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四川广元特产烟是什么 四川广元最出名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四川广元特产烟是什么 四川广元最出名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10-14 02:35:53

一. 四川省 广元 利州区 广元凉面

广元凉面是四川省广元地区传统特色面食,在四川凉面中,最好吃最有名的要数广元凉面,这种凉面耐嚼、爽口,清凉宜人,川味十足。广元凉面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演变和发展,已经成为深受大众青睐的民间小吃,其色泽之诱人的、香气之热烈、口感之优美,堪称三绝!广元凉面的畅行仰仗于她的地道之味。它既饱口福又很养人,它畅行的原因来源于它原汁原味的本土特色,用广元之水、广元之稻谷、广元之烈火,三者合力而作,经过精心简约的手工制造,成就了普通膳食的绝美之香。久而久之,厨师们便全心全意地打造出了无可复制的民间品牌!它得天独厚、卓尔不群;她薪火相传、经久不衰!它浓烈的地方特质烙着土壤里泥土的芳香,让它倍受追捧,永久传承……时代兴替,斗转星移。广元凉面的流行很深,这种米制的小食品,已经演化为一种时尚而简约的大众小吃!广元凉面“广元制造”的含金量在于,它源起于热锅起面、现做现吃、凉面热吃而得名,是广元人早餐里最好的食物之一。深厚的饮食思想和吃客的广泛众多,在彰显原产地品质和大众化品牌的同时,广元凉面的个性也得到张扬。

二. 四川省 广元市 剑阁县 火烧馍

火烧馍

火烧馍是剑门人的特有面食。因它耐防霉变,即使夏天炎热,也可存放七、八天或十天以上,不发霉,不变味。用途主二:一是,剑门过去有名的职业“背二哥”,凡出外背脚,要带的盘缠干粮,就是火烧馍;其二是男女婚嫁,女方结婚行礼回门三天满,正式到婆家,女方家避烧火烧馍作“和气馍”。这“和气馍”,亲朋邻居都要尝食,故此也要有一定时间搁放。

火烧馍的做法,用最好白面粉,加少许菜油和水,使劲在面板上搓揉。由于用水量少,硬搓成团,使其成团,使其勉强结合,外表光滑,做成碗口大,2寸左右厚的圆型规模,然后放在锅里,用微火炕,使其表凝固,再用柴火灰(也叫炭焦灰)壅闭。

柴火灰的温度要达到馍不焦灼,但一定要使馍里外熟透。烧一次火烧馍要花费一夜时间,其间至少要换三至四次柴火灰。检验“火烧馍”烧熟与否,用手在馍的平面上拍击,馍产生“卜、卜”的鸣响,就算熟透了。火烧馍的味道甘香,口啃时落面渣。一般为了方便食用可将一个馍分切为四。

做火烧馍的人,不是每个家庭主妇都能做。多在有产业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人户或者丈夫常年在外的家庭妇女,必得学会这门手艺,才可支付门面应酬家事。

三. 四川省 广元 苍溪县 苍溪白及

苍溪白及是苍溪县是特色中药材,苍溪县地理环境独特,植被生长茂盛,非常适宜苍溪白及生长发育,苍溪白及质量上乘,鲜品不易折断,横切面呈半透明角质状,根茎肥厚,色白明亮,个大坚实,药用价值极高。苍溪白及是四川省是重点发展的中药材品种之一,也是苍溪县政府重点扶持和支助的中药材产业。近年来,苍溪借力脱贫攻坚、返乡创业等重要契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坚持中药材科学规划,明确最佳适生区域、种植模式、种植规模,积极建立基地乡镇和村组,在保持中药材种植传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苍溪白及名贵中药材种植园、苍溪白及中药材育苗基地。目前,苍溪全县苍溪白及种植中药材面积近万亩,惠及农户近千户,经济效益显著。

