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鄂尔多斯有什么特产可以带回来的 鄂尔多斯特产哪里买最正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鄂尔多斯有什么特产可以带回来的 鄂尔多斯特产哪里买最正宗更新时间:2022-05-23 21:42:19

一. 内蒙古 鄂尔多斯 乌审旗 鄂尔多斯细毛羊

鄂尔多斯细毛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鄂尔多斯细毛羊

鄂尔多斯细毛羊新品种采用复杂的杂交方式育成。父系主要是新疆细毛羊、波尔华斯羊及美利奴,母系为当地蒙古羊及各类0羊。通过杂交亲本的选择和利用,在进行横交试验的基础上逐步自繁自育,系统选育,同时加强改进科学饲养管理条件和疾病防治等育种技术措施,达到了该品种的育种指标。其特点是:羊毛细、纤维长、弯曲大,净毛率高,羊毛综合品质基本达到了同类“澳毛”的水平。与国内同类产品比较,居领先地位。

地域范围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08°17′-109°41′,北纬37°38′-39°23′之间,东邻伊金霍洛旗,北部和杭锦旗接壤,西部和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相连,南与陕西省榆林、横山、靖边、神木县毗邻,是鄂尔多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拔高度在1178-1430米之间。乌审旗是鄂尔多斯细毛羊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全旗六个苏木镇(嘎鲁图镇、乌审召镇、图克镇、乌兰陶勒盖镇、无定河镇、苏力德苏木),总生产面积11645平方公里。年存栏130万头,年出栏40万头。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乌审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向黄土高原过渡的洼地中,为毛乌素沙漠腹地,地形以沙漠和草滩为主。土壤类型主要为风沙土和草甸栗钙土,土质较好,有适合牧草生长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

(2)水文情况:黄河二级支流无定河流经乌审旗全境,流域面积达206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5万立方米。水库库容达9350立方米,其它季节性河

流有纳林河、海流图河、白河等,总经流量达18327万立方米,境内有70多个湖泊,较大的有16个,农田草牧场主要利用地下水资源灌溉。

(3)气候情况:乌审旗位于北温带南部季风区的边缘,属温带极端大陆性气候,受蒙古高压影响极大,西北冷空气控制时间较长,降水少,干旱多

风且蒸发强,日照充足,无霜期短,无霜期平均为140-150天,年平均气温为7.1℃,年平均降水量为355.1毫米。

(4)人文历史情况:乌审旗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革命运动-“独贵龙”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乌审旗鄂尔多斯细毛羊正是在当地源渊流长的蒙古羊的基础上培育而成的,已经具有50多年历史。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乌审旗具有独特的气候、地形、地貌、饲草料资源等自然条件,适宜饲喂具有耐寒、耐粗放、宜牧的品种。鄂尔多斯细毛羊具有适应环境强、抗逆性能良好、耐粗放饲养管理、耐干旱、抓膘复壮快等特点,对于乌审旗荒漠化、半荒漠化草场放养具有很大的适应性。鄂尔多斯细毛羊为毛、肉、皮兼用型品种,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本身具有的性能,生产过程中,在强制执行国家免疫政策的同时,适时进行常规疫苗注射,实行早春驱虫和夏秋药浴外,不再使用其他任何抗菌剂、添加剂。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鄂尔多斯细毛羊品种的选择首先是要提高产毛量和羊毛品质,羊毛品质主要是细度和净毛率。其次是繁质能力与动物抗逆性健康和产肉有关的体重性状。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品种形成特点,鄂尔多斯细毛羊品种培育主要以当地蒙古羊为母本,以苏联美利奴羊、新疆细毛羊、波尔华斯羊为父本,导入澳美羊血液培育而成的品种,培育出的细毛羊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密度大、腹毛着生良好,呈毛丛结构。

(3)生产管理:

⑴羊舍需在背风向阳、地势干燥、环境无污染,并且不能影响周围环境,水源方便处修建。

⑵饲养鄂尔多斯细毛羊,要定期防疫、药浴驱虫,每年对种羊进行检疫。

⑶种公羊舍、产羔房、羔羊培育房要定期消毒,清除疾病传染源。

⑷根据羊群大小,设足够的圈舍和活动饲槽或饲草架,以防羊群拥挤和采食不均。产羔母羊活动范围1.4m2-2.0m2,对高产母羊在原活动范围的基础上可提高10%-20%,运动场每只羊4.0m2-6.0m2。

