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定有啥好吃的特产 贵定县吃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定有啥好吃的特产 贵定县吃什么更新时间:2023-01-18 17:04:51

一. 贵州省 黔南州 贵定县 贵定盘江酥李

贵定盘江酥李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盘江镇酥李为贵定县果树栽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产量稳定的水果品种,集中栽植在盘江河(又名瓮城河)上、中、下三个流域段。据考证现已有80年的栽培历史,当初是贵阳清镇小红岩一位姓孟的人家,为躲避土匪的追杀,举家逃避到贵定县盘江镇狮扑村七里长冲居住,同时也带来了几株李子树栽培,该品种适应性强,繁殖容易,易栽易管,结果快,很快广泛的推广发展起来,而且品质远胜于发源地,树龄也比发源地相对延长。现今上落海有46年历史的5株酥李树仍在结果,单株产量仍达70-80斤。盘江酥李由于树姿优美,早春白花齐开,是优良的绿化树种,适应性很强。盘江的天然小盆地使当地群众的水田较多,粮食作物与酥李争地的矛盾不存在,酥李多集中栽种在沿河两岸的缓丘缓坡耕地上,土壤大多是黄沙泥土,土层浓厚肥沃,通透性好,避免了梅雨期到来时因排水不畅导致酥李树根群死亡、诱发树脂病等发生发展的可能性,为酥李果树的生长特别是果实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由于栽种区内良好的小气候和土壤肥力,有利地形地势为盘江酥李的优质丰产营造了良好环境。

据调查分析,盘江酥李属于李子中的青脆李品种,采用根蘖分株法进行繁殖栽种,以前栽种多在坡耕地的土坎地间,现发展到责任土责任地种植,承包荒山荒坡栽种为主,栽种没有统一的规格和标准,不规范。栽种时间都选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元月进行,没有进行标准化栽培,对酥李果园土肥水的管理极为粗放,基本不对酥李树进行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和保花保果的管理措施,根本不打农药防治病虫害,只有极少数酥李大户进行冬季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大小年的现象不明显,对果子的采摘也未做到带霜带梗,轻采轻放,没有进行果品加工和果品保鲜,销售也是以鲜果现卖为主。

盘江酥李芽萌发在2月6日前后,叶芽萌动期在2月中旬,2月下旬开始抽新梢,短梢一般于3月下旬停止生长,壮年树每年以抽一次梢为主,幼年树抽二次梢,2月下旬初开花,3月上旬盛开,3月中下旬凋谢。果实生长期为3月下旬到7月上旬,7月中旬果子成熟,11月下旬开始落叶。

盘江酥李果形微扁园形、果顶平、顶点微凹,果皮淡黄色、皮薄、外披白色果粉、光滑,果肉厚实、淡黄色、近核处着色较深、肉质致密、汁多、酥脆,平均果重32.3g,味甜汁多、肉质致密、酥脆爽口、有清香味、微带苦涩味,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脂肪、无机盐、钙、铁和多种氨基酸,是降血压、增食欲、抗病、抗辐射、美容、抗衰老的绿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广销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阳等地。

盘江酥李年平均产量可达300万公斤左右。2002年,盘江镇预计种植酥李6000亩。

地域范围

贵定盘江酥李保护范围:贵定县全境。地理座标为:东经106°53′-107°22′,北纬26°05′-26°46′东西轴长25公里,南北轴长71公里,总面积为1631平方公里。东靠都匀市、麻江县,南抵平塘、惠水两县北界,西邻龙里县,北与福泉市毗连。酥李种植围绕盘江流域延伸,其分布区域包括城关、新铺、新巴、德新、马场河、落北河、盘江、沿山、旧治、定南、定东、都六、昌明、岩下、猴场堡、抱管、铁厂、云雾等20个乡镇,酥李生产面积共1200公顷,年总产量3.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果形近圆,绿色微黄,果重30g左右,果径3.9cm左右,缝合线较明显,果粉均匀,皮薄肉厚,离核,酥脆香甜、细嫩爽口。 (2)内在品质指标:贵定盘江酥李可溶性固形物12.0-13.0%、抗坏血酸2.80-3.10(mg/100g)、蛋白质0.08-0.12(g/100g)、还原糖4.2-4.8(g/100g)、钙52.0-54.0(mg/kg)、铁2.2-2.8(mg/kg)、锌2.2-2.6(mg/kg)、钾1265.0-1275.0(mg/kg)、钠12.0-13.0(mg/kg)。 (3)质量安全要求:贵定盘江酥李执行《无公害食品仁果类水果》(NY5011-2006)质量安全要求。

