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开封地方特产 河南开封特产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开封地方特产 河南开封特产必买清单更新时间:2022-09-23 06:15:20

一.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开封灌汤包

开封灌汤包是河南省开封市的特色小吃。开封小笼灌汤包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还被人说为“放下像菊花,提起像灯笼”这样一种称法。以开封第一楼的小笼包最为出名。

开封小笼灌汤包是河南省开封市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已有百年历史,创始人是黄继善。现有国营第一楼包子铺经营,是著名风味面点。开封小笼包子历史悠久,它是由北宋时期“在京第一”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经历代厨师逐渐改制而成。色、香、味、形具佳,别具一格。开封小笼灌汤包的制作方法如下:

原料:

精粉一斤、猪后腿肉一斤、小磨油二两半、味精一钱、绍酒、姜末、盐各三钱、酱油八钱、白糖八分。

做法:

1、把肉剔骨、去皮、剔筋后切成条,再用机器绞成碎肉;

2、将碎肉放在盆里,下入作料,顺着一个方向搅上劲,使其入味。然后陆续对入清水约七至八两,搅打上劲,最后下入小磨油,搅成馅;

3、把面放在盆内,先用少许水,把面抄成面穗,和成硬面块;然后蘸水拃面,拃成不软不硬的面块即可;

4、将和好的面放在案子上反复揉、摔、盘叠,直至光滑柔软,下成五十个面剂,擀成边薄中间厚的皮,上馅后揑成十八至二十一个褶的小包子;

5、蒸时用大武火。六至七分钟可熟。

吃开封灌汤包子,看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灌汤包子皮薄,洁白如景德镇细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绉折32道,均匀得不行。搁在白瓷盘上看,灌汤包子似白菊,抬箸夹起来,悬如灯笼。这个唯美主义的赏析过程,不可或缺。吃之,内有肉馅,底层有鲜汤。开封人吃灌汤包子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

吃灌汤包子,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之。汤如诗歌,肉馅是为散文,面皮为小说。因为小说是什么都包容的,散文精粹一点 ,诗歌便就是文中精华了。故此,吃罢灌汤包子,率先记住了汤之鲜,肉馅是近乎于汤进入味觉感观的,面皮除去嚼感,几乎可以忽略。此便是南人吃北国之体验,未知北人是否列面为第一位。

二.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汴绣

汴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汴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汴绣源于宋绣。据《宋会要辑稿》载,"崇宁三年三月八日,试殿中少监张康伯奏言:今朝廷乘舆服御至于宾客祭祀用绣,皆有定式。而有司独无纂绣之工,每遇造作者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附之尼寺而使取值焉。……欲置绣院一所,招刺绣工三百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匠人,以为工师。候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文绣院"的记载,并记东京相国寺内有专卖绣品的市场,寺东门外有"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东京聚集有全国最优秀的绣工,既有为官府服务的,也有散居民间的。刺绣工艺,如明朝人屠龙在其《画笺》中所言:"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用其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加。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北宋灭亡后,开封刺绣与城市的兴衰相联系,处于衰落阶段,只是在民间有所延续。

建国后,1954年冬开封成立了有7人组成的刺绣合作组,1958年发展为工厂。经过近三十年对"宋绣"的挖掘、搜集和研究,同时向先进的苏绣、湘绣学习,使"汴绣"在继承"宋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开封汴绣厂1985年有职工400人,年总产值300万元左右,主要生产刺绣欣赏品和日常用品。绣品《清明上河图》和《百骏图》是其著名的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杰作,开封汴绣厂以此为稿笺,进行刺绣艺术的再创造。其绣品长52.5厘米,宽25.5厘米,画面气势磅礴,绣工细致入微,有不及寸高的达官贵人、纤夫苦力、说书卖唱、算卦讨饭等各阶层人物770多个,各具神态,生动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的繁荣景象及现实生活。该品1959年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送给国家,陈设于人民大会堂。1969年以来,共绣15幅,除供国内一些博物馆展出外,还以每幅5万元价值售于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1年,绣花《清明上河图》荣获河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绣花《百骏图》是开封汴绣厂继《清明上河图》之后的又一大型精品。它以清代皇宫画师郎世宁的《百骏图》为稿本,采用汴绣传统的疏悠针绣百马,创接针绣法绣松树,滚针法绣柳树,细乱针法绣草地,蒙针绣小树等,用工400多个,绣品长216厘米,宽29.5厘米。画中古松、翠柏、河水、草地,各姿百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1981年获河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此外,该厂采用双面异色绣法制作的产品《洛阳牡丹》,采用双面三异绣法制作的产品《中日友好》、《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都是在继承传统工艺并加以创新的基础上制成。"汴绣"制品种类很多,有屏风、挂屏、插屏、中堂、条幅、册页、手卷等,题材有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等。主要风格特点:继承宋代闺绣画的优秀传统,善于绣制古代传世名作,针法运用恰到好处,绒彩夺目,严整富丽,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图案花纹结构严谨,生动逼真,针法清晰,富于节奏感。

