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开货车回老家拉特产 开货车回老家拉食物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开货车回老家拉特产 开货车回老家拉食物更新时间:2022-11-02 14:41:05

一.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姑开天然矿泉水

姑开天然矿泉水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姑开乡的。姑开天然矿泉水水质晶莹透明,口感极好,含多种微量元素,为珍贵的优质矿泉水。

从毕节乘汽车出发,进入纳雍境内过总溪河大桥,便是纳雍的维新镇。维新镇西 18 公里,距县城 78 公里,就是姑开苗族彝族乡。这里是清朝同治年间彝族进士安永松的家乡。

姑开西面的癞疙宝大山,雄踞纳雍、水城、赫章三交界,海拔 2476.4 米,是纳雍境内最高的山峰。

癞疙宝山下的沙子河中游有一座天生桥。距天生桥 500 米左右有“九股水”。相传古时候有九条龙从云南滇池顺龙脉沿沙子河水来此嬉戏,口吐清水喷出,人称“九龙吐水”,亦名“九股水”。

九股水清凉甘美,十分可口。就在九股水的对面,有一矿泉,经长达数十年的观测,水位稳定,平均流量每秒 21 升,出土水温 38 ℃。水质晶莹透明,口感极好。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化验分析,含多种微量元素,主要成分有:锶、锌、铁、硒、铜、氟、偏硅酸等, pH7.4 、矿化度 216 。为珍贵的优质矿泉水。

二. 重庆市 开州区 开县锦橙

开县锦橙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锦橙又名鹅蛋柑26号,原产中国重庆江津,系40年代从地方实生甜橙中选出的优良变异。主要特点:树势强健,树冠圆头形,树姿较开张;枝条强壮柔韧,有小刺,尤以夏秋梢刺更多,叶片长椭圆形;果实长椭圆形,形如鹅蛋。果大,单果平均重170克左右,果皮橙红色或深橙色,有光泽,较光滑,中等厚;肉质细嫩化渣,甜酸适中,味浓汁多,微具香气,果实可食率74%~75%,果汁率46%~50%,酸含量0.7~1.1克/100毫升,种子平均6粒左右,品质上乘,适鲜食,也可加工果汁,果汁橙黄色,热稳定性好。一般在11月下旬成熟。

开县锦橙多次被评为“优质农产品”、“名牌农产品”,渝开牌锦橙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良好的品质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其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中国香港、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国内外客商也多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投资120万美元,新建良种母本园4公顷,改良果园300公顷,建立储藏周转库,引进自动处理生产线,对锦橙进行全新的锦橙采后商品处理;澳门恒河集团正式签约销售锦橙5000吨。

开县用科技打造“中国锦橙第一县”,已建立起了20个乡镇生产基地,各种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良好的品质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开县锦橙已远销中国香港、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开县种植柑橘虽然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以前由于基础弱、规模小、柑橘单产低,规模效益差,对外地客商和企业缺乏吸引力。2003年,县里提出了用科技打造“中国锦橙第一县”的战略目标,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试验示范,目前全县形成了优质果品苗木园、良种母本园、高产示范园“三园一体”结构。先后建立起了以长沙镇为中心的20个乡镇生产基地,引进、推广锦橙、夏橙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

开县锦橙作为橙中之佼佼者,已具有了明显的品牌优势。

1978年,开县锦橙72-1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并自这年以来,该品种连续4年在全国柑桔鉴评中荣登锦橙组榜首。

1985年至1989年,开县锦橙两次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1995年在第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开县锦橙荣获金奖。

