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大理可带走的特产礼物 大理州特产有哪些可带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大理可带走的特产礼物 大理州特产有哪些可带走更新时间:2024-01-17 18:50:25

一. 云南省 大理 剑川 剑川地参

剑川地参是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的。地参原为野生的寺庙、斋食素菜,富含各处氨基酸和粗蛋白,是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

剑川地参,又名虫草参,白族俗称“根载子”;大理洱源地区叫法不同,称雪参;外省山东郓城、河北河间等地又称地参为中华地参、地藕、地笋、泽兰、银条菜。地参株高120至160厘米,株干呈四棱形,节间距2厘米,每节长四片叶,呈十字形对生,开白色芝麻型花,不结籽,叶互生,植物分类学归于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地参原为野生植物,后经驯化栽培,产量和质量有很大提高,地参可以食药两用,春夏采其嫩茎叶,炒食、凉拌、做汤,主要食用晚秋以后采挖的洁白脆嫩的环形肉质根(因形状、营养与人参媲美,故名地参),可以炒食、做汤、油炸、做酱菜,口感好,堪称蔬菜珍品。地参含有多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地参氨基酸含量达16种、还有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保健食品。

剑川沙溪镇是云南省境内野生地参的原产地,也是野地参最早人工驯化栽培的地方,地参常年种植面积2000—3000亩,地参鲜产量3500-4000kg/亩。剑川地参产品加工上世纪90年代以个休户形势开始试验,做一些油炸后加调味品的“地参”特色食品, 2005年“剑川县车记地参食品厂”以地参加工销售为主对地参进行了开发,注册了 “车记号”商标,该厂研制加工出地参油炸风味系列和地参糕,地参糊等十多个品种,产品不仅有省内市场,部分还销往省外,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三.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四.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曹街子的萝卜

曹街子的萝卜

蒙城西南,距城四十五华里的曹街子,村子周围附近,约百亩地上,盛产萝卜,远近闻名,妇孺皆知。建国前,乡土教材亦有记载:“曹街子萝卜,坛城的白菜……”。故此,曹街子萝卜,远销南京、蚌埠、淮南、界首;近销蒙城、涡阳、利辛、凤台等地。凡往来经过曹街子的客商行人,总是要买些带回去,有的人还专程来此地购买。

曹街子萝卜,明清时期,就很驰名。它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味道好,颜色正,内瓤白嫩清脆,甜辣适口,而且还富有医药价值,如伤风感冒,咳嗽气闷,吃后感到舒服,似乎病情减轻,所以,萝卜又叫“顺气丸”。人们常说:“吃冬萝卜喝清茶,饿坏大夫算个啥。”所以有些人总时常把萝卜作为客桌上的一种食品,或者当作礼物送人。

曹街子共有一百二十多户人家,曹姓居多,庄中间有一条东西街道,约两千多口人,几乎家家都有萝卜生产园地,亩儿八分不等,大都靠萝卜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因为不论大小集镇市场,一听说是曹街子萝卜,极好出售。曹街子萝卜颜色有两种,即:青、红两种。萝卜的形状亦是两种:一种是圆形,生长在土层上面,显得又大又圆,叫“大顶红”;一种是长形,生长在土层下面,乍看之下,似小而实大,又叫“贼不偷”。这两种类型的萝卜,最大的可长到二至三公斤,一般的一公斤以上。每到秋末冬初,收获季节,异常喜人。

五.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是一条横穿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河流,冬天的南渡江,水流不是很充沛,静静的蜿蜒向南。在南渡江上,有一座拱桥,连接着公路,每每都要从此路过。桥的两边,坐落着几户农家小屋,我要说的南渡江的“美人鱼”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大家一定奇怪了,南渡江的“美人鱼”是人还是物?又或者是不是生长在南渡江里的怪兽?呵呵

,它们确实是生活在南渡江里的,但是它们不是怪兽,它们是南渡江的居民在南渡江里打起来的小鱼。但是,我为什么要叫它们“美人鱼”呢?那就是有来由的了。

南渡江的“美人鱼”长约10厘米左右,浑身黑黑的,身形细长,曲线优美,行动敏捷,要抓到它们可要费点功夫。你会说,这跟普通的鱼类也没有什么区别。哼哼,那我就告诉你,南渡江的“美人鱼”不是美在外表上,而是美在用“美人鱼”熬制的那锅香浓的鱼汤上,美在南渡江美丽的景色上。

