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在莆田买特产去哪里 莆田必买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在莆田买特产去哪里 莆田必买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12-29 16:25:56

一.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仙游书峰枇杷

仙游书峰枇杷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仙游书峰枇杷

仙游县书峰枇杷协会

“枇杷之乡”书峰枇杷种植面积高达近2万多亩,是省定的枇杷主要生产基地和第七批枇杷栽培标准化示范区,今年全乡预计枇杷总产值可超过6000万元,其中“早钟六号”优质枇杷占70%。谢文珍同村的林大爷告诉笔者,前几年由于霜冻,家家户户损失惨重,去年底以来气候温和,今年书峰枇杷比往年早上市半个月左右,产量也有所提高,产量多的估计能收入五六万。眼下,不仅各地客商纷至沓来采购枇杷,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前来采摘。

为了让果农种出“人优我特”的好枇杷,真正走上科技种果的新路,去年来,该乡通过科技培训班提升种植水平,引导果农发挥地理和气候的优势,严把质量关,发展绿色产业。在乡政府的扶持下,“书峰”牌优质枇杷先后获“福建省名牌产品”“中国名优品牌”等称号,并通过绿色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其中省环保局认定的“书峰乡15000亩有机枇杷基地”,已发展为我国南极科考队绿色食品基地之一。

二. 福建省 莆田 城厢区 龙眼木雕

龙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因其使用的雕刻材料是福建盛产的龙眼木而得名。龙眼木(即桂元树)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龙眼木雕在清代已有发展,主要产地由福州发展到莆田、泉州、惠安等。福州主要有象园村的“柯派”(柯世仁)、大坂村的“陈派”(陈天锡),雁塔村的“漆器派”(王清清)。福州三派由于雕刻技艺一般是家族世代相传,生产制作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他们最初的雕刻材料主要是樟木、楠木、红木及杉木等,雕刻内容多是寺院的佛像、庙宇的柱头、栋梁和神龛,以及桌、床等日用家具的花饰雕刻。至清代乾隆年间,福州雕刻名手孔氏帅先采用了硬质山茶树根,因势度形、稍加雕凿,再配以手足制成别具一格的天然根木雕工艺品。独立的木雕工艺品的出现,使木雕艺人们从庙堂走向民间,并逐渐形成了木雕专业的队伍。由于适宜雕刻的天然树根不易取得,大坂村的艺人陈天锡采用当地盛产的龙眼木材(即桂元树),用其根部或节疤,雕刻成天然根状,或以香火烙成腐蚀疤节,再刻成人物、飞禽、走兽等。后来象园村的艺人们也随之普遍使用起龙眼木进行雕刻,从而形成福建特有的龙眼木雕工艺品。象园派不但精于景物的设计布局,还运用机械原理,使作品能够活动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当时大坂派还创造性地采用骨、玻璃来制牙、眼、装配在龙眼木雕人物动物上,使作品富有生气。雁塔派比较擅长雕刻图案花纹以及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乌作品,作品构图错落有致,装饰性强,丰富了福州的漆器装饰技法。



龙眼木雕的表现题材多为古典的老翁、仕女、仙佛、武士等,并以雕刻寿星、渔翁、弥勒、达摩、仙女等人物见长。草虫、花卉、果盘和牛、马、熊、狮、虎及金鱼、仙鹤等也是龙眼木雕常用的题材。



龙眼木雕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作品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打坯方式尤为特殊,最著名的术语称:“五头抱一头”即膝盖头、手腕头、两肩膀头和头部都挤于一块的姿态,这是刻小件作品的特征,是放在一个近80厘米木墩上,用脚板挟住加工件,抡杆下刀的。雕刻大件作品时,通常使用斧头砍劈出坯,熟练的技工有“一斧抵九凿”之功,即几斧就能砍出作品的动态轮廓。



龙眼木雕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既有准确的解剖原理,又有生动的夸张变形。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产品色泽古朴稳重,具有“古董”之美。

