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南郑元坝特产 南郑县碑坝镇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南郑元坝特产 南郑县碑坝镇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6-26 23:34:25

一.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黄官腊肉

黄官腊肉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黄官镇的。南郑黄官腊肉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一家煮肉百家香”。此肉因系柏枝熏制,夏季蚊蝇不爬,三伏不变质。

南郑县黄官镇福明盐菜腊肉加工场成立于1998年,先后投资100万元,现具有年加工15吨盐菜、5吨腊肉的能力。

腊肉是秦巴地区的,早在2000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径汉中黄官、红庙塘时,黄官人用上等腊肉招待他。又传清朝光绪26年,慈禧食后,赞不绝口。黄官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汉阴县志》记载的“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一到腊月,杀年猪,拌香料,入缸腌七至十五天后,用柏树枝和麦糠挂在灶头火塘长期熏烤。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香味持久,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腊肉用柏树枝熏制,夏季蚊蝇不爬,三伏天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已成为陕南地方特色旅游产品。

二.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草堰酱肉

草堰酱肉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草堰村的。草堰塘酱肉,黑里透红,香昧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

中国传统酱肉之乡位于南郑县草堰街,离县城以东2公里,汉中8公里,处在大河坎与周家坪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如果你走在南郑街头闻到一股香味,侧头一看,就会看见店铺门口放着一口锅,锅里煮的就就是草堰酱肉,酱肉一般都是现煮现卖,那色泽褐红,冒着热气的各种酱肉堆在桌案上,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儿,常常招惹得行人和食客们垂涎三尺,留足购买。吃酱肉是南郑人的一大嗜好,这从城乡药店门前常挂有出售腊汁药料的广告牌子便可见一斑。在南郑,不论县城里,还是乡间,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腊汁罐,来了客人,随时可倒出来煮肉,甚是方便,在县城里很多上班族每天下班后走到自家楼下常常会不自觉的去打上一斤酱肉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尝,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对酱肉钟爱有加。

顾名思义,酱肉即是用腊汁煮出来的肉,所谓的“酱”也就是煮的腊汁,但它不同于干腊肉,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干腊肉是用烟熏腊的;他也不同于一般的卤肉,卤肉是用卤法制作的肉,即用盐水、五香料或酱油制成卤水,将肉放进卤水里煮熟即成。而腊汁肉不加葱姜、料酒,也不用加糖来调色,只需用几味中草药及香料与肉同煮即可。这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堪称一绝,也算是南郑人的一个首创.体现了一方一域的民风民俗。

南郑腊汁肉所用的中草药及香料为:甘松、山奈、荜拔、良姜、砂仁、白蔻、细辛、白芷、肉桂、丁香,另加大茴香、小茴香、草果。这几种药料混杂在一起,制成药料包,即可用来熬制腊汁,它除了能提供特殊香味外,还能健胃消食,润肺理气,散寒祛风,镇痛化滞,通窍开胃等功效。

煮熟后的酱肉,黑里透红,香昧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酱肉最普遍的吃法是:将肉切成薄片入盘,蘸着味碟吃,味碟用红油辣子.姜末,蒜泥,葱花、醋,味精调制而成。夹一片肉放在味碟里蘸一下,入口有明显的药味儿,但味中有香,耐嚼爽口,香味醇美。另一种吃法是将惜汁肉切成或片,或丝,或丁,加葱、姜、蒜、料酒等作料,可与多种蔬菜同炒,也美味无穷。

在南郑、酱肉常常成为酒客们佐酒的尤物。酒客们一边品酒一边吃酱肉,酒香和肉香,还有那药香……嘿!那个味儿,真是过口难忘,让人无法用词汇来形容出它的美妙。正因为如此,外地人一吃也丢不下。其实它的妙处在于:那酱肉融入了微苦的药香味,使肉腥味明显减少,不油不腻。嚼一口肉,的确微苦,但那种微苦的味道很快被肉香酒香压住了,越品味越浓。吃过几次,你就会知道,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下酒菜了。喝完酒还要带上半斤八两酱肉回家。这样一来,卖酱肉的竟比卖酒的生意还好。

其实,在汉中,不管走到哪里或许都能品尝到浓香的酱肉,但是南郑县草堰的酱肉是最为经典夜市最为常见的。小编来到位于南郑县草堰酱肉一条街时已是下午,各个酱肉摊点的老板们将不同的肉分开摆放,有猪肘子、五花肉、牛肉、鸡腿等都在其中,馋的小编直流口水,如果您要是有机会来到这里,一定要一尝为快。

