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纳雍特产在什么地方买 纳雍雍熙镇必买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纳雍特产在什么地方买 纳雍雍熙镇必买特产更新时间:2023-08-08 21:50:28

一.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沙锅

沙锅

新猫场沙锅是远近闻名的纳雍县土品。

每逢县城赶集时,在沙锅市场上,新猫场沙锅系列产品按种类、型号、式样整齐有序地排列摆满市场两旁。产品造型别致,颇有特色:口坦的似盘,底凸的似帽,底平的似盆,肚大的似罐,有嘴的似壶,有把的似瓢,有耳的似罗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锅类、壶类、罐类、缸类、火框类、……品种各异,别具一格。那银灰铮亮的釉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真是琳琅满目。售锅人热情服务,购锅人满意称心。只见人群簇拥,市场热闹非凡。

新猫场沙锅盛产于纳雍县雍熙镇的新猫场。新猫场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约

4

公里,清嘉庆之前是当时穿青十八寨中的一个老寨子,由“逢‘寅在此赶集而得名”。这里生产沙锅历史悠久。据说,新猫场沙锅生产始于清光绪中期

(

公元

1895

年前后

)

,最早是当地农户张炳成

(1878

1949

)

经川人陈糖匠亲授制锅技艺生产,后传邻居及邻寨而达到现在的规模。

新猫场沙锅是以本地优质无烟煤和黄白胶质泥为主料,青桐炭、松杉针叶为辅料,用特有工艺制作生产,做工精细。《大定县志·经业志》曾对工序中转动车盘施展制锅坯工艺技能有“圆如满月”的赞誉。由于原料好,做工精细,新猫场沙锅的质量上乘,性能独特,功用多。

沙锅虽无景德镇瓷器典雅丽质,或欠精陶古朴潇洒,但淳厚朴实,落落大方。耐酸碱,抗高热。快速生炊,强度软硬中和,火烧冰冻不炸裂,水浸水泡无损毁。受热均匀,保温适度。炊事无杂味,能保持食物营养。用以焖饭煮菜,炖肉熬汤,味纯正。干炒烧烤,烘烙食品,酥松味香。酿糯米甜酒,甘醇绵甜。煨浆做豆腐,色白质优。育发豆芽,芽粗质嫩。培植竹荪,产量高。价廉适用,十八般武艺面面通。难怪中国中医界向来一贯主张用沙锅煎熬中草药,原来奥妙就在此锅中。

医用常识中说:“煎中药最好用沙锅。因为沙锅受热均匀,而且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如果用铁锅或其它金属锅煎药,容易使中药中含有的鞣质化合成鞣酸铁或其他成分,从而使中药里的鞣质遭到损失。中药里的另一种成分——生物碱,必须和鞣质或其它有机酸结合生成盐,才能溶于水。如果鞣质损失很多,就会影响生物碱的被利用,结果会降低药浸出的成分和治疗效果,甚至会生成有毒的物质,危害人体健康,这就是煎中药要用沙锅的原因。”

新猫场沙锅不仅畅销全县,而且还销往四川沪州、云南宣威等地。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猫场沙锅生产有了发展。