⑸合理分群,根据年龄、性别及哺乳期单羔、双羔羊及强弱情况分群。

⑹制定饲料、饲草计划,确保常年有足够饲料饲草。

⑺多种饲料合理搭配,各种不同生理阶段参照营养需要配合日粮。

⑻不同季节饲养方式如有变化,日粮类型需逐渐更换或对其中组成成分逐步进行增减。

⑼根据放牧条件进行补饲或舍饲,饲喂要少喂勤添,先粗后精。

⑽饲料加工调制,粗料切碎或粉碎,粗、精料要合理搭配。

⑾饲养方式,春末、夏季、初秋放牧加适量补饲;晚秋、冬、春舍饲圈养并提供活动场地,使羊得到适量活动。不同类型的羊,依营养标准,供给不同的配合日粮。

⑿细毛羊饲养地应有清洁的水源,保证补饲或舍饲羊的充足饮水。

(4)产品收获、屠宰及产后处理的规定:鄂尔多斯细毛羊的主要产品是羊毛、羊肉和皮张。羊毛的收集普遍采用活羊剪毛,在春季天气大暖时,用剪刀从羊身上剪下来,即成原毛,带有杂质。羊毛的包装实行分级打包,便于运输、储存,且保证品质不受影响,包装袋使用通风、透气和防潮的材料。羊毛的储存必须在干燥通风的库房内储存,不得污染,堆放的地方要放置适量的防虫剂。羊毛的运输工具必须具备洁净、防腐、防包装破裂损伤。羊的屠宰要剥皮、去头蹄及内脏(包括肾脏),去羊油、大血管、肾上腺、病变淋巴结,并将肉修割整齐、冲洗干净,做到无病变组织、雪伤斑、无残留小片皮、无浮毛、无粪污、无凝血块。对检验合格的羊肉进行分割、分级包装,用薄膜包装好的产品进行纸箱打包,将装箱产品降温到5℃以下,进行冷却。包装后的肉制品置于-35℃下速冻,然后转入-18℃冷库贮存。

(5)生产记录:鄂尔多斯细毛羊在育种、生产等各个环节中实行编号记录,是一项重要的生产环节。编号有利于识别细毛羊的血统遗传、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等。编号记录要详实,不仅有利于养殖户及时选优去劣,又可为育种科技工作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鄂尔多斯细毛羊羊毛细度均匀,有明显的正常弯曲,油汗适中,呈白色。

成年公羊毛长11厘米,产毛10.9公斤,成年母羊毛长9.36厘米,产毛5.75公斤,羊毛细度以66支为主,净毛率50.9%。

鄂尔多斯细毛羊羊肉具有香味浓郁、鲜嫩多汁、无膻味、肥而不腻、色泽鲜美、肉层厚实紧凑、口感好等特点。

鄂尔多斯细毛羊羊皮具有厚度好、弹性强、柔软性好等特点,是皮革制品的最佳原料。

鄂尔多斯细毛羊产品卫生、安全等指标均符合国家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屠宰厂符合GB/T17237规定,屠宰检验按NY/T467规定执行。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鄂尔多斯细毛羊产品包装标识均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羊毛的标志包括:产品名称、产地、颜色、等级、毛重、净重、色号、交货单位。羊肉的标志包括:产品名称、产地、生产日期、执行标准、卫生许可证号、保质期、等级。羊皮经当地皮毛加工厂家精深加工后,生产成羊剪绒系列制品,羊剪绒制品的标志包括:产品名称、产地、颜色、等级、生产日期、执行标准、卫生许可证号。

二. 内蒙古 鄂尔多斯 鄂托克旗 蒙式主食

蒙式主食

蒙古族食用的粮食主要有炒米、糜米、面粉、大米和荞面、软米。

炒米,牧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炒米由糜子经过炒熟后去壳、去糠而得的熟米粒,色黄而不焦,米粒坚而脆,晶莹明亮,泡在奶茶中色味均鲜美,营养丰富。炒米含水量低,耐储存,便于携带,适合游牧生活。

炒米拌团,是蒙古族风味小吃。炒米拌以酥油、红糖、红枣、奶果子,捏成米团。酥香爽口,是节日筵席的美味食品。

糜米的食用,主要是肉汤粥、酸奶粥、鲜奶粥和肉丁饭、焖饭等。

面粉的食用主要是面条、油炸饼、烙饼、水饺和油炸馅饼等。油炸饼中,“章则”(盘肠饼)独特风味,清脆可口。过春节和其他吉庆之日,家家户户都炸“章则”,四四方方交叉层累几十层,作为待客美味。