1999年,经国家工商局批准,开县注册“渝开”牌系列优质锦橙商标;在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渝开”锦橙获“名牌产品”称号;2000年“渝开”牌锦橙荣获重庆名果称号。2001年,开县“渝开”牌锦橙成为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的锦橙品牌。一系列殊荣,使“渝开”牌锦橙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县锦橙就闯出国门,销往香港、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优良品质,令国内外专家为之倾倒。联合国柑桔开发专家斯达福特品尝开县锦橙后,竖起大拇指说:“这样好的果子,在中国我还是第一次见到。”1989年,国际柑桔学会理事长、华中农大教授章文才赴开县考察,对开县锦橙连连称赞。2003年9月,南非柑桔专家英特利应重庆恒河果业有限公司邀请,在重庆市农业局、澳门恒河公司和广东仙果水果公司陪同下来到开县考察柑桔生产情况,对开县锦橙的品质也赞不绝口。

开县锦橙生产地域范围介于东经108°08'-108°34'与北纬30°55'-31°18'之间。北邻城口县,东邻巫溪县、云阳县,南接万州区,西与四川省宣汉、开江两县接壤,幅员面积39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112万公顷。或者是自然的造化,开县在地图上所呈现的形状就是一片锦橙叶。北高南低,地貌特征为“六山三丘一分坝”,特别是三浬河谷地带即浦浬方向的长沙镇、南门镇、赵家镇、岳溪镇、渠口镇,江浬方向的镇东街道、大德乡、竹溪镇、临江镇、中和镇,东浬方向的丰乐街道、郭家镇、白鹤街道、厚坝镇、金峰乡等15个乡、镇、街道,海拔175-550米,年均温18.5℃,是锦橙生产最适宜区。

三. 新疆 昌吉 奇台县 拉条子、刀巴子

拉条子、刀巴子

奇台以盛产小麦而著名,因而奇台人自古以来以面食为生。明朝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陈诚在其《西域番国志》中就写下了古城一带“间食米面、稀有菜蔬、小酿酒杯醴”的文字,说明从那时起,奇台人就以米面为主食。这里的米,是指本地出产的小米、黄米,而非大米。

奇台因地理位置重要,后来成为重要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人,带来了家乡的各种小吃,汇聚奇台,演变成奇-特的风味小吃,但风味小吃只能做为一种副食、佐食,老百姓平日吃的主食,主要是拉条子与“刀巴子”。

拉条子是奇台人平日的午餐。拉条子又叫“干拌面”、馆子家称“白皮面”、维族人叫“拉面”,将面煮熟后,拌以菜肴而食,农村人尤喜吃拉条子,拉条子吃上耐饥,尤其适于干体力活的人。

拉条子面必须和成软面,否则拉不开,拉条子面和好后,“醒”一段时间,再揉上几遍就可以推开,做成“面级子”。“面级子”有两种做法:一种叫“油级子”,即将面搓成条状,抹上清油,“醒”好后再拉,维族人常用此法;汉族人家一般把面推开后,然后用刀“犁”成条状,“醒”开后即可拉了。有人喜欢吃软一点的,就可用手按成扁状,拉成“片片面”,有人喜欢吃硬一点的,可用手搓成圆形,再拉开下锅,这叫“棍棍面”。奇台的小麦由于筋骨好,可以拉得很细,象芨芨棍子一样,这样的面吃起来爽口,容易消化,有的人胃口好,把面“犁”成宽皮带状,拉成“驴肚带”拉条子,说这样吃起来香。以前农村人常出外干活,在野外做饭,有些年轻人在人前耍“烧料子”,吹嘘自己能吃“杆杖面,,”即把“面级子”不拉,直接下锅,我就亲眼见过有人这样吃。这些人年轻时耍了英雄,而往往造成严重的胃病,老了以后连最细的拉条子也不能吃,只能吃些烂面条、喝稀饭,所以奉劝青年朋友,千万不可在吃饭上耍二杆子。

拉条子的吃法有炒菜拉条子和素拉条子之分,素拉条子不用炒菜,踏些蒜和辣面子,用清油一泼,再“扎”些菜(扎,即用开水烫)拌着吃。这叫“蒜拌面”,有俗语道“蒜拌面,面拌蒜,一吃一个不言喘。”我本人自小爱吃蒜拌面,

