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毕节彝族特产 贵州毕节彝族的风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毕节彝族特产 贵州毕节彝族的风俗更新时间:2024-04-09 13:53:40

一.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竹荪炖鸡

推荐理由:竹荪被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而毕节在所有竹荪产地中,只有毕节织金地区所产竹荪营养价值最高,当地野生竹荪能达到4000/kg的价格。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和肠胃疾病有一定的食疗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竹荪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几种氨基酸,这在食物中是非常难得的。

做法:先把鸡块放冷水中,烧开,洗掉表面的浮沫,再加水开始炖鸡。炖鸡的时候先放几片姜和少许胡椒粉。炖鸡的时候来准备竹荪。把竹荪放在盐水中浸泡20分钟,再冲洗几遍。有的人不喜欢竹荪的味道,只要多冲洗几遍就没有这股味道了,把冲洗好的竹荪切段,放在清水中备用。

特色: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非常高。

二.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彝族彝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彝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彝族地区,鞍子就有骑鞍和驮鞍两种。驮鞍用于运输,骑鞍用于骑马代步,两种均用木质做成,现在讲彝鞍其实就是骑鞍,俗称鞍子。

彝族喜弓马,善骑射,因此对彝鞍重视、讲究。

彝鞍用质地坚韧的木板做原料,以阴沉木做的为最好。前后共四块,前面一块立体月牙形,名绊关,后面一块半圆成弓形名后桥,左右两块似梯形,大小一样,有弧形凹度,四块木板接头处钻有圆孔。

加工时有三个步骤:首先由木工按鞍子的模型和规格将原料加工成鞍板;然后请漆工用本地生漆在做好的鞍板表面漆万字格图案或古老钱、木瓜心、菊瓣等花纹,鞍上的漆工工艺以木上花、漆上花、影花为最,其中尤以影花较突出,花纹明暗相兼,看得见,摸不着,光滑细致,多年不会褪色;后用皮线穿孔扣牢固定,再配上襻、、肚带、绨子、镫即成一副完整的鞍子。镫的质量以青铜镫为最好。

彝鞍古朴精致。适用大方,特点:一是漆工别于其它,二是乘坐轻松舒适,为彝家骑马代步、婚丧嫁娶、征战沙场所必用。故它不仅是彝族古老的一种工艺,而且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古时彝族中若哪家得到一副好彝鞍就世代相传,别人十分羡慕,虽不是价值连城,也堪称传家至宝,一般情况是不会轻易换给别人的。

三.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黄耙

黄耙,是黔西传统悠久的民产风味食品。2003年被评为“毕节地特美食——夜郎文化美食奖”一等奖。

做法:黄粑的制作和原料选配是用西部高原的稻米、玉米、糯米等和黄豆浆汁混合,约加冰糖和白糖拌合,并打成方枕,用玉米叶和竹叶包好,放入大木甑中经过20来个小时的蒸煮发酵而成。

