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猪肚丸是哪里的特产 潮汕正宗猪肚丸配方40年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猪肚丸是哪里的特产 潮汕正宗猪肚丸配方40年更新时间:2022-06-25 07:26:15

一. 广东省 河源 龙川 乳鸽瓤猪肚

【风味特点】

1、“乳鸽瓤猪肚”是客家地区龙川县的传统名菜,当地称之为“将军啄石”。鸽子瓤在猪肚内,但它的头却从一个小孔里探出外边,烹熟后与猪肚浑然一体,恰如石器时代的一个石啄。造型自然古朴,乳鸽细嫩,猪肚脆香,别有情趣。

2、鸽肉咸平元毒,补精调气,《嘉佑本草》曰:“人久患疥。食之立愈”。洽消渴饮多,腰腿酸软及恶疮疥癣、风疮白癜皆有效。

【主料辅料】

猪肚1个1000克、白果10克、乳鸽1只、胡椒10粒、水发冬菇15克、精盐10克、苡米25克、味精25克、札子20粒、二汤1000克、江珧柱10克、花生油25克。

【烹制方法】

1、将白果去壳;胡椒粒用火炭炙香碾碎:乳鸽洗净,于背脊开刀,去掉内脏。

2、将猪肚洗净,放入沸水锅里略永,刮净白衣膜,开一小孔于肚壁,放白果仁、胡椒、札子、江珧柱、苡米、水发冬菇、精盐、乳鸽于猪肚内,露鸽头于小孔外。用水草扎牢肚口。中国名某药膳风味3将瓤好的猪肚放入汤盆内,加入二汤、花生油,入蒸笼蒸约3小时至软烂,取出。食时调味精于汤内。

【工艺关键】

1、猪肚加盐、醋少许,轻轻搓揉,再用清水冲洗,则成品香而不膻。

2、猪肚耐烹,旺火气足,蒸3小时以上,才软烂可口。

二.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三.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武陵源 葛根茶土家(族)人的甘露

    采用湖南省西部--张家界高山区的野生葛根加工。    葛根茶是一种纯天然、无任何污染、未加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饮品,富含钙、铁、铜、锌、硒、磷元素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十八种氨基酸。    葛根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无污染的高寒群山之中,可生食,也可入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对其功效有详细记载。中医认为葛根味甘辛,性平无毒,食之可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同时因它含有大量的黄酮素化合物,故能降压退火、抗病解毒、防癌抗癌。    长期饮用,有补元气、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显著疗效,还有养血安神、滋阴壮阳、健脾益胃、活血通脉、降压减肥、养颜美容之功效。    饮用方法:取葛根茶0.8克左右放入杯中,然后用95度左右的开水加上盖浸泡1--2分钟,即可食用,也可直接食用。( 张家界)

四.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五.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六. 黑龙江省 伊春 嘉荫县 清蒸猪肚

材料:猪肚300克、姜5克、大葱10克。

做法: 将猪肚用淀粉、粗盐揉搓数次,冲洗干净,并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捞出再用清水洗净,切成小片;红头葱四条,只取葱白,洗净切段,姜拍碎; 烧热油锅,将葱,姜爆香,加猪肚同炒爆片刻,下盐少许,调匀,即取出放入炖盅内,注入冷开水约一杯,盖上盅盖用慢火炖约两小时,端出调味即可供用。

七. 广东省 韶关 曲江区 龙归冷水猪肚

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农民自养生猪实行“购六留四”政策,农户绝对不准私宰生猪。有一农户刚好碰见“食品站”工作队巡查,为毁证据,将宰好的猪肉,猪肚全部抛屋后水井浸藏住。第二天,工作队离去,才将其捞起,取猪肚食之爽脆无比,发现经冷水浸泡过的猪肚更为爽脆,此制法沿至现在便成了“龙归冷水猪肚”的美称,而引来许多“为食猫”一见钟情。

 这道菜采用猛火煮、冷水浸(而且是用当地冰凉的井水浸)的方法,将猪肚煮得很透,加上好的佐料,烧成后香郁肉甜,风味独特。这道菜的具体烹制方法是保秘的,所以只有去龙归才有吃到最正宗的。

冷水肚的制作诀窍

“冷水肚”它是用新鲜猪肚经碱泡、水煮、冷水浸泡等工序制成的。成菜色泽洁白,猪肚涨大肥厚,味道鲜美,深受广大食客喜爱。“冷水肚”的制法看似简单,但真正要做好这道菜却并不是那么容易。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谈谈“冷水肚”制作的一些诀窍,供大家参考。

一、选料:应选用色白、肥厚、无异味的新鲜猪肚。因为用这种猪肚制作出来的“冷水肚”,才能够达到色白、肥厚、味美的要求。

二、初加工:先将猪肚洗净,撕去猪肚上附着的油脂,再将猪肚翻转,入沸水锅中略烫后捞出,接着用刀刮净猪肚上的白膜,纳盆,掺入清水,加入小苏打,浸泡约2小时,再放入沸水锅中焯一水,然后捞出来刮洗干净,用清水冲漂约3小时,直至退净碱味。

注意:

1、猪肚入沸水锅中焯水时,略烫即须起锅,切忌将猪肚烫熟,否则难以除尽猪肚上的杂质和异味,从而影响到成菜口感。

2、浸泡猪肚时,小苏打的用量以猪肚重量的2%为宜即1000克猪肚,20克小苏打,加水量以淹过猪肚为度。

3、水煮

将经过初加工的猪肚放入清水锅中,加入生姜、大葱、芹菜均拍破和料酒,盖上锅盖,用大火煮约1小时即可。

煮猪肚时只能用大火,而不能用小火,这样才能使猪肚膨胀增大。

猪肚要煮至熟透且质地软嫩为佳,不可煮得太,否则将导致成菜失败。检验方法是,用手掐猪肚富有弹性,竹筷能插入猪肚时,即证明火候恰到好处。

4、冷水泡

将煮好的猪肚捞出,用冷开水过凉后,再放入冷开水中浸泡5~6小时,直至猪肚色白涨大。

冷水泡是制作“冷水肚”的重要工序,千万不可忽视。

冷水泡的时间一定要够,只有使猪肚的吸水达到饱和程度,才能使成菜丰厚饱满,色泽更白,口感更好。

5、刀工处理及调味

将冷水泡好的猪肚捞出,控干水分,用刀片成厚片并整齐地装入盘中,再将酸辣汁或砂姜油汁淋在猪肚上,最后撒上熟芝麻,即成。

酸辣汁:将胡椒粉、姜汁、大红浙醋、美极鲜酱油、鱼露、味精、红油、蒜油、香油等放在一起,调匀即成。

砂姜油汁:将砂姜粉、蚝油、姜汁、味精、鸡精、香油、熟花生油放在一起,调匀即成。

八.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九.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虫类美食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十.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