"汴绣"的针法共29种,其中继承传统针法14种,学习借鉴苏绣、湘绣针法5种,创新针法10种。

1979年,开封汴绣厂的刺绣品被评为河南省二轻厅优质品;同年获省优质品奖。1982年,苏、湘、越、蜀、汴五大名绣品在北京展评,汴绣金龙商标刺绣品被评为轻工部优质品。汴绣制品先后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来访的外国政府首脑。

三.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卧式烧卖

清真风味小吃,形如大饺子而露馅,提蓝沿街叫卖,食时浇以蒜汁,别具风味.

四. 河南省 开封市 禹王台 开封羊双肠

“羊双肠”又叫“羊双肠汤”,属于豫宴之一,是用羊的大肠和小肠熬制而成,据“老开封”讲,过去卖羊双肠的大都没有固定的摊位,而是担着挑儿沿街叫卖,担子的前边放着用劈柴燃烧的小炉子,炉子的上面放着熬汤的小深兜锅,担子的后边放着事先熬好的老汤、肠子和碗筷。解放后卖羊双肠的才有固定的摊位。

双肠汤是开封的传统风味小吃。它首创于何时?众说不一,但它的庖制祖师却真真切切地是当地一家牛、羊屠宰场的穷苦帮工。

他起早摸黑、抬牛背羊,为场主劳碌一天,得到的赏赐是一盆牛、羊下水,揣回家,大肠里翻外,小肠要剪开,冲呀!洗呀!在净字上下苦功夫!煮熟后,挑起汤锅、碗筷,凌晨3时开始沿街叫卖。一两个铜钱一大碗,佐料有咸盐、辣椒面,汤可随意添,因沸腾的汤色如霜降,又称羊霜肠。顾客全是当年起早打工、上学的穷哥们。新生的羊双肠汤,如同一叶小舟,凭仗自己赶早和廉价的优势,为风味独特的开封小吃家族增加了一个新成员。

开封羊双肠汤俗称羊双肠又称羊霜肠,营养丰富,男士大多喜欢食用。明代的开封市场上已有售卖,流传至今,愈益兴盛。其制作方法:先把羊的大小肠小肠洗净,灌以羊血煮制熟后切成半寸长,与胎胞羊、羊腰、羊肠一起入锅再煮,煮到汤色泽红、白、绿相间,醇香无膻,汤鲜肉美。该汤有温补肾阳、强体壮身的功效。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曾在开封食此美味,食后赞不绝口,戏称“天下第一”

近些年来,喝羊双肠的人特别喜爱吃“羊外腰”和“羊衣胞”,不光是图它好吃,还图其“滋肾补精”的药用价值。“羊衣胞”也叫“胞衣”或“胎衣”,中医认为可以治疗劳伤、虚弱等症。“羊外腰”又叫“羊外肾”,指羊的1,虽然是羊的下脚料,但含有蛋白质、脂肪、磷、铁、钙、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丰富的营养物质。中医认为其具有大补虚劳、益气辅肾、温中缓下、逐痰利水等功效,可用于肾虚、阳痿、尿频、遗尿、腰酸膝痛、耳鸣等症,是一种较好的补阳性食品。新鲜的羊外腰色泽洁白,有弹性,丰润饱满,表皮带有鲜红的血丝,无粘液。

