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纳雍维新镇特产 纳雍哪里有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纳雍维新镇特产 纳雍哪里有特产店更新时间:2023-10-02 14:57:25

一.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纳雍竹荪

纳雍竹荪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纳雍盛产各种品种的竹荪,年产数百吨,体大、洁白、风味独特,尤以竹荪开发的系列产品前景更可观。

竹荪又叫竹花,也称仙人伞。其形态婀娜多姿,十分美丽,我国称蘑菇皇后,国外称真菌之花。

竹荪嗅之似有甜酒香味,令人神往;食之脆嫩可口。用以作汤,风味独特,高温季节置竹荪于肉汤中,经数日而汤仍鲜味犹存。历史上早就作为美味佳肴,深受历代帝王偏爱,博得“京果之王”的美称。其中尤以“竹荪芙蓉汤”名气最大。从古至今,在对外活动中,曾以竹荪作为高级“馈赠礼品”,外国朋友称为“软黄金”。 1972 年基辛格首次访华,1总理用这一名肴款待,令其难以忘怀,基氏就把此事写进了他的回忆录中,从此“竹荪芙蓉汤”就随《基辛格回忆录》一起名扬四海了。

竹荪外观上由菌盖、菌柄、菌裙、菌托四部分组成,在其生长过程中,放眼望去好似一位头戴黄棕色菠萝帽,身披白纱巾,耸立于荷花绽开的托盘 ( 菌托 ) 之中,如亭亭玉立的阿拉伯少女,洁白无瑕。在一簇簇竹荪的脚下,还会见到一团团孕育竹花的大竹蛋。在纳雍县人们家中种的一盆盆竹荪如盆景一般,玲珑剔透,赏心悦目。

纳雍盛产各种品种的竹荪,年产数百吨,体大、洁白、风味独特,尤以竹荪开发的系列产品前景更可观。

二.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彝家水花酒

彝家水花酒

水花酒也是彝家咂酒之一,味道可口,做法简易。用糯米、蜂糖、白开水做原料。

做法:农历九月或十冬腊月用糯米做成甜酒,酿造时酒药要放重一些或者用白酒药,装坛时先将蜂糖放于坛底,再舀甜酒盖上,然后加入凉透的白开水,用泥封固。约三个月后

(

泡的时间长更好

)

。酿子变成金黄色,透明,味酸甜,入口沁人心脾,是彝家常年必备的饮料,除平时自饮外,逢年过节还用来招待客人。是别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好酒浆。

“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这是纳雍彝族长期酿制水花酒的经验之谈。之所以选择在九月酿造水花酒,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做出来的酒不翻缸不变味,到腊月底,时间是三个多月,正好春节已到。开缸就用来过大年。若在其它时间酿造就容易变质或腐烂。

彝家刺梨酒和水花酒,味道独特,别于其它,堪称彝族地区的,是一种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饮料。

三.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鸡场豆腐

鸡场豆腐之所以质称上乘,一好在水。据说,因此地属煤山地带,水中含硫,而豆中含碱,则碱硫化合,腐脑皮多。二好在做工精细。主要是取浆、点脑、包榨、薰烤。滤帕过滤取浆去渣,用传统酸汤点法,包榨、压力适度,结实不流为准。用柴火薰烤,以灌木为主,尤以青桐最佳,蔸又甚于枝干。烤时,以不猛明火,红炭火为好,勤翻动;次以文火,微以烟薰;后以稍弱明火,使外皮黑红色浑为一体而呈褐红,块干润适宜。能鼻嗅薰香。
鸡场豆腐的美誉,渊源于何时,现难考证。仅就现存资料断定,亦有一百三四十年的历史,至今已沿传五代。
清咸丰五年 ( 公元 1855 年 ) 或同治四年 ( 公元 1865 年 ) 左右,织金人杨永臣来鸡场街上落户,操豆腐业。生意最讲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只他一家,豆腐质量好,一时声誉大起。因此,有十多户竞相争做,如高亮芝、颜玉清、艾大爷、王大爷等。其间,还兴起了臭豆腐干热。继而发展至二十来家,其中数肖南清、岳兴顺“鬼精灵”等,其工艺炉火纯青,更倍受青睐。传至第四代,增至约三十家,做得好者有李德春、李光前、李正能、颜国亮等,佼佼者则是肖南清之子肖登华。其豆腐销售之快有“落地红”之喻。在县城和居仁一带,众口称道肖家豆腐,“肖家豆腐”几乎成了“鸡场豆腐”的代名词。第五代时发展到三四十户,如毗邻村赵家寨和老王大田,因质量好,人们也视其为鸡场豆腐。邻村的王瑞海和李德军弟兄的也很有名。五代操豆腐业者,前三代人是专业从事,后两代人是副业为之。
鸡场豆腐享誉悠久,闻名遐迩。晚清至民国年间,鸡场街是居仁第一大集,繁荣兴旺与兔场不相上下。赶集者有远至织金属大、小六塘;大方牛场坡。最远者一百五六十里,其原因,就是鸡场豆腐的声誉所致。

