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扬州适合送礼的特产 扬州十大特产礼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扬州适合送礼的特产 扬州十大特产礼品更新时间:2023-12-23 13:59:06

一. 江苏省 扬州市 仪征 马蹄桂鱼

马蹄桂鱼

取桂鱼中间鱼肉批成大薄片腌入味

取桂鱼中间鱼肉批成大薄片腌入味,胡萝卜切成细长条,过油,用鱼肉片圈成马蹄花样,中间插一根胡萝卜细条,上笼6分钟,鱼嘴中放入一段硬物,同鱼尾一起上笼蒸熟,装盘,原汤汁加入少许鸡汤、盐、味精勾芡,淋色拉油。再用红樱桃点缀鱼眼和鱼嘴即成。

其特点是色泽洁白,香润腴美。

二.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三. 江苏省 扬州 江都 花木

江都,种植花木,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清代,素有:“花木之乡”之称。扬州八怪郑板桥有“十里栽花算种田”的诗句,江都市现有花卉生产面积2万余亩。产品包括苗木、盆景和盆栽花卉。主导产品有桃花、梅花、琼花、樱花、桂花、紫薇、蜡梅、五宝杜鹃、芍药、月季、龙柏、蜀桧、雪松、广玉兰、银杏、水杉及各种花卉,拥有国内外花卉品种近2000个,年生产盆花、盆景500万盆,各种观赏树木、绿化苗木8000万株。江都花木规格齐全,质量优良,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江都丁伙、曹王、双沟等镇的花木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江都)

四. 江苏省 扬州 宝应 扒烧整猪头

扒烧整猪头猪头扒在盘中,俨然是一个整体,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浓香醇厚而不失其味。猪头各部份味不雷同,猪耳柔中带脆,猪舌软韧,猪眼富有弹性,头肉质烂如豆腐。最使人留连味美的是肉皮胶糯香滑,可与烤鸭媲美,曾有美食家评说,“食之越年,尚齿颊留香,言时津津有味也”。( 扬州)

五. 江苏省 扬州市 广陵区 扬州玉雕

文化历史名城扬州是我国玉器重要产地之一。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玉器先辈艺师呕心沥血,勤奋实践,继承发展中国玉器优良传统,创制了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工精艺巧的玉器珍宝。古籍《书经?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1977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解放后在扬州境内发现和清理的百余座汉墓中,出土玉器数以百计,达数十个品种。

唐代扬州琢玉,在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贵族豪门用玉件装饰楼阁,所谓“雕栏玉户”。唐僖宗时,盐铁史高骈在扬州建有“御楼”,用金玉制作蟠龙蹙凤数十万件,装饰其中。高骈还将多年搜刮的扬州玉器珠宝数万件献给朝廷。唐代民间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开风气。

宋代扬州玉器已向陈设品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造型、琢磨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清乾隆时,扬州琢玉进入全盛时期,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半为扬州琢制,其中重逾万斤被称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成为稀世之宝而名闻遐迩。

今天的扬州玉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艺师们设计制作了大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的玉器,艺术水平仍居前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博览会受到高度评价和赞许。外国朋友们用“人间奇迹”的创造、“东方艺术之最”、“巧夺天工”等美好的语言来形容他们的感受,见证了扬州玉器为增进我国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在近几年来的全国、全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扬州玉器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前列地位。如今这簇古老而绚丽的工艺美术之花,正在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道路上继续成长。

扬州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品种齐全,花色繁多。70年代初琢制的《白玉宝塔炉》,在全国玉器评比中一鸣惊人,1981年在东京、名古屋专柜展出,受到日本各界人士高度赞赏。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主塔七级八面,高105厘米、宽32厘米,以8根玉链、440圈链条从四方连接四塔,构成群体,是古往今来玉塔中的一件罕见之佳作;同年琢制完成的《聚珍图》碧玉山,通高120厘米、宽90厘米,重达1000多公斤,以著名石刻为题材,集乐山大佛、大足石佛、龙门大佛和云冈石佛于一体,构成深邃幽秘的福地仙境。展出时,引起轰动,首都新闻界纷纷发布消息,并给予高度评价,香港报纸称这件碧玉山“是继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大型玉器《大禹治水图》之后二百年来仅见的玉器珍品,它充分反映了中国玉石雕刻技艺的新水平”。1989年运用薄胎工艺琢成的青玉《百寿如意》,1990年运用“山子雕”工艺琢成的白玉山《大千佛国图》,均荣获国家金杯。上述5件玉器,经国家评定为珍品,现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内。