羊双肠汤治胃病有科学根据,1997年7月12日《南方周末》报刊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化工程博士林赞峰专论羊胎素的医用功能一文中说:‘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将孕育五个月之久的羊胎盘,精制成羊胎素是千年古方紫河车(人的胎盘)的发展和应用,羊胎素与紫河车一样具有神奇的效果,经科学试验证明它能补养气血,扶元益肾,消除疲劳,改善食欲,增强体质。”

羊双肠制作方法:先把羊的大小肠小肠洗净,灌以羊血煮制熟后切成半寸长,与胎胞羊、羊腰、羊肠一起入锅再煮,煮到汤色泽红、白、绿相间,醇香无膻,汤鲜肉美。

五. 河南省 开封市 吊卤面

“吊卤面”是开封的传统风味小吃,原以开封第一楼的吊卤面最为著名。

开封制作吊卤面的历史悠久,但是说到它的驰名,还得从开封名厨黄继善说起。黄继善因家境贫困,15岁逃到开封,在一家小饭馆当学徒,出师后,遇到来开封避兵乱的官宦人家的厨师周孝德,二人一见如故。当时周孝德在山货店街吴家一个小院里开饭馆,因黄继善为人正直,忠厚勤快,手脚利索,颇得周孝德赏识,对其十分信任,让他掌管门面,负责经营,技艺上也给以真传。周孝德技艺高超,黄继善勤奋好学,师徒配合默契,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天到晚,门庭若市。当时,达官贵人,乡名士绅也是桌上常客,但黄继善不管人再多,从不“萝卜快了不洗泥”,任你吃不到扫兴而归,也绝不让你吃不合格的食品。他在选料上十分严谨,芝麻油要新磨的,粉芡要绿豆的,面粉要麦穗牌的。

1979年,吊卤面被开封饮食业定为名产风味小吃。它继承了传统技艺,选用优质精粉面、粉芡、猪瘦肉、小磨油、鲜鸡蛋、玉兰片、南荠、水木耳、黄花菜、鲜蘑菇、大青豆以及味精、酱油、姜末、花椒油等十多种原料,经数道工序,按照严格的比例精制而成。制成的吊卤面具有透亮美观,色泽鲜艳,卤黏而不腻,用筷子将面条挑起,卤能附在面条上的特点。

六. 河南省 开封市 禹王台 开封炒凉粉

炒凉粉是开封人喜食的一种风味小吃,开封不少地方都设有出售点。其制法是:把粉芡配水打成稀糊,入沸水成熟糊晾凉,即为凉粉。炒凉粉就是以凉粉为主料,加入少量的油,把凉粉放入平底锅内,然后佐以豆酱、葱、姜,用锅盖盖住闷少许。炒好的凉粉热香鲜嫩,焦而不糊。

七. 河南省 开封市 顺河区 开封溜鱼焙面

开封溜鱼焙面"是开封的传统依然隹肴之一,久负盛名。焙面也称龙须面。据《如梦录》记载:明清时,开封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筵客吃龙须面,节礼送面"。当时制作"龙须面"。只是用水煮熟,后改炎焙制的方法。故称为"焙面"。

鲤鱼焙面是开封传统-名菜,由"糖醋熘鱼"和"焙龙须面"两道名菜配制而成。传说,清代慈禧太后逃难时停留在开封,开封府名厨贡奉"糖醋熘鱼"和"焙面"。慈禧见状后,心血来潮说道,鲤鱼静躺盘中,大概是睡着了,应该给它盖上被子,免得受凉。随之起筷将"焙面"覆盖鱼身,"鲤鱼焙面"从此传为佳肴了。其特点是色泽枣红,软嫩鲜香;焙面细如发丝,蓬松酥脆。

鲤鱼焙面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它是用开封黑岗口至兰考东头这段黄河出产的鲤鱼(重一斤左右)。这种鱼肉味纯正,鲜美肥嫩。鲤鱼经过初步加工后,两侧剞成瓦楞花纹,下入热油锅内炸透;再加以白糖、醋、姜汁、葱花。

