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虎头山特产 虎头山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虎头山特产 虎头山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4-21 10:50:00

一. 山东省 潍坊 寿光 寿光虎头鸡

寿光虎头鸡 又名寿光王高虎头鸡,是寿光的传统特色菜。以前秋冬大批公鸡宰后难以保存,便将鸡斩块、挂糊、油炸,入陶缸保存至来年味不变,炸后鸡块状如虎头,故名虎头鸡。昔日王高镇为胶莱进京必经之路,店铺林立,酒旗摇曳。至清代,王高人制作的虎头鸡已名声大躁。其特点:清炖骨酥肉嫩,汤清味香;回油后辅以椒盐,外酥肉嫩,微辣咸香。每逢宴席讲究:“一鸡、二鱼、三凉菜、四喜丸子跟着来“,谐音为:“一吉、二余、三良材……”虎头鸡为寿光标志性地方名吃,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虎头鸡是寿光的一道传统特色菜,源于清朝,在寿光以有几百年的历史。寿光人民有一个风俗,来了贵宾及喜庆宴席时,上菜都是按照“一鸡、二鱼、三凉菜”的顺序。这鸡就是虎头鸡,由此看出“虎头鸡”这道菜在寿光筵席上的份量!

虎头鸡制作方式考究,选家养公鸡一只,宰杀煺毛后去头、爪,将鸡肉垛成约1.5公分的方块,均匀沾上面份。打三个鸡蛋反复搅匀后放入面份再搅成蛋黄色的糊状。将豆油烧开(温度不宜太高),把鸡块沾上蛋糊放入油锅,榨至金黄色出锅。此时为半成品,因其形如虎头,故称“虎头鸡”。在砂锅或铁锅中添上温水,将榨好的鸡块、切好的山药或土豆块及大料、葱、盐、姜等放入,用小火慢炖。待其中山药或土豆好了即可出锅,最后根据口味洒上葱花香菜即可。其特点是:炖熟后鸡酥肉烂、醇香可口,鸡汤更是鲜美,为招待贵宾、喜庆宴席之必备美味。

二. 河北省 唐山市 迁安 贯头山酒

贯头山酒是河北唐山市迁安的。迁安造酒历史悠久,传说起于黄帝,贯头山酒业公司现有魏晋时的古井仍在使用。我国的一些酿酒专家认为,贯头山酒业有丰富的酒文化遗存,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代表性,从而确定了迁安是中华民族白酒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贯头山酒厂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原名“全盛局”,后改名为“德盛局”。1958年,迁安县政府在德盛局原址建立了贯头山酒厂,产品曾远销日本。1962年秋,暴雨成灾,全厂被淹。次年,工业调整时企业停产。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我国时,曾向周恩来总理询问贯头山酒厂的兴衰,并品尝了贯头山老白干。在这一背景下,1973年,贯头山酒厂又恢复扩建,酿酒工艺不断改进,酒质不断提高。

“贯头山酒”秉承传统固态泥池发酵工艺,融入现代高科技成果,传承中华悠久酒文化,保持千年品质,所酿造的“贯头山”牌系列白酒:老白干、二特、特酿、酒王、新唐山酒王、千酒等,具有窖香浓郁、干洌清爽、纯厚绵甜、回味悠长之特点。2004年5月28日,被文化部诗酒文化协会评为首届十大“中华文化名酒”。2006年。贯头山酒业公司被文化部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中国酒文化学术活动中心专家委员会批准为“中国酒文化学术活动基地”。多年来贯头山系列白酒获国际大奖三项,国家级大奖五项,省市级奖励及证书三十二项。企业现存古井和古窖池群在全国酒业文化万里行活动中被评为“中国酒文化十大古井”、“中国酒文化十大古窖”。

河北省迁安市大五里乡现辖行政区域

《迁安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贯头山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迁政呈〔2017〕16号

河北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贯头山酒》

(草案)

三. 山东省 东营 广饶县 码头虎头鸡

虎头鸡又叫松鸡,是大码头镇名吃之一,据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其炖后色泽金黄,其形状类似虎头,故而得名。虎头鸡肉质酥烂,口感醇香,可谓是美味佳肴,因而几百年来人们将各种传说附会在虎头鸡这种食品上,逢年过节,虎头鸡是大码头家家户户庆祝的必备之选。

