒干程度、酒糟的选择和盐巴比例的搭配,再到把酒糟和按一定比例盐巴搅拌好的混合物抹到晒干后的瓜菜干上,甚至连怎么绑成一捆一捆,都是很讲究的。而且要制作上等的糟菜,这仅仅还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下面繁杂的工序丝毫不能掉以轻心。怎么把绑成捆的瓜菜放进干水缸里,层层叠好,直至最后封口,封好后还要把水缸倒过来放进木灰里,大约要经历六七个月后,水缸里的瓜菜才会变成糟菜。木灰最好是从灶台里直接泻出来,这种灰对制作上等糟菜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这种灰特别能吸收水分。如果木灰不能达到吸收水分的目的,那么,制作出来的糟菜就会变成烂叽叽的,严重影响糟菜的质量。

闽清糟菜原来只是在东南亚一带流行,因为那里的华人华侨特别喜欢吃糟菜,但现在,闽清糟菜已名扬全国。

糟菜还是闽清三宝之一。

闽清糟菜来历,闽清六都附近白岩山,山高林密,沟深洞多,三五十里方圆古木参天,荫翳蔽日,野兽多,猴子也多。庄稼菜园常受糟蹋,人畜不得安宁。农家为防兽驱兽,人人都会打猎捕兽,自制扒拨箭、绊兽索、张猫机等诱捕野兽。一天,有个农民在菜园中安张猫机,本来想逮野猫山兔,谁想把猴子套上了。猴子吱吱乱叫,当农民赶到时猴子已挣脱逃跑。猴子见人赶来,便起报复心。当天晚上招来群猴,把这菜园的萝卜、芥菜拔个精光。一时吃不完,就放在悬崖顶上晾晒,晒干后,用带咸酸味的树汁和泥搓软,腌藏在砍断的毛竹里,表面用黄泥封紧,乱草遮密。不久,毛竹里的腌菜被人家发现了,人们尝到别有风味的“酸甜菜”,赞不绝口。这事传开了,大家深受启发,加工出更香甜可口的腌菜:将鲜嫩芥菜晒干,用酒糟和食盐抹菜搓软装入瓮中挤压紧密,再用黄土密封瓮口,再将瓮翻倒扣盖在草木灰上,半年后取出,就是芳香扑鼻、脍炙人口的腌菜了。因主要用红糟腌,故俗称“糟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