南渡江桥的西侧有一家餐馆,就在路边,一下车进门,餐馆的主人就热情的招待我们。为我们沏茶倒水,安排我们落座。因为是常客,所以

,主人知道我们都要些什么,当然就是这道“美人鱼”汤啦。主人把我们安排好后,就到厨房里忙碌起来。我常常就是在这个等待的时间里,端着一杯茶在窗前欣赏南渡江的美丽景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常常想,南渡江的水应该朝着南边汇入更大的河流然后到达海平面,融入大海。南渡江的四周都是挺拔险峻的高山

,非常险要,架在公路上的桥,就像一只轻盈的燕子,越越欲展翅飞翔的样子。若是遇到夏天,我一定会忍不住下到桥下去

,掬一捧清澈的河水,瞧一瞧水里欢蹦的鱼儿,唱一唱土家人民欢快的歌儿。常常在我遐想之际,店主人就已经开始招呼我们入座了。每每这时大家都迫不及待的围在了热气腾腾的火炉旁边。

刚开始,我对这鱼儿是很不以为然的。心想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美味佳肴?初见这锅鱼汤的时候,我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黑黑的十几条鱼整齐的堆放在锅里,都头朝里的堆成圆圈。围绕着它们的就是一锅跟牛奶质地差不多,但是又比起牛奶来有点发黄的汤。我们一起的罗哥还没有上米饭的时候就对店主人说:“给我多添一个碗和勺子!”当时,我就感到奇怪,罗哥就对我说:“他们这里的鱼汤是很不错的。”这下,我开始仔细的端详起这锅鱼汤来,它的汤虽然没有很多大厨标榜的奶白色,但是,看上去却是那么的自然而成,感觉它就应该是这样的。鱼肉被熬得酥香软烂,好像把自己都溶解在汤里,这时的汤就显得是那么的厚实而稳重。我带着试试的心情用小勺舀了一勺汤送入嘴里,我立刻被它的味道所折服。这汤里有鱼的鲜香,一口汤汁入嘴,让人觉得柔滑而细腻,香气在唇齿之间流串,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踏实。当你徐徐的把它吞进喉咙里时,嘴里又留下了一股子淡淡的苦味。这苦味让我觉得这汤更加的让人回味。之后,肯定不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也学着罗哥,刻意的另要了一只碗,因为我要把这汤喝个够。

酒饱饭足之后,大家又要启程了,我们坐上车,店主人也站在店门口为我们送行,她总是远远的站着,一直到我们的车转过一个弯再也看不见她。

人们常说,大隐隐于世。在很多人们忽略的地方,总是会带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真正美丽的东西不是只存在于灯红酒绿的地方,在这青山环绕的地方,也有这让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情怀。

南渡江的“美人鱼”你觉得美吗?如果你有时间,路过南渡江时,不妨也来品味她的美,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六.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邓川乳扇

邓川乳扇的烹调方法多种多样,煎、烤、烫、烩、炸、煮、炒、生皆行,哪种烹饪都可口。生食加糖,味美酥香。如果油煎后撒放少许盐,吃起来脆甜可口,另有一味。白族礼俗“三道茶”的第二道茶中,人们把乳扇揉碎放入茶内一齐品尝,既品到香茶又尝到乳扇,那是别有风味。由于乳扇食法很多,且又是滋补品,很受人们喜爱,不论是来大理探亲访友的人或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都要在品尝之余带上几斤乳扇,馈赠亲友。

邓川水草丰茂,白族、汉族,家家户户几乎都养奶牛,故有“乳牛之乡”的称誉。以牛乳制成的“邓川奶粉”,是云南省大理最优质的奶粉,而身着白族衣服的大嫂卖的邓川乳扇,是家喻户晓的名特食品。它携带方便,造型特殊,食用也方便,烤、炸、凉吃均可,甜、咸都适宜。乳香沁脾,酥脆泡松,是下酒好菜,也是名特小吃。

七. 云南省 大理 鹤庆县 大理鹤庆瓦猫

第三次不厌其烦地粘那只泥瓦猫的尾巴,用的是水,预备再粘第四次。

回想寻访鹤庆瓦猫的道路,也真有一番坎坷。大雨、泥泞而百般扭捏的乡村土路,一辆雨刮扎扎乱叫、破败不堪还塞了六个人的北京吉普,如在乘风破浪。同行的女孩紧紧抱着我的手,回头问干嘛?答说:“怕车门不结实,你被甩出去了……”