据传,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大将军远征到此,热情好客的码头人民便宰鸡待客,由于大将军不吃清炖鸡,而当地当时又无其他菜肴,有一村民便把鸡和面用油炸出放水炖出招待,将军试吃含口即化,内质松软,肉骨分离,非常美味可口,于是就问这是什么菜?因鸡块形状似虎头,村民灵机一动,说叫“虎头鸡”,于是将军将其带到济南府,随后在山东一带流行起来。

因其形状不规则,形似虎头,厨师随口称之为虎头鸡。将军将这一独特吃法带入济南府,从此这一吃法发扬光大,成为鲁菜菜谱之一。主要流传于东营市、潍坊市、济南市一带。

四. 山东省 青岛 即墨 虎头鞋、虎头帽

虎头鞋虎头帽

流传于移风店镇大沽河畔的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等手工艺品年代久远。经过多年的演变,这些工艺品在用材上、颜色上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古朴、原始的本色保留了下来。

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为手工缝制,取材为日常常见的各色布条、麦糠、纽扣、线等原材料,器具为剪刀、针等。这些手工艺品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其中虎头鞋、虎头帽因男孩、女孩的差别,而有不同的颜色及样式,以表达不同的寓意。一般是男红女绿,取意为“红官绿娘子”,暗寓男孩“无病无灾,长大1”,女孩长大后当娘娘。布老虎既可用作家庭摆设,有可用作儿童的枕头,美观舒适,且寄予了家长对于子女成长的良好祝愿。现仅在该镇的毛公泊村、孙家村尚存,掌握这项技能的仅有为数不多的老年妇女。

五. 陕西省 咸阳 旬邑县 旬邑虎头鞋

虎头鞋历史悠久,于何时起源已无从查考。民间传说,远古时代,一个心地善良的穷小伙,搭救了一个贫病交加的老太婆,老太婆临别送给小伙一张画。画上画着一个美丽的姑娘在做鞋。小子把画挂在墙上,突然有一天,画上的姑娘走下来,对小伙说:“我是天上的仙女,,念你心地善良,特来与你相会”。于是他们结为夫妻,一年后姑娘生下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取名叫小虎。这是让附近的恶霸知道了,他带领家丁抢走了姑娘,这晚小虎做了个梦,梦见妈妈送给他一双鞋,并对他说:“孩子,明天穿上这双鞋来救妈妈”。小虎醒来一看,枕边果然放着一双绣有威猛虎头的鞋,他当即穿上鞋去找妈妈。恶霸和家丁扑上来抓小虎时,小虎脚上的鞋子突然化作两只猛虎,咬死了恶霸。小虎一家又过上了幸福生活。从此,人们依样给自己的孩子做虎头鞋,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实际上虎头鞋是我国远古时代虎图腾崇拜文化的遗存。因为那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差。于是,一些族氏部落把威风八面的老虎作为特殊标志和护身符画在身体显著部位或服饰以及器具和武器上面,把老虎看成整个部族的保护神顶礼膜拜。年幼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自然灾害和意外的侵扰,人们用精心制作虎头鞋表达对孩子的美好祝福,为孩子驱邪挡灾。

虎头鞋做工复杂,即使女红手艺高超者做一双虎头鞋也需七八天时间。做虎头鞋首先要打袼褙,打袼褙是把一张较大的纸张用浆糊贴在门板上,然后把碎布头用浆糊一层一层贴在事先粘在门板上的纸上,再放在太阳光下晒干。打好的袼褙表面平整,质地较硬,做虎头鞋有专门的鞋样和鞋底样,沿袼褙外侧所贴的鞋样剪下大小相同的袼褙,就可以开始做鞋帮和鞋底了。虎头鞋的面料多选用大红大绿等颜色,这样看起来喜庆美观,材质多为绸缎、棉布等。