自言“三天不吃蒜拌面,心里烧得火蛋蛋。”“文革”时上北京-,一个月没吃蒜拌面,而思念成疾,回来后一顿狂吃,其香味远胜过皇帝的山珍海味,至今不忘。

“刀巴子”就是蒸馍馍,为什么叫“刀巴子”无人知晓。我想可能是把面发好后,用刀切成块状,再揉成园形,因要用刀切,所以叫“刀巴子”。

奇台的“刀巴子”以大而著称,又大又白又园,状如女人的奶尖,因而民间有谑语道:·“门里进来个大丫头,怀里揣的两个大馒头。”形象而生动地形容大刀巴子的形状。馍馍大了容易发,蒸出来“渲”(即松软),而小了不易发,蒸出的馒头“死僵僵”。

奇台农村人夏天把“刀巴子”晒成风干馍馍,城里人叫“馍馍干子”,风干馍馍又干又脆。夏天用西瓜泡着吃,别有风味。和风干馍馍相反,软馍馍用来蘸甜瓜吃,特别香,故有俗语道:“老婆子害娃娃,想吃个软馍馍蘸甜瓜”。

四. 重庆市 开州区 开县木香

开县木香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木香(如图)是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云木香和川木香的通称,原产于印度。

我国引种栽培木香历史至今不到100年,主要栽培于高山区。木香主要靠种子繁殖,种源较多,生产容易发展。目前,重庆、云南、四川等地均有出产,其中开县为云木香全国最大产量县,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

木香性温,味辛、苦,其干燥根为芳香健胃、行气、止痛的常用中药。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等症。木香还是香料工业的原料之一。木香根所含的挥发油是很好的定香剂,可用于调配高级香水香精或化妆品香精。

五. 河南省 开封市 龙亭区 开封套四宝

开封套四宝是河南省开封市的特色美食。“套四宝”绝就绝在集鸡、鸭、鸽、鹌鹑之浓、香、鲜、野四味于一体,原汁原味,醇香浓郁、肥嫩不腻, 多种味道,不肥不腻,清爽可口,回味绵长,浓香四溢。

古都开封既是名胜之城 ,更是美食之城 ,特色小吃如灌汤包 、花生糕 、莲花酥等遍布于街头巷尾 ,物美价廉 ,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稍微讲究点的 ,会去钟楼附近 的“又一新”去 吃“套四宝”。

“套四宝”是开封名厨陈氏家族流传百年的代表作,因集鸭 、鸡 、鸽子 、鹌鹑四味于一体 ,四禽层层相套且形体完整而得名。套四宝”由清末开封衙厨陈永祥在传统名菜“套三环”的基础上改进而成。陈在慈禧太后从西安避难返京路过开封时 ,为其办 过“御膳”。一 道“套四宝”,吃得太后赞不绝口。后其嫡孙陈景和 、陈景旺兄弟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绝技 ,使菜肴的色香味形更为完美。

都说“套四宝”是豫菜一绝 ,绝就绝在集鸡 、鸭 、鸽 、鹌鹑之浓、香 、鲜 、野四味于一体 ,四只全禽层层相套 ,个个通体完整 ,无一根骨头。每当酒席宴会上过几道菜之后,这道菜便用青花细瓷的汤盆端上 ,展现在食客面前的是那体形完整 、浮于汤中的全鸭。其色泽光亮 ,醇香扑鼻。当食完第一层鲜香味美的鸭子后 ,一只清香的全鸡便映入眼帘;鸡肉吃后 ,滋味鲜美的全鸽又出现在面前;最后又在鸽子肚里露出一只体态完整 ,肚中装满海参丁 、香菇丝和玉兰片的鹌鹑。一道菜肴多种味道 ,不肥不腻 ,清爽可口 ,回味绵长 ,实在令人拍手叫绝。

