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炸红薯片哪里的特产 江西特产油炸红薯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炸红薯片哪里的特产 江西特产油炸红薯片更新时间:2022-04-07 01:39:42

一.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二.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菜远炒水蛇片

菜远炒水蛇片

菜远炒水蛇片是勒流(一说龙江)的一款传统名菜,水蛇剥皮起去骨后切片。配鲜笋、碗豆等菜料生炒。将水蛇起肉切段与菜远一起炒,蛇肉的爽甜润滑与菜远的清香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鲜肉色泽雪白,菜远碧绿青翠,卖相及美。食味鲜美,清爽适口。

用料:去骨水蛇肉250克,熟笋肉150克,青红椒件100克,湿冬菇、葱白段各25克,上汤40克,蛋清、绍酒、胡椒粉、食粉、生粉、麻油、蒜茸、姜花、味料各适量。

制法:

1、先将水蛇肉剞上花纹,用斜刀切约5厘米长的片,用食粉腌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挤干水分,用蛋清拌匀,上湿生粉。用开水将笋滚过,切日字形中片。

2、烧镬下油,把蛇片拉油,笋片飞油后捞起,下姜花、蒜茸、笋片、青红椒、水蛇片、湿冬菇同炒,然后加入上汤、麻油、葱白段,溅酒,调味,撒上胡椒粉,用湿生粉勾芡,加包尾油炒匀上碟。

特点:蛇肉的爽甜润滑与菜远清香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蛇肉色泽雪白、菜远碧绿清翠,卖相极美。

三. 北京市 门头沟区 炸干菜

炸干菜

过去的斋堂川,宴席高档者,有“十二、八”和八盘八碗之规格。面炸干菜作为一种美食小吃,可为席中这珍,席面有了它才可谓上档次。

炸干菜,已流传京西斋常川数百年之久。逢年过节,娶媳妇,聘闺女,或者贵客光临,总是忘不了用炸干菜待客。

炸干菜的原料是白面、大枣、白糖和食油。过去不常吃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它成本较高,主要是缺少白面,京西地区面积1455平方公里,98.5%是山区。斋堂川系清水河流域的深山区,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谷子、高粱和杂豆,当地百姓祖祖辈辈没有种小麦的习惯,确切地说是不具备种小麦的条件。因此,白面就成了老百姓的眼里的稀罕物。尤其旧社会,白面叫“洋面”,“洋面”和“洋钱”画等号,只有有“洋钱”的人才能吃上“洋面”。所以,即便是有钱有势的财主家也并不常吃炸干菜;至于穷苦人家,只是在数十米外闻其香味罢了。

不常吃的原因之二,是因为它不是便餐,应为精制食品,制作程序粗细,时间较长,想吃不能嘴急。

制作方法:选用优质京西大枣,用温水泡展,剥开取核,净水洗核,而后将枣的皮肉掺进面里,用洗枣核儿的水和面,软硬如炸油条的面,软而不溜,铲上笼屉后拍平,厚不过二指,先大火蒸熟,熟后小火再熥,熥的时间越长越好,颜色越红,香味越浓。出屉后多焐会儿,效果更好,这也是经验之谈。

四.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炸荷花

我县州城内盛产荷花,每年六月,州城荷花盛开,成为一大景观。荷花味清香,花瓣鲜嫩,因此,很久以来,荷花成为美食之一。炸荷花就是以荷花为主料,豆沙馅为配料,油炸而成的食品。基本做法是:

取白荷花2朵,约200克,豆沙馅20克,白糖100克,鸡蛋清10克,白油500克(耗50克),精面粉70克。

将荷花去掉外面的花瓣,选用大小均匀的中层花瓣24片,用清水洗净,用布擦干。取12片花瓣铺平,上面均匀地抹上豆沙馅,用另外地12片花瓣盖在豆沙馅上。蛋清放入汤盘内,打成蛋泡糊,加入少许面粉拌匀。然后,锅内加入白油小火烧至三成热,将制好的荷花沾一层面粉,挂上蛋泡糊后下入油锅内,边炸边用筷子翻动,至挺身捞出。待油温升至七成热,重炸一遍,捞出装盘,撒上白糖即可。

此菜特点:色泽鲜艳,荷香味浓,酥嫩甜美。

五. 天津市 西青区 玛瑙野鸭片

熟野鸭胸脯肉100克。 豆腐皮6张、栗子肉25克、荸荠25克、绿蔬菜10克。酱油10克、精盐2克、味精2.5克、葱段3克、绍酒10克、清汤350克、干淀粉15克、湿淀粉25克、熟菜油1000克(约耗100克)、熟猪油25克、芝麻油5克。

【制作过程】

将野鸭肉顺丝撕成片条,加干淀粉拌匀。豆腐皮润潮后撕去边筋,每张切成6份。荸养去皮切片,栗子切片。炒锅置中火上烧热,下菜油至六成热(约150℃)时,将鸭肉片放入油锅划散,炸至结壳,用漏勺捞出(锅中的油用作炸豆腐皮用)。另取炒锅,置中火上烧热,下猪油25克,放入葱段煸至有香味,即加入绍酒和清汤,捞出葱段放入酱油、精盐、荸荠片、栗子片、绿蔬菜,烧沸后加入味精,用湿淀粉勾薄芡,倒入鸭肉片,淋上芝麻油,起锅盛入碗中。将原菜油置中火上烧热,把豆腐皮抖松入锅,炸到金黄时,即捞出装在另一碗中,和鸭肉片同时上桌。临食时把鸭肉片连同芡汁倒入豆腐皮碗中,即发出嗤嗤的响声。

