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孝感市云梦县特产 湖北孝感云梦特产小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孝感市云梦县特产 湖北孝感云梦特产小吃更新时间:2022-04-09 02:45:19

一. 湖北省 孝感市 大悟县 孝感龙剑茶

孝感龙剑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品尝了孝感茶叶,写下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的优美诗句,孝感茶叶也引起文人墨客竞相品评赋诗。据光绪八年《孝感县志》记载:早在明朝,孝感人就开始种植茶叶,而且与孝道、佛教、强身健体息息相关。饮茶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当时的邑人程良寿到双峰山的古城俺游览品茶后,留下了《古城俺试茶》的“万事吾姑舍,青山便是家;穿云寻古寺,带露摘新茶。”的诗句。从此便有了“天下一绝”的“孝感龙剑茶”。如今,孝感龙剑茶经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生产。形成了孝感特色的茶文化,走上街头,孝感城区好几百家茶馆像一道靓丽的茶文化风景,同时也浸润着孝文化的内涵。

地域范围

孝感龙剑茶产于湖北省孝感市所辖的大悟、孝昌、孝南、应城、安陆、双峰六县市区的三里城、大新、宣化、吕王、周巷、丰山、小悟、王店、田店、杨河、三合、王义贞、木梓、杨店、西河、邹岗等乡镇。地域范围:东经113°19ˊ—114°06ˊ,北纬30°42′—31°29′,东南与武汉市、红安县、北与信阳市、西与京山县接壤。地域总面积8910平方公里,适宜种茶面积300万亩,现有茶园面积37万亩,产量7124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孝感龙剑茶扁平挺直似刀剑,色泽翠绿,干净匀齐、香气栗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芽叶成朵。 2、内在的品质特征:孝感龙剑茶营养成份丰富,不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茶多酚、生物碱,而且含有人体所需的硒、锌等很多微量元素。氨基酸≥2.5%,水浸出物≥36.0%,总灰分≤6.5%,碎茶≤5.0%,粗纤维≤14.0%,水分≤6.0%。 3、安全要求:孝感龙剑茶质量安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288-2002绿色食品茶叶的规定。

二.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麻花桂鱼

麻花桂鱼,很早就是应城民间喜庆宴席中的一道传统名菜。应城盛产桂鱼,而麻花又是本地的风味小吃食品,民间每在举办结婚喜庆时,常以鲜活桂鱼以及麻花之类的食品,于女方出嫁时馈赠。关于麻花桂鱼佳肴的传名于世,还有一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位道台常领随从人员在民间查访民情。一天,正遇一桩婚姻喜事。只听吹吹打打的民间乐声由远而近,十分热闹,引起了道台的兴趣,随即顺口吟道:“呜啦呜啦又呜啦,谁家姑娘嫁谁家?若问洞房花烛事……”刚欲将下句脱口而出,忽地感到有失体统,便回顾随从令其代续,随从接唱道:“嘉宾共享鱼麻花。”道台连声称好,一行欢笑声引起举婚人家的注意,得知是道台大人时,便奉上桂鱼和麻花等食品,并一再邀请到家盛筵款待。道台在尽兴之余,命官府厨师将所赠桂鱼、麻花烹制成菜回敬主人。宾主共进餐饮酒,边吃麻花边品鱼,别有一番风味。自此,麻花桂鱼便在江汉平原远近相传。

这麻花桂鱼佳肴具有一定食疗功效。它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贫血、肝病、结核病、口腔疾病、软骨病、皮炎、记忆力减退等患者和孕妇、乳母、老年人的佳肴。

麻花桂鱼的制作原料是:桂鱼一尾重约1.5斤,油炸麻花0.2斤,另备以火腿、虾仁、冬菇、冬笋等待用。在制法上十分讲究,首先是桂鱼经初加工后,在两片鱼面上各剞上十字花刀,置沸水中略烫,转清水中泡制卷筒形,连鱼头入锅,加绍酒、姜汁、精盐腌渍一分钟。另将火腿、冬菇、冬笋分别切丝用精盐拌匀平铺在鱼面上,入笼置旺火上蒸12分钟取出,麻花摆在鱼的周围。最后在炒锅内下熟猪油放旺火上,加绍酒、姜汁、精盐、鸡汤、味精,烧沸用湿淀粉勾薄芡,下胡椒粉、葱白末推匀起锅,再浇在鱼的全身即成。