做虎头鞋,需要用刺绣、拨花、打籽等针法。做鞋者把七彩丝线巧妙搭配,使其色彩艳丽,美观大方,再用明光闪闪的1明珠做老虎的眼睛,看起来活波可爱,特受人们。欢迎。传统虎头鞋的虎嘴、眉毛、鼻子、眼睛全是手工刺绣而成,为了表现老虎的威猛,这些图案均用粗线条绣成,针法夸张,生动传神,绣出的老虎活灵活现。绣好底花后,再用绒线盘成小绒球缀在上面,这样装饰出来的老虎威猛而不失活泼。绣好后聪明的农妇还要在虎的额头绣上一个大大的“王”字。因为有“王”则为虎,无“王”则为猫。

纳鞋底也有讲究,鞋底上多纳“九子十成”花或“连年有余”花。“九子十成”花是在鞋底上插空纳九朵菱形花,这样的花型寓意“长长久久,实实在在”。而“连年有余”花是在鞋底中心位置纳一朵莲花图案,其寓意不言而喻。

绣好的鞋面与纳好的鞋底用白线绳绱在一起,一双虎头鞋就做成了,然后再用和鞋帮颜色相同的布条做两个大鞋提缝在后鞋帮上,这样既可以帮孩子穿鞋,还可以看成是老虎的尾巴,,既实用又美观。

穿在旬邑民间小孩脚上的虎头鞋其造型美观大方,虎头夸张却不失本真。因做鞋者谁也没有见过老虎,所以鞋上的纹样有些像生活中的猫头,民间有人也称其为猫头鞋。虎头鞋不仅是一种极富观赏价值的民间工艺品,还是一种寄托人们美好祝愿的吉祥物,更多的是它具有生活的实用性。在旬邑民间小孩子脚上穿的虎头鞋,大多是小孩的外婆精心做成的。在小孩满月那天连同一身暂新的童装由外婆亲自给外孙穿在身上和脚上,一方面表达外婆对外孙的疼爱,另一方面寄希望虎头鞋能为孩子驱邪纳福,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像小老虎一样健壮成长。虎头鞋由此成为一种集艺术观赏和实用价值为一体的生活用品而久传不衰。

信息来源:旬邑县文物旅游局

六. 湖北省 十堰市 郧西 郧西马头山羊

郧西马头山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郧西马头山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范围

郧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角,三面环秦,一面接楚,地扼秦楚要冲。郧西人文历史久远,山灵水秀,物产丰富。

特定品质

郧西马头山羊是郧西独具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它吃的是天然野生牧草,饮的是无污染的优质山泉水,采天地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于一体,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滋补性强,它是秦巴山区农民辛勤培育的产物,是名副其实的人工驯养的山珍精品。

营养价值:羊肉鲜嫩,营养价值高,凡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腹中冷痛、虚劳不足者皆可用它作食疗品。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

文化典故

目前,草场面积197333公顷(296万亩),养殖规模48.9万只,出栏22.3万只,产量33450吨,产值1.4亿元。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马头山羊产业链条。

郧西马头山羊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郧西县所辖的城关镇、土门镇、香口乡、上津镇、店子镇、关防乡、湖北口回族自治乡、景阳乡、夹河镇、羊尾镇、涧池乡、观音镇、马安镇、六郎乡、河夹镇、安家乡、三官洞林区、槐树林特场等18个乡镇(场)348个村,总生产面积5263500亩。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9゜25ˊ′至110゜49ˊ,北纬32゜47ˊ至33゜16ˊ之间。规模197333公顷(296万亩),规模48.9万只,出栏22.3万只,产量33450吨,产值1.4亿元。

七. 湖北省 十堰市 郧西 郧西马头山羊肉

郧西马头山羊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郧西马头山羊肉

郧西境内山峦起伏,溪谷交错,广阔的山林、草坡是马头山羊的天然牧场。郧西人很早以前就有养羊习惯,以马头山羊为主要品种。“山青青,水涟涟,赶着羊儿好赚钱”,郧西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郧西马头山羊是我国优良地方山羊品种,因其头部无角,形似马头,体格较大,身体结实,四肢匀称,强健有力,外形近似白马驹而得名。《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有单目记载马头山羊的品种形成、外貌特征和分布情况等,其中郧西是马头山羊的发源地和中心产区。

