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平湖有什么好吃的特产 平湖土特产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平湖有什么好吃的特产 平湖土特产必买清单更新时间:2022-04-12 18:18:15

一.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黄桑鱼

黄桑鱼,又名嘎牙子、金丝鱼,天然分布于东平湖水域的底层,为野生肉食肉性鱼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内黄桑鱼最多,一网可捕四五十公斤,据渔民说,1964年时,雨后撑船下湖,可看到成群的黄桑鱼露头于水面,日捕获量上千公斤。但那时黄桑鱼价格十分便宜,市价仅0.16元1公斤(而现在已高达16元1公斤)。在八十年代后,由于过度捕捞,产量已明显下降。目前年产量约120吨左右。

黄桑鱼背部黄绿色,体侧黄色并有断续的黑色斑块,体裸无鳞,头大宽平,眼小,口裂大,背鳍硬刺,具有锯齿,胸鳍呈扁形。硬刺强大,这于其底栖肉食性是相适应的。

黄桑鱼肉质细嫩,味鲜美、少刺,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据测定,黄桑鱼可食用部分在74%以上,蛋白质含量高达28.7%,脂肪含量为2.5%,此外还含有大量的钙(2.65%)、磷(0.15%)、铁(0.02%)以及大量的微量元素。适合于各种烹调方法,可以做成许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佳肴,如金丝鱼片,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咸,色美。黄桑鱼还有健脑、补血、调中益阳等保健功能。

近年来,宴席上,多喜欢用黄桑鱼做汤菜。

二.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毛蟹

东平湖毛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螃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绒鳌蟹属。毛蟹体宽扁平,背部呈墨绿色,腹部白色,五对胸足伸展于身体两侧,左右对称。第一对螯足特别发达,呈钳状,前部密生绒毛。蟹壳表面凹凸不平,分成多个小区,每一个小区与内脏相应。

毛蟹为杂食性动物,穴居,夜间觅食,荤素皆宜,但偏爱动物饵料,喜食鱼、虾、蚌、螺动物内脏。既能酷食,也忍饥饿,食物不足时,同类相残,食物丰富时便大量摄食,并将营养贮藏起来。

毛蟹为洄游性水产动物,在淡水中生活两秋令即可达到性成熟。至秋匀之交,自江河顺流入海,进行0产卵。雌蟹将卵抱于肢间,第二年早春或初夏回游到河口附近孵化,经变态成为幼蟹。幼蟹随湖水进入河口,而后逐渐迁移到淡水水域中定居生活。近年来,人工孵化蟹苗数量大增。

东平湖毛蟹因个体大、膏满、黄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倍受人们喜爱,是国内外市场上的畅销产品。据史料记载,1958年以前,东平湖内有一定数量的毛蟹,自陈山口大闸兴建后,切断了毛蟹的洄游途径,加之黄河水位不固定而绝迹。自1975年开始向东平湖人工放流蟹苗450千克,毛蟹产量大幅度上升。近年来,随着人工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毛蟹池塘代养殖已逐步推广。2000年,全市池塘养殖面积5000多亩,网围养殖面积达1.2万亩,年产成蟹500余吨。

三.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四. 吉林省 辽源 东丰 野生的山菜

东丰县地处吉林省中南部、长白山余脉,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半山区县份,属季风区中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县内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素有“山区小粮仓之称”;林业生产在全省和全国久负盛名,森林面积达1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07%,是全省林业先进县、全国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县之一、全国生态建设县之一。半山区的地理环境,为林品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五.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六.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鲤鱼

东平湖鲤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东平湖鲤鱼俗称红鱼,是山东名特水产品之一,以产于东平湖而得名。此鱼原产于黄河,东平湖与黄河相连,水讯时黄河鲤鱼随水进入湖内,湖内水质肥沃,适宜鱼类繁育生长,故黄河鲤鱼在湖内定居。

该鱼体扁而肥,背苍黑色,腹黄白色,尾鳍下叶呈叶红色,誉为“金翅金鳞”。鲤嘴两侧有触须一对,鳞大且有小黑斑纹,大小皆为三十六鳞。其肉嫩鲜美,食而不腻,含蛋白质21%,营养极为丰富,为鱼中之上品。历来为筵席佳肴,烹调有红烧、糖醋、酱汁、清蒸等做法,尤其是喜庆筵席更是不可缺少,取“鱼跃龙门”、“鲤礼同音”之意,为新人和亲朋致禧。

该鱼底层栖息,吞杂食,活动能力强,生长快。从清时至夏末,一年两次产卵。春季孵出的幼鱼,年底即可生长至0.5千克左右,翌年1千克以上。近年来,随着捕捞手段的先进,东平湖鲤鱼资源数量明显减少。为保护湖鲤,东产县水产局积极扩大人工养殖,2000年湖水、池塘养殖面积8万多亩,产量5万多吨,畅销济南、天津等地。

七. 浙江省 嘉兴 平湖 平湖蜂蜜

产品名称:平湖蜂蜜

产品产地:浙江省嘉兴市平湖

产品特性:活性高,质量越好,其酸、

产品成分: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活性酶、转化糖、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产品功效:促进机体组织再生,改善内分泌、消化、血液等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力、性机能。天然滋补养颜佳品。营养、医疗、保健于一身,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永葆青春。

产品简介:是蜜蜂喂给蜂王和蜂王幼虫的食料。色乳白,味酸涩微辣,形呈粘稠稀糊状。内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活性酶、转化糖、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吃王浆的蜂王其寿命长达3-6年,而吃蜂蜜的蜜蜂其生命仅100天左右,可见蜂王浆功效非凡。

一、蜂王浆集营养、医疗、保健于一身,四季常服能 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永葆青春。

二、蜂王浆贵在“鲜”上,活性高,质量越好,其酸、涩辣味越浓。“油菜花”鲜蜂王浆是由平湖市种蜂场(王浆高产蜂种八千余群)生产,没有任何中间环节,有科学生产规范和质量控制制度,采用现代保鲜技术,其“鲜”和“活”的优势独特。

三、鲜蜂王浆宜低温(冰箱)、避光、密封保存。保鲜期:2-5℃为21天,0℃左右为半年,-2-5℃为一年,-18℃为三年。

产品历史:蜂王浆的存在已有8000年,人类认识它是近百年的事,真正利用它是近几十年的事。人类研究蜂王浆的历史,大致分三个阶段:一、王浆生化成分研究阶段;二、王浆医学价值研究阶段;三、王浆营养学价值研究阶段。作者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蜜蜂生物学和王浆生物学效应入手,研究王浆的营养学价值。书中纯理论的文字较少,重在应用。文章视野广阔、资料丰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兼具科学性、知识性和指导性。

八. 台湾省 基隆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基隆)

九.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十. 福建省 宁德 古田 平湖葡萄

葡萄是平湖镇四大水果之一,全镇已种植4200亩葡萄,总产量可达3300多吨。品种有早熟的京秀、京亚、早红提等,中晚熟的有京亚、美人指、红地球、巨峰、亚都蜜、藤稔、高妻、皇家秋天、克伦生等20多个。种出的葡萄色泽好,品质佳,鲜嫩可口,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

联系人:古田县平湖镇联动办

电话:0593---3576777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