糖醋熘鱼带焙面为开封传统历史名菜,包括糖醋软熘鲤鱼和焙面两部分。据载,熘鱼在北宋已经流行,称"醋鱼"。后来发展成糖醋熘鱼带焙面,简称"熘鱼焙面"。

糖醋熘鱼焙面是以鲤鱼为主料,尤以黄河鲤鱼为最。《清稗类钞》中说:"黄河之鲤甚佳,以开封为最,……甘鲜肥嫩,可称珍品。"制作时选一斤半左右活鲤鱼,经过初步加工后,用坡刀把鱼的两面解成瓦垄花纹,入热油锅浆透;继把油倒出,放入葱花、香醋、料酒、姜汁、白糖、食盐及适量汤熘制,鱼熟后放入盘中;再用旺火热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后,浇在鱼身上,即为糖醋熘鱼。其色泽枣红,软嫩鲜香,鱼肉嫩如豆腐,鱼体完整无损,风味甜中透酸,酸中微咸。

焙面同糖醋熘鱼初为两道菜,后二者合而为一。焙面当初是用刀切成"一窝丝"(细面条),后越切越细,50年代以后改用细如发丝的拉面(俗称"龙须面"),入油锅炸制而成。焙面酥脆蓬松,色泽金黄,易吸汁,入糖醋色汁后食用,味美可口。

糖醋熘鱼带焙面风味独特,妙在一个菜肴,两种食趣,有"先食龙肉、后食龙须"之美誉,为宴席上一道著名佳肴。

八. 河南省 开封市 龙亭区 开封菊花茶

开封菊花茶是河南省开封市的。开封是一座驰名中外的菊花名城,开发出了开封菊花红、开封菊花黄、开封菊花白3个系列8个产品。开封菊花系列茶不仅口感好,而且还具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保健功能,是药用和饮用佳品。

开封是一座驰名中外的菊花名城,种植菊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宋时期,开封菊花的品种、数量、栽培技艺独领1,宫廷和民间养菊、赏菊之风蔚为盛行,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菊艺专著——《菊谱》,记载菊花35个品种,数量空前。目前,出自开封的菊花已有1000多种,菊花花会也已成功举办过29届。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封不愧为“菊城”。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开封人在为菊花而骄傲的同时,心中也为此而有些许纠结。面对观赏、药用、食用、礼仪扦插等等菊花的多种功能,开封的菊花实用结构却较为单一,基本是观赏“一枝独大”,难以真正形成菊花产业。尽管我们也曾在菊花宴、菊花酒、菊花饮料上付出不少努力,但有的规模不够,有的则昙花一现,作为更深层次的菊文化,自然也出现了羁绊。一个有着4000多名菊花从业人员的菊花大市,陷入了难以成为菊花强市的尴尬。

2012年9月24日,开封市举行“开封菊花产业化成果展示——菊花系列茶”新闻发布会。会上展示了开封菊花红、开封菊花黄、开封菊花白3大系列茶,共8个品种。

开封市经过一年时间的攻关研制,开发出了开封菊花红、开封菊花黄、开封菊花白3个系列8个产品。开封菊花系列茶不仅口感好,而且还具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保健功能,是药用和饮用佳品。

金黄的花瓣在茶水中绽放,散发出淡淡菊香。在菊花节会进展到第30个年头之际,闻名天下的开封菊花第一次将它的产业链条延伸到花茶领域。

九.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开封大米

水稻种植在开封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史.食货志》中有京城种稻的记载,宋人陈景汗所著《群芳备祖》中

也有开封城厢种稻的记载,可见,至少在北宋时期,开封已有水稻种植。建国后,在市郊通过修建引黄水利工程

,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现已成为经济效益最高的粮食作物。

开封大米素以粒大、光滑、色泽透明、营养丰富驰名省内外。开封大米蒸干饭香甜可口,筋而不硬,软而不

粘,煮稀饭清香宜人,汁如溶胶,为产妇及婴幼儿的理想粥饭。近年来,开封大米已美名远扬,同汴梁西瓜齐名

,成为农业上的土特名产,亲朋好友及各地游客离别开封时,总要带些开封大米回去品尝

开封大米之所以独具特色,主要原因是开封周围的土地多次受黄河水灌溉。土质沙松(俗称蒙金地)肥沃,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还有肥沃的黄河水灌溉。另外,开封农民习惯于种植生长期较长的春种稻,而春种稻质地

