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州南海区丹灶镇特产 南海最好的镇丹灶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州南海区丹灶镇特产 南海最好的镇丹灶更新时间:2023-08-10 08:20:20

一. 浙江省 舟山 定海区 金塘螺杆

金塘素以螺杆闻名。当地以岛建镇,地理位置位于舟山群岛的西南部,现有耕地面积22590亩,其中水田17130亩、旱地5460亩、山林面积57840亩,为舟山第四大岛。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金塘人民始终赶在大潮前列,已取得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全镇陆域面积82.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60.32公里,可供开发深水港岸线14.50公里。全镇辖4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3万人,金塘镇室舟山连接大陆的窗口,2007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36.85亿元,财政总收入1.1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8987元。

金塘镇有千岛第一镇的美誉。全镇共有大小岛屿12个,陆域面积82.4平方公里,辖12个社区(村),现有人口4.2万。全镇现有企业465甲,预计2001年企业产值10亿元,并以25%的高增长率持续增长,全镇经济已形成以料筒螺杆、轻纺机械、化工塑料、船舶修造、服装生产、建筑材料等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其中料筒螺杆产量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素有"中国螺杆之乡"美誉。塑机工业园区于今年8月被浙江省政府评为首批特色工业园区之一。

金塘是舟山市螺杆工业重镇之一。金塘镇地理位置优越,东距舟山岛最近岸线6.25公里,自然条件良好,海陆交通便捷,南与宁波北仑港相距3.5公里,东南面金塘水道,东连册子水道,西近甬江口及杭州湾,乃宁波港与舟山港之要冲,为国际水道,万吨级远洋外轮均停泊于金塘洋面。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以塑机螺杆、船舶修造、塑料化工、针织机械、建筑材料和服装加工等门类齐全,富有特色的工业体系和产业群体,特别是塑机螺杆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塑机螺杆产业和出口基地,被称为“中国螺杆之乡”。随着港口建设力度的加大,在“以桥兴港、以港强镇”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金塘规划建设有5个集装箱港区和1个散货码头,使港口优势更好的发挥作用。

二. 浙江省 宁波 镇海区 宁波绣衣

宁波历史上曾是有名的“刺绣之乡”。据《浙江通志》记载,明朝勤县绣花工金星月,为绣制500罗汉神帐,数年不下楼。鸦片战争后,宁波辟力通商口岸,外国传教土步履宁波,又传入了国外的绣花针法和样品,当地人把它称为“外国绷”。绣工们把当地民间刺绣的传统技法和“外国绷”绣法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作服装装饰,使宁波绣衣别开生面,绚丽多彩,美不胜收。

宁波绣衣款式新颖,纹样优美,裁剪得体,做工精细,凉爽挺括,为中国优质绣衣之一,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银杯奖。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绝妙手工艺品”,畅销于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 浙江省 舟山 定海区 舟山牛

【主产区与分布】 中心产区在浙江省定海县小沙、大沙、烟灯、岑港、洋岙、盐仓、白泉、老矸、紫微、马岙、洞岙、皋泄等26个公社。普陀县的芦花、展茅以及镇海县的北沙地区等均有舟山牛的分布。

【形成历史】

舟山牛,最早是从原江苏省北沙县(现在的上海川沙、南汇一带)购入;又据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是从天台山引入,别无其他资料考证。

定海县位于舟山岛的西南部,系海滨地带,是多年来,由于近海潮汐涨落,海涂上升而逐渐沉积构成的。历代王朝统治时期,兵荒马乱,劳动人民渡海至舟山群岛,在海盗滩涂开拓耕耘,饲养牛羊,牛在当时已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除担负耕田耙地外,还要车水灌溉、碾米、榨油。清代光绪册物产卷(县志)曾对舟山牛作如下描述:黄牛虎文谓之犊,黑唇谓之 。可见舟山牛在当时已具一定的外貌特征。

产区土质粘性很大,土层深厚,耕作时常水深过膝,需要体型高大、身强力壮的耕牛才能胜任深耕细作。因此,农民对耕牛的选择很严格。远在几百年前,已从外地引进良种黄牛改良当地黄牛。例如据清代光绪册物产县志记载:‘明洲贡舶船,太平寰宁记,榭辅绅蚊川物产五十咏”。公元一千年时宁波称明洲,可见当时宁波已能造船,农民驾船渡海,从今上海川沙、南汇等地引进大型黄牛,改良当地品种,通过长期的选种选配,耕牛个体逐渐增大。舟山牛由于产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故极少感染寄生虫病;加之上述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促进了牛的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耕作能力强、体躯高大的黄牛。