三. 湖北省 孝感市 孝昌县 小悟银杏

悟银杏是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小悟乡的。在孝昌县小悟乡大悟山的田间地头,层林尽染。黄灿灿的银杏叶给初冬的山村,平添了一道金色的风景。

银杏树是一种珍贵的落叶乔木。西汉以前叫“枰”,自晋至唐成“平仲”,宋代始称“银杏”,因其形似杏而核白,明代则叫“白果”。又因生长期长,公公栽植,孙子受益,故称“公孙树”。银杏树是银杏类植物中惟一幸存的遗树种,历经古冰川运动后,仅存于中国,被誉为“活化石”,属国家级保护树种。

小悟乡是孝昌县银杏的主产区。据统计,全乡共有银杏树约3.6万株,其中数龄在500年以上的有5株,树龄在100年至500年之间的有94株,20年至100年之间的300株,20年以下约3.55万株。小悟银杏树龄50年以上的主要分布在界岭、大悟、胡庙、项庙、会亭等村,树龄最大的一株则在石堰村刘家冲,胸径3.5米,树高16米,树龄至少在600年以上。

四.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月半粑

“月半粑”,是每年元宵节的传统风味吃食。在每年元宵节的前几天,人们便忙着筛滤大米,将筛下的细米磨成粉子;小伢们则提着竹篮沿河边地坡用小铁铲子挑回地菜(即荠菜或作地末菜),以作包馅,应城人俗称过元宵为过“月半”,因而这种细米粑也叫“月半粑”。哪家做了粑子,还向左邻右舍、近亲好友馈送,相互祝福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圆圆满满。蒸熟的粑子除了当天吃,其余用竹篮装着挂吊起来,以后,每餐做饭时,取下几个粑子放进灶膛内,用余火焖着,过一会夹出来,粑子周身起一层深黄色的壳子,吃起来别有一番情趣。过去,应城街市上有专门炕细米粑的小贩,小贩把蒸熟的粑子放在火炉铁网上,两手不停地翻动,使粑子均匀受热,不一会,发出吱吱的响声,飘出阵阵香味,粑子炕得内熟外焦,令人垂涎。

五.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砂子馍

砂子馍是长江埠特有的面点小吃。砂子馍做得最好的要数喻连苟。他做的砂子馍掰开后,能清楚地看见里面的一层层酥,竟有五六层之多。别人做砂子馍是用猪油,他用麻油,而且他在和面时特别讲究风向。他每天半夜起床和面,总是观察一下风向,若是南风,就少加点水把面和干;若是北风,就多加点水把面和清点,因为南风涨朝,北风收潮。他把面揉开后,抹一层麻油后又合拢揉匀,如此反复五六次,面团和好放着待用,做砂子馍多用桶炉,其炉面形似“鸡窝灶”,便于放锅,炉子旁边有一个二层的木架,便于操作和摆放用具。其操作过程是:将干净的鹅卵石(直径不足一寸)放入铁锅预热,不时加入食油搅拌鹅卵石,待鹅卵石在锅内发烫时,铲出一半放入备用锅中,再用锅铲扒平铁锅内的鹅卵石,将一尺见方的面饼盖于其上,再将备出的鹅卵石置于面饼上面,利用上下的热石子将面饼烤熟。

喻连苟做砂子馍十分讲究,每烤一个砂子馍后,还要用干净抹布把锅里的鹅卵石抹一下,炒石子的油也放得多些,所以他做的砂子馍相当俏销,总是供不应求,形成长江埠独有的而享誉四方,并传承至今。