1991

年全县人工沙锅栽培竹荪掀起热潮时,新猫场沙锅的生产尤为兴盛。据毕节地区乡镇企业局在猫场村的调查统计,

1991

年全村沙锅生产完成

52

万多件,产值达

52

万多元。猫上、议馆两个村民组为之而脱贫致富。

二.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木梳粑

木梳粑是用苏麻、蜂糖、芝麻、核桃仁 ( 花生米 ) 做馅子与和好的糯米面做成的汤圆。古时彝家姑娘梳辫子加勒子戴头巾都喜用木梳,而这种汤圆包成半圆之后还要锁上花边,恰好与木梳相似,故称彝家木梳粑。至今在纳雍县城附近还有包木梳粑过大年的传统。
木梳粑与一般汤圆不同的是:一是包的时候不管做成哪种式样都得锁上花边,有时还要用剪刀修剪;二是用苏麻、蜂糖、芝麻等做馅子,既突出民族特色,味道又鲜香适口,经久不变,为多数人喜欢。如果用猪油或玫瑰做馅子包的汤圆,只不过是在木梳粑基础上的发挥,开初吃的时候虽说有一种别于其它的香味,但时间一长,就容易变质。
木梳粑是彝族人民主要的传统小吃,做工细致。一年一度的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包粑粑过年节,并用作午餐或夜宵。若有客人来拜年,姑娘们包粑粑的技巧就更加讲究,她们以木梳粑为主的包成石榴形、柿子形、螺蛳形等花色品种,在粑粑上剪出柿子叶和石榴瓣的形状以显示自己灵巧的手艺。
若是用荞面做的木梳粑,就更为古老。要包得大一点,不用水煮,蒸熟就行,点上红绿颜色,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浓厚,吃起来更别有风味。
1993 年 9 月,纳雍县姑开苗族彝族乡用养面做木梳粑招待李沛瑶委员长等民革中央的客人,备受他 ( 她 ) 们赞赏。

三.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纳雍生漆

生漆是纳雍县的传统产品。纳雍县是全国 60 个重点产漆县之一。
据史籍记载,早在明、清两代,纳雍生漆已被列入“贡漆”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雍的漆树资源仍然是“生漆成林,遍山皆是”,是毕节地区和贵州省漆树资源的组成部分。 1955 年至 1980 年的 26 年中,仅供销社收购的生漆就达 1 万多担,年均收购 400 余担。实际收购量最多只占生产量的 70 %~ 80 %。 1980 年调查统计,全县实有漆树 205 万多株,其中成龄产漆树 24.4 万株,约占 12 %。
纳雍境内具有适宜漆树生长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如 4 月至 10 月各月平均气温稳定在 14 ℃左右,降雨量 40 毫米以上,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适应漆树的生长。
纳雍县境内漆树分布面广,在姑开、维新、治昆、阳长、百兴、张家湾、乐治、鬃岭等大多数乡 ( 镇 ) 都有漆树资源。多生土坎、路旁或退耕的坡地、荒山,是各族群众的重要财源之一。近年来,由于外商青睐寻购,价高货扬,吨价高达 5 万元左右。漆米既可榨油 ( 漆蜡 ) 又可作猪饲料,油饼既是制作各种配合饲料的原料,又可作肥料追施农作物,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

四.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刺梨酒

  刺梨酒为贵州名优产品,驰名全国,饮誉省内外,前清时就远销京城 ( 北京 ) 。刺梨酒“越黔境乃无”,此说并不为过,确实只有贵州才有这个条件。上面说的只不过是市场上销售的刺梨酒,而纳雍彝家刺梨酒则鲜为人知,它是民族地区的土。
彝家刺梨酒是咂酒的又一种,也称竿儿酒。“莲花细剥回子白,刺梨争咤竿儿醅”的诗句是古人对这种咂酒的生动描绘,可见酿造刺梨酒的方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已是历史悠久。
纳雍乃水西故地,古时是彝族聚居区,盛产刺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彝家就用刺梨酿酒过节,并逐步用来祭祀和招待客人。酿制的方法大体是这样:
原料:糯米、干刺梨、蜂糖、白酒。
做法:每年夏末秋初到山上采集刺梨用竹刀切破晒干,加工筛簸干净,无雨夜放于露天采露水或蒸熟消毒,去其暴气再晾干用纱布做的小袋装好。
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用糯米做成甜酒,装坛时按比例先把袋装刺梨和蜂糖放于坛底,然后舀酒入坛,加白酒后用泥将坛口封固,一般泡三个月就可打开作饮料。若入土下窖半年或一年后取出,酒糟全部化尽成酿子,呈桔黄色,酸甜适度,甘美清香。
刺梨果实可入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因此彝家刺梨酒不但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且有治痢疾的特效。

