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莆田市河南特产 正宗莆田特产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莆田市河南特产 正宗莆田特产大全更新时间:2023-09-29 23:21:32

一. 福建省 莆田 城厢区 莆田豆浆炒

原料:

调料和配料:酱油少许,味精少许,炸好的花生米1两,绿豆芽1两,葱油少许,生油少许

主料:兴化米粉一片,豆浆两斤.

制作:

豆浆烧开后放入米粉(不要太久一分钟左右,看自己的火而定)捞起.炒锅烧热放入生油(不要多哦,要不就不好吃了)

先倒入豆芽炒两下加入酱油味精再下捞好的米粉翻炒均匀加入葱油拌匀装盘洒上花生米即可.合着豆浆一起上桌

二. 福建省 莆田 荔城区 包心豆腐丸

莆田风味小吃:包心豆腐丸

包心豆腐丸,是由豆腐肉

丸发展而成。按莆田仙游县的民间说法,称汤煮豆腐为“水龙”,是民间筵席必备的一道菜。而莆田的习惯则是把肉料单独做成馅心包在豆腐泥中,再搓成丸子,滚上淀粉后下锅煮熟,所以,也可以叫成是莆田的民间“水龙”。

原料

豆腐500克,瘦肉100克,虾肉10克,淀粉150克,酱油15克,精盐5克,蒜末5克,葱珠5克,味精5克,花生油20克,芝麻油5克。

制法

1、将肉剁成泥,虾肉切碎,加精盐1克、酱油5克、味精2克,拌成馅心。

2、将干淀粉放在案板上,研成粉末,铺在圆竹密筛上待用。& Q- ' "# {- x1 ]* d

3、将沥干水份的豆腐放入盆内,加入精盐1克、淀粉2克拌好,捏成泥(不能有块),分成40份,包上 馅心,搓成豆腐丸子,放在淀粉筛上,轻轻滚动,沾上淀粉。

4、炒锅放在旺火上,放入油烧热,下蒜末煸炒出香味,倒进清汤2500克,烧到8成热,视水面开始冒小泡时,把豆腐丸抖去干粉后放入锅内,煮沸后,淋入少许清水,让其丸心煮透。见豆腐丸浮起,用漏勺捞入碗中,再给锅内原汤加入盐、味精,浇入碗中,撒上葱珠,淋上芝麻油即成。

本文来自: 东南新闻网(http://www.fjsen.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fjsen.com/taiwan/2007-12/07/content_613697.htm莆田古称兴化府,兴安州,山川毓秀,人杰地灵,簪缨相继,科甲联芳,人才辈出,有“文献名邦” ,“海滨邹鲁”的誉称。莆田的地方风味小吃有百种。精工细作。调味多样,风味十足,各有特色,既是经济实惠的大众化食品,又方便快熟、便于携带,不失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快餐食品。石室岩煎粿、江口卤面、仙游扁食、西天尾燕食、天九湾卤肉、炝肉、泗粉、豆丸、豆浆米粉、炒骨、焖豆腐,还有很多很多......

三.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莆仙春卷

春卷味香可口,是莆仙民间独特的风味小点。宋代名人蔡襄曾留下“春盘食菜思三九”的诗句,盛赞春卷的美味。

传说古代莆田有个书生,在出在之前,十载寒窗苦读,几番晋京赴考,都未能得中。他虽年过三十,成家生子,但还是坚持日夜苦读诗书,有时竟废寝忘食。他的妻子里十分疼爱,为了不让丈夫因三餐吃饭而影响读书,就用麦子磨成粉,放在锅里用茶油煎成又薄又透明的饼片。她又担心麦饼冷了,吃下去会伤胃,就把煮好的青菜放在麦饼里然后把麦饼卷起来放在丈夫身旁,让他边吃边读书,这样吃起来既不费时又言便。书生就靠着妻子亲手巧制的食品,闭门不出,苦读书,学问大进。

