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湘西土特产食品 湘西十大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湘西土特产食品 湘西十大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4-01-10 09:55:32

一. 安徽省 六安 裕安区 食品饮料

皖西的食品饮料素有盛名。主要名产有寿县“大救驾”糕点、八公山豆腐、临水泉酒、龙津啤酒、马头集小磨麻油、脱水菜和健康山菜等
( 六安)

二. 江西省 吉安 泰和县 泰和酱食品

泰和的酱食品有酱油、豆豉、酱菜三大类。泰和生产酱油已有160年的历史,其配料精当、制作精细、味道咸中带甜、浓度高、烹调菜肴色泽和润。品种有建设、生产两种普通酱油,还有制作技术比较复杂,用料、工艺要求较高的富强特级酱油,近年来又在富强酱油基础上配以泰和乌骨鸡,制成营养丰富、香味醇美的乌鸡酱油。产品远销省内外。民国初年,泰和沿溪渡的酱油在美国芝加哥国际酱油评选会上获优质奖;50年代,富强酱油在上海华东调味品协作区评比中被评为优等产品;乌鸡酱油在1989年的广交会上获得好评。

泰和生产豆豉早在宋朝就颇负盛名,四川豆豉的制作方法即由泰和传去。泰和豆豉乌黑、香甜,既能佐餐,又可作菜肴调味品。据清道光《泰和县志》载,豆豉还可作药用:豆豉性温,能发能补,对伤寒头痛、发热鼻塞、流鼻涕初起,以之加葱姜少许,煎汤热服,出汗即愈。

酱菜是泰和酱食品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甜酸萝卜为最。甜酸萝卜配料独特,是泰和地方传统产品,它集甜、酸、辣、鲜、脆于一身,回味绵长,且有生津开胃、消积化食的功效,有"未吃先流涎,吃了还想吃"的吸引力。此外,还有酱荞头、酱萝卜、什锦菜、多味酱等20多个品种。1985年,泰和酱菜在山东济宁召开的全国轻工业系统食品调味技术协作会上,被评为国内独创的地方传统产品;1986年,什锦菜、多味酱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87年,甜酸萝卜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什锦菜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本省各地市以及江苏、浙江、广东、深圳等地。荞头、酱菜已进入香港、日本市场。

三.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龙山萝卜

龙山萝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山萝卜

龙山县蔬菜产业协会

11352836

萝卜

四.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玻璃椒

玻璃椒是泸溪县生产的一种优质辣椒,因色泽鲜艳、红亮透明而得名,其果皮厚度和辣味适中,口感极佳,广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湖南省出口干椒的主要品种。湘西州泸溪县兴隆场镇干红椒享有“中国玻璃椒”、“中国喇叭椒”、“中国牛角椒”的美誉,全县辣椒业主1000余家,从业人员10000余人。

五.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湘西腊肉

湘西腊肉也是我们湘菜的一部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我们湘西人会一直保持制作自己特色的腊肉.

在我们湘西,大概离过年还有二十天左右的时候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杀年猪来迎接新年的到来.猪肉将被切条状,涂抹上食盐腌制一段时间,等盐味完全进入猪肉里面了,然后用绳子穿之挂在在火塘炕上用慢慢升腾的烟气熏.

我们真正见的湘西腊肉,看上去丑丑的,黑漆漆的一块,但这才是真正地道的湘西腊肉,里面就有我们吃了永远不会忘记的味道.

温馨提示:

湘西腊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腊肉,湘西腊肉表面是有一层好像油垢的薄壳,但干净了的腊肉,皮色金黄有光泽,瘦肉红润,肥肉淡黄,有腊制品的特殊香味.腊肉蒸、煮后可直接食用,或和其他干鲜蔬菜同炒等等很多做法.

功效:腊肉中磷、钾、钠的含量丰富,还含有脂肪、蛋白质、胆固醇、碳水化合物等元素.具有开胃祛寒、消食等功效。

六. 湖南省 湘西州 永顺 土家炒米

土家族人的炒米,即爆花米。将糯米蒸熟放凉,晒干后,用细砂石在铁锅中炒0花而成;食用时用开水冲食外,也可以拌以苞谷糖或薯糖,做成饼糕炒米糖。

七.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白三七

又名竹根三七、竹节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色,茎单一,茎高40至60厘米,花梗高于叶柄数倍。果实球形,熟时鲜红色。根如铜钱斜叠成瓣,一年一叠,瓣 后有一胆。药用根与胆,性平,味苫甘,为因内热症引起虚弱的滋补良药,药用及经济价 值与人参齐多。喜生高山阴湿处,我县大安生有少许。( 龙山)

八. 广西 梧州 长洲区 冰泉牌大豆食品系列

梧州冰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
( 梧州)

九. 湖南省 益阳市 南县 辣妹子辣食品

湖南人爱吃辣,不但不怕辣,而且辣不怕。辣妹子辣食品是湖南人的骄傲。辣妹子辣食品有辣妹子辣椒酱、辣妹子洞庭鱼、辣妹子鱼香豆豉等系列产品。它风味独特、食用方便。辣妹子辣酱分牛肉型、海鲜型、蒜蓉型、淡辣型、猛辣型五个系列。各色辣酱各有特色,猛辣富于刺激,淡辣回味悠长,牛肉孜然有味,蒜蓉保健防癌,海鲜味道鲜美。辣妹子洞庭辣鱼和鱼香豆豉,采用精美小罐装,美观实惠,保质期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十.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湘西苗族首饰