六. 江苏省 扬州市 宝应 荷包鲫鱼

“荷包鲫鱼”又名“荷包鱼”,是扬州地区名菜之一。相传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曾在其好友于叔度家烧了一道菜叫“老蚌怀珠”,其外形像河蚌,腹中藏明珠,滋味极佳,食者赞不绝口。到乾隆时期,扬州地区制作的“荷包鲫鱼”(又名“怀胎鲫鱼”),与“老蚌怀珠”相似。所以许多人误以为它就是当年曹雪芹烹制的那种“老蚌怀珠”,故食者众多,其声誉与日俱增。其实它们只是形状相似,用料与制法都不相同。扬州的“荷包鲫鱼”是用鲫鱼与肉未制作,将肉末加调味拌和成肉饼状,塞入鱼腹中,周其形似荷包,故称“荷包鲫鱼”。( 扬州)

七.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八. 江苏省 扬州市 仪征 仪征紫菜

仪征紫菜是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的。仪征紫菜,色紫,脆嫩,微有甜感。紫菜可以炒,煮,烧,烩,味道鲜美,与咸肉一起爆炒,口感尤香达到最佳。

仪征地区因其特殊的土质,出产紫菜。最为神奇的是,紫莱仅在仪征的部分土地上出产(扬州辖区内少部分地区也能出产)仪征市也就集中于沿江一带生长;同样的菜种,长在别的地上,不但毫无紫色,且口感类似于普通青莱。苗时形似“油菜秧”,入冬叶、茎渐紫,芽茎蓬发;人们采其茎与嫩叶,采摘期两月有余。

紫菜可以炒,煮,烧,烩,味道鲜美,炒紫菜很耗油(就像是篙瓜那样),一般与肉一块炒。紫菜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排毒养颜的功效,而且富含维生素,很有营养。

九. 江苏省 扬州市 邗江区 扬州牛皮糖

牛皮糖号称"扬州一绝",是扬州。口味香甜,外层芝麻均匀,切面棕色光亮,呈半透明状,富有弹性,味香,细嚼不粘牙,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早在清朝乾、嘉年间就已面市扬州,后因战争频繁而失传于世。扬州食品生产厂家的科技人员和制糖技师们决心要让失传已久的牛皮糖重见天日,对前人的制糖工艺进行挖掘整理,通过千百次的尝试,终于使传统产品得以重新问世,并使其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口感达到了弹性、韧性、柔软性三性为一体的最佳状态。

牛皮糖具有金黄透明,有弹性、粘性,不发硬的特点,它以白砂糖、白芝麻、淀粉、花生等为原料,制作出了花生牛皮糖、松子牛皮糖、原味牛皮糖、草莓牛皮糖、山楂牛皮糖、橙子牛皮糖等多种口味,成为震远同“茶食四珍”中的一道。

牛皮糖号称扬州,目前有核桃味;桂花味;花生味;松子味;提子味;金桔味;草莓味;香橙味和哈密瓜味,新的口味更加独特,柔软适中,老少皆宜。

目前牛皮糖有绿叶牌牛皮糖;五一牌牛皮糖;雾中花牌牛皮糖和薛记牛皮糖,其中以绿叶牛皮糖为首。

牛皮糖,扬州休闲文化的缩影。它是清朝康乾年间扬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写照。那时,扬州已成为中国盐运和漕运的中心,达官贵人、风流才子云集扬州。其中牛皮糖在众多小吃中因越嚼越有劲而备受人们喜欢,被称之为“扬州一绝”。后因战争频繁而失传于世。据较早生产牛皮糖的“绿叶”公司负责人杜大顺说,上世纪70年代起,经过科技人员和制糖技师对前人的制糖工艺进行挖掘整理,终于使传统产品得以重新问世,使口感达到了弹性、韧性、柔软性三性为一体的最佳状态。

十. 江苏省 扬州 仪征 大仪风鹅

大仪风鹅是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大仪镇的。“大仪风鹅”色、香味俱全,肥而不腻,酥嫩可口,产品需求已销往扬州、南京、苏南城市安徽、上海及北京等城市。

大仪镇是仪征市古老的集镇之一,地处苏皖二省四县(市)交界处,大仪牛市是历史上三大牛市之一,民间传统加工制品品种繁多。尤其“大仪风鹅”、“大仪卤牛肉”更具特色,口碑甚佳。

大仪镇在传统腌制咸鹅的基础上,吸收我国传统食文化的精华,广采百家之长,创制出“大仪风鹅”这一极具地方特点、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产品,立即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大仪风鹅”的加工技术已走向成熟,产品特色更加明显。“大仪风鹅”色、香味俱全,肥而不腻,酥嫩可口,产品需求已销往扬州、南京、苏南城市安徽、上海及北京等城市,扬州和上海浦东等地客户一次定购几千到几万只。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