悠久传统,酱香典范。时下,南郑县的草堰酱肉可以说已遍布南郑县乃至汉中市的街头巷尾,草堰酱肉无须进入高档酒店吸引受众,只需在小区路口处,街边巷尾旁,其浓郁的香味就能让人们闻香止步,踏味而来,而值得肯定的是,草堰酱肉没有因此而失去“尊贵”的地位,反而获得了人们靓号的口碑。

三.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吹豆豉

南郑县新集镇一带的农村里,不少人家的墙壁上,屋沿下的阴凉通风处,挂着一串串用稻草裹着熟食辣豆豉,它是主人招待亲朋好友时的一道名菜。

每年入冬后,家家户户都把煮好的豆子装在密封的器具里闷起来,半月后,豆子便形成整块,长出白毛,再启开器具拌入适量的辣子面、草果、大香,花椒油和包谷面及少许白酒,再密封十天即成。待到打春后,把辣豆豉捏成圆蛋蛋,选柔软细长的稻草,包裹起来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可持续一年之久不变味道,当地人叫它“吹豆豉”。

待客时,吹豆豉配上腊肉,用菜油爆炒,只翻上几下即可出锅,味道浓香纯正,六味俱全,豆身是金红色,腊肉闪闪发光,十分吊人胃口。(整理自百度百科)

四.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汉中面皮

面皮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它是把大米(最初用面粉)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调入精盐、米醋、酱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红油辣椒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也可配点萝卜丝、豆芽菜,看起来白里透红,或配以菠菜白绿相间。吃起来微辣微咸,酸香可口。自古而今,汉中人就有用面皮招待亲友的习惯。

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说起面皮,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会蒸面皮。可能是钦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来。

然而,汉中人制作面皮的工艺越来越精。如今早由原来的面粉稀释改为大米磨浆。配料、调味更为讲究。因而,不仅居民农户、大小集镇,处处面皮飘香,近几年一些人还去西安、西宁、洛阳、北京等城市去开小吃店,专门经营“汉中面皮”。

汉中的面皮有悠久的历史。汉中凉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中的调料. 汉中的面皮有悠久的历史。汉中凉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中的调料.

五.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南郑绿茶

南郑绿茶--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南郑位于秦巴腹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梁州即为南郑),境内碑坝镇“干龙洞茶”在明清时期就扬名省内外,是全省茶叶优势产区和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南郑茶区地处巴山北坡林间,森林覆盖率达62.9%,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纬度高、海拔高、水质纯净,土壤富含锌硒,经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完全达到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的标准要求。所产绿茶以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的特点而深受消费者亲睐。

六.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汉水银梭

汉水 银梭

汉水 银梭是陕西省南郑县近年来创制的名茶。于1986年通过技术和品质鉴定,1982年获农业部名茶称号。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似梭,翠绿披毫;内质香气嫩香持久并带龙香,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柔嫩、肥壮、黄绿匀亮。由于产于汉水上游,形似扁梭,满披白毫,色亮如银,故名“汉-梭”。

秦岭以南,巴山脚下,汉水上游,是陕西古老茶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变迁,茶树北移播于梁州(今南郑、汉中一带)。唐代已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当时南郑县的千龙洞茶就是历史名茶之一。

南郑县茶区由于傍山依水,所处理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均甚优越。境内丘陵起伏,茶园垂直分布于海拔560—1300米范围内,鲜叶自然品质十分良好。

采制技术十分讲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与一芽一叶开展二个等级,经摊放、杀青、理条做形、提毫保苗、清风烘焙、拣剔包装六道工序制成。

汉1梭,属于新创半炒半烘型绿茶,是江北名茶之一,产于陕南汉中地区南郑县,茶叶因外形扁平似梭有白毫,产于汉水上游,故名。精选多毫的一芽一叶到一芽两叶制成,色泽绿、滋味醇、香高、汤色绿明、叶底绿明,以其“香高、味醇、色翠、形美”享誉市场,先后荣获国际、国内等17项大奖,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并被指定为国宴用茶。

产地

南郑县位于汉中盆地西南部,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旺仓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想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围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