四.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纳雍火把鱼

纳雍“火把鱼”,是纳雍县食品中的一绝。是用柴火精工烤成的一种独特风味的干鱼。

纳雍县东南有一条流经路嘴、木城、簸落、水东、大兴厂、武佐一带的小河,由于流经之处山峦重叠,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河底多沙石岩层地带,无任何污染,两岸绿树青山相映衬,日照、雨量充沛,河水清澈见底,极适宜于鱼类的生长。这条河里的鱼主要靠食小虫和石浆生活,因此肉肥味美,享誉远近。

最适宜制“火把鱼”的鲜鱼,一般重量在一二两之间。先将捕来的鲜鱼去掉肠肚,继用约20厘米长的竹签穿连成一串,宛如小螺丝似的,置于青棡柴火上烘烤(禁用煤火烤),直至烤熟烤黄为宜,风干后即可上市出售。吃干“火把鱼”讲究烹调技术,一般采用干炸法,先将鱼串上的鱼逐一取下,把鱼骨鱼肉分别剔出,用沸菜油将鱼骨炸脆作干盘用;鱼肉用混合油(一般用猪油、植物油混合),将事前准备好的佐料如盐、味精、姜、葱蒜、油红辣椒、鱼香菜等放入锅内与鱼肉一起炒,适时铲出可食用,味道鲜美。

五.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纳雍天麻

天麻亦称“赤箭”。为多年生草本兰科植物,全株无叶绿素,生长在阴湿林下,地上茎直立,黄赤色,节上有膜质鳞片,夏季开花,花多形成一稠密的总状花序。花冠歪壶状,黄色。地下有肉质肥厚的块茎,是入药食用的主要部分。在《神农本草经》里,被列为健脑上品。块茎含香荚兰醇、维生素 A 类物质和苷类及微量生物碱等。
地处黔西北乌蒙山区的纳雍,海拔适宜,气候凉爽湿润,含腐殖质的沙性土壤 pH 值偏酸,为天麻的寄生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天麻的产地之一。特别是鬃岭、张家湾、水东、昆寨、左鸠戛、羊场等乡、镇,无论是野生或人工栽培的天麻,量多质好,个大饱含浆汁,干品呈淡黄棕色,肉质肥厚,质地坚硬半透明。人工栽培的天麻,化验结果和临床实践证明,所含香荚兰醇、维生素 A 类物质、苷类及微量生物碱等多,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同野生天麻相似,广受人们青睐。历年来,纳雍年产天麻 5 吨左右。
在中医学上,均以天麻地下块茎入药。性平、味甘,有熄风定惊之功能,主治肝风头痛、眩晕、抽搐痉挛和小儿惊风等症。据现代有关科技资料介绍,天麻有很强的健脑强心功能,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