四. 广东省 佛山 南海 南海藤编

南海藤编已有1000多年历史,曾是朝廷贡品,主要分布在素有“藤乡”之称的大沥镇黄岐八乡,同时辐射到里水、平洲等地。

据传说,沙贝村在明朝末年就有人从事编织葵席、鞋底垫、雨遮箍行业,如生记、炳记等。后有人从海南岛运回白藤,乡人就做起了白藤手工业,初时做的是陈丽堂,店号叫“心和堂”。1840年鸦片战争后,海禁初开,外国船舶陆续开到广州,进出口物资也多了起来,洋藤也随之运进我国。沙贝乡人利用洋藤做原料,制成各种藤制品进行内外销,从此开创了利用进口原料制成商品出口的新历史。

洋藤产地,大多数是东南亚,主要在印度尼西亚。初时运来的洋藤,是以藤条织成箩筐包装,或由香港转运进来,开始时人们不知利用,只有当做柴烧。后有在广州杉木栏开设店号叫“天和福”商铺的沙贝人周月庭(绰号石岩慈菇),发觉这个品种大可利用,因土白藤也能用,就和族人陈泳山商议,首先用来编织农业需要的牛柏浪(谐音)、竹箩的耳、打包用的梨皮藤等,后来又做成蚕薄藤。经过多年,才逐渐发展织成各式各样的日用品。

那时制作藤器的工具只有一把开藤刀,生产方式非常落后。清光绪三十五年(1909),由芦念和亚伟的父辈等人发明了锯门(做藤的工具),用它来将开出的藤片削薄,这是第一道工序。第二道工序是用竹制成的“则”(音),套上针刀,用竹片压住,把藤皮拉出来分成两片,叫做“拔”。第三道工序叫做“挞”,即把藤皮两边削齐,使藤皮条子均匀。第四道工序叫做“尾门”,就是把藤皮再削薄,才算做成藤皮半成品。经过上述几道工序的藤皮就比原来手开的薄得多,而宽度标准适中,柔软度也好得多了。

有了这样的半成品,就能生产出更多藤制品,如盒丝、沙丝、沙王、藤席、枕席等。藤皮当时分为两大类,即粗货和细货。那时还是只能利用藤皮,而藤芯却无法利用,唯有用手工开细,成了做扫把的原料。

不久,白沙村“铁板藻”、“铁板万”等人,用薄钢板凿成从大到小的孔(俗称铁板孔),将藤芯逐条穿孔拉出,成了圆藤芯。黄岐八乡做藤农户使用铁板孔工具做圆藤芯,不但提高了功效,还促进了当地圆芯半制品的大批量生产和销售。

1915年,沙贝村陈亿祥和陈秀峰等人别出心裁,用一块木板平放,压着一把刀,再用木辘压住藤条,将藤推出刀口,然后拉出藤皮来。经过多次改进,拉出的藤皮比手工开的藤皮薄得多,阔度也随着原条藤分拉出若干皮,藤条的利用率又提高了一步。这样便减轻了成本,扩大了生产。那时候,沙贝村做藤的大小手工业户有100家之多,如永吉英记、义隆、汇利、荣记、绍记、重记、允祥等等。

1920年,沙贝藤业工人又发明了藤笪生产,俗称象眼笪(做家私用的品种),销路主要是美洲和欧洲。有了拉藤工具的改进,就能做出各式各样的品种,所以藤笪就应运而生。最初生产藤笪的是风岗村招广记,随后又有招孔记等。当时内销的产品有藤席,外销产品有藤笪、圆芯两大类。

抗日战争期间,因海外交通断绝,原料运不进来,国内外销门路闭塞,工厂商号大都相继关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藤业也逐渐恢复。但好景不长,国民党统治时期,政府积弊无能,金融动荡,货币贬值,税收繁重,藤业几乎奄奄一息,只能勉强维持,人民生活又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浔峰洲一带做藤工场约200家,多由港澳乡亲回乡开办。据1952年《南海县第三区私营(包括公营)工商户情况调查表》统计:泌冲乡有“合栈”、“润承隆”等83家藤铺(工场),黄竹岐乡的藤器加工铺(工场)有“潘婵”、“梁流女”等40家。1953年9月,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赎买”政策。1955年9月,南海县委-部派出工作组对浔峰洲170家藤业商号进行“私资合并”。1956年1月,基本完成“私资合并”工作。泌冲邹燊记藤厂的第二代业主邹志彬第一个带头签名加入公私合营南海藤厂,其他业主纷纷跟进。同年2月,公私合营南海藤厂(简称南藤)正式诞生。

1956年初,盐步地区广大藤业手工业者分别组建了沙凤、白沙、泌冲等8个藤社和海北藤器组,为集体经济,社员以股金入社,以生产白藤皮、圆芯、方片、厘皮为主,藤产品主要销往广州、佛山等地;1958年6月合并为南海合作藤厂。1964年10月,企业由省、县手工业联社联办,改名为广东省南海合作藤厂。1966年10月更名为广东省南海东风藤厂(简称东藤)。