这年春闱科考,书生一举高中,传为佳话。从这以后,莆仙学子都喜爱卷着青菜的麦饼卷当夜食,并将这麦饼卷称做春卷。

这种传统的莆仙春卷是以麦饼为皮,馅为各色时鲜蔬菜,特别是皮嫩馅丰,味道滋美。它与外地的豆芽为馅,油煎硬皮不同。而相比较,莆仙春卷更有家常菜的特色。

四. 福建省 莆田 城厢区 莆田焖豆腐

豆腐营养丰富,莆田人爱吃焖豆腐,特别是那些离乡游子,回乡时对这道传统名菜更是情有独钟。

莆田盛产制作豆腐的黄豆,特别是一种称为“九月珠”的皮色鸭蛋绿的黄豆有名,其豆粒个大象花生,每逢秋天刮起九月风时,“九月珠”也就成熟了,晒干后成为加工豆腐的上等原料。乡下人用“九月珠”加盐卤做的豆腐,细嫩好吃。

做焖豆腐时是先将嫩豆腐捏成豆腐泥。焖豆腐依配料的不同,有荤、素之分。素料,除豆腐之外,主要是包菜、芹菜、香菇、笋(冬笋或萼笋)、葱、芫荽、红萝卜等配料。这些料子都要切细。同时还要备好适量的植物油、酱酒、精盐、味精和碾碎的炸花生等。荤料,来源较广,如瘦猪肉、干虾肉、鲜蛏、海蛎(鲜的或干的都可以)、干贝等。此外还辅以包菜、香菇、笋(冬笋或萼笋)、红萝卜等。这些料子一律切细。另备鲜豆腐、植物油、酱油、精盐、味精、芫荽、辗碎的炸花生、调打匀的鸡蛋等。

不论荤素,焖豆腐烹饪方法基本相同。先油炒配料,后将捏得细碎的豆腐投入拌和,加水适量,一俟汤沸,即调好咸淡,放入味精,加上打匀的鸡蛋,锅上加盖,文火焖30分钟左右;入碗时,上面摆点芫荽,撒些碎花生即成。

焖豆腐烹法在于焖。“焖”非用文火不可。“焖”豆腐与配料凝结在一起,松松软软,爽口不腻,其色红、黄、绿、白,令人赏心悦目,其味清清淡淡,鲜美异常。

五.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仙游皮蛋

仙游皮蛋是以独特的科学传统配方加工而成的,质地透明有弹性,味道鲜美,食后甘味回旋,具有清凉、解毒、消化之功效,特别是可以减少胆囤醇,品质上乘,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现品种有无铅松花皮蛋、鹌鹑皮蛋等,全县已形成年产优质松花皮蛋和红心咸蛋1亿粒,产值1亿元,出口供货总值1000多万美元的“两蛋”生产出口基地。创下了“一路发”,“大家发”、“鹭岛”、“路路发”、“福春”、“爽得霸”等十多个优势品牌,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仙游县现有皮蛋企业10多家,其中仙游中源食品有限公司、建福食品有限公司、仙游大济蛋品厂具有直接出口权。特别是我县的中源食品有限公司,始创于1982年,现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占地1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该公司经过长期探索,采用传统科学配方,生产无铅无泥的松花皮蛋。该产品通过美国FDl食品检测,1991年第一家打入美国市场,填补了蛋品界的一项空内。1989年被农业部评为“部优”,被福建省食品行业协会评为“省优”和“消费者信得过产品”;1994年荣入福建省百家先进民营企业;1996年取得“福建省先进乡镇企业”称号;1998年被列入福建省100家“省级龙头个业”之一。

六.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莆田麻丸

麻丸其实是一种粄,虽然是同一个县里,而我在上高中前却并没有吃过这个麻丸,因为我们那个镇上并没有。我们镇上逢得墟日的时候,卖粄的人有,就是把糯米磨成粉,加糖水和搅拌成米团后,做成一个个小丸子,下油锅炸熟即是粄了,卖五毛钱三个,我们直接叫它为煎粄。也还有一种叫薯包的粄,就是用一种红薯连同糯米一起磨成稠浓的米浆,用个勺子舀着放入油锅炸熟,就叫薯包,有甜的,也有咸的,煎炸得外面是赤焦的一层皮,里面却是白色的,还带有丝丝红薯的紫红颜色,售价两毛钱一个。还有一种叫油炸哥的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原材料不是用米,而是用面粉,加盐水和葱花调成面浆,用个扁平宽大的勺子舀着放入油锅炸熟,即是一张张的圆圆薄薄的油炸哥了,两毛钱一张。有的油炸哥先在勺子里舀薄薄一层面浆,在面浆上面加一些调拌好味道的肉、豆腐等馅料,再用另一个小勺子加舀一些面浆淋在馅料上面,盖住馅料,落锅炸熟之后就是中间包含着馅料的油炸哥了,这个价格贵一些,卖三毛钱一张。不管煎粄也罢,薯包也罢,油炸哥也罢,要软、要硬、要脆,随火候炸的时间分有长有短就是,都是现做现炸现卖的,卖的人一般都是个老头子、或者老夫妻两口子,先在家里调好米团、米浆或者面浆,然后找个担儿挑个小火炉、锅、铲、勺、油和木柴上街市的墟上去现场炸着卖。