六.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布依族黄瓜籽

布依族在轿子山下定居后,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一间茅草房,左侧是一个猪圈,右边是一块菜园子,房后依山一片金竹林,屋前用倒钩刺编织一道栅栏,坡下有一条小沟,常年流水。两岸长着水菖蒲。这里住着一位善良的老妇人,年已逾花甲,大家亲切地叫她王妈。
王妈身体硬朗,勤劳朴实,做事机警,贤淑好客,靠耕种丈夫死时留下的几亩水田过活。平时,凡属绩麻纺线、喂猪养鸡、收拾园圃等家务劳动都是自己动手。亲友们怜她孤苦,每年春种秋收,不用请都主动来她家先帮她把农活做好。亲友们每次来,她总是按照民族习俗,杀一只公鸡,推一锅豆腐,用杯子米做饭,舀出自己酿制的水花酒来招待。
她心地善良,膝下无儿无女,但乐于施舍,特别是对那些找上门来求助的穷人更是有求必应,哪怕箱柜里只剩下一点点粮食,她总要想方设法匀出一碗半碗来接济别人,因此,三家寨的男女老少对她十分敬重。
有一年的春天,一个头挽发髻,身着白袍,脚蹬朱履,手执龙头拐杖的白胡子老人忽然来到她家,谈过家常后,白胡子老头郑重地对王妈说:“你孤苦伶仃,我送你一粒黄瓜籽,不过我有一个要求,瓜籽种下以后,不管是结出一条还是几条你都不能随便乱摘,等满 100 天我回来自有主张。切记 ! 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不到期绝对不准轻易把黄瓜摘下。若照我的话做,到时对你们这一方的老百姓自有好处。”
王妈诚恳地答应了老人的要求,待老人走后,她当即把黄瓜籽种在菜园里,不久瓜秧长出来了,她精心护理,按时薅铲追肥,瓜藤一天一个样,越长越旺,王妈心里十分高兴。说也奇怪,这棵黄瓜多不结少不结,单单只结一条,到夏末秋初,黄瓜已成金黄色有三尺来长,光滑明亮,十分可人。她遵照老人的叮嘱日夜用心守护,还砍阎王刺来把瓜棚栅好。到说定的时间只差 7 天,她实在太劳累了,又怕黄瓜被人偷去。她想,只差 7 天了可能问题不大,于是就提前把黄瓜摘下保管好等待白胡子老人的到来。
100 天到了,白胡子老人果然如期回来。白胡子老人的按时回来,使三家寨的人感到惊奇,认为此中必有蹊跷,就三五成群地来到王妈家,一时把王妈的小庭院都站满,大家都想看看这位神秘的老人到底对这条黄瓜如何处置。当老人听王妈说已提前 7 天把黄瓜摘了的情况,当即脸色陡变,顿足捶胸。他十分惋惜地对乡亲们说:“我把黄瓜米给王妈栽种,原因是你们这里的轿子山中有金银珠宝,山前的石门就是轿门,用一把金锁锁着,结出来的黄瓜就是一把金钥匙,我准备用它打开轿门取出里面的金银来救济这一方善良的百姓,让这里的人永过舒心的日子,谁知还差 7 天,黄瓜的时间不足,就打不开那把锁,不能打开轿门。看来这是天数,众生无缘。不过,既然下了这番功夫,好歹我也要去试试,听天由命吧 ! ”只见他把黄瓜揣在怀里,将拐杖往地上一杵,喝声起 ! 便脚踏五色祥云腾空朝轿子山飞去。把黄瓜投进石门上的锁里,一递一投,如是连续几次,终因黄瓜天数不足,轿门还是打不开。老人站在云端里对地上仰头观望的乡亲们说:众生听着,五百年后自有应验。说罢,便飘然而去。轿子山中究竟有无珠宝至今仍是个谜。后来人们传说,因为三家寨这个善良勤劳的王妈感动了上帝,所以财帛星君才来给这一方的百姓赐福。