三. 美洲 巴西 圣多斯咖啡

圣多斯咖啡主产于巴西圣保罗。这种咖啡酸、甘、苦三味属中性,浓度适中,带适度酸味,口味高雅而特殊,是最好的调配用豆,被誉为咖啡之中坚,单品饮用风味亦佳。

圣多斯咖啡口感纯净柔滑,酸度高,绸度适中,带有轻微的坚果的味道。

圣多斯咖啡 - 来历

圣多斯咖啡“圣多斯”的名字来自于船运咖啡的港口,首都圣保罗四周山谷地区的咖啡是巴西最有代表性的咖啡。圣多斯属中性豆,风味之佳被誉为咖啡之冠,若调配其他咖啡更具独特风味,最适合有贵族气息、幽默感及极具人际关系的人饮用。品质上乘的巴西波旁圣多斯咖啡可以与蓝山咖啡相媲美,如果说蓝山是咖啡中的国王的话,那么巴西波旁圣多斯咖啡就是咖啡王国中的隐士。像所有的巴西咖啡一样,它们最适于鲜嫩的时候饮用,因为越老酸度越浓。

尽管巴西素有“咖啡王国”之称,但咖啡的故乡却不在巴西,而是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咖法省。“咖啡”一名就是由“咖法”地名演变而来的。咖啡传入巴西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1727年,巴西与北方邻国法属圭亚那发生边境纠纷。为防止事态扩大,巴西总督派军官弗朗西斯科·德·莫罗巴列塔率团前往法属圭亚那进行谈判,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间的争端。岂料,他的边境问题谈判未果,却意外地成为巴西的“咖啡之父”。

法属圭亚那于1722年引入咖啡,先在总督府后院试种,获得成功后又在附近的农庄小规模种植。总督视咖啡为“国宝”,生怕被邻国、特别是当时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占绝对优势的巴西掠走,所以,在咖啡园四周都有荷枪实弹的士兵昼夜巡逻。

莫罗巴列塔抵圭亚那后,咖啡园更是戒备森严,重兵把守,不让莫罗巴列塔一行靠近半步。然而,这位英俊潇洒的年轻军官深得总督夫人的好感,不但破例邀请莫罗巴列塔品尝咖啡,还亲自陪同他参观了咖啡园,并将一把成熟的咖啡豆和5棵咖啡苗赠给莫罗巴列塔。莫罗巴列塔得到这些种子之后立即离开了圭亚那,将这些“国宝”护送到巴西。从此咖啡在巴西安家落户。那些种子就是现在39亿多株巴西咖啡树的祖先。在早期的巴西历史上,咖啡的起步非常缓慢。莫罗巴列塔先生再次回到巴西之后,咖啡文化即在处于亚马孙河河口的帕拉州起步了。大约1773年,咖啡由北方传入地处东南沿海的巴西传统农业区: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由于这里气候很适合种植咖啡,加上土地肥沃、劳动力廉价等因素,巴西的咖啡生产得以迅速发展。19世纪初,巴西的咖啡种植已遍及全国,随后又形成持续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咖啡繁荣期”。

圣多斯咖啡 - 品味

圣多斯咖啡品味圣多斯咖啡,不只要喝,还要用闻。

酸度(Acidity)

咖啡入口后,轻留在舌尖的滋味。“酸”字看来剌眼,其实咖啡豆的果实原味和新鲜活力,就像葡萄酒一样,都蕴藏在它的酸味里。新鲜咖啡散发的酸性,带着果实的芳香,就像柠檬、葡萄、苹果等水果中所含的天然果酸,口味愉悦而清新,与另一个用来形容过期腐坏咖啡的字眼――sour,必须有所区别。圣多斯咖啡的酸味并不浓烈,口味中性,恰到好处。

质感(Body)

啜饮咖啡后,在舌背和口腔徘徊不去的味觉感受。质感醇厚的圣多斯咖啡,即使咖啡粉浓度不高,仍能带来强烈的味觉震荡。

香味(Aroma)

弥漫游走在空气中的圣多斯咖啡的醇香。从烘焙、研磨、到冲煮,咖啡豆在它漫长旅途中的每一站,都极尽力气释放芳香。因此,不妨善用嗅觉,随着圣多斯咖啡,一起体验这场芳香之旅。

风味(Flavor)

串连以上三者,拼贴成的咖啡印象。而圣多斯咖啡以其适中的浓度和酸度,高雅的口味,清爽调和的风味被众多咖啡爱好者所喜爱。

四. 内蒙古 鄂尔多斯 乌审旗 巴图湾甲鱼

巴图湾甲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巴图湾甲鱼”来自乌审旗巴图湾村,该村地处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其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造就了巴图湾鲤鱼、甲鱼天然的栖息环境。2009年以来,巴图湾鲤鱼和甲鱼连续7年被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食品,“巴图湾渔业”商标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知名商标和自治区著名商标、“名优特”农畜产品,目前年产值达到300万元,带动周边农牧民人均增收7600元。

内蒙古

内蒙古乌审旗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

乌审旗无定河镇巴图湾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8′38″~109°46′45″,北纬37°53′46″~37°58′34″