“套四宝”属衙门派 ,制作精细 ,色香味形十分讲究 ,制作时费工费时 ,技术 、火候是关键。最复杂的是剔骨 ,全神贯注 ,犹如艺术雕刻。以颈部开口 ,将骨头一一剔出 ,个个原形不变。有的地方虽皮薄如纸 ,但仍得达到充水不漏。套四宝”的套是个关键 ,这需要鸭 、鸡 、鸽子 、鹌鹑首尾相照 ,身套身 ,腿套腿。诀窍是 ,在给加工洗净的鹌鹑肚里填充海参蘑菇配料后 ,用竹针把破口插合 ,在开水锅中焯一下。这不仅清除血沫 ,更主要的是使皮肉紧缩 ,使便于在鸽子腹内插套。鸽子套进鹌鹑后 ,仍要在锅中开水焯一下。然后再向鸡腹插套。同样焯过的鸡再向鸭腹填充。最后成了体态浑圆,内容丰富的四宝填鸭。再配以佐料 ,装盆加汤 ,上笼蒸熟 ,从里到外通体酥烂 ,醇香扑鼻。端上桌子 ,摆在人们面前 ,人们会觉得这不仅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肴 ,更是一个经过精细加工的艺术品。

六. 广东省 广州 天河区 华辉拉肠

对许多光顾过“华辉”拉肠的消费者来说,知道这里的拉肠和粥品都很不错的,更甚于知道其店名,因为消费者记住的是其赖以生存的出品品质,这对一间小铺来说,是很关键的。近两三年来,当街头巷尾出现了不少有着同样优质出品的拉肠店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当年习惯性地光顾的那间小店铺,已经在广州遍地开了花,这时我们才记住了店铺的名字,这就是连锁的威力———总有一间在附近。

出乎意料的是,“华辉”走的是不同于“银记”等小店小铺的路线,而是两条腿走路———开在消费力较高的地方,如环市中路、新港西路百佳首层天河东路,走的是悠闲路线,无论是店面的布置、店内的装修都给人洁净明快、有档次、有品位的感觉,与周边的商业氛围很是匹配;开在老城区的,走的却是市井的大众化路线,店面布置、店内装修都与一般的拉肠店无异,给人平实、亲切的感觉。这样一来,既继续打好群众基础,稳固良好口碑,又满足到白领一族等对用餐环境、卫生都有一定要求的消费群的需要。

尽管在一些食客口中,“华辉”的拉肠和粥品并不如某些老字号出色,但她毕竟把拉肠这一有岭南特色的小吃以品牌连锁的方式推介出去,并适应不同消费群的需求。

七. 山东省 济南 章丘 周拉扒鸡

系章丘市饮食服务业协会会员焦其恒先生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历经多年研究,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第一、二届风味名吃评选中被章丘市饮食服务协会评为风味名吃,深受消费者喜爱。本品采用十多种名贵佐料,素油烹炸,陈年循环老汤精制而成,其风味独特、肉质鲜嫩、熟烂脱骨,老少适口,实为旅游、佐餐、家宴和馈赠亲友之佳品,一年四季,尤其逢年过节,刁镇及周围各乡镇的顾客络绎不绝。

八. 新疆 乌鲁木齐 新市区 乌鲁木齐拉条子

拉条子用上好面粉和面,拉制而成,呈圆条状,由此而得名。在风味小吃中,拉条子是极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一种。它柔圆细长,圆润滑爽,吃起来别具风味。做拉条子的关键是掌握好和面和拉制两个环节。和面时用盐水,盐要放得适量,恰到好处;和软一些为宜,揉透饧好。饭馆里,都是大把子拉制,技术娴熟的厨师一把子可拉十几公斤。只见面团在他手里晃来晃去,瞬间,一把把面团变成宛若银丝的拉条子,双臂轻勇,姿势优美,动作谐调有力,叫人惊叹称奇。在一般家庭,则不用大把子拉制法,而是把和面做成三十厘米长的小节,涂上清油,盖上湿布,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把面拉得又细又长,有的长达一两米。拉条子常用的拌菜是过油肉,鸡蛋炒西红柿,辣子炒羊肉,芹菜肉片等等。拉条子消暑耐饥。在炎热的夏天,若早晨美美吃上一顿拉条子,到晚间也不觉得饥饿。更为有趣的是,把拉条子切成三、四厘米长的小段,和油、羊肉、大葱、西红柿、辣椒等爆炒,即成爆炒面,其风味与拉条子又迥然不同

