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阳泉抿尖特产 阳泉抿尖做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阳泉抿尖特产 阳泉抿尖做法更新时间:2023-11-16 12:11:07

一.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盂县红小豆

盂县红小豆

主要产地西烟镇、东梁乡、南社乡。年产400吨,特点是含蛋白质脂及及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用其煮粥、熬汤香甜可口;磨粉做面条白、软、薄、长,不涩不糊,易消化,其中红小豆有消肿、解毒之功效。

二.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炒不烂

用料:

土豆,面粉适量。

调料:

鸡蛋(肉),辣椒,芝麻,葱,姜,蒜等调料适量。

炒不烂做法:

1、土豆去皮切丝。淘洗后晾干。

2、面粉中洒入少许食用油,土豆丝拌入,使面粉均匀的裹在土豆丝上面。

3、如上入蒸锅,蒸熟(约15分钟)。摊在面板上,待凉。

4、配料切丝。根据口味可以选择肉炒或蛋炒,(也可以加入青椒丝,火腿丝、萝卜丝……)。

5、可根据口味用花椒%26辣椒炝锅,先把配料中的菜(肉、蛋)炒熟,后加入晾好的土豆丝。翻炒均匀,加入盐和芝麻等。一道可菜可饭的粗粮食品就好了。

温馨提示:

1、土豆可以切丝也可以切小片(类指甲盖那么大)

2、土豆淘洗后需要控水,否则带水入面粉会成一团,很难蒸熟,样子也不好看。

3、面粉中拌油是为了防止粘在一起。上锅蒸的时候也可以拌一些油。蒸到一半时间可以用筷子翻翻,如果有成团的就挑散,否则蒸不熟。

蒸完一定要凉了再炒,否则很是容易糊锅或成为一团。

三. 山西省 阳泉 矿区 肉罐肉

阳城肉罐肉是驰名三晋美味佳肴。它不仅制作工艺独特,味纯喷香,而且阳城肉罐还是我国陶瓷工艺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
宋、元时期,有个陶瓷世家的乔氏,从陕西西安龙桥迁到山西高平的桥沟,发展陶瓷业。经多年选择,乔氏发现阳城县东五华里的猴子腰村陶瓷资源十分丰富,便建立了陶瓷窑,开始烧窑作货,生意十分兴隆。到了明代万历初年,乔氏后裔迁居阳城猴子腰村,兴建了陶场,很快就有许多陶瓷新品相继问世,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阳城肉罐,虽历经沧桑,仍盛传不衰。






阳城肉罐,罐似粗瓷,内敷细釉,口颈小、肚儿大,瓯式盖子,盖与罐口大小合度,放之平稳、严密。其外形美观、色泽鲜亮、敦实大方,摸着光滑细腻,使用起来极其方便,能够适合煮、炖、焖肉的需要,兼餐具与工艺美术品于一体,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肉罐肉是用猪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种作料煎煮而成的,肉味纯正,软烂可口。

四.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盂县花椒

盂县花椒已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品种有大红袍、小红袍、黄金椒等。其特点是色泽鲜艳,外红内黄,香味芬芳,当地人谓之“十里香”。全县现有结果椒树55万株,年产35万公斤,畅销全国。

阳泉花椒盛产于盂县北部。以果实圆润均匀、颗粒大、出油率高而著称。

主要产品有:黄金椒、大黄袍等。年产量达23.8万公斤。年出口量达2万公斤,主要销往欧美、独联体各国和蒙古等地。

盂县花椒,驰名遐尔,是当地有名的。主要种植于盂县北部地区,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盂县花椒饮誉之晋,颇负盛名,主要品种有:大红袍、小红袍、黄金椒等。盂县花椒的特点是色泽鲜艳,外红内黄,香味芬芳,人称“十里香”。具有皮细、籽小、粒大、色鲜、味香、耐贮存、椒籽含油量高等特点。全县现有花椒树60多万株,年产花椒40多万公斤。花椒晒干后,可存放3至5年,其香味不减,是一种理想的调味佳品,入药,有温中散寒,除湿、开胃、止痛等作用,夏季用纱布包成小包,放入衣柜或米缸中,可防虫蛀。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外。