麻丸的做法跟煎粄是差不多的,只是和米团的时候里面添加了芝麻,做成一个个小丸子,再在丸子外面粘一层芝麻,下油锅煎炸成的约有半个拳头般大小的粄子,个头比我们那边墟上卖的煎粄、薯包都大多了。因为它的火头炸得不老,火头炸老了则会变得很硬,甚至是酥脆的了,炸熟了即起锅,所以非常非常的软。大家都把它的名字叫作麻丸,卖五角钱一个。因为是糖水和拌成的,所以味道很甜,又因为外面还有一层芝麻,所以又有芝麻的浓香,个头圆圆的大大的,咬上去却软绵绵的,一口咬下去,原本圆圆的鼓鼓的丰满的麻丸,也跟着牙齿的合紧而变得扁扁的了,糯米的弹性和韧性在这里显现得非常好,又甜又香又软又韧却毫不腻人,食之滋味一流,只是吃得多了会上火就是。

七.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莆田套串小肠金钱片

莆田套串小肠金钱片

在莆仙风味小吃的品种中,套串小肠金钱片久负盛名。猪小肠原是一种很不起眼的东西,经过巧手加工,精心烹调,外行人根本无法辨认出那是什么制作的,只会啧啧称赞这道小吃味道的特别和形状的奇特。盘中被切成金钱似的薄片财政厅几道层次均匀分明。入口尝试,肉质感很强,又脆又嫩,香喷喷的。主人如果不作介绍,任你怎么猜测也不会想到这就是猪小肠。

所谓的套串小肠,就是把一副长长的猪肠翻出反面,用淀粉加盐揉洗干净,再用竹筷顶住小肠的前端,经一次次反复宰展,套成一个银圆大小的实心圆环。这种加工好的套串小肠放入锅中,用文火炖熟,捞出置于洁净的大盘里,待食用前切成小金钱一般的细片,装了花样,就可以上桌了,。在莆仙民间,一般的熟食店里都有卖这道菜,是下饭或佐菜的佳肴。

八. 新疆 和田 和田市 和田大芸

和田大芸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田大芸

和田的管花肉苁蓉,被称为沙漠中的"人参"。管花肉苁蓉,是多年寄生草本植物。常常生于沙漠中的梭梭、红柳、白剌、沙拐枣及蒿类等植物根部,依靠这些植物供给养料和水份。它在沙质土壤中,不见阳光能长到50公分至75公分。在地下生长时,没有叶,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无叶绿素合成。出土后,抽苔的苗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而合成叶绿素,使黄褐色的鳞片变成青紫色。

没有出土的管花肉苁蓉披挂黄色鳞甲,很象古代战将披挂的战甲,故名"黑司令"。单个的管花肉苁蓉似兵器,有花朵和含苞未放的花蕾。刚开的花是白色,后来变成紫色,并有芳香气味。成片的管花肉苁蓉如不及时采集,会形成白紫色花丛,十分艳丽。

一丛沙漠灌木一般寄生一窝管花肉苁蓉,最多发现过五窝。通常每窝只有一条根寄生管花肉苁蓉。寄生管花肉苁蓉的根不再长须根和侧根。

管花肉苁蓉一般高度5-100厘米,圆柱形,药用的肉质茎春秋采挖,以出土前采挖的质量为好。

我们祖先很早就知道管花肉苁蓉可食用,而且有滋补的药物功能。《神农本草经》称其主治"五劳七伤,补中,除体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夕服轻身"。《名医别录》言其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甄权药性本草》中有"益髓,悦颜色,治女人血崩,男人壮阳,大补益,主赤白下"的记载。和田维吾尔医生也将管花肉苁蓉列为滋补药。