苗族妇女特别喜爱银首饰,因为它是吉祥、光明、美丽、富有的象征。每当节庆之时,有的苗族妇女从头到脚全身缀满了银饰品,琳琅满目,熠熠生辉。苗族银饰,花垣雅酉等地最具特色。现根据州博物馆藏品和湘西银首饰的基本特色作如下介绍:

一、头饰

1、银帽

银帽,又名接龙帽,俗称“雀儿窠”,苗语叫“纠”。雪银1500克左右,工10多个,非富有人家不能制。一寨、几寨才有一项,需用时,可借用。湘西州博物馆有藏。

2、银花大平帽

银花大平帽,民国早期打制,呈圆形,直径60厘米,重470克。此帽为苗族姑娘春夏秋季末包头帕时戴于头上的装饰品,一般是1喜庆之时使用。戴时短须在前,长须在后。其构造由三大件组成:前后为两块半圆形银皮合成圆形,中空用细丝螺旋构成圆顶形。三大部件可以拆开。帽顶焊有花、鸟、鱼、虾、龙、凤、蝴蝶等图样,并饰有湖绿和桃红丝线花束,如繁花绿叶铺满其冠,与银色辉映相衬,显得既美观又富有诗情画意。

3、插头银花

插头银花,苗语称为“疏山”。婚嫁、节庆、过年时才插戴。一般重40克,造型有关公大刀、菊花、梅花、桃子、棋盘花、蝴蝶、寿字等,上吊有湖绿桃红丝线花束。

4、插头银椿花

插头银椿花,苗语称“木比咬”,是苗族妇女插在首帕上的银饰,花垣雅酉等地苗族妇女喜插戴,相邻的贵州松桃苗区也盛行。椿花下端为插杆,中间为蝴蝶、白鹤、虾子、梅花、螃蟹等物样,缀有红绿丝线花束。逢年过节赶集做客,则将椿花插在头巾上。

5、银凤冠

银凤冠,是苗族17岁以下未出嫁苗族姑娘戴在前额的装饰品。一般重180余克,长37厘米。凤冠戴在头上呈半弧形。构造为银皮一块宽约4厘米,长约37厘米。上缕空有多枝方孔古钱,莲花纹,梅花点,梅花朵等。两头为对称的蝴蝶和一半圆圈。银皮上悬有造型栩栩如生的二龙抢宝,双凤对菊和各种花草。银皮下端有九只展翅欲飞的凤,每只凤嘴含吊一根银细链,三条须,长5厘米。

6、儿童帽饰

苗族儿童银饰主要是帽饰、手镯和胸饰,而帽饰最为丰富多彩,工艺精湛,造型逼真。如一件银饰狮子造型,重135克,银饰下为花瓣组成的八角圆形,瓣上钻星点和梅花,上有鲜活如生的蝴蝶、虾、螃蟹、鱼、花草等银饰物。花草虫鱼上缀有红绿丝线花束。中间为一圆银片,上为一银狮。其狮造型逼真,周身钻满纹饰,口、耳、身、尾饰满银须,稍抖动,便毛须颤动,活灵活现。

二、颈饰

1、轮圈

轮圈,苗语称为“果公根”,因其根细,又名“扭根”项圈,苗语叫“靠莪根”。可单独佩带,亦有加匾圈、盘圈佩戴的,是颈部主要银饰品。

小的轮圈需银300克,重的约700余克,中段成弯弯扭扭之形状的围圈,两端做一公母套钩,钩柄上缠纹一二十道凸状银瓣,使其更为美观。

2、扁圈

扁圈,为数五匝,是项圈中的中层饰品。外圆最大的一根重约133克,依次是121克、111.5克、104克、94.5克。圈心成筋脉状,有菊花纹饰,两端为公母套钩。

扁圈是苗族妇女节庆之日喜佩戴的装饰品之一,均由五根组成一套,花垣的苗族妇女将扁圈戴在胸前,两头大而中间小,谓之“哈高”,即吊勾之意。凤凰苗族妇女,扁圈扣戴在颈后,刻花部位戴在胸前,两头小而中央大,其特点分外鲜明。

3、盘圈

盘卷,又名“叠板项圈”,苗语叫“靠莪著”。有五匝一盘和七匝一盘之分,为项圈中的三层饰品。其形如罗盘,故名盘圈。因每匝互相叠压,即大在下,次在其上,故又名叠板项圈。每匝钻花添草,其为美观。两头有公母套钩。盘圈是苗族妇女清代以前的饰品,现已不多见,故十分珍贵。

4、披肩

披肩,又称云肩,是苗族妇女披在衣领上的银饰。

披肩一般需银1公斤打制。一般为锻面做底,银饰缝缀其上,制工精细,为苗族银饰中之精品。

5、童项圈

童项圈,需银百余克,大小如筷子,刻有简单花纹。儿童戴时,项圈上多挂有一条银链垂至前胸,链子下端吊有一腰子形的银锁,以示驱邪之意。

此外,还有身前身后银饰和镯饰等典型银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