五.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西回小米

西回小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西回小米的生产基地地处太行山中部,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种植土壤为褐色土质,肥分较高,常年使用农家肥,

团粒结构好,水源主要靠天然旱井集雨,基地及周边无“三废”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

山西省阳泉西回村地处太行山中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小杂粮一直是村里的传统作物,并以口感好著称。村里的小杂粮加工厂作为产业化的“龙头”与农户相连,带动了全村小杂粮的迅速发展,“西回”牌小米走出山村,走进京城,成为知名品牌。

地域范围

西回小米产区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部,地处艾山山脉,群山峻岭,沟壑纵横,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岭南河西入东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质肥沃,适宜种植谷子。西回小米地域保护范围为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回镇42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7′05″~114°02′41″,北纬37°39′59″~37°50′53″。地域受保护面积22356公顷,谷子种植面积500公顷,年产小米2250吨左右。

六.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莜面烤栳栳

“莜面”的原粮叫“悠麦”,又叫“燕麦”。是盂县西烟的之一。它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肝养肾,造血及增强免役等作用,而且还有强体、健脑、清目、美容之功能。

“莜面烤栳栳”是盂县极具地方特色的名菜,该制法关键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火侯。和面必须沸滚开水,稍凉揉成光滑面团,趁热搓条、揪块,放在光净的石板上,用手推出又薄又匀的长片,再用手指往起一挑搭成园桶形,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列在蒸笼上,象蜂窝一样蒸10分钟即熟。蒸时要注意火侯,火候不到,窝窝不熟,过火“栳栳”软摊,食之无筋,味欠色减。

七. 山西省 晋中 平遥县 豆面抿尖

山西面食闻名天下,“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重样”,这是说山西人能用单调的面粉做出丰富多彩的面食品种,有的甚至可以在一年之内,做到主食天天花样翻新,没有重复。小小一块面在山西人手中捏卷搓拉出神入化,形成了独有的面食文化。

抿尖就是众多面食中的一种,平遥话称为抿圪抖儿。抿尖的抿字表示此种面食的制法,尖则是指此种面食出锅后的形状。比较传统的抿尖用豆面制成,也叫豆面抿尖。现在通用的做法中常以豆面或玉米面、高粱面掺白面(普通面粉)为原料。

制作擦尖和抿尖的工具不同,做抿尖是用抿床和抿锄(左图),做擦尖的是擦床(右图)。抿床无刃, 向下低凹,呈圆口状, 抿床附带一个抿拐,是用来压面,擦床呈月牙形状, 刀口朝上, 所以做出的面条形状也不一样, 擦尖是扁的,抿尖是圆的。 制作擦尖面时一定不能着急,月牙的刀口很容易将手掌擦破。这两种工具通常都是用来制作杂粮面食。

抿尖和擦尖面的和法差不多,为防止面出筋两种面团都不能和的早了,否则不易压下去,要等下锅的时候方可将面团和好,只是抿尖和得软些,通常是小麦面粉与豆面搭配,擦尖的面团和的硬些,可比饺子面团稍硬些,擦尖的面团与饺子的面团软硬差不多,有的甚至比饺子面团还稍硬些,抿尖的面团要比饺子的面团软,两种面团都是有半干半湿面粉参合在一起的面团状。

制作抿尖和擦尖的工具(平遥话:擦则)

抿尖的制法:将面团放在抿床上,用抿锄或者手掌用力将面团向下压挤

煮熟后将抿尖用笊篱捞起,一般浇各种卤(西红柿、小炒肉等制成,方法随意)或烩菜食用

八. 山西省 阳泉 城区 烩猫耳朵

烩猫耳朵--用手指将面块按成小猫的耳朵般,放入开水锅中煮熟,炒着吃或配上各种打卤、浇头,入口筋道、造型美观,老少皆宜;是山西人民颇为喜爱的一种面食。

九. 山西省 阳泉 城区 山西过油肉

过油肉据传起源于明代,原是官府中的一道名菜,后来传到太原一带民间,再逐渐传播至山西其他地区。“过油肉”在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都有,而山西过油肉从选料到制作上都与众不同,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山西过油肉据说是全国第一届烹调比赛的金菜式,除了传统的用精选瘦肉经过上浆、拉油,配天然黑木耳、蘑菇、冬笋炒过,现在还有台蘑过油肉(台蘑,是对产于五台山区蘑菇的简称,是一种营养极高的食用菌,又称“天花菜”。)土豆片过油肉等,看个人喜好了,其实道理上还是一样的。