三.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莆田海蜇

海蜇是莆田群众十分喜爱的海产品,它的加工成品不但是一种可口的家常菜,还是宴会上调节口味、冷盘佐酒的精美小菜。
莆田沿海盛产海蜇,这是一种浮游于大海中的水母类动物。海蜇的体形基本上可区分为伞部和头部。海蜇亦写作“海宅”,莆仙人就称海桌的加工成品桌(莆仙方言“餐”音为梯过切)。海蜇的伞部状如钢盔,可加工制成整张的圆形海蜇皮,色白,莆人称其为“白餐”。头部经加工后,成品海蜇头,色红,莆人称其为“红餐”。无论是白餐和红餐,都是用明矾、食盐腌渍脱水制作的海产品,白餐价格较为低兼。
莆田食用和白卤和红卤十分方便,只须将其放在冷开水中浸泡,洗净卤水,再切成细条,就可蘸着加醋的酱油食用,清脆可口,是家庭中一道常备的好菜。如果把切细的卤再加上白糖、大蒜及其他调味酱油浸渍后取用,则可用于宴会上的冷盘或小菜。人们在吃盘菜的间隙上食卤这道冷盘或小菜,即调节口味,增进食欲,又可随时佐酒,所以卤也成莆田各类宴席中的常菜,备受人们欢迎。
有趣的是,卤的滋味清脆可口,而浸泡卤的卤水却又咸又涩。如果食用时没有把卤冲洗干净,卤的滋味就大受影响。可是,海蜇加工成为成品的餐,如不用卤水浸泡,便干硬不可食。一种事物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即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卤和卤水的关系,得到了确切的说明。莆仙口语中“咸涩”与“悭啬”的方言音相同,卤的卤水既然又咸又涩。所以,“卤卤”一词居然成为莆田人讥笑那些悭啬、小气人物的代名词,人们喜欢“卤”,却厌恶“卤卤”,事物的两面性在民间口语中,体现得多么生动。
海蜇不像海参、鲍鱼等高级海产品那样价格昂贵,普通人家都够经常食用。但令人费解的是,莆田沿海居民,甚至那些终年捕捞海蜇的船户,他们只是将海蜇加工为成品后,全部卖到市区和莆田平原各集镇,自己很少食用,构成一种奇怪的反差。究其原因,沿海地带在明代以前依托海运和海盐、海产,经济力超过平原地区。自清朝为防御郑成功的抗清运动,在沿海强行“截界迁民”后,沿海的经济、文化急剧衰落。后来虽然复界,但居民仅靠地瓜干为主粮,生活十分贫困。农产品和海产品自己都舍不都吃,全用来为当商品,即使价格较低的海蜇,也上不了自家的菜谱。时间过去了300年,尽管现在沿海人民的生活已大幅度提高,可是仍然保持着这种俭朴的习惯。

四.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黑白蚬

莆田沿海,盛产名贵的黑蚬和白蚬。蚬是一种小巧的蛤类海产,栖息于浅海和滩涂中。蚬个子虽小,但肉丰味美,经多道工序腌制之后,其味更佳。存放愈久,漂洗干净后,先用食盐粗腌三五天,保其品质。食用之前,先把精腌的蚬子用清水漂去过多的盐分,再用上好的酱油、糖、米酒、少许老醋重新腌制几日,就可以食用了。

五.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莆田卤面

莆田卤面关键在于面筋、熬高汤和配料上。一般前一天晚上开始准备。面筋当然是讲究的第一道工序,不像削面还是拉面那样,现场把面团削、拉成粗、细面,这个面条要用不同面粉按比例加工,打出来的面要韧性,下锅后不易糊掉。熬高汤也是重要的程序,挑选猪骨头里最好的骨段,熬出来的高汤要白花花的,香喷喷的,每份高汤要兑多少水都是固定的,稠了不行,稀了也不行。而后是配料上,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韭菜是必备的。前面的所有工序都好了以后,就是火功了,卤面之所以是叫卤面,因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炖出来的,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渗透到面条里面,这样炖出来的面才能有味道,汤是粘稠的。

卤面在讲究火候的同时,也讲究吃面的时间,一般来说,面出锅3—5分钟,就要开吃了,不然的话,面就糊了,就没有那种口感了,所以对正宗的莆田卤面来说,煮一大锅的卤面也是有很大风险的,时间过久,就要倒掉。

莆田卤面大揭密面条起源于中国,汉代以前就已出现“汤饼”。“汤饼”

实际是一种“片儿汤”,制作时一手托面团,一手往汤锅里撕片。到北魏时(公元486—534年),汤饼不再用手托,而是用案板、杖、刀等工具,将面团擀薄后再切成细条,这就是最早的面条。到唐代(公元618—907年),人们又把切好的面条挂起来晾干,便于保存和随时食用。于是最早的挂面便诞生了。

为什么莆田卤面能钩起那么多人的食欲呢,这当然有它独到的秘密了。在“兴化府卤面” 馆里,记者请教了那个做卤面的师傅,听他谈谈莆田卤面的独特做法。莆田卤面的关键在于面筋、熬高汤和配料上。一般前一天晚上开始准备,面筋当然是讲究的第一道工序,不像山西面还是拉面那样,现场把面团拉成细面,这个面条要用不同面粉按比例加工,打出来的面要韧性,下锅后不易糊掉。熬高汤也是重要的程序,挑选猪骨头里最好的骨段,熬出来的高汤要白花花的,香喷喷的,每份高汤要兑多少水都是固定的,稠了不行,稀了也不行。而后是配料上,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韭菜是必备的。前面的所有工序都好了以后,就是火功了。