特色:通过蒸煮、发酵,分解出大量糖分,色泽由白变黄,糯香、甜香、竹香、玉米香透过湿热的玉米叶和竹叶蒸腾而出,黄润晶莹的黄粑也就跃然眼前,让人垂涎欲滴。

四.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燕麦炒面

燕麦炒面是用燕麦和花椒做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食品,是彝家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
做法:用清水将用来加工炒面的燕麦淘净滤干蒸熟或者煮熟,再用沙锅炒过,炒时要掌握火候,加上少许花椒,这样既有点麻味,又可防止拉肚子;最后用磨推、箩筛筛细即成炒面 ( 现在可用机子加工 ) 。
吃法:先用甜酒和蜂糖煮成甜酒开水,现在可以不用甜酒和蜂糖,直接用白糖或黄糖烧成糖开水。吃的时候,先将炒面舀入碗内,开水烧沸即舀入与之搅拌,开水越沸搅拌的炒面越细致,味道也越好。糖不宜放多,要使搅拌起来的炒面有甜味、麻味和燕麦味三者合起来的味道才适口,隔很远就香气扑鼻,闻之使人馋涎欲滴。因燕麦炒面喷香,故又有人把它叫作香麦面。
燕麦有青杆麦、小黄麦、尖嘴麦三种,属小季杂粮。古时彝家种燕麦,一是用来做咂酒营养价值高,味道比用其它粮食做的醇正;二是用来推炒面做礼物送人,算是对别人的一种特殊尊重。此外用炒面做干粮远行在路上方便,所谓“行者有稞粮”,彝家远行带的就是燕麦炒面。
彝家婚俗,到娘家去吃鸡卦 ( 打财礼 ) 的时候,燕麦炒面就是其中的主要礼物,用它和白酒配成双礼双信,古朴大方,民族气息浓郁。
1991 年。民革中央正式将纳雍定为扶贫重点联系县,首次在纳雍兴办希望小学。 1993 年 9 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李沛瑶一行从北京来纳雍姑开参加陶家寨、发都寨两所希望小学的年度开学典礼,为感谢他们对边远高寒地区少数民族的关怀,姑开苗族彝族乡党委和乡人民政府以燕麦炒面和甜荞面、红稗面做礼物送给李沛瑶委员长等北京远来的客人,这是一种古老的彝家礼节。

五.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贵州天麻

贵州天麻产于贵州省黔西的大方县境内,这里山高林深,美丽的百里杜鹃,鸟语花香。独特的气候,特殊的土壤,所产的贵州天麻,其天麻的天麻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都非常丰富,有高参黔麻(高丽人参、贵州天麻)的美誉,而亨誉海内外。

六. 贵州省 毕节 贵州马

【主产区与分布】 以贵州的毕节地区、六盘水市为主要产地,除黔东北和铜仁地区数量较少外,其余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形成历史】

贵州省的开发较晚,是多民族的地区,久与外界闭塞,以致对境内的古代养马历史,知之极少。按该省从春秋时期起分属夜郎、牂牁和糜莫三国,秦代始在境东北部置黔中郡,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在边远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如《史记·西南夷列传》指出:“随畜迁徙,毋常处”。到宋代以后,黔西马始见出名。如大观初年(1107年)准播州(今贵州遵义县)夷界巡检杨荣之靖,每年买马五十匹于南平军(今贵州桐梓县),厚给马值,以示优恤。南宋时在罗殿(今贵州省南部)买马,更推行茶马制度到该地,规定每年买马750匹,于今桐梓县一带。元代在一亦奚卜薜(今黔西地区)养马,并定于每月寅日给盐喂马,与西南行省一并为全国十四道牧区之一。在明、清时代并以贡马出名。

近世马市交易在黔西部、南部已很繁盛,如安顺县、关岭县的花江、贵阳市的花溪、黔西县的钟山,黔南的独山县等均是牲畜集散市场,并以出售牛马为主,这对贵州马的扩大分布起着促进作用。

在1939年以后,原句容种马牧场迁到贵州省,改为清镇牧马牧场,曾在桐梓、惠水、罗甸、安顺等县,举办十处马匹配种站,采用阿拉伯马和蒙古马的0公马改良当地马种。到五十年代末期,采用卡巴金、古粗马作种公马,继续办过配种站,亦时间不长,影响面不大,并分别于1960年前后结束。所以贵州马仍属本地品种。

贵州高原山峦起伏,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自古以来省内和省际的人民生活物资交流均靠马匹驮载运输,随同公路建设马车运输亦与日俱增。

苗、回、彝、水族人民喜欢“耍马”,选购外形优美、体格较大的马,配以美观的头络、鞍具,在一年一度的端阳节“耍花山”、九月重阳前后的“过端”,均要举行骑乘赛马,分别有平地赛跑、冲坡、赛走马、比走法、比速度及比耐力等多种形式,从而加强了马的心肺功能、肌腱的锻炼。所以黔西马是在贵州高原的山区自然条件和人民养马技能选育下,培育出了短小精悍、行动敏捷、役力特强等特点的山地古老品种。

七.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七星关魔芋

魔芋在全世界有130种,主要分布于东半球,我国有30种,其中13种为我国特有,能食用的只有13种。其主要产自于中国、日本、印度、缅甸等国家,其利用价值高,可加工魔芋面条、糕点、果酱、小香槟等系列化食品以及药物。因此,大量开发魔芋的前景十分广阔。