如今马头山羊已成为郧西农业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郧西也成为全省山羊养殖大县。郧西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马头山羊肉的产业链条,有多家企业开发生产“火锅羊肉”、“涮羊肉”、“羊肉串”、“羊珍”、“羊肉馅”和羊肉罐头等产品。目前,郧西马头山羊饲养量达60多万头,年出栏马头山羊25.13万头,马头山羊产业年产值达2.1亿元,养羊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郧西马头山羊肉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郧西县城关镇、土门镇、香口乡、上津镇、店子镇、关防乡、湖北口回族乡、景阳乡、夹河镇、羊尾镇、涧池乡、观音镇、马安镇、六郎乡、河夹镇、安家乡、三官洞林区、槐树林特场共18个乡镇农场特区现辖行政区域。

八. 河北省 唐山市 迁安 贯头山白酒

采用千年古泉井水固态泥池发酵而成,具有浓香、绵甜爽净、回味悠长之特点。各种卫生理化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得到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素有“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变凤;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之赞誉。1972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先生访华时曾向周恩来总理询问贯头山酒业的兴衰,并执意品偿该厂老酒。1985年以来,系列产品先后荣获国际级大奖三项,国家级大奖五项,获省市级奖励证书28项。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和经销商的青睐。

贯头山酒源远流长,是中华酒文化的源头之一。早在黄帝时期,黄帝就和他的保健大夫岐伯在迁安发明了保健酒“汤液醪醴”。安新庄出土的陶雕女酿酒师像及《黄帝内经》一书都可以佐证黄帝时期,迁安就有了酒。迁安马哨村出土的文物青铜鼎和有“箕子”铭文的青铜簋证明商周时期酒已成为迁安一带的主要祭祀品。

到了汉代,迁安酒业已趋兴盛,酒渐渐地成为达官显贵庆典、祭礼、会盟、接待等各种场合中所必备,饮酒赋诗,对酒当歌形成时尚。迁安于家村汉代古墓0土的大量的陶酒罐、陶酒壶、陶酒杯及陶粮仓,证明了在这一时期,酿酒技术已经融进了百姓生活,一些富庶大户还有了自己的家庭小烧锅。

东晋时期,随着酒文化的不断丰富,酒与水之间的特殊关系已被人们所了解和确认。水为酒母,亦为酒魂,只有古泉佳水,方能酿出世间美酒。认识了水的重要性,这一时代的酿酒高师自然不惜任何代价寻觅甘冽佳泉,著名酿酒大师狄戎便是其中佼者。

据史料记载,狄戎,河北徐水一带人,是当时享誉天下的酿酒大师。为酿出世间佳酿,慕黄帝造酒之地,千里迢迢踏访至黄帝古都迁安,见贯头山下一眼神泉与众不同,水澈如晶,饮之甘爽,狄戎此生终遇灵泉,便安居于此酿酒授艺代代相传,贯头山酒从此名声大震,成为享誉北国的酒中之冠。此泉至今仍用。

1996年7月,迁安市城区东北角发现了一金代古墓群,其中3号墓出土了三个写有“千酒”字样的酒瓶,这对考证迁安酒业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是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厚3厘米的石砚,底面刻有“李酒使”字样。此外,还有印盒及印章,陶瓷酒瓶、酒杯等。

“李酒使”属地方官吏,官居八品,《金史》食货志及百官志载,金朝对酒类生产销售监管征税单独设立机构和官员,不与其它税目混同课征,同时,在酒生产规模较大的地方设立征税机构和酒使,以此加强税收的源泉控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酒业收入成为当时迁安财税的主要收入。

到了金代,迁安酿酒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并且开始采用老五甑法,泥池发醇的工艺烧制高纯度粮食酒,这种酒通常封闭三年以上出售,所以人们俗称这种酒为“千日酒”或“千酒”。