四. 四川省 广元 青川县 青川羊肚菌

青川羊肚菌栽植历史悠久,据《青川县志》记载:青川先民从老林中发现熬过樟木油后堆放的木片下长出了大量的羊肚菌,从中受到启发,开始人工种植羊肚菌,但未形成规模。解放后,县食用菌科研人员和个别菇农通过反复研究、试验、改良,结合历史经验,通过摸拟野生羊肚菌的生长环境,在林下用木片作原料试验种,成功培育出“青川羊肚菌”这一优良品种,并完全掌握“青川羊肚菌”生长发育习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探索总结出一套人工仿生栽培的新技术,在生产上得到了运用和验证,1992年全县开始大面积大田种植,大获成功。历年来在县委、县林业局、县科协大力支持下,多次举办“青川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培训会,按照“政府引导、农户主体、适度规模、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将青川打造成全国羊肚菌人工栽培示范县。“青川羊肚菌”是食药兼用菌类,产业优势明显,截至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产量2000吨(鲜品),实现产值2.8亿元,利润1.8亿元,经济效益显著,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五. 四川省 广元市 利州区 广元白花石刻

白花石刻是中国四大石刻之一,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的传统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从隋、唐开始,石刻艺人们就利用当地一种细密柔润、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和淡绿色石层),因材施艺,雕刻成各种石屏、砚台、笔筒、花钵、花瓶、烟缸、果盒等日用器皿,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广元县志》记述了白花石刻的历史状况,县志中介绍道,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县北太平乡一带白花石,刻制石砚出售。光绪末年,巴中魏喜先、魏礼先来广随叔学艺,后在县城北街开设“老铁笔斋”,因料设计,雕刻成带有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的石屏、砚台、笔筒、花钵、鱼缸、石瓶等工艺品。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1长、书法家于佑任路过广元,见魏氏所刻“苏武牧羊”砚台,十分称赞。新中国成立后,石刻社艺人在广元办石刻社,继承发展石刻术,生产高雕镂空的“飞龙”石砚、“梅花”笔筒、玲珑剔透的“松鹤”花瓶、“荷花”鱼钵、以民间传说、山水景色为题材的“嫦娥奔月”“剑门雄关”石屏。产品曾参加历届省和全国工美术展览。1956年全国工艺美术代表会上,1委员长曾亲切接见魏礼先等艺人并合留念。1978年起,部分精品被选送到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国、圭亚那展出。1979年石刻老艺人张礼荣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设计制作人员代表会,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广元白花石刻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雕刻难度大,出品周期长,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价值,而成为海内外众多藏家竞相追逐的珍贵藏品。并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六. 四川省 广元市 剑阁县 剑门贡茶

剑门绿茶,历史有名,《蜀中名胜记》有载:“有梁山寺,产茶,亦为蜀中奇品”。其实,早在唐代,剑门的绿茶已成贡品,宋代诗人陆放翁“细雨骑驴入剑门”时,曾在把盏品茗之后即兴盛赞剑门玉绿,就是当年的中国工农红军攻克剑门关后,几位指挥战斗的将军们也称“雄关有茶香中华”。

剑门山海拔千余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适宜茶叶生长。建国以来,剑门山区拥有茶叶基地十余个,面积万余亩,尤以位于剑门关七十二峰之巅仙峰观的剑门关茶场盛名。剑门关茶远销全国各地,其中“剑门玉绿”获中国西部农博会名优产品称号,“剑门翠云玉芽”荣获第五届“中杯茶”一等奖。从而,剑门绿茶盛名远播,信受茗君们的格外青睐。

七. 四川省 广元市 剑阁县 剑门手杖

剑阁手杖,简称剑杖。剑阁手杖加工工艺独特,制作精巧,取材于剑门山区多年生灌木、荆棘、藤条加工而成,既是一种扶倚助行的旅游实用品,又是一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相结合的工艺品。品种繁多,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杖。经断村、燎炙矫形、去皮整修,上明漆抛光而成,多属藤条杖;其余杂木形状有特色并易矫形者也可仿制自然杖,节理天成,吉朴典雅。二是雕刻杖。取材时即从根部砍伐或连根掘起,经矫形燎制毛坯,根叉部位做杖柄,因材施艺,