七.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燕麦炒面

燕麦炒面是用燕麦和花椒做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食品,是彝家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
做法:用清水将用来加工炒面的燕麦淘净滤干蒸熟或者煮熟,再用沙锅炒过,炒时要掌握火候,加上少许花椒,这样既有点麻味,又可防止拉肚子;最后用磨推、箩筛筛细即成炒面 ( 现在可用机子加工 ) 。
吃法:先用甜酒和蜂糖煮成甜酒开水,现在可以不用甜酒和蜂糖,直接用白糖或黄糖烧成糖开水。吃的时候,先将炒面舀入碗内,开水烧沸即舀入与之搅拌,开水越沸搅拌的炒面越细致,味道也越好。糖不宜放多,要使搅拌起来的炒面有甜味、麻味和燕麦味三者合起来的味道才适口,隔很远就香气扑鼻,闻之使人馋涎欲滴。因燕麦炒面喷香,故又有人把它叫作香麦面。
燕麦有青杆麦、小黄麦、尖嘴麦三种,属小季杂粮。古时彝家种燕麦,一是用来做咂酒营养价值高,味道比用其它粮食做的醇正;二是用来推炒面做礼物送人,算是对别人的一种特殊尊重。此外用炒面做干粮远行在路上方便,所谓“行者有稞粮”,彝家远行带的就是燕麦炒面。
彝家婚俗,到娘家去吃鸡卦 ( 打财礼 ) 的时候,燕麦炒面就是其中的主要礼物,用它和白酒配成双礼双信,古朴大方,民族气息浓郁。
1991 年。民革中央正式将纳雍定为扶贫重点联系县,首次在纳雍兴办希望小学。 1993 年 9 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李沛瑶一行从北京来纳雍姑开参加陶家寨、发都寨两所希望小学的年度开学典礼,为感谢他们对边远高寒地区少数民族的关怀,姑开苗族彝族乡党委和乡人民政府以燕麦炒面和甜荞面、红稗面做礼物送给李沛瑶委员长等北京远来的客人,这是一种古老的彝家礼节。

八.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刺梨酒

  刺梨酒为贵州名优产品,驰名全国,饮誉省内外,前清时就远销京城 ( 北京 ) 。刺梨酒“越黔境乃无”,此说并不为过,确实只有贵州才有这个条件。上面说的只不过是市场上销售的刺梨酒,而纳雍彝家刺梨酒则鲜为人知,它是民族地区的土。
彝家刺梨酒是咂酒的又一种,也称竿儿酒。“莲花细剥回子白,刺梨争咤竿儿醅”的诗句是古人对这种咂酒的生动描绘,可见酿造刺梨酒的方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已是历史悠久。
纳雍乃水西故地,古时是彝族聚居区,盛产刺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彝家就用刺梨酿酒过节,并逐步用来祭祀和招待客人。酿制的方法大体是这样:
原料:糯米、干刺梨、蜂糖、白酒。
做法:每年夏末秋初到山上采集刺梨用竹刀切破晒干,加工筛簸干净,无雨夜放于露天采露水或蒸熟消毒,去其暴气再晾干用纱布做的小袋装好。
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用糯米做成甜酒,装坛时按比例先把袋装刺梨和蜂糖放于坛底,然后舀酒入坛,加白酒后用泥将坛口封固,一般泡三个月就可打开作饮料。若入土下窖半年或一年后取出,酒糟全部化尽成酿子,呈桔黄色,酸甜适度,甘美清香。
刺梨果实可入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因此彝家刺梨酒不但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且有治痢疾的特效。

九.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沙锅

沙锅

新猫场沙锅是远近闻名的纳雍县土品。

每逢县城赶集时,在沙锅市场上,新猫场沙锅系列产品按种类、型号、式样整齐有序地排列摆满市场两旁。产品造型别致,颇有特色:口坦的似盘,底凸的似帽,底平的似盆,肚大的似罐,有嘴的似壶,有把的似瓢,有耳的似罗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锅类、壶类、罐类、缸类、火框类、……品种各异,别具一格。那银灰铮亮的釉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真是琳琅满目。售锅人热情服务,购锅人满意称心。只见人群簇拥,市场热闹非凡。

新猫场沙锅盛产于纳雍县雍熙镇的新猫场。新猫场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约

4

公里,清嘉庆之前是当时穿青十八寨中的一个老寨子,由“逢‘寅在此赶集而得名”。这里生产沙锅历史悠久。据说,新猫场沙锅生产始于清光绪中期

(

公元

1895

年前后

)

