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德阳的特产和名人 德阳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德阳的特产和名人 德阳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2-08-25 20:19:16

一. 四川省 德阳市 罗江区 油酥蛋卷

原料:鲜猪腿肉500克,春卷皮500克,芽菜250克,熟菜油1千克(实耗250克),味精5克,葱花150克,鸡蛋150克。制法:1.猪肉洗净切成小颗粒,油锅内炸酥。加入剁细的芽菜,葱花,味精,拌成馅。2.用春卷皮包馅,卷裹成筒状,放入七成热的油锅内,将其炸至八成熟后捞出。鸡蛋打散,充分搅拌起泡,蛋卷粘上蛋液,再入油锅内炸制成熟。特点:外泡皮酥内嫩,乡情浓郁。

二. 四川省 德阳 中江县 中江八宝油糕

中江八宝油糕,是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著名小吃,此品具有200多年的历史,系由8种主要原辅材料精制而成。外观呈梅花状,表面油润光滑,食之具有油而不腻、外酥内细软、芳香绵糯的特点,且富有多种维生素,为糕点中之珍品。

中江八宝油糕是以精面粉、精油、蜂蜜为主要原料,掺入花生、蜜瓜泥、核桃仁、鸡蛋、鲜玫瑰泥、蜜樱桃、芝麻、白糖等,用手工制作的糕点佳品。因工艺特殊,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营养丰富,外酥内软,香甜可口,品质优良曾先后四次被省、地、市、县评为优质糖果,被誉中江食品中独具特色的传统营养食品。八宝油糕的特点是油而不腻,酥而不涩,甜度适中,香味适宜,富营养,易消化,是很好的营养滋补佳品。80

中江八宝油糕的原料配方:80

鸡蛋9公斤,川白糖13.5公斤,蜂蜜3公斤,花生油8.5公斤,面粉6公斤,蜜瓜片2公斤,桃仁2公斤,蜜樱桃1公斤,鲜玫瑰泥1公斤。80

中江八宝油糕的制作方法:80

1、拌料:将鸡蛋打入钵内,用手将蛋黄挤烂后,再将川白糖、花生油、面粉、蜂蜜、鲜玫瑰泥投入钵内拌合均匀。80

2、装料:用专用梅花形铜皮糕盒。装料时,将盒洗净、烘干,排入专用平锅之中,并擦抹少量植物油。再将钵内拌好的坯料用调羹舀入盒内,其分量为糕盒体积的1/2。然后将混合的碎桃仁、蜜瓜片少许撒于其上,中间要放一颗蜜樱桃。80

3、烘制:用拗炉烘烤时,底火应略大于盖火。烘至糕体膨胀,糕面呈谷黄色时起锅。冷却后进行包装。80

中江八宝油糕的成品特征:80

色泽:呈褐黄色,表面油润光滑。组织:外酥内细软,绵糯,无杂质。口味:纯甜,清香,突出鸡蛋和多种果料的滋味。80

三. 四川省 德阳市 什邡 什邡晒烟

晒烟

什邡晒烟,在清嘉庆《什邡县志》已有“淡芭菰”(即晒烟)的记载。

清末民初,种烟已遍面坝区十六个乡。民国十八年《重修什邡县志》记有:“农民种五谷杂粮外,多种烟,叶烟为邑物产大宗”。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是什邡晒烟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据民国二十六年档案记载:“民国二十三年产烟二千三百四十四万斤,民国二十四年产烟二千三百七十六万斤。民国二十五年产烟二千四百万斤。三年平均种植面积十二万亩。所产烟中,毛烟占百分之七十,柳烟等合占百分之三十”。

当时,县内经营制造卷烟的工厂和作坊大小达六十九家,据民国二十八年统计,有大烟栈一十七家,小烟栈百家,每年吞吐量达三十万担。

一九四九年全县种烟面积七万一千九百五十一亩,总产量一千零六十八万斤,单产一百四十九万斤。一九八三年晒烟种植八万八千八百二十七亩,亩产三百零三斤,总产量达二千六百九十一万斤。亩产和总产量比一九四九年提高一倍和一点五倍。

四. 四川省 德阳市 罗江区 罗江青椒

罗江青椒是由道家传人朱业和先生博采传统青椒制作工艺,多年研制技术配方,选用上等青椒、姜、中药材、调味品、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罗江青椒食脆清香、色泽亮丽、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逐寒、逐燥、逐湿、杀虫、提高人体免疫等功能,使佐餐美食、居家旅游、馈赠的佳品。

罗江青椒自投放市场以来,以其独特的风味、良好的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被誉为“天府一绝”。

五. 四川省 德阳市 绵竹 绵竹猕猴桃

绵竹猕猴桃

--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猕猴桃是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水果,号称“水果之王”

六. 四川省 德阳市 广汉 全蛋金丝面

全蛋金丝面,已有50多年历史。用上面、鸡蛋和微量苏打搅匀,手工擀薄切细而成。色泽金黄,下锅即熟,不留筋,不浑汤。以原汤冲调料,放绍子,盛芝麻油,其味甚鲜。( 广汉)