烧酒的出现,使迁安酒业长盛不衰,到了清代,以贯头山老白干而享誉北国的白酒已成为皇家饮品。迁安贯头山老白干酒畅销东北三省及内蒙一带,南边畅销到苏杭二州,贯头山白酒誉满京城,红遍北国,有“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变凤;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之赞誉。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他在周恩来总理接见时,特意向周总理询问贯头山酒的兴衰,并执意要品尝该厂生产的“老白干“酒。田中角荣为什么对贯头山白酒情有独钟呢?一种说法是,日本侵华期间,田中角荣曾驻扎在迁安杨店子一带,一次在下乡讨伐中,一小队日军被埋伏的我军歼灭,而巧的是田中角荣因喝贯头山白酒喝醉了,未能参加讨伐而捡了一条命。另一种说法是田中角荣在东北日军军人服务社工作过,经销贯头山白酒,每当想念家乡时,就用贯头山白酒消愁解闷。2015年8月25日,田中角荣的长子田中京与贯头山酒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杜宝海在北京建国饭店见面,畅谈了其父在华的情况,并表示要把老一辈开创的友好之路继续走下去,为贯头山酒业公司做一些实事。

2000年,企业改制,杜宝海任贯头山酒业公司董事、总经理。他把弘扬黄帝文化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有利抓手,对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摒弃了原有的破旧与落后,深度挖掘贯头山酒的文化底蕴,大力弘扬渊远流长的迁安酒文化,坚定的确定了“以人为本重诚信,精良工艺育精品,挖掘文化拓市场,与时俱进谋发展”的经营战略,他投巨资修建了贯头山酒文化园,敬立了黄帝圣像及黄帝祖庭馆、建立了河北省第一家酒文化博物馆、展出了在迁安出土的与黄帝有关的文物、黄帝与迁安酒有关的传说和文物。并依据大量的历史依据,修建了百米诗酒文化长廊,展出了迁安白酒发展的历史典故与传说三十四幅浮雕。对魏晋时期的千年古泉和古井亭进行了有效保护。全厂生态环境美化、绿化、达到省级园林单位标准。收藏了大量的与酒和生活有关的传统文物、酒器、酒具,开辟了文化活动中心,名人书画展厅和庭外酒庄园等一系列设施,并在“至尊酒王”包装中印刷《迁安宝典》一书。还出版了上万本《贯头山酒话今昔》的书籍,坚定了弘扬民族传统酿酒工艺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为确保传统酿造酒的品质不动摇,企业做出了具大的努力和利益牺牲。

他认为自己抓传统文化的做法,就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让人们从厚重的贯头山酒文化中了解到迁安的历史文化。他举的是中华酒文化的大旗,干的是迁安文化的大业,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果真他的事迹被文化部诗酒文化协会领导发现和赏识,派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并肯定贯头山酒业做为中国酒文化的典型企业,拥有丰富的酒文化遗存、遗址、遗迹保存完好,著述和研究工作成绩突出,客观上指示了中国酒文化的研究方向,酒文化博览馆在收集,展示中国酒文化器具和文化宣传上,形成相当规模和特色,对贯头山酒文化的挖掘、领会和表达,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代表性,体现了科学、健康的传统文化品质。

2004年贯头山生产的酒王酒和精制特酿酒,被评为首届十大“中华文化名酒”创出了名牌,使贯头山酒业名声大振,为打造诚信迁安和提高迁安知名度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人民大会堂,铁木尔.达瓦买提、万国权等领导为其颁发了奖牌,奖杯和证书,同时也受到了迁安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嘉奖。2006年又被文化部诗酒文化协会命名为“中国酒文化学术活动基地”,并在贯头山酒业公司召开了全国首届“中国酒文化学术年会”。至此公司又紧接着推出了定向储酒、婚宴专供酒和礼品酒,迎来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又以优质精美的“新唐山酒王酒”覆盖了唐山市场。贯头山酒多次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河北省名牌产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其酿酒技艺也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杜宝海也被确定为贯头山白酒技艺河北省非遗传人。

如今的贯头山酒,不仅是令迁安人骄傲的礼品酒,同时也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迁安文化的载体,已传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九. 河南省 南阳市 卧龙区 虎头靴

虎头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物,它一般具有使用、观赏、收藏的价值,所以既是一种生活用品,又是一种工艺品。2008年成立了“臻美福利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了许多农村剩余女劳动力,虎头靴成为该公司的重要制作产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