二.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三. 贵州省 黔南州 贵定县 盘江冰脆酥李

盘江冰脆酥李

酥李属木本科植物,初春开花,春末挂果,盛夏成熟。酥李按皮色泽、脆度,分为青脆李(即酥李)、黄腊李、珍珠李等多个品种,贵定县域内都有酥李种植,种植面积、产量,尤其以盘江镇较多。

盘江镇位于贵定县中部,属丘陵地带,地处河谷两侧,整个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南北长。土质大多数系黄泥沙土,土层深厚肥沃,通透性好,贵定第一大河瓮城河,由南向北流经全镇9个村,

形成很多天然小盆地。沿河两岸屏山对寒流和冷空气起阻挡缓解作用,河流穿越对温度和湿度起调节作用,更适应酥李的生长。

酥李在盘江的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初,90%的人家种在房前屋后,田边土角,多为自用,极少上市。1972年除在该镇所在地的几家国防厂矿销售外,有的还运往贵阳销售,以果皮淡黄色,皮薄,外披白色果粉,光滑,果肉厚实、肉质致密,汁多,酥脆,质压群芳。在当时的市扬上,成为省内外客商的抢手货,供不应求。90年代后,发展较快,由零星分散种植发展到连片种植,好的年景可收成400多吨,差的年景可达200余吨。每年酥李成熟的季节,省内外商贾均驱车到盘江镇各村种植有酥李的农户家中争相收购,尤以该镇的红旗村、狮扑村最多,每隔四、五天来一次,每次多的4辆大货车,少的2辆。运往凯里、贵阳、都匀等地,乃至省外。1992年至1998年,曾远销广州、广西市场。

2001年6月,0贵定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盘江镇举办了贵定县首届酥李节,初获效果。

2005年7月16日,县委、政府再次举办贵定“金海雪山”冰脆酥李节,省、州、县各级领导、省直60多个部门负责人,省内外20多家企业嘉宾,国内外几十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和社会各界朋友,群众约5万人参加,活动丰富多彩,成效十分显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一步提高了盘江酥李的知名度。

四. 贵州省 黔南州 贵定县 贵定角角鱼

贵定洛北河角角鱼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饮食品牌。“洛北河角角鱼”是以火锅方式烹制而成,食用方法多为分麻辣火锅和酸辣火锅两种,具有鲜辣味美,具有鲜、香、嫩、滑等特点。

五. 贵州省 黔南州 贵定县 贵定雪芽

贵定雪芽是一种产于贵州贵定云雾山麓云雾湖畔的卷曲形炒青绿茶。每年开园采摘新芽,采摘一芽一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整形、提毫、焙干制成。

贵定雪芽的品质主要分特级、一级、二级。茶叶外形卷曲如螺,色泽翠绿,银毫特多,汤色绿亮,香郁持久,滋味鲜爽回甘。销国内部分大中城市。

六.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七.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八.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九.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晏桐根的金钢脚

晏桐根的金钢脚:晏桐根,城关北街人。曾在北街现酒厂处设桶炉,以炕金钢脚为主,兼发麻花,猪耳朵。晏桐根的金钢脚,看起来很结,吃起来却很泡,既香又脆,很受青少年的欢迎,他发的麻花、猪耳朵,个个成形,成为汉川小孩最爱吃的风味小吃之一。

十.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