五. 青海省 海南 贵德县 贵德地方特产鹿茸

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时,带茸毛,含血液,叫做鹿茸。是一种贵重的中药,用作滋补强壮剂,对虚弱、神经衰弱等有疗效。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现市售品种类规格较多,由于原动物不同,分为花鹿茸(黄毛茸)和马鹿茸(青毛茸)两种;由于采收方法不同又分为砍茸与锯茸二种;由于枝叉多少及老嫩不同,又可分为鞍子、二杠、挂角、三岔、花砍茸、莲花等多种。

六.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猪米肠

彝家猪米肠做法特殊,鲜为人知,解放后更是罕见。
原料:猪细肠、猪槽血、糯米、肥瘦肉末、香料面 ( 花椒、茴香 ) 、食盐、豆沙。
做法:入冬取猪细肠若干洗净漂白,糯米用生水淘净滤干装入簸箕或盆内,放肉沫、糟血、食盐、香料面与之拌匀,然后装入肠内,捏紧用线每隔五、六寸扎成小节,同时用针在上面穿小孔使蒸时透气不致破裂,用甑或蒸笼直至蒸熟为止。
吃的时候,用蜂糖煮甜酒开水作饮料,可作夜宵或早点,味道别致喷香。若用甜酒酿子与麦酱、辣椒酱混合浇上烤透,更是皮脆米香,春节期间用来招待客人,实为小吃中的珍品。
猪米肠以咸味为主。若加小豆做的豆沙,就成了豆沙米肠,味道更不一样。之所以在入冬加工是因为冬天寒冷不易腐烂。
若将猪米肠改造加工进入市场,无疑是一种浓郁的民族食品,也有别于其它的风味小吃,定会赢得顾客的青睐。

七.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水花酒

  水花酒也是彝家咂酒之一,味道可口,做法简易。用糯米、蜂糖、白开水做原料。
做法:农历九月或十冬腊月用糯米做成甜酒,酿造时酒药要放重一些或者用白酒药,装坛时先将蜂糖放于坛底,再舀甜酒盖上,然后加入凉透的白开水,用泥封固。约三个月后 ( 泡的时间长更好 ) 。酿子变成金黄色,透明,味酸甜,入口沁人心脾,是彝家常年必备的饮料,除平时自饮外,逢年过节还用来招待客人。是别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好酒浆。
“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这是纳雍彝族长期酿制水花酒的经验之谈。之所以选择在九月酿造水花酒,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做出来的酒不翻缸不变味,到腊月底,时间是三个多月,正好春节已到。开缸就用来过大年。若在其它时间酿造就容易变质或腐烂。
彝家刺梨酒和水花酒,味道独特,别于其它,堪称彝族地区的,是一种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饮料。

八.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姑开天然矿泉水

姑开天然矿泉水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姑开乡的。姑开天然矿泉水水质晶莹透明,口感极好,含多种微量元素,为珍贵的优质矿泉水。

从毕节乘汽车出发,进入纳雍境内过总溪河大桥,便是纳雍的维新镇。维新镇西 18 公里,距县城 78 公里,就是姑开苗族彝族乡。这里是清朝同治年间彝族进士安永松的家乡。

姑开西面的癞疙宝大山,雄踞纳雍、水城、赫章三交界,海拔 2476.4 米,是纳雍境内最高的山峰。

癞疙宝山下的沙子河中游有一座天生桥。距天生桥 500 米左右有“九股水”。相传古时候有九条龙从云南滇池顺龙脉沿沙子河水来此嬉戏,口吐清水喷出,人称“九龙吐水”,亦名“九股水”。

九股水清凉甘美,十分可口。就在九股水的对面,有一矿泉,经长达数十年的观测,水位稳定,平均流量每秒 21 升,出土水温 38 ℃。水质晶莹透明,口感极好。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化验分析,含多种微量元素,主要成分有:锶、锌、铁、硒、铜、氟、偏硅酸等, pH7.4 、矿化度 216 。为珍贵的优质矿泉水。