九. 贵州省 贵阳 开阳县 开水面

原料:面务90克,豌豆尖或绿豆芽、脆哨等适量。

调料:煳辣椒面、盐、味精、胡椒粉、猪油、葱花、清汤等适量。

制作方法:煮。锅中将水烧开,下面条煮至滚开约1分钟后掺一点冷水,水再次开后捞入放有猪油、豌豆尖(烫过)、清汤的面碗中,用竹筷理成“梳子背”,加入盐、味精、胡椒粉、煳辣椒面、葱花、脆哨即成。

风味特色:面条爽脆,辣香可口,汤汁清澈,为贵阳传统面食。

技术要领:面条最好是鸡蛋面,要煮得软硬适中,汤汁要清澈,豌豆尖不能久烫。

十. 重庆市 开州区 开县龙珠茶

开县龙珠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龙珠茶"主要生长于:重庆市开县敦好镇龙珠村龙珠寺一带,此地海拔800-1200米,土壤肥沃、环境优美、山青水秀、云雾缠绕是产好茶的最佳地势。

特定品质

龙珠茶素有“形美、色绿、香浓、味醇,味绝佳、无杂卉”之称。龙珠茶的主要营养成分:属于天然的有机食品,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茶多酚、可可碱、茶碱、氨茶碱、糖类与脂肪类等种维生素物质。主要功效:提神醒脑、明目、生津止渴、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降血脂、抗辐射等众多保健功效。

文化典故

据《开县县志》记叙:“开县种茶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凡山皆产茶,品质优。”清嘉靖《夔州府志》载:“开州城北四里‘茶岭’之茶,味绝佳,无杂卉。”在宋、明时期,由于我国东南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经济中心也逐渐由西南向东移,朝庭对四川茶叶并不重视,在这一时期开县茶叶少有资料记叙,无从查考。 清朝时期开县茶叶生产发展经历了发展、衰败、再发展的过程。据《开县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年,龙珠茶被朝庭列为贡茶,茶叶生产由此而得以发展,全县产茶2000担,主产于正坝、大进、温泉、岩水等地;而至咸丰年间毁之无存,清末得又得以复苏。”这一时期与开县毗邻的城口、达州等地的茶叶生产发展迅速、产销两旺。主要生产晒青、炒青和粗茶。由此看,清朝开县的茶叶生产有一定发展,尤其是龙珠茶、大进早茶、锁口茶等名优茶相继恢复发展。茶叶销售一是“边引”销甘陕,二是“腹引”销下江,三是就近销万县、重庆等地。据清代甘桂林等《云阳县乡土志·商务》记载:“进口货物表。货物名色:茶;产地何由:开县、城口……贩运何若:水陆。”说明开县“腹引”茶一部分是经过云阳。 民国前期,开县茶叶生产已有相当规模,到民国30年,产茶430吨,民国37年产茶过500吨,在川东茶区与城口县双双成为万担产茶县。这个时期,茶叶主要是销下江,其次才销甘、陕。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连年战争,茶叶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1949年,全县仅产茶140吨。主要生产晒、炒青。以本地销售为主。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加大了对茶生产的投入,使开县茶叶焕发了青春。经过建国初的恢复,1960年茶叶面积800公顷,产茶215吨;1970年发展到2333公顷、产茶300吨;七十年代后开始发展红碎茶,至1983年,红碎茶达250吨,1985年达茶园面积2533公顷、产茶1000吨。1978年开县被列为全国产茶基地县。1984年由外贸统购统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