2009年,区委、区政府引进贵州神农果科技开发公司在梨树镇二堡村新建占地面积103亩,总投资1.2亿元的魔芋加工厂已建成投产。近年来,分别以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在生机、朱昌、鸭池、小坝、海子街、层台等7个乡镇建设种芋繁殖基地面积达5066亩,带动农户2236户。以“公司+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我区生机、朱昌、长春堡、撒拉溪、燕子口、层台等乡镇建设魔芋基地达14000多亩。以公司+基地的发展模式建成分别在撒拉溪镇、长春堡镇建标准化示范基地400多亩。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区魔芋基地已达2.6万亩。按每亩纯收入5000元计,涉及种植农户6500余户(种植大户51户),户均增收1.5万元。

八.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蜻蜓蛹

蜻蜓蛹

在蜻蜓蛹只有手指尾长,还长得不大的时候,翅膀也还未完全生长出来,此时正是它蛋白质最丰富的时候,经过加工就变成干品。干品的蜻蜓蛹过油炸一下,以椒盐炮制,加入腰果、青红椒,就成就这一碟有近百只蜻蜓蛹的菜式。蜻蜓蛹香酥不油,就像炸鱼炸薯条般酥脆甘香。

九. 云南省 大理 南涧县 彝族血肠

在祖国西南边陲有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

如果你无意间翻看地图,不难看出南涧县位于无量山和哀牢山交汇点上,这里是古代崇拜母虎的虎族也就是彝族先民的聚居地。这里群山跌旦,河流湍急,有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群落,也正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彝族先民最初的文明,即守猎文明和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十月太阳历”,同时它也传承了彝族先民特有的饮食文化,其中,南涧跳菜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知晓和接受,相反“血肠”这一独特的饮食就显得鲜为人知了。

“血肠”是彝族先民们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一道美味佳肴。动物的血液被彝族先民奉为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盛洁的礼物和最鲜美营养的食物。由于山路难行,阻碍了彝族群众生产生活用品之间的流通,因此居住在彝族村寨彝族同胞每年都会宰杀一头或两头肥猪,俗称“杀年猪”。每到这一时间段就能吃上一碟喷香的血肠。制作“血肠”的方法很简单,首先要确定“杀年猪”的时间,然后准备好糯米、茴香粉等主配料。在“杀年猪”的头一天夜晚用清水将糯米浸泡至半软(如果选用豆腐则无需此料和此道工具),第二天,将糯米捞出拌上茴香粉等配料,待取出猪血后,以血和之,洗净猪大肠,再将糯米、猪血放入大肠内,用棉绳扎紧大肠两端,放入锅中用水煮熟,既成。

“血肠”的吃法:可以起锅就吃,也可以储藏数日后再蒸着吃。制作好的“血肠”在糯米、茴香粉等主配料的作用下已经除去猪大肠和猪血的腥味,吃起来口感圆润,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如果你到彝乡来,可别忘了尝一口彝族的特色饮食——“血肠”。

十.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毕节白蒜

毕节白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七星关区栽培大蒜的历史悠久,尤以“贵州白蒜”享誉省内外, 2003年“贵州白蒜”被评为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和贵州省名牌农产品,根据《中国大蒜志》记载“贵州白蒜”品牌的形成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早栽培于七星关区杨家湾镇塘边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蒜的需求不断增加,大蒜已成为人们生活必备的保健食品。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大蒜作为具有优势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区大蒜的栽培以大白蒜为主,其外皮嫩白,一般有8-12瓣,单个重量在30克-50克之间,具有瓣大均匀、味道纯正浓郁、辛辣醇香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主要分布在杨家湾、撒拉、放珠、青场、朱昌、阴底、田坝等镇乡,截止2012年,全区种植面积达10万亩,套作单产水平200-300公斤,净作单产水平400-600公斤,产品主要在省内销售、在省处及香港、新加坡等地也具有一定的市场。

目前,全区涉及大蒜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三家,主要产品为泡大蒜,专营大蒜有贵州省毕节市博冠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从事农品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的民营企业。该公司着力挖掘地方农产品加工传统工艺,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成功开发了“王老五”香蒜、泡小蒜、泡藠头、泡蒜薹等产品,该系列产品一经投入市场,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