六.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米发糕

米发糕也是大米碎细做成的食品,但做法与甑仁糕有些不同,甑仁糕是把大米磨成粉状,炒到半熟后蒸制,而米发糕需得吊浆发酵。发酵后的糕种,上下呈珍珠眼,更有米酒清香味,蒸制时,如需要园形,就在蒸笼内放好一个个铁皮圈(一般月饼大小),上铺细白布,一瓢瓢把吊好的米浆倒入圈内;也可以直接倒入平铺细白布的蒸笼内,微上红绿丝,在旺火沸水锅上蒸二十分钟即熟。用线划开,多为菱形;米发糕色泽洁白,绵软甜润,粉肉可口,是夏秋季节应时小吃。

七.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应城糯米

应城糯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应城糯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应城地处北纬30度,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的过渡地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是国内籼糯种植最适宜区域之一。当地生产的籼糯米含有锌等10多种微量元素,享誉全国,应城也被誉为“全国籼型糯稻第一市”。

应城糯米

湖北省应城市杨河镇、田店镇、三合镇、杨岭镇、汤池镇、陈河镇、义和镇、黄滩镇、天鹅镇共9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应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拟界定应城糯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应城政函〔2013〕18号

湖北豪丰米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HHF001-2010《应城糯米》

八. 湖北省 孝感市 云梦县 云梦三岗糯米

云梦三岗糯米是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的。三岗糯米外观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直链淀粉含量高,营养爽口,幽香四溢,既可煮食,又可制作汤元、年糕、糍粑、米酒和酿造业的上佳原料。

云梦“三岗糯”主产于云梦吴铺、倒店、曾店等乡镇,基地面积约10万亩,年产糯稻50000吨,加工糯米30000吨以上。“三岗糯”以中糯为主,每年8月份为集中上市期,常年有货供应。

2000年,吴铺“三岗糯米”被“湖北省首届优质稻米评审委员会”评定为二级优质稻米。

九.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应城米粑

在以大米碎细为主的熟食中,应城有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风味小吃,叫做甑仁糕,又名挺糕。卖甑仁糕的人,肩挑担子,手中敲打着竹板,沿街现做、现蒸、现卖。食客即围着担子,争相购买,边等边吃。每次只能蒸一只甑,以两至三个甑交替轮换蒸制。甑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在小木甑内有个活塞,蒸熟端开后,再往一个小木柱上一按,蒸糕随活塞冲出,即可装盘食用。甑仁糕其质地雪白,松泡细腻,味美柔软,甘甜爽口,营养丰富,益于消化吸收,能补虚疗膈、厚肠,养脾胃,有益于人体健康,是老幼妇孺皆适的营养美食。

米发糕也是大米碎细做成的食品,但做法与甑仁糕有些不同,甑仁糕是把大米磨成粉状,炒到半熟后蒸制,而米发糕需得吊浆发酵。发酵后的糕种,上下呈珍珠眼,更有米酒清香味,蒸制时,如需要园形,就在蒸笼内放好一个个铁皮圈(一般月饼大小),上铺细白布,一瓢瓢把吊好的米浆倒入圈内;也可以直接倒入平铺细白布的蒸笼内,微上红绿丝,在旺火沸水锅上蒸二十分钟即熟。用线划开,多为菱形;米发糕色泽洁白,绵软甜润,粉肉可口,是夏秋季节应时小吃。

干浆粑和汽水粑也是生受人们赞许的早点。做干浆粑较有名气的要属刘金宝,他的蒸锅比别人大,用手在浆盆里一把把抓起米浆往锅里搭,一锅搭四层,米浆不跌不流,呈滴水型,搭完后盖上锅盖,凭听锅里的水响,指挥作火人如何烧柴。上大汽后,停火焖一下,然后用锅铲铲起,粑子底黄肉白,焦香甘甜。

还有一种细米粑,又叫“月半粑”,是每年元宵节的传统风味吃食。在每年元宵节的前几天,人们便忙着筛滤大米,将筛下的细米磨成粉子;小伢们则提着竹篮沿河边地坡用小铁铲子挑回地菜(即荠菜或作地末菜),以作包馅,应城人俗称过元宵为过“月半”,因而这种细米粑也叫“月半粑”。哪家做了粑子,还向左邻右舍、近亲好友馈送,相互祝福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圆圆满满。蒸熟的粑子除了当天吃,其余用竹篮装着挂吊起来,以后,每餐做饭时,取下几个粑子放进灶膛内,用余火焖着,过一会夹出来,粑子周身起一层深黄色的壳子,吃起来别有一番情趣。过去,应城街市上有专门炕细米粑的小贩,小贩把蒸熟的粑子放在火炉铁网上,两手不停地翻动,使粑子均匀受热,不一会,发出吱吱的响声,飘出阵阵香味,粑子炕得内熟外焦,令人垂涎。