卤面之所以是叫卤面,因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炖出来的,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渗透到面条里面,这样的话,出来的面才能有味道,汤是粘稠的。卤面在讲究火候的同时,也讲究吃面的时间,一般来说,面出锅3—5分钟,就要开吃了,不然的话,面就糊了,就没有那种口感了,所以对正宗的莆田卤面来说,煮一大锅的卤面也是有很大风险的,时间过久,就要倒掉。没完呢,还有很多辅料:绿豆芽,韭菜段加少许油烫至断生投凉,蒜头切很细碎的丁小火炸酥(就是日本面馆那种金灿灿的蒜丁)。

卤面做法

材料

肉卤300克、大白菜3片、香菇4朵、香菜2根、生面150克 调味料

(1)清水4杯、盐1茶匙、酱油2大匙、湿淀粉4大匙

(2)胡椒粉少许、醋4大匙

作法:

1.大白菜洗净、切丝,香菇泡软切丝,用两大匙油先炒香菇,再放入大白菜同炒至软,加入调味料

2.另外半锅水烧开,放入面条煮熟,捞入碗内。

3.待肉卤已熟且汤汁黏稠时关火,加入调味料及洗净、切碎的香菜末。

4.盛入碗内的面条,淋上煮好的肉卤即可食用。

六. 福建省 莆田 涵江区 海蛎

蛎房不是福州独有的,但福建的蛎房,却比江浙沿海一带所产的肥嫩清洁。正二三月间,沿路的摊头店里,到处都堆满这淡蓝色的水包肉,价钱低廉。

七. 福建省 莆田 涵江区 莆田土笋冻

土笋冻是发源和流行于福建沿海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其制作原料是一种生活在近海滩涂上的蠕虫,学名叫可口革囊星虫。从滩涂上自然挖掘或在近海沙滩上人工养殖的可口革囊星虫,经过清洗挤压和大火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待其自然冷却之后,就凝固成“土笋冻”。在福建沿海的泉州、厦门、莆田、宁德等地,大街小巷、饭店酒楼里随处可见土笋冻,它也成为不少沿海渔民靠海吃海、发家致富的海上“冬虫夏草”。

八. 福建省 莆田 城厢区 常太枇杷

常太镇是一个山多、果多、耕地少的乡镇,枇杷生产是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该镇现有果园8万亩,枇杷种植面积6.4万亩,从事枇杷生产的农户8000多户。201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89亿元,枇杷产量2.8万吨,产值1.87亿元。全镇农民人均收入8136元,人均枇杷收入4675元。

常太镇于1997年成立莆田市城厢区常太农工贸有限公司,建有绿色食品基地1万亩,辐射全镇5.6万亩,并建有600吨的果蔬气调保鲜库和30亩枇杷良种繁育基地。全镇共有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3200人、专业大户48户,并设有农民营销队伍、农技咨询服务公司、常太镇枇杷协会等。

常太镇先后投资6300万元,引进新品种6个,积极推广平衡施肥、果园生草法、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丰产高效技术,使亩增产128公斤,优质果品率提高到96%。并按照《莆田枇杷标准综合体》的要求,大力推进项目区果园建设标准化、布局区域化、栽培规范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贸工农一体化进程,提高项目区的科技含量,确保生产出无污染、高品位的绿色水果。

从1999年起,常太镇分别在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新加坡等大城市举办了十二届枇杷节暨枇杷推介会,以“常太枇杷”为龙头的莆田枇杷,现已闻名海内外。

九.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莆田蓼花

仙游县生产“蓼花”与“麻筒”的历史悠久。“蓼花”,以糯米、蔗糖、纯碱、麦芽糖为原料,经制作成冬瓜样的白果条后,油炸为蓼花胚。如沾满蓼花米即成“蓼花”,若沾满炒芝麻,由成为“麻筒”。“蓼花”与“麻筒”均具有营养丰富、酥脆可口的特点。

十. 福建省 莆田 涵江区 客家鸭

菜系:闽菜

口味:咸鲜

价格:40-80元

特色:味道香浓,汤汁捞饭味道可口。

原料:

鸭一只,姜片,蒜头,陈皮,米酒,生抽,老抽,盐,油。

制作方法:

1. 鸭却块沥干水。

2. 放少许油入锅加热,放入鸭块文火炒熟,趁热加米酒,姜,蒜头,陈皮,生老抽炒香。

3. 然后倒入沙锅,放过面水煮至剩少许汁即可。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