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北人最喜欢的关中特产 陕北最有名十大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北人最喜欢的关中特产 陕北最有名十大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3-29 22:50:29

一. 陕西省 咸阳 礼泉县 关中驴

是中国著名的大型驴品种之一。原产陕西关中平原。其毛多为黑色,也有栗色或灰色的。口、鼻、眼圈及腹下部白色。关中驴格高大,身体结构良好,头颈高举,姿态健美,关节强大,蹄质坚实。公驴体重约350千克,母驴300千克。性温驯而活泼,为陕西农区主要役畜之一。现已广泛用来改良其他地区的驴品种。

二. 陕西省 宝鸡 陇县 关中马

【主产区与分布】 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宝鸡市数量最多,拢县柳林质量最佳。

【形成历史】

关中地区是农业基地。五十年代初,农业和运输也都需要体大、力强、速力快的新类型马,而当时当地的马体格小,挽力和速力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决定引用良种公马对当地马进行多品种复杂育成杂交,以期培育一个具有60-75kg正常挽力、步伐轻快、时速4.5-4.8km、体