绿豆糍粑也属于米制品类,也是应城闻名于湖北的传统节令食品,它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间以绿豆在热油锅里炸制而成,是具有纯朴的民间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其特点是色泽金黄,外酥内软,咸香滋美。

十. 湖北省 孝感市 孝南区 孝感饼子

孝感人所俗称的饼子,就是面粉加水配以配料所制成的椭圆形、菱形、圆形的炉饼,其中最著名的胡饼,孝感人称之为芝麻饼子;酥饼,孝感人称之为猪油饼子。在我国不少地方又称炉饼为烧饼。

炉饼是我国最古代的面食之一。早期的面食统称为“饼”,这个字最早见于《墨子•耕柱篇》。吃面食的习气大约从战国才开始。战国时还没有磨,用杵臼等工具生产不出更多的面,汉魏时期面食的种类不少,有炉饼,其中还有胡饼、汤饼,(片儿汤)、笼饼(无酵蒸饼、形似后来的发酵馒头)、环饼(油炸面圈)等。北宋时期炉饼非常普遍。《梦梁录》载:北宋京城汴梁(开封),不仅有众多烧饼食肆,还有走街串巷的饮食担子,“日午卖糖粥、烧饼、炙焦馒头。”

明清直至现在,饼子一直是孝感城区主要早点之一。三十年代直至建国初期,北正街、儒学场、西外街饼子铺较多,其中西外街饼子铺大多兼营孝感名食羹粉、油条。城乡还可听到小贩“饼子泡(包)油绞(条)”的叫卖声。其中西河街与熊文端街(又称篾货街,今新华街)交汇处不远的一家饼子铺所制的椭圆形,菱形的芝麻饼子、糖饼子颇有特色。芝麻饼子的制法是:用精面粉揉均不粘手,捏成条形,切开按薄,放入葱花、麻油、椒盐、再合上擀成椭圆形,面上掸上饴糖、撒上芝麻,用手托起,在另一面上用水醮湿,再快速将醮水的一面贴入炉里烘烤。炉子为圆筒形,炉里底部燃着柴炭火(那时煤未普遍)。出炉后,色泽金黄,趁热食之,内软外脆,咸甜适度,酥香可口。若是夹上油条吃,与油条软香味融为一体,其味妙不可言。菱形芝麻饼制法与之相同,只是形与之有别而已。糖饼子其制法不同的是以蔗糖为馅,饼面掸上饴糖,其特点是:色泽黄褐油亮、焦脆爽口、甜而不腻。西外街几家的猪油饼更有特色。制法是用猪油起酥,用切碎的生猪油为馅,加上葱花、椒盐,面上撒上芝麻,入炉烘烤与其他品种烧饼一样。其特点是松、泡、香、酥。

建国初直至七十年代,北正街回民饮食店所经营的牛肉糊汤豆丝、芝麻扁圆形饼子更是饮誉全城。其主要制法是将面掀成扁长形,抹上一层麻油,再揉之为长形,分切之,按成圆形,抹上麻油,加上葱花、椒盐,将面合拢,擀成扁圆形,撒上芝麻,入炉烘烤之。其特点是色泽淡黄、质酥,趁热食之,余香未尽,回味无穷。

民初,孝感有一宿儒曾为一家饼子铺撰写如下一副铺联:“虽为闹市生涯客;当忆东床啖饼人。”苏东坡曾在鄂州纳妾,当为民间笑谈。但将孝感烧饼名播遐迩的鄂州“东坡饼”相媲美,不知是否过誉?时下孝感饼子早摊较多,但尚未见到昔日芝麻饼子、猪油饼原版。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