剑阁手杖简称剑杖,古称孔明杖。剑阁手杖以剑门山区灌丛中的硬杂木和藤条为原材料,经民间手杖艺人根据藤条、杂木的自然造型加工而成,因为剑阁手杖材料质地细腻、坚韧、斑纹别致、造型自然奇特、极具地方特色,在民国年间已成为名品,有“剑阁的拐棍(杖),保宁(阆中)的醋”之说。解放后,手杖生产已成规模。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八. 四川省 广元 利州区 利州大葱

利州大葱是利州区特色农产品,有多年种植历史。利州区生地理气候环境优良,所产大葱植株高大,一群体长势好,整齐度高、抗病、抗寒、抗倒状,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高产地块亩产10000公斤左右。利州大葱经过多年发展,先后培育了10余种优良品种,生产中实行全过程无污染控制,严格按标准化组织运作,所产利州大葱单株较重,葱叶翠绿艳丽,葱白洁白而长,葱白部分最长可达到70cm,大葱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用途广泛。目前全区已种植利州大葱2万余亩,年产大葱10万吨,产值超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并带动了大葱营销、运输、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相关行业收入近5000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九. 四川省 广元市 朝天区 麻辣田螺

主料:

福寿螺。

调料:

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田螺还有镇静神经的作用,感到精神紧张时,田螺是理想的食品。

制作过程:

(1)首先,麻辣诱惑中心厨房收到田螺后要先挑出小田螺和死田螺,用清水洗两次再入池子中喂清水24小时,然后将田螺入滚水中汆去盖,去盖后的田螺还要再清洗3次,最后还要漂水5小时,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彻底去除田螺的土腥味,保证田螺的品质。

(2)漂洗过的田螺先要放到锅中煮熟,而后装入贮藏箱后用保鲜膜密封,采用低温保鲜的方法在-1~4度冻结点以上的环境中贮藏,从而既可保证在生产和贮运过程中不会被污染,又可保持田螺肉质新鲜,口感脆嫩。

(3)煮熟的田螺运到各店后即可进行烹饪,先在锅中加入豆瓣酱、花椒、辣椒、糖、醋等调料炒出香味,再放入田螺煸炒,最后用小火闷煮,使其入味,从而将其麻辣鲜香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十. 四川省 广元 利州区 利州贡米

利州贡米

据考证,早在周代古巴子国时期,利州区就已经种植水稻,并且大米已成为利州先民的主要食物之一。此后,本地的稻谷品种经过了漫长的自然繁育和无数的挑选,终于有一个品质特优,产量较高,抗性较好的长粒,籼型、常规稻谷品种被选定,并在利州区的中低山区得到大面积种植。清代末年,这种稻谷已经成为该地种植的主要稻谷品种。“利州贡米”就是以这种稻谷加工而成,米粒细长、整齐饱满、晶莹润泽、饭粒爽口、柔韧软滑、米色及粥色微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是全国第二大苏区。以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红四方面军将士在这里坚持了长达三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红军经过反国民党军队的“三八”、“六路”围攻后,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由入川时的1.5万人发展到10余万人,在长期的浴血奋战中,“利州贡米”就成了当时数万红军将士赖以生存的主要给养之一。

解放后,生产“利州贡米”的稻谷一直在利州区适宜的中低山区大面积种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起,由于大力引种高产型杂交稻,该稻的种植规模一度减少,面积缩小到仅集中在大石、宝轮片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安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市场新宠,“利州贡米”这一历史厚重,特色明显的地方传统产品重新获得了市场商机。利州区紧紧抓住了这一市场机遇,把“利州贡米”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突破口,按照“公司+基地+技术+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利州贡米”原料这一独特品种和利州区得天独厚的优质稻种植自然资源,以利州区蜀粮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利州贡米”的品牌优势为牵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发展的积级性,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

经过不懈努力,“利州贡米”的原料基地已经发展到8个乡镇,面积3500亩,稻谷产量达2.6万吨,农业产值达5680万元。2004年基地农户仅靠龙头企业的优惠价格,就增加收入350万元,每亩平均增收450元。

为保证“利州贡米”的质量和特色,利州区委,区政府还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技术指导、基地建设、加工生产、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实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是种植与经营实现了规模化;二是生产实现了标准化。产品从稻谷生产到成品出库的全过程都按“绿色食品”标准制定了《水稻种植技术规程》和《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三是市场拓展成效显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