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孝感哪个地方卖特产 孝感十大特产排行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孝感哪个地方卖特产 孝感十大特产排行更新时间:2023-12-15 09:47:37

一. 湖北省 孝感市 孝南区 孝感饼子

孝感人所俗称的饼子,就是面粉加水配以配料所制成的椭圆形、菱形、圆形的炉饼,其中最著名的胡饼,孝感人称之为芝麻饼子;酥饼,孝感人称之为猪油饼子。在我国不少地方又称炉饼为烧饼。

炉饼是我国最古代的面食之一。早期的面食统称为“饼”,这个字最早见于《墨子•耕柱篇》。吃面食的习气大约从战国才开始。战国时还没有磨,用杵臼等工具生产不出更多的面,汉魏时期面食的种类不少,有炉饼,其中还有胡饼、汤饼,(片儿汤)、笼饼(无酵蒸饼、形似后来的发酵馒头)、环饼(油炸面圈)等。北宋时期炉饼非常普遍。《梦梁录》载:北宋京城汴梁(开封),不仅有众多烧饼食肆,还有走街串巷的饮食担子,“日午卖糖粥、烧饼、炙焦馒头。”

明清直至现在,饼子一直是孝感城区主要早点之一。三十年代直至建国初期,北正街、儒学场、西外街饼子铺较多,其中西外街饼子铺大多兼营孝感名食羹粉、油条。城乡还可听到小贩“饼子泡(包)油绞(条)”的叫卖声。其中西河街与熊文端街(又称篾货街,今新华街)交汇处不远的一家饼子铺所制的椭圆形,菱形的芝麻饼子、糖饼子颇有特色。芝麻饼子的制法是:用精面粉揉均不粘手,捏成条形,切开按薄,放入葱花、麻油、椒盐、再合上擀成椭圆形,面上掸上饴糖、撒上芝麻,用手托起,在另一面上用水醮湿,再快速将醮水的一面贴入炉里烘烤。炉子为圆筒形,炉里底部燃着柴炭火(那时煤未普遍)。出炉后,色泽金黄,趁热食之,内软外脆,咸甜适度,酥香可口。若是夹上油条吃,与油条软香味融为一体,其味妙不可言。菱形芝麻饼制法与之相同,只是形与之有别而已。糖饼子其制法不同的是以蔗糖为馅,饼面掸上饴糖,其特点是:色泽黄褐油亮、焦脆爽口、甜而不腻。西外街几家的猪油饼更有特色。制法是用猪油起酥,用切碎的生猪油为馅,加上葱花、椒盐,面上撒上芝麻,入炉烘烤与其他品种烧饼一样。其特点是松、泡、香、酥。

建国初直至七十年代,北正街回民饮食店所经营的牛肉糊汤豆丝、芝麻扁圆形饼子更是饮誉全城。其主要制法是将面掀成扁长形,抹上一层麻油,再揉之为长形,分切之,按成圆形,抹上麻油,加上葱花、椒盐,将面合拢,擀成扁圆形,撒上芝麻,入炉烘烤之。其特点是色泽淡黄、质酥,趁热食之,余香未尽,回味无穷。

民初,孝感有一宿儒曾为一家饼子铺撰写如下一副铺联:“虽为闹市生涯客;当忆东床啖饼人。”苏东坡曾在鄂州纳妾,当为民间笑谈。但将孝感烧饼名播遐迩的鄂州“东坡饼”相媲美,不知是否过誉?时下孝感饼子早摊较多,但尚未见到昔日芝麻饼子、猪油饼原版。

二.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汉川莲藕

汉川莲藕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汉川市是莲藕种植大市,种植面积14万亩左右,年产值达10亿元,虽然有较好的市场,但品牌多,û有形成地方特色。今年3月,该市麻河镇积极申报汉川莲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顺利通过评审。

汉川莲藕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仅能有效保护汉川莲藕这一品牌,而且能大大地提高汉川莲藕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汉川莲藕产地范围为湖北省汉川市麻河镇、刘家隔镇、新堰镇、垌冢镇、沉湖镇、分水镇、回龙镇、城隍镇、田二河镇、汈东街道办事处、新河经济开发区、汈汊湖养殖场、华严农场、中洲农场、三星垸农场,韩集乡、里潭乡共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农场区现辖行政区域。

三. 湖北省 孝感市 孝南区 孝感荸荠

孝感荸荠主产于孝南区西河、新铺、杨店等乡镇,总面积8000亩,年总产量1万吨。孝感荸荠是孝南区的传统产品,其球荠顶芽矮小略倾斜,皮薄而鲜红,质细渣少而甜脆,既是鲜食果品,又是桌上佳肴。具有生津化痰、降压利尿、清热解毒之功效。畅销武汉、信阳等地,经加工出口美国、加拿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11月底至次年2 月采收,并上市供应。