南郑县种茶历史悠久,可追溯于夏商时期,唐代已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北宋“茶马贸易”的繁荣正是南郑茶业兴盛的写照。全县茶园总面积已达6.02万亩,茶叶总产1745吨,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成为陕西省六大茶叶优势产区之一。茶区地处秦岭以北,巴山南麓,汉水上游,为陕西古老茶区。境内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茶园垂直分布于海拔500-1300米处,鲜叶品质优异。中科院院士、茶学泰斗陈宗懋曾赞誉“南郑茶园的生态条件是中国最好的”。

品质

成品扁平似梭,翠绿批毫;

嫩香持久并带花香,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出、耐泡回甘;

叶底柔嫩、芽头肥壮、黄绿匀亮。汤色澄碧而清冽,气息馥郁而沁芳,数滴入喉,如兰的清香味充满齿颊。

初感有些微苦,徐徐啜饮,后味甘甜,怡情悦性。大口饮之,回肠荡气,顿觉置身翠绿深处,犹如回归自然,神清目朗。

冲泡

茶入滚烫的85度开水中,约二、三分钟,汉1梭开始纷纷舒展嫩绿的蕊芽,摇曳枝头、亭亭立玉在透明的杯底。汤色澄碧而清冽,气息馥郁而沁芳,数滴入喉,如兰的清香味充满齿颊。初感有些微苦,徐徐啜饮,后味甘甜,怡情悦性。大口饮之,回肠荡气,顿觉置身翠绿深处,犹如回归自然,神清目朗。

头汤淡黄。叶型不整。汤香淡,有青草气。仿佛新雨后走过草地。一水口感淡甜,香气不显。茶汤下咽后,有津。5分钟后有浅豆香。二水入口香气出,和午子仙毫香气接近。雅而长,幽而艳,香气愈浓,明显感觉到汉1梭的香气极盛,幽艳动人。

七.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黄官盐菜

黄官盐菜的制作工艺由来以久,其风味独特,南、北口感都能适宜,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工艺改进,吸纳南北风味,其口感近似川味,而淡于川味,具有代表性的巴蜀风味。

分部区域:

黄官盐菜与黄官镇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已形成不可替代的特色,用相等工艺在外地加工,均达不到其风味要求。这主要由于黄官镇的区域特色,这里多浅山、河流,年降水量、空气湿度均大于周边区域,且水质极佳,不管是地表水或河流水都可为优质的生活饮用水。

黄官镇居民之先祖多为明代及清代初叶移民,加工盐菜为解决冬季菜食缺少之困难,至今黄官人对饮食较为讲究,仍保留着南方人的生活习俗。黄官镇内农家每家都自备有菜坛,自己加工食用,工艺参差不齐,其主要分布黄官镇内的河坝、水井、青龙、高石坎等村,在汉中市内的农家土中具有代表性。

历史渊源:

黄官镇历史悠久,古镇形成历史可追朔到千年以前。北宋时代,镇西上马石有一黄姓天官传说称之为“黄天官”,为朝庭一品文职1,极干练有为,忠心不二,稳保赵氏宋王朝政权。北宋时,因开国皇帝赵匡胤是篡夺后周政权而建立宋王朝。因此,中央不设宰相一职,大权集皇帝一人,因此“天官”一职是文职1的最高级别。黄官镇建有“南华宫”“南清宫”等天宫居所,至今仍有遗址考证。可见黄官地名由此而来。

相传北宋未年,造反义军来到黄官,为了破除掉“黄天官”老屋的风水脉气,便将老屋后一山垭斩断,至今此山仍叫斩龙垭。

黄官古镇的形成由来已久,由于交通不便,集市日由开始的三、六、九逢集,后改为双日逢集,每逢集日人山人海,远在百里之外的四川边民也来赶集。改革开放后,由于交通的便捷居民增多,自然形成了现在的白日集。

黄官的居民,大多是明代或清初的移民后代,明朝期间,曾有两次较大的政府强制性移民,被称着湖广(湖北)填四川,四川填陕西,黄官移民大多来自四川省的大足、岳池、广安、仪陇等地。但其祖先可追朔到湖北省的麻城,孝感一带。至今可判断是原居民还是移民,可从过“鬼节”的习俗来判断,本地居民过鬼节是农历十月初一,而移民过“鬼节”是农历七月十五。