五. 内蒙古 鄂尔多斯 达拉特旗 蒙古帽子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兽皮制作帽子的。后来逐渐有了棉、麻、丝等制作材料。其材料主要来自周围的农业地区。虽然说头巾的产生早于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并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头巾的方法、样式与妇女有所区别,而且一般不戴颜色鲜艳的头巾。

蒙古帽子大体上有冬、夏两种类型。在12~13世纪,蒙古男士在帽顶插上海青鸟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设计成猛禽形状,这就是后来称其为栖鹰冠的帽子。栖鹰冠的由来与蒙古某些部落把海青鸟当作自己的祖先_——图腾有关。当时的蒙古成年男子戴尖顶或圆顶栖鹰冠,贵族或汗(部落首领)的栖鹰冠还要讲究质地,夏天用上等锦缎,冬天用狐、貂皮制作,并配以金、玉顶珠。贵妇人则戴宝革卡(宝革涂革或罟罟)帽。

在任何重要场合蒙古人都注意帽子及其戴法。迎接客人时不论男女也要戴好帽子出来见面。这有双层意思,一方面证明自己的体面,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没有帽子或来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现在陌生人面前。到了近、现代之后,蒙古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别,但是再穷的人家也要想尽办法置办好出嫁姑娘的头饰。这与蒙古人尊重帽子的习俗不无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风俗文化中有个别极端的例子。如拜见特别重要的人物或举行祭奠活动时,反而要摘下帽子。祭奠天地、向佛祖磕头、见德高望重的长辈时都是如此。在史书中明确记载,成吉思汗小时候,逃脱了三姓蔑儿乞惕的追杀,躲进不儿罕山之后,摘下帽子,揭开腰带,向这座圣山磕了九头,行了长跪礼。所以磕九头行长礼是蒙古人最虔诚的礼节。

六.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曹街子的萝卜

曹街子的萝卜

蒙城西南,距城四十五华里的曹街子,村子周围附近,约百亩地上,盛产萝卜,远近闻名,妇孺皆知。建国前,乡土教材亦有记载:“曹街子萝卜,坛城的白菜……”。故此,曹街子萝卜,远销南京、蚌埠、淮南、界首;近销蒙城、涡阳、利辛、凤台等地。凡往来经过曹街子的客商行人,总是要买些带回去,有的人还专程来此地购买。

曹街子萝卜,明清时期,就很驰名。它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味道好,颜色正,内瓤白嫩清脆,甜辣适口,而且还富有医药价值,如伤风感冒,咳嗽气闷,吃后感到舒服,似乎病情减轻,所以,萝卜又叫“顺气丸”。人们常说:“吃冬萝卜喝清茶,饿坏大夫算个啥。”所以有些人总时常把萝卜作为客桌上的一种食品,或者当作礼物送人。

曹街子共有一百二十多户人家,曹姓居多,庄中间有一条东西街道,约两千多口人,几乎家家都有萝卜生产园地,亩儿八分不等,大都靠萝卜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因为不论大小集镇市场,一听说是曹街子萝卜,极好出售。曹街子萝卜颜色有两种,即:青、红两种。萝卜的形状亦是两种:一种是圆形,生长在土层上面,显得又大又圆,叫“大顶红”;一种是长形,生长在土层下面,乍看之下,似小而实大,又叫“贼不偷”。这两种类型的萝卜,最大的可长到二至三公斤,一般的一公斤以上。每到秋末冬初,收获季节,异常喜人。

七.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八.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九.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哈萨克的烤饼

哈萨克的烤饼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烤制的一种厚饼,味道特香。这种饼也是哈萨克人喝奶茶时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面粉、牛奶或羊奶、羊尾油。做法:把酵面用水泡开和入面粉、羊尾油、牛奶或羊奶揉好面,放入羊皮口袋中发酵(也可用厚的棉织物包起来发酵)。面稍发后即开始做饼,不放碱。一般他们发面不多,一次只做2—3个,随烤随吃,使饼始终保持新鲜。饼的大小根据哈萨克人的“卡盘”(类似汉族人用生铁铸成的平底锅)大小来定。“卡盘”呈圆形,直径在25—30厘米,厚在5—6厘米。面揉好后,放人“卡盘”内,用手压平。上面再扣一个和下面大小一样的“卡盘”。把“卡盘”放在己燃红的牛粪火堆上,上面也放—堆燃着干牛粪。由于受热力均匀,上下不用翻饼,约20分钟即熟。饼厚一般在6—7厘米。特点,饼呈金黄色,味香松软而可口;食时,一般用刀切成小块给客人食用。客人一般不要自己动手去掰,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伊犁哈萨克)

十. 内蒙古 鄂尔多斯 鄂托克前旗 鄂尔多斯沙枣

鄂尔多斯沙枣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