过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传统特色菜肴,历经代代厨师精心烹制相传至今,历史上该菜源自晋东名城平定,平定州(今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最是正宗。1957年2月经市饮食公司组织专家评审,将名厨吴万库技师制作的过油肉评为了太原十大名吃。后经名师张殿华、1、方明锁等几位名厨参加全市、全省及全国的烹饪大赛,曾获得金奖,为太原人民争了光。市场经济以来,凡是经营山西饭菜的餐馆、饭店都有过油肉这道菜。但是,可能出于某种意图,有些餐馆将过油肉改造得五花八门、面目全非,派生出什么系列过油肉,如白菜过油肉、尖椒过油肉、麻辣过油肉等等,为适应食客的需要往过油肉里配洋葱、蒜薹、干红辣椒、黄豆芽……久而久之,原来那传统的过油肉已难觅踪影了。其实,过油肉应从选料,配菜,烹调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加凸显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过油肉的做法

原料

主料:猪里脊肉200克

辅料:冬笋20克,木耳(水发)15克,黄瓜25克,淀粉( 主料之猪里脊肉蚕豆)20克,鸡蛋120克

调料:大蒜(白皮)5克,黄酱3克,香醋3克,花椒3克,小葱10克,酱油15克,姜3克,盐2克,黄酒5克,味精3克,香油10克,猪油(炼制)35克

烹制方法

1. 扁担肉(里脊肉)去净薄膜、白筋和脂油,横放在砧板上;

2. 用平刀下片法把原料翻转着片成0.33 厘米厚的长带片;

3. 然后平放在砧板上,再直刀斜切成长6.6厘米,宽4 厘米的斜方形片;

4. 冬笋削皮,洗净,切成与肉同样大的片;

5. 黄瓜洗净,切成与肉同样大的片;

6. 水发木耳摘蒂,洗净,大片的切小;

7. 葱去根须,洗净,切青豆大的片;

8. 姜去皮切姜米,蒜瓣去蒂切薄片;

9. 把切好的肉片放碗中,加黄酱、花椒、酱油、盐拌匀腌渍半小时;

10. 冬笋片焯一下,清水过凉放小碗中;

11. 冬笋碗中加入木耳和切好的黄瓜片、鸡汤50毫升、黄酒、味精、酱油、湿淀粉调成芡汁;

12. 炒锅上旺火,放入猪油烧五成热时下入浸好的肉片,迅速用筷子拨散 过油肉所用材料,约滑5~6 秒钟倒入漏勺内沥去油;

13. 炒锅再放回火加入猪油,放入葱片、姜末、蒜片煸出香味,扣入过好油的肉片,先用醋烹一下再倒入调好的芡汁,颠翻炒匀,淋猪油即可出锅。

烹饪小贴士

1、“过油肉”一菜以油传热,因过油而名,火候对此菜最为重要,是成败的关键。操作时油温要求165℃左右,过油最佳,可使肉片达到平整舒展、光滑利落、不干不硬、色泽金黄的效果。油温若高了,肉片粘连,外焦内生,油温低了又易脱糊、变形、肉片柴老干硬。

2、肉片深浸的时间要充足,才能确保此菜质感的风味,中途要搅拌几次使其更加滋润均匀,并加盖和用湿布盖上防止风干。

3、此菜在加热调味过程中,采取了点醋的方法调味,醋要点的适时、适度、适量,方能达到去腥增香的目的,操作时火力一定要足,掌握好时机。

4、烹制此菜必须用洁净的熟猪板油,才能使菜肴发挥出应有的风味,用肥肉炼的猪油差些,其它的油脂效果更不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