管花肉苁蓉,"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又因肉质肥厚,所以叫肉苁蓉。它还有金笋、地精等高贵的别名。因为它是野兔最爱吃的食物,所以和田维吾尔族农民称之为"吐什干斋代克"(意为兔子吃的黄罗卜)。

和田幅员辽阔,沙漠面积大,其中适合管花肉苁蓉生长的灌木林荒漠有157.83万亩。和田是我国管花肉苁蓉的重要产地。管花肉苁蓉分布于柽柳灌木丛植被,以于田克里雅河下游、民丰萨勒吾则克、安迪尔地区的产量较高,质量较好。从1959年至1988年和田共收购管花肉苁蓉214.56万公斤。近几年每年收购10多万公斤。为了扩大药源,增加管花肉苁蓉的产量,和田医药公司李德传等同志自1973年以来,对管花肉苁蓉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进行了观察研究,获得了《管花肉苁蓉的人工培植》与《盐渍秋管花肉苁蓉》两项科研成果,为发展管花肉苁蓉生产作出了贡献。

他们探明,管花肉苁蓉在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的沙漠干旱地区能生衍繁殖,是与它的种子及寄主红柳等灌木的顽强特性分不开的。自然界的管花肉苁蓉种子脱离蒴果飞落沙地以后,由于环境干燥,长期不会腐烂。种子随风到处飘游,一旦遇到寄主红柳等灌木的毛根细胞,它们结合在一起,长出管花肉苁蓉芦头。因靠灌木主根吸收深层的地下水,使管花肉苁蓉芦头得以生长发育。芦头得到充分的养料和水分逐渐变粗,红柳根也逐渐长大。这时芦头就形圆形的萌发尖。芦头可以一连多年长出管花肉苁蓉,而管花肉苁蓉却是当年生长当年成熟。因此,确切讲,管花肉苁蓉是一年生植物。要说多年生,那是指芦头和它的寄主。这种观察研究,为人工种植管花肉苁蓉提供了科学依据。

管花肉苁蓉以采摘的时间分为春管花肉苁蓉和秋管花肉苁蓉。过去,和田只收购春管花肉苁蓉。春管花肉苁蓉每年四月开始采挖,经过夏季炎热阳光下翻晒,肉质、地茎晒干后包装调运,秋季生长的管花肉苁蓉采挖空心时期在9至10月份。它的个体比春季管花肉苁蓉略小,含水份和春管花肉苁蓉一样,但由于秋末冬初阳光弱,温度低,日照时间短,难以保证质量、规格。1981年秋天,和田医药公司派人前往民丰立新公社采集秋管花肉苁蓉标本进行盐渍秋管花肉苁蓉试验。经地区药检所化验,证明盐管花肉苁蓉药效不变,和正品春管花肉苁蓉一样,试验获得成功。

为发展管花肉苁蓉生产,和田人民认真保护药源,保护管花肉苁蓉的寄主--红柳及灌木林,严禁滥采滥伐,为建立高产管花肉苁蓉基地而努力。

九.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碎米田螺

碎米田螺介绍:风味特点:小时候看见硕大的田螺,就以为是童话故事里的田螺姑娘的化身,后来方知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田螺生长在田边、池塘、小溪中,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食品,富含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本草纲目》中说它有清热、解毒、消肿、平喘等功能,可治喉疾、脱肛、鼻衄等症,对治疗目痛和中耳炎有帮助。家常炒田螺常佐以姜末、葱头去腥,怕辣的炒丝瓜、韭菜,不怕辣的加大料煨成唆螺子吃。只是在煨之前要用竹刷反复搅洗,除去外壳污物,再放入水盆中用清水养起来,加几滴菜油,便容易洗出壳里的污涎。洗涤干净后弃去死螺,钳去尾部的螺屎,一来可使两头通气,便于入味,二来可在食用时用嘴一吮,汤汁带螺肉可顺利被嘬入口中,入味的螺肉进嘴后格外滑、嫩、鲜、脆,堪称赣州一绝。唆螺子再好吃好像也只能是年轻人的专利,上了年纪的人恐怕是不敢问津的,因为用大料一煨,螺肉清热解毒功能大减,添加的调料还可能引起些胃痛、痔疮等1病来。而赣州几乎人人会做的碎米田螺在不失原味的同时,又营养均衡、老少皆宜。其做法是:将花生米碾碎、黄瓜切丁,备好料酒、鲜汤、胡椒粉、精盐、白糖、醋、湿淀粉,将其兑成汁;选大个的田螺洗净用刀切成厚片,挤干水分入汁拌匀,倒入湿油锅打散,至八成熟捞起沥干;锅内放底油烧热投入葱花、姜末、豆瓣酱炒香,入黄瓜丁稍炒,最后下田螺肉与花生米同炒一分钟,淋入香油即可出锅。就如此美味的佳肴,下三大碗饭不在话下!