黄官的地域文化包含着很重的移民文化,黄官人从不排外,不妒忌别人,具有包容心。

移民大多是从南方北移,生活需要新的适应性,为了解决冬季菜食问题,便开始对鲜菜在夏,秋季加工腌制,储存冬季食用。移民们也带来了粗陶制品的制作工艺,解决了盐菜的储存问题,在当时,农家加工盐菜已成为风尚,而且互相比看谁家的盐菜更香,更可口,为了显示主妇的能干,在女儿出嫁时,要陪嫁一箱盐菜。新郎、新娘夜晚在洞房吃合食必有盐菜,新婚次日早饭,用陪嫁盐菜招待邻里亲朋,也包括新娘的娘家人,当地称为“摆茶”,黄官盐菜在近百年来一直作为礼品,敬奉亲朋、上司,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用料和制作:

黄官盐菜可对各种野生、新鲜蔬菜都可加工,如野生椿芽,鱼腥草、野葱、青菜、卷心菜,豇豆、洋芋、苦瓜、罗卜、青辣椒、豆角等,加工工艺原理基本一致,不同的鲜菜加工程序不一样,配之佐料也不一样,采用自然晒干。因为这样,干掉水份,但原汁与营养都还保留在盐菜里。加盐根据不同品种,分杀青、和腌制两次,既靠盐腌制保质,又要适当,不能太咸,撑握好各种要令,各类鲜菜加工的盐菜均香味醇厚。可烧、蒸、作汤或直接食用。

盐菜制作有长短之分,长盐菜不用刀切,保留蔬菜原样,如椿芽、青菜、豇豆用棕叶绑成小把,再用准备好的干荷叶包起来,再入坛储存一个月后,开坛香味四溢,吃时兹味别来。

盐菜制作必须具备的二个条件,一是要有清澈甘甜的清洗用水,二是要有老窖匠烧制的盐菜坛。菜坛的要求标准极严,不能透风,坛沿加水密封性好,坛内不能存水,以免变质。加工制作时,如遇雨天,可装入菜坛,待天睛后再掏出来凉晒。盐菜坛可分两种,使用方便的上下加水密封,坛底有梅花型5个小洞,这种菜坛储存盐菜,只须清冼上下坛沿,内装的菜不会变质;还有一种菜坛为倒匍坛,口朝下,倒匍密封,但清冼坛沿及取菜都较为麻烦。

凉晒以天然石板为最好 ,也可竹木器或敞布凉晒。

八.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南郑食用菌

南郑县资源丰富,有年产50多万吨的农作物秸杆、活立木蓄积量达1008万立方米,年产20万吨木屑,可供生产食用菌  2亿袋。加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4.6,土壤湿润,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我县拥有一支 专门从事食用菌技术指导和推广的队伍,并建立了“南郑县食用菌技术指导站“,负责全县食用菌生产的发展规划,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服务。

九. 四川省 广元 昭化区 元坝生猪

元坝生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元坝生猪’养殖模式示范性、推动性强,可向全国推广”,“希望各级部门加大对‘元坝生猪’的支持力度,做好发展规划,进一步做深产业链条”……4月14上午,“元坝生猪”发展高端研讨会在广元国际大酒店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元坝生猪”产业发展模式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会议由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寿于主持,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华蓉致辞,副市长邓光志作了重要讲话。

图为研讨会现场。唐彪 摄

近年来,我区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走在全市前列,成为全市唯一的现代畜牧业试点县区,形成集种猪生产、饲料供应、屠宰加工和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生猪产业链条,成功探索出“三链合一、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循环低碳”的“元坝模式”,创建为国家级生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元坝生猪”地埋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2010年,我区出栏生猪72.18万头,人均养殖3.36头,生猪产值7.6亿元。

邓光志最后在讲话中说,我市将认真悉心采纳践行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不断转变发展理念,迅速掀起普及现代养殖技术高潮,不断提高现代化养殖水平。

又讯(记者 邹贤良)14日下午至15日,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猪业论坛举行。中国畜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乔玉峰,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马闯,省畜牧食品局副局长兰明建出席,市、区领导王菲、张兴德、邓光志、王华蓉、张寿于等参加会议。

据了解,本届论坛以“通涨下的猪业突围”为主题,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元坝区人民政府、中国饲料经济委员会、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四川铁骑力士集团承办,广元市畜牧局、广元铁骑力士饲料有限公司协办,包括“元坝生猪”发展高端研讨会、论坛开闭幕式、论坛主题报告等活动。

王菲在致辞中希望,元坝区积极发挥元坝生猪品牌优势,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努力在发展现代畜牧业和循环产业方面积极探索并走出全省、全市新路子,进一步拓宽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