师傅是把瓦猫从百姓屋脊上请下来变成艺术品送到国外去的高手,却看不出任何一点生意人的精明,不善言辞、咧嘴一笑的时候,仍然透出当地人醇厚温暖的土气。一团泥,一小盆水、一个小刀片、几个半径不一的圆筒,35分钟,活灵活现地就出来了一个瓦猫。双眼迷蒙,嘴巴大张,牙爪锋利,笑得开怀却还露出几分神秘。

据说,瓦猫的样子越狰狞越能镇住邪气,师傅的高明之处却在于出自他手的瓦猫,都随性而为,因此各具神态、充满灵气,没有任何一个会有所重复。

烧制过的瓦猫,脱下泥土厚重的黄色,变成瓦灰蓝色,要么蹲在屋脊上傲视四方、保佑家人安宁接受崇敬和供奉,要么成为人们书架上陈列和手中把玩的爱物。

返程时,不仅带走了三大箱形态各异的瓦猫,还爱不释手地带走了师傅现场制作的那只未烧的泥猫,用衣服包裹了无数层,小心翼翼地带着它翻山过水,结果尾巴还是断掉一截。

于是我每每告诫那些到房间来的人不许碰我的小猫,然后在告诫无效后再一次学着师傅用水粘猫尾巴,最后得意地看着它又神气活现地立在书架上……

贴士:

1.瓦猫是用来镇宅驱邪、免除灾害的瑞兽造型,常置于房屋的屋脊上。以昆明呈贡和大理鹤庆的瓦猫最有名。昆明呈贡的瓦猫造型和真猫比较相似,形貌灵活;鹤庆白族地区的瓦猫则造型夸张、大嘴、多为蹲姿,虎气十足。

2.鹤庆的瓦猫以赵屯出产为多,以郜师傅所制最具艺术价值和灵气,他的瓦猫每年有2~3万只出口。作为艺术品,郜师傅的瓦猫普通形状的售价在30元左右一个,较为复杂的则各有价格。在别处,有“鹤庆猫福”的印章,才是郜师傅的作品。

八.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翠梅酸辣鱼

翠梅酸辣鱼是云南大理的特色菜。在大理守着洱海吃鱼,可谓得天独厚。雪山融雪汇成了洱海之水,如此水质又滋养了分外鲜嫩的洱海鱼。当乘鲜采摘的酸梅翠色犹在,一道以青梅入味,以辣椒为主料的“翠梅酸辣鱼”就新鲜出炉了。果酸调和了鱼腥,更好的保持了鱼肉的口感和营养,与西餐烹鱼流行加柠檬片的做法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九. 云南省 大理 巍山县 大理扎染

扎染古称绞缬染,俗称扎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制作者的艺术匠心,因此好的扎染制品便是一件极好的美术作品。云南大理扎染是由中原传入的,目前主要在大理周城、巍山大仓和庙街等地制作。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内地扎染的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圆型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大理扎染则取材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梅花、鸟虫等。

十.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大理雪梨

大理雪梨主要出产在洱海东岸的海东乡一带,故传统上称为海东雪梨。海东区域内栽培雪梨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大理国、南诏国时期,每年梨熟时节,各地方官员都要选上等雪梨作进贡果品,上贡给朝廷。相传宋朝年间,高僧宝珠和尚到鄯阐城(现昆明)讲经,曾把大理雪梨树苗带到昆明呈贡一带栽培,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人们为纪念这位宝珠和尚,就把引种的雪梨称为宝珠梨。所以,现今昆明一带有名的宝珠梨与大理雪梨同出一类,果型、味、色基本相同,只是大理雪梨因气候、土壤因素比宝珠梨更甜、肉质更细嫩一些。

每年八九月份是海东雪梨成熟期,果实呈圆形或椭圆形, 经贮藏一段时间皮色由绿色转为黄色,晶莹透亮。熟透的雪梨皮薄、肉质雪白细嫩,汁多香甜,咀嚼不留渣滓,含有丰富的苹果酸、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B、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有生津止渴、润肺消咳之功效。 农历八月八日是大理民间传统的耍诲会。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涌向洱海划船游玩,不少人横渡洱海到海东,在梨树下歌舞野餐品尝雪梨,情趣盎然。现在,海东雪梨在栽培数量、质量上得到较大发展,年平均产量达60多万斤,最高年产量可达150万斤,已成为海东乡一项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