十. 福建省 莆田 荔城区 莆田温汤羊肉

莆田温汤羊肉味鲜美

鱼、羊,鲜也。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把羊的美味特征生动地表达出来。莆仙风味小吃中的温汤羊肉,更以独特的烹制方法,赢得美食家们的赞誉。

据说,明代中期,仙游城郊的龙华里有一户以宰羊为生的人家。那一天,他刚刚宰好一只硕大的山羊,准备上市叫卖,忽传倭寇来犯的消息。他来不及多想,急急忙忙把那只羊放进一个盛着沸汤的木桶里,用锅盖捂上,放些稻草伪装,全家就逃难出门了。第二天,倭寇退兵了,他和家人从山中回家,饿得不行,突然想想木桶里还有一只肥羊呢。于是,把羊捞出,用刀切开,居然成了熟食,全家用来充饥,感到这种羊肉味道美极了,不带一点腥味。从此以后,他就如法炮制,做出温汤羊肉,上市叫卖,饮誉四方。

温汤羊肉的制法是选择上好的山羊,放血宰杀,脱尽毛,卸内脏,把整羊放入锅中,用沸汤淋烫几遍,迅速放入木桶中,再冲入适量开水,淹没全羊,盖上桶盖,待次日取出,按羊脖肉、羊脊肉、羊腿肉、羊杂肉四类分别切开。食用前,用锋利的薄刃把羊肉切成薄薄的细片,装盘上桌,佐以姜末、蒜片、老醋、酱油,味道特好,百吃不厌。外地的游客来莆田时,都想品尝到这种佳肴,才算不虚此行呢。

莆田温汤羊肉常年均有,唯夏秋季节的更加肥嫩。春夏之际满山遍野草儿青翠,羊儿无愁温饱,不长得膘肥肉嫩才怪呢!虽然养羊的和加工温汤羊肉的往往并非同一家,但哪个地方山清水秀羊儿多,哪个地方温汤羊肉就制作得好,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过去仙游县养羊的多,仙游产的温汤羊肉就更可口,莆田其他地方则以华亭果乡和黄石水乡为佳。

温汤羊肉多由农村专业宰羊者制成成品后,清晨在集市或街头地摊出售。民间办喜筵时也会特地买来肥羊,请来宰羊师傅自宰自制。其制法是将15至20公斤的活羊一只,捆住四蹄,操利刃断其气管和血管(不能切破食道),排尽鲜血,再用80度左右的热水烫透除毛。开膛时,把羊内脏、主血管用麻绳扎紧,不让其血水流出;再掏出内脏,羊肺、肝、心则保留原位不动。随后置大鼎于旺火上,倒清水烧沸,把洗净的整羊浸入沸水中,盖上鼎盖烧约半小时后翻转,又烧至肉质达八成熟时捞起,把整只熟羊放入一大陶缸,倒入原汤和热开水把整羊浸没,盖紧缸盖,直到缸内汤水冷却才把整羊取出,再用冷水浸泡到天亮捞起,挑上市按羊的部位分档切卖。

按莆田古例,清晨是购食温汤羊肉的好时光,过午后就不新鲜了。逢上城乡早市动时,市街上常可见一堆堆顾客围着一些支着大木砧的摊位,那就是卖温汤羊肉的。摊主并不吆喝,只把熟羊头置于木砧前作招牌。卖温汤羊肉不可能“挂羊头卖狗肉”,因为那清清爽爽的羊肉香味,就是货真价实的广告,无声有味地引逗顾客。一些吃精了的老主顾往往会指着羊脖和肋肉说:“喂,这儿来一斤。”他们挑得有道理,羊脖因经常伸缩吃草,故而肉韧,嚼之有味;羊肋则嫩皮、瘦肉、肥肉搭配合宜。把它们薄薄地切成一盘,带回家蘸上酱油佐酒,嫩滑爽甜,滋味美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