四. 湖北省 孝感市 大悟县 大悟板栗

板栗是大悟县内主要之一,主要产地为宣化、丰店、三里、芳畈等山乡,年产量达500万公斤以上。其中,板栗重镇宣化店年产量在300万公斤以上,全县“板栗第一村”张墩村年产量达30余万公斤。所产板栗个大、肉脆、味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生吃、熟食皆相宜。

目前全县板栗面积已发展到51万亩,其中,已受益面积达36万亩,板栗产量超过一万吨,产值5000万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7%。主要品种有“宣化红”、“腰子栗”、“江山2号”等。目前全县已有容量约800吨的板栗贮藏设施,有年加工200吨的生产加工能力。板栗主产涉及县域东北部的宣化、丰店、三里等 5个乡镇、3万个农户,板栗年产值过万元的大户近千户,已初步形成以大悟中原(宣化)板栗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企业的板栗生产加工,以中原板栗集贸市场为鲜果集散地,带动千家万户的板栗产业化格局。 近几年来,板栗市场行情日益看涨,畅销国内外。而板栗树,则成为农民的“摇钱树”、“聚宝盆”。

现在,板栗生产已在县内普遍开花,满山遍野的板栗树,构成了大悟境内独特的绿色风景线。2002年春,大悟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板栗之乡”。

五.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汉川湖豆

又名“汉川滨湖蚕豆”,其因粒大饱满形如鞋底,故俗称“鞋板碗”,系汉江两岸的独特蚕豆品种。全市种植面积9万亩,年产量2000万斤。鲜豆籽粒饱满,色皮青薄。烹而食之,其质奇粉,其味香甜。剥皮后用以做汤,则更具鲜嫩青香美味。干豆粒不萎缩,皮不改色,可制多种副食晶,如“嘁水碗豆”、“放气碗豆”、“沙炒湖豆”、“油榨板豆”、“兰花豆”、“豆瓣酱”、“碗豆豆豉”等。汉川的城隍两河等地曾有“兰花豆之乡”之称。尤其是特有的“怪味豆”,更具有泡、酥、焦、咸、香等特点,使人馋食不厌。若用以制粉条,出粉率在30%以上,粉质光洁,白中透青,韧性强,不易折断。

六.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马口发面包子

此小吃是湖北汉川马口镇的传统风味,已有悠久历史,传说三国时,长板坡之战,刘备大败,关羽从樊城率军从水路撤退,屯兵系马口(今汉川马口镇)令部下赶制干粮,以退守夏口,当时,火头军为条件所限,便想出了用酿酒曲发面的方法,结果蒸出的包子(实则馒头)松包光滑,层次分明,富有弹性,食之甘甜松韧,余味无穷,久贮而不变质。后传于世,成为地方名食。

特点:风味独特、色泽洁白、有韧劲、回味香甜。

七.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樱桃玉叶

樱桃玉叶。取用青蛙的大腿上节,用刀时上不露骨下露骨,上色用油炸,其肉枯后,形成樱桃状,再回锅炒加色上霜上盘,将把把朝上,用卤猪肝切成片,形如五叶配樱桃,食时加调料。

八.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榔头蒸鳝鱼

汉川榔头的蒸鳝鱼名扬一方,真是名不虚传。说这里的蒸鳝鱼的好不是"心服",而是"口服",只要你吃上蒸鳝鱼,必使你越吃越馋越想吃。以"口服"享为 “口福”,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玩了汉川的味。

榔头的蒸鳝鱼边杀边蒸,分外活鲜。人们只要进了榔头的餐馆,都事先不需问吃什么,第一碗必是蒸鳝鱼。食客只要等上八、九分钟,两笼汇一碗必是象团云雾便端上席头。一般的食客来榔头并不吃别的菜,只是吃一笼又添一笼,吃饮就完事。

说这里蒸鳝鱼使人口服,当然是它的味道真为鲜美、香嫩。加上厨师的精巧挂卤,又添了蒸鳝鱼的一香雅味。吃后必有反应,游客非得留恋。久而久之,不但南来北往的行人要来光顾,好多武汉游客也慕名赶来吃这里的一餐水乡鱼席。真是来者必鳝,鳝者必来。