九.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苗族蜡染

    蜡染,本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印染工艺,古称蜡染为蜡缬。据《一切经音义》卷十载:“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引伸为细薄、折叠之物和有花纹的丝织品都叫缬。从我国出土的单色染缬绢、两色蜡缬绢等文物中,可以看出丝绸蜡染在古代曾盛 行,后年久失传,现在已没有丝绸蜡染。只有麻布、棉布蜡染。
    纳雍苗族的蜡染工艺,是古代蜡染工艺的继承,主要是麻、棉布蜡染。其蜡染的制作,先用自种的火麻、苎麻经多道加工工序织纺成布,以竹签和铜皮制成的蜡刀蘸靛染缸中多次浸染、清漂、晾晒,以沸水 高温脱染,便成为蓝底白花。白蓝二色相映衬,加上自然形成的“冰纹”,分外淡雅悦目。当今已发展为白色布料和其他色(如红、黄色等)布料均可作蜡画,经不同颜色的染料浸染后脱蜡,显出五彩缤纷的花纹。白布作画青染者,称黑白蜡染,而黑白蜡中有一道工序常被人忽略,即虹染脱染后,要用豆浆漂洗至少一次,这是更显花纹的里透白。
    苗族的蜡染设计图案,多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或几何图形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放的蜡染,原先主要是用于装饰妇女的衣裙、围腰、背扇、背带、伞笼子(麻布口袋)等,现已发展到被面、床单、挂包、家用电器罩盖等方面。花色品种多姿多彩。又因居住地域的差异,而蜡染图案纹理和线条又各具特色。如居住在阳长、百兴、维新等地的苗族,其绘画的蜡染图,主要以线条细腻秀、笔直对称为主;居仁水东、老翁、法泥、老寨土等地的苗族,其昔染构图粗犷明快,制作的燕尾式服饰,美观大方;居住在姑开、治昆、维新等地的大多数苗族,主要以色彩花纹套蜡染,而蜡染的古朴典雅,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浓厚的装饰趣味,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给人以美的享受。

十.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杯子米

“杯子米”是何、罗、王三姓布依族在纳雍河轿子山下从事农耕,喜获丰收后一段传奇的历史。
在轿子山下,原来是荒山一片,三姓人定居后对这片土地进行开垦。他们用原始的耕作方法,披荆斩棘,劈草挖山,开出一块一块的梯田,种植从江西带来的稻种。这里千百年来,未有人种过庄稼,土地十分肥沃,当年种下就获得丰收,稻谷装满囤箩。塔山脚雁鹅田侧大渡口岸边的波倮大田就是当时他们开垦的第一块大田,种出来的稻米称“波倮米”。波倮大田开垦前是水海地,泥土疏松。田开得深,打田时若不慎会陷进去。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粮食有了多余,他们就喂猪、喂鸡、养鸭、养鹅,还用“波倮米”酿成水花酒。到大年三十,杀鸡、煮肉,用“波倮米”做饭,三姓人聚集一起过年,没有酒杯,就用波倮米谷壳做酒杯喝酒,庆祝丰收,把波倮大田改称“杯子米大田”,把“波倮米”改叫“杯子米”。据传,一颗波倮米的谷壳折做两半,既可舀水,又可当酒杯。
后来,日久天长,逐年开垦,田土越来越多,粮食年年丰收。为把来纳雍河垦荒种出“杯子米”的事迹传之后代,三姓长者商议,让后辈儿孙永远不忘记布依族先辈艰苦开垦创业的事迹,决定用银子去城里找匠人仿照“杯子米”谷壳的式样锻造成银酒器皿,同时把这种器皿称为“杯子米”酒杯,由罗姓保管,逢红白喜事拿出来喝酒以示纪念。
红喜场中,新郎新娘用“杯子米”酒杯向父、母及来宾中的亲朋长辈敬酒,老人们接过年轻人敬来的酒一饮而尽后,随即给新郎新娘打发喜钱,称“坠杯”。这种习俗相传至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