七. 四川省 德阳 绵竹 鹿头牌”香菇酱油

黄许酿造厂生产的“鹿头牌”香菇酱油。 该产品继承 传统生产工艺利用现代技术辅以香菇、蘑菇浸出原汁精工配制而成。 其风味别具一格,酱香浓郁,色泽棕红鲜亮,味美醇厚, 富含人体 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年产量在800吨左右。产品远销辽宁、 黑龙江、西藏等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该产品一九八五年 获四川省供销社同行业评比第一名; 1992年被评为德阳市“消 费者喜爱商品”;同年荣获首届巴蜀食品节优秀产品称号:1992 年 获四川省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 德阳)

八. 四川省 德阳市 中江县 中江白芍

中江白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江白芍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四川省中江县瓦店乡、富兴镇、集凤镇、古店乡、石泉乡、合兴乡、南华镇、辑庆镇、兴隆镇、南山镇、清河乡、悦来镇、玉兴镇、永安镇、回龙镇、冯店镇、广福镇、万福镇十八个乡(镇)

特定品质

白芍为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根(多为栽培品)供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载,白芍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是我国中医传统常用要药。研究表明,根以含芍药甙(Paeoniflorin)为主要的有效活性成份(3.3~5.7%),还含有少量羟基芍药甙(Oxypaeoniflorin)、苯甲酰芍药甙(Benzoylpaeoniflorin)、芍药内酯甙、芍药新甙等等,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心肌SG的摄取和心营养性血流量,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及降低血压、引起睡眠、反射消失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因血虚肝旺引起的头痛、头晕、胸肋疼痛、耳鸣、烦躁、泻痢腹痛、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血汗盗汗及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的治疗。近年来,对白芍与人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白芍与人参均有抗应激、抗疲劳、镇静,增进学习和记忆能力,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抗辐射,抗肝毒性,抗炎等作用;而白芍却在镇静,治疗乙肝、改善睡眠等方面优于人参。

文化典故

中江白芍栽培历史悠久。四川中江县自然气侯和土壤生态条件优越,有利于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栽植历史悠久、发展快、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一直是中江县出口创汇的道地药材。中江白芍栽培,源于清乾隆时期,始载于公元1812年《中江县志》(嘉庆版)。清宣统二年,县内输出药材岁收白银25504两,1912年,岁产干芍100余吨,1926年种植白芍1000亩,总产近200吨,远销国外,1933年,种1133亩,总产400余吨,亩产250kg,外销150余吨,1949年,种247亩,总产52.75吨,亩产214kg。1956年夏,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植物专家三人到中江辑庆二村考察白芍生产,1959年原石垭公社建立白芍生产队,又称“白芍农场”,1977年种1472亩,总产804.8吨,亩产547kg,为解放后亩产最高年,1985年减为530亩,总产150吨,亩产283kg。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专家和客商又多次来中江考察并签订贸易协议,中江白芍85%出口日本,从此,中江白芍优质商品饮誉东南亚,并成为中江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类型。中江药农世代种芍,经验丰富,四川省计委、医药局、经贸委以(1986)第54号文件批准中江为白芍出口基地。常年种植面积3000亩左右,1999年达到5000余亩,总产量达1500吨以上,2007年达11210余亩,总产近3000吨。

九. 四川省 德阳 旌阳区 四川天府花生

四川德阳、宜宾等县出产一种果仁大,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含量比其他花生都高的鹰嘴花生,历来受群众欢迎。六十年代外贸部门精工焙制出酥香可口椒盐花生出口。由于它外壳洁白,似同新鲜花生,果仁入口,焦香酥脆,密封包装后,久贮而不反油,不腻味,因而大受欢迎。1968年定名为“天府花生”。

十. 四川省 德阳 绵竹 绵竹剑南春

剑南春是四川绵竹县的传统名酒,系以高梁、大米、糯米、玉米、小麦为原料酿成,无色透明,芳香浓郁,醇厚回甜,清冽净爽,余味悠长,有独特的曲酒之香,酒度为60、52、38三种,为全国名酒之一,绵竹县,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相传早在唐代,绵竹出产的“剑南烧春”便被列为皇族贡品,有“剑南贡酒”之名。

剑南春的前身为绵竹大曲酒,创于1662年的清康熙初年,陕西三原县人朱煜,因见绵竹水好,便移居至此,办起了最早的曲酒作坊名“朱天益酢坊”。据《绵竹县志》记载,当时的绵竹大曲达到了“味醇香,色味白,状若清露”的美妙境地。曾畅销于四川及上海、南京等地,深受欢迎。在1922年和1928年中,先后获四川省劝业会一等奖和国货展览会章、奖状。建国后,在第三、四、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连续3次蝉最新全国名酒称号,并荣获国家质量金奖,成为酒坛的一朵芬芳吐艳的新花。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