和食用均优于夏种稻。

十.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炒红薯泥

凡吃过杞县红薯泥的人,无不啧啧称赞杞县人的独具匠心。名食红薯泥的主要原料就是我们常见的红薯,有些地方也叫“白薯”、“地瓜”、“番薯”。它的制作方法很讲究,需先把红薯煮熟,剥掉外皮,去其内丝,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兑入香油、红薯,不断搅拌,呈柿红泥状。装盘后,分层放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即成。此菜味道甘甜,爽口开胃,色泽鲜艳,营养丰富。

炒红薯泥是一道久负盛名的中州名菜,选用红薯,白糖,山楂,玫瑰,桂花,青红丝等原料。兑入香油烹饪而成。色泽晶莹,甜香可口,营养丰富。红薯泥是一种独树一帜、色味奇美的色菜。民国初年由杞县大同饭庄厨师蒋世奇创制。

食品用料

红薯,白糖,玫瑰汁,山楂丁,葵花籽,芝麻,香油,蜂蜜,花生,蜜枣丁,红糖水,花生油。

制作方法

1准备材料

2红薯去皮后上锅蒸熟,然后制成碎泥。

3芝麻、核桃仁、花生、葵花籽在锅里焙熟。

4红薯捣成泥,用纱布滤出丝。

5锅上火加花生油,油烧到5、6成热,放入打好的红薯泥,翻炒。

6加入红糖水,玫瑰汁,白糖,香油,芝麻,蜂蜜,花生,蜜枣丁。

7撒上山楂丁。

8可以吃了。

相关典故

说法一:以红薯为主料,成品形似泥状,始产于杞县而得名。其配料比例是:一斤熟红薯,五两白糖,二两半香油及少量的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等。制法先将红薯煮熟,剥皮去丝,以净白布包之轧压成泥,作为备用、然后把白糖拼命倒至炒锅内化成糖浆,兑入香油、泥红薯,加熟烹饪,搅拌均匀,至三者溶化为一体,呈现柿红色为止。盛至盘内,上面依次分层放上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即成。此菜,斑驳陆离,色泽鲜艳,甜爽可口,营养丰富。据食品卫生部门测定,每斤(500克)红薯泥含糖200克,蛋白质5克,脂肪45克,胡萝卜素30克,维生素C50毫克等多种营养物质。有健脾、补虚、益气之功能,对霍乱吐泻、水膨腹胀、夜盲等症也有良好疗效,经常食用,可使人长寿。因此,品尝者对它无不交口称赞。一位记者如英来杞品尝后,在《河南政治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上发表《已成陈迹之金杞》一文,盛赞杞县红薯泥为"特殊食品,颇为著名。如有异县友人初履斯土,则…..不可不尝之"。自此,杞县红薯泥声誉大振,慕名前来品尝者日众。大同饭庄亦因之生意兴隆,门庭若市。蒋氏乏嗣,传其艺与甥儿胡诗俊等人。

说法二: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到洋人府作客,洋人拿出冰激淋给林则徐吃。林则徐第一次吃冰激淋,见冰激淋直冒气,以为是热气,用嘴吹了吹,啃了一口才知道是冰气,被身旁的洋人嘲笑开了。林则徐对此激愤在胸,回府后暗下决心,一定要找机会教训一下洋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皇上让他接待洋人,他让厨师做了一道炒红薯泥,洋人见桌上盘中红薯泥不冒热气,拿起勺子捞起就吃。可是刚出锅的红薯泥因表层附油,虽然不冒热气,里边着实烫得很,把洋人烫得哇哇直叫。因此炒红薯泥作为一道爱国菜的美名也由此得来,流传至今。千万记住了,吃炒红薯泥出锅后一定要先放一会儿,别把嘴给烫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