昔日榔头这个老村小集,历史上是汉川的东大门,也是天沔生意人的必留之地。抗日时期,这里更为繁荣,人来马去络绎不绝。尤其是这里对蒸鳝鱼的手艺打出了门面,一眨眼便使出厨师的才华。蒸鳝鱼,一传了十,十传了百,不仅传出了省,而且也传遍了全国。目前特别是些归国观光探亲的港台同胞,又久仰了家乡的蒸鳝鱼,更凑了这里的热闹。

榔头,这个古色古香的小集,几家布瓦矮檐,灶台朝街,布出往日山乡的那分集市景色,散发着古老的风火,也流淌着这一带人的饮食文化。

九. 湖北省 孝感市 安陆 安陆银杏

安陆银杏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陆银杏

银杏,又名白果、公孙树、鸭脚、蒲扇,为落叶乔木,4月开花,10月成熟。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和它同纲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银杏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安陆是银杏的故乡,其境内的王义贞镇拥有全国两大自然状态的古银杏群落之一。近年来,该市致力于发展银杏产业和银杏旅游,银杏处于旺盛发展期。

1986年安陆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银杏为安陆县县树。

湖北省安陆市府城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王义贞镇、雷公镇、孛畈镇、烟店镇、辛榨乡、巡店镇、木梓乡、棠棣镇、洑水镇、接官乡,赵棚镇,陈店乡,李店镇共15个乡镇街道现辖行政区域

《安陆市人民政府关于拟界定安陆银杏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安政函〔2013〕30号

湖北省地方标准:《安陆银杏》草案

十.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应城米粑

在以大米碎细为主的熟食中,应城有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风味小吃,叫做甑仁糕,又名挺糕。卖甑仁糕的人,肩挑担子,手中敲打着竹板,沿街现做、现蒸、现卖。食客即围着担子,争相购买,边等边吃。每次只能蒸一只甑,以两至三个甑交替轮换蒸制。甑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在小木甑内有个活塞,蒸熟端开后,再往一个小木柱上一按,蒸糕随活塞冲出,即可装盘食用。甑仁糕其质地雪白,松泡细腻,味美柔软,甘甜爽口,营养丰富,益于消化吸收,能补虚疗膈、厚肠,养脾胃,有益于人体健康,是老幼妇孺皆适的营养美食。

米发糕也是大米碎细做成的食品,但做法与甑仁糕有些不同,甑仁糕是把大米磨成粉状,炒到半熟后蒸制,而米发糕需得吊浆发酵。发酵后的糕种,上下呈珍珠眼,更有米酒清香味,蒸制时,如需要园形,就在蒸笼内放好一个个铁皮圈(一般月饼大小),上铺细白布,一瓢瓢把吊好的米浆倒入圈内;也可以直接倒入平铺细白布的蒸笼内,微上红绿丝,在旺火沸水锅上蒸二十分钟即熟。用线划开,多为菱形;米发糕色泽洁白,绵软甜润,粉肉可口,是夏秋季节应时小吃。

干浆粑和汽水粑也是生受人们赞许的早点。做干浆粑较有名气的要属刘金宝,他的蒸锅比别人大,用手在浆盆里一把把抓起米浆往锅里搭,一锅搭四层,米浆不跌不流,呈滴水型,搭完后盖上锅盖,凭听锅里的水响,指挥作火人如何烧柴。上大汽后,停火焖一下,然后用锅铲铲起,粑子底黄肉白,焦香甘甜。

还有一种细米粑,又叫“月半粑”,是每年元宵节的传统风味吃食。在每年元宵节的前几天,人们便忙着筛滤大米,将筛下的细米磨成粉子;小伢们则提着竹篮沿河边地坡用小铁铲子挑回地菜(即荠菜或作地末菜),以作包馅,应城人俗称过元宵为过“月半”,因而这种细米粑也叫“月半粑”。哪家做了粑子,还向左邻右舍、近亲好友馈送,相互祝福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圆圆满满。蒸熟的粑子除了当天吃,其余用竹篮装着挂吊起来,以后,每餐做饭时,取下几个粑子放进灶膛内,用余火焖着,过一会夹出来,粑子周身起一层深黄色的壳子,吃起来别有一番情趣。过去,应城街市上有专门炕细米粑的小贩,小贩把蒸熟的粑子放在火炉铁网上,两手不停地翻动,使粑子均匀受热,不一会,发出吱吱的响声,飘出阵阵香味,粑子炕得内熟外焦,令人垂涎。

绿豆糍粑也属于米制品类,也是应城闻名于湖北的传统节令食品,它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间以绿豆在热油锅里炸制而成,是具有纯朴的民间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其特点是色泽金黄,外酥内软,咸香滋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