六. 黑龙江省 黑河 嫩江县 炸泥鳅

黑河里的泥鳅非常肥,而且绝对是野生的,每到泥鳅大肥的时候,大多数的黑河人都会跑去抓,然后回来炸着吃。炸之前要先将泥鳅洗干净,然后撒上一些盐,然后就放进烧熟的油锅里炸,炸到香气四溢时就可以捞出来了,整个泥鳅被炸得外酥里嫩,吃起来更是美味无穷!

七. 湖南省 常德市 鼎城区 香酥红薯片

香酥红薯片

香酥红薯片是采用红薯切片晒干后,用砂粒同炒或用油炸,使其呈膨胀发泡状态。

原料配方:

鲜红薯100千克

粗砂粒(或植物油)适量

制作方法:

1.挑选新鲜红薯,除霉烂变质的。

2.去皮、切片:用削皮机或人工削去皮层,再将其切成2厘米厚的薯片。

3.清洗:将薯片置于清水中浸泡10分钟,洗去碎屑和淀粉。

4.晒干:洗净的薯片摊铺在帘上晒干。

5.炒制:选用粗砂粒置于热锅上先炒至85℃,然后半薯片投入砂书,反复搅拌,抄15分钟后起锅,置至竹筛上筛去砂粒,让半熟薯片回饧一下,最后再置于97℃的热砂中,复炒至起泡发胀,起锅过筛即可。

若用油炸,将晒干的薯片投入烧热的植物油锅内,将其炸黄起泡即捞出沥油,冷却后便可包装出售。

产品特点:

无论用砂炒或油炸,其味香、质酥脆,独具风味。

八.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九. 广东省 佛山 高明 核桃鱼白田鸡片

这道菜是佛山德昌酒家名厨梁恒始创,距今有100多年历史。甘香爽脆,美味高雅,四季适宜。

十. 云南省 普洱市 西盟 佤族的每押

“民以食为天。”可为食者,如稻麦菽粟、鱼肉禽蛋、蔬菜水果等等。品种之多,数不胜数,其中不少品种均可烹调成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如果在烹调时加入不同而适量的中草药,并且采取合理的制作技术,则可制成药膳。药膳的特点是药借食味,食助药力,用者既可从中摄取营养,又能得到健身祛病的益处。

佤族人食用鸡肉也有几种制作方法,如烧、炒、煮、煮烂饭等。其中,以煮鸡肉烂饭吃最为普遍,也是佤族人招待宾客的一道上等佳品。佤族的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的大米饭,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一道菜来食用的。鸡肉烂饭比普通大米饭要软得多,而比稀粥要干一些。佤族的鸡肉烂饭,就其处理鸡肉的方式和制作程序,有两种做法:一种叫做手撕鸡肉烂饭,另一种叫做刀砍鸡肉烂饭。其中,手撕鸡肉烂饭被认为是最讲究的鸡肉烂饭,制作工序较另一种复杂.其味也更美。下面就这两种鸡肉烂饭的制作方法和佐料配制,作简单的介绍。

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通常是这样的:鸡杀好了以后,不砍不剁,整个地放进锅里用清水煮。鸡煮熟后捞出来,将淘洗好的大米放进鸡汤里煮,煮一阵后,抓一把酸笋放进去再煮,一直到大米煮烂为止,比大米饭要软一些,但不能太稀。若汤太多,可将它滗掉,或者多煮一阵,把米汤浓缩,然后把锅抬下来,盖好。煮熟了的鸡,不用刀砍,而用手撕。将鸡肉从骨头上撕下来,撕得越细越好。

撕碎的鸡肉集中在一只小盆里,把备好的佐科如薄荷叶、茴香、辣蓼等切细撒在鸡肉上,再把花椒面、盐和辣椒面撒在鸡肉上,然后仔细搅拌,搅拌好了,倒进烂饭里又搅拌,搅拌越透越均匀越好,这样,手撕鸡肉烂饭就制作出来了。其中,要掌握好各种配料的数量,要恰到好处。刀砍鸡肉烂饭。刀砍鸡肉烂饭较之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程序要简单一些。将鸡肉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先煮一阵鸡肉,快要煮熟时下大米,鸡肉和米一块煮。大米快煮熟时,放进一点酸笋,然后再煮,一直煮到大米烂熟为止。若米汤多了,就滗掉一些,或多煮一阵子,让米汤浓缩。

最后把锅抬上来,将备好的佐料(与上一种同),花椒面和盐巴辣子等放进锅里,仔细搅拌,直到均匀。这样,刀砍鸡肉烂饭就算制作好了。凡是鸡,都可以用来制作鸡肉烂饭。但佤族人认为,1公斤左右未下过蛋的小母鸡最佳。如果作为待客,还不能用白羽毛鸡。佤族人认为,用白羽毛鸡,是对客人的不礼貌,以后客人就不喜欢来。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