,最早是当地农户张炳成

(1878

1949

)

经川人陈糖匠亲授制锅技艺生产,后传邻居及邻寨而达到现在的规模。

新猫场沙锅是以本地优质无烟煤和黄白胶质泥为主料,青桐炭、松杉针叶为辅料,用特有工艺制作生产,做工精细。《大定县志·经业志》曾对工序中转动车盘施展制锅坯工艺技能有“圆如满月”的赞誉。由于原料好,做工精细,新猫场沙锅的质量上乘,性能独特,功用多。

沙锅虽无景德镇瓷器典雅丽质,或欠精陶古朴潇洒,但淳厚朴实,落落大方。耐酸碱,抗高热。快速生炊,强度软硬中和,火烧冰冻不炸裂,水浸水泡无损毁。受热均匀,保温适度。炊事无杂味,能保持食物营养。用以焖饭煮菜,炖肉熬汤,味纯正。干炒烧烤,烘烙食品,酥松味香。酿糯米甜酒,甘醇绵甜。煨浆做豆腐,色白质优。育发豆芽,芽粗质嫩。培植竹荪,产量高。价廉适用,十八般武艺面面通。难怪中国中医界向来一贯主张用沙锅煎熬中草药,原来奥妙就在此锅中。

医用常识中说:“煎中药最好用沙锅。因为沙锅受热均匀,而且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如果用铁锅或其它金属锅煎药,容易使中药中含有的鞣质化合成鞣酸铁或其他成分,从而使中药里的鞣质遭到损失。中药里的另一种成分——生物碱,必须和鞣质或其它有机酸结合生成盐,才能溶于水。如果鞣质损失很多,就会影响生物碱的被利用,结果会降低药浸出的成分和治疗效果,甚至会生成有毒的物质,危害人体健康,这就是煎中药要用沙锅的原因。”

新猫场沙锅不仅畅销全县,而且还销往四川沪州、云南宣威等地。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猫场沙锅生产有了发展。

1991

年全县人工沙锅栽培竹荪掀起热潮时,新猫场沙锅的生产尤为兴盛。据毕节地区乡镇企业局在猫场村的调查统计,

1991

年全村沙锅生产完成

52

万多件,产值达

52

万多元。猫上、议馆两个村民组为之而脱贫致富。

十.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彝家刺梨酒

纳雍彝家刺梨酒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彝家刺梨酒呈桔黄色,酸甜适度,甘美清香。不但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且有治痢疾的特效。

刺梨酒为贵州名优产品,驰名全国,饮誉省内外,前清时就远销京城(北京)。刺梨酒“越黔境乃无”,此说并不为过,确实只有贵州才有这个条件。上面说的只不过是市场上销售的刺梨酒,而纳雍彝家刺梨酒则鲜为人知,它是民族地区的土。

彝家刺梨酒是咂酒的又一种,也称竿儿酒。“莲花细剥回子白,刺梨争咤竿儿醅”的诗句是古人对这种咂酒的生动描绘,可见酿造刺梨酒的方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已是历史悠久。

纳雍乃水西故地,古时是彝族聚居区,盛产刺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彝家就用刺梨酿酒过节,并逐步用来祭祀和招待客人。酿制的方法大体是这样:

原料:糯米、干刺梨、蜂糖、白酒。

做法:每年夏末秋初到山上采集刺梨用竹刀切破晒干,加工筛簸干净,无雨夜放于露天采露水或蒸熟消毒,去其暴气再晾干用纱布做的小袋装好。

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用糯米做成甜酒,装坛时按比例先把袋装刺梨和蜂糖放于坛底,然后舀酒入坛,加白酒后用泥将坛口封固,一般泡三个月就可打开作饮料。若入土下窖半年或一年后取出,酒糟全部化尽成酿子,呈桔黄色,酸甜适度,甘美清香。

刺梨果实可入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因此彝家刺梨酒不但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且有治痢疾的特效。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