至此,黄竹岐藤器加工业基本上由上述两大藤厂主宰,并成为当地经济支柱,外贸创汇期长达30多年。黄岐制藤业出产的藤制品主要分藤织件、藤席、藤笪、藤家具四大类;半制品分藤皮、藤圆芯两类;老产品藤织件过去只有书篮、藤箱、茶篓、提篮等,创新产品有花篮、吊篮、食盘、酒瓶托、旅行篮、洗衣箩、相片架、壁挂件以及玩具等。货号累积已达4000多个。藤席主要是床席、枕席、床垫、汽车坐垫以及专供出口的地毯席等。藤笪又称象眼笪,分大眼、中眼、细眼、密笪、骨笪、筛笪等20多种,长形幅如布匹,可随需要剪裁,用于室内装饰或制作家具等。藤皮、藤芯售给县内外织藤户作坯料用。

南海藤器最著名的产品是藤席,比之草席、竹席更柔韧靓丽。藤席是把藤皮经过人工裁、截、踏、织等多个工序才把成品编织出来。它在用途上分床席、枕席,还可以制作汽车坐垫席、沙发席等,以床席为大宗。床席藤皮的宽度分为“顶粗”、“二粗”、“细二”、“三粗”、“细三粗”等规格,又按藤的色泽分为上、中、灰等品种。同时,以藤席的宽度分为18排尺至4排尺(以民间旧老尺为计)等多个规格,以适合大床、中床、小床的需要。藤席具有凉快、舒适、耐用的特点,是其他席类无法相比的。

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在藤编艺人的大力支持下,有关部门开展了南海藤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整理工作,现该项目已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更好地宣传与继承南海藤编,设立了南海藤编制作技艺(大沥)传习所(广东南海藤编制作艺术展览馆),面积922平方米;传习所布置有图片展示、旧藤制作器材展示、现场艺人编织展示及现代藤制品、家具展示等。

五. 浙江省 温州 瓯海区 芥菜鱼肚

鱼肚切成5×3厘米的块,在沸水锅中销煮捞出沥水。运用奶油白烧技法,成品柔糯、软骨,水乳交融,配以芥菜心,鲜香皆具,入口不腻
( 温州)

六. 广东省 佛山 南海 罗村竹笋

罗村竹笋以沙口出产的为最佳,其外表金黄,内如玉琢,香滑可口。沙口竹笋没有粗纤维,外表有皱纹,至今在罗村仍不失为一种人人爱吃的佳肴。( 南海)

七. 浙江省 舟山 定海区 蚂蚁虾皮

蚂蚁虾皮

虾皮是由各种小鲜虾晒制而成的干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舟山渔区均有出产,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蚂蚁岛虾皮,含水量少,含盐量较低,色泽晶亮,肉质坚实,体型完整,少杂质,宜存放,堪称上品。

蚂蚁虾皮分为熟皮和生皮两种。鲜虾经烤煮后摊晒的干品称为熟皮,未经烤煮直接摊晒的鲜虾干则称生皮。虾皮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39.3%,脂肪3%,钙2%,碳水化合物8.6%,以及多种维生素。采用小包装,携带和食用都很方便。还可作药用,对儿童、孕妇、老人的缺铁性贫血、脑神经衰弱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八. 广东省 江门 江海区 甜杨桃

   甜杨桃是高档水果,品质优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是紧俏果品。按气候和生态分类,杨桃属于热带常绿果树,只适宜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台湾的南亚热带及海南岛种植。

    甜杨桃植株较矮,生长势较弱,叶色绿,花淡紫色至紫红色,果身丰满味甜,单果重一般有20克,大的可达40克。从4月开花,花期长达半年多,果实分批成熟。

    甜杨桃营养丰富,是很好保健水果,所含维生素和胡萝卜素以及微量元素铁居多种水果之首。《木草纲目》记载:杨桃有去风热、解酒毒、治黄疽、赤痢等医药用途。甜杨桃虽属中低糖水果,但无酸涩味,果肉细嫩化渣,种子极少。很适合老年、妇女、小孩和体弱者食用。

九. 浙江省 舟山 定海区 勾山梨

产地:勾山街道新塘、吴家岙、观矸头等村。主要品种有翠冠、清香,面积400亩,年产量400吨。勾山梨具有果实大、汁多、甜度高、清脆、口感好等特点。近年来,又引进“梨一号”、“绿宝石”等新品种。

十. 海南省 三亚 南海鲜鲍

南海鲜鲍 —— 贵宾楼

南海野生鲍鱼色泽美观,口味纯和、鲜美,肉质紧凑,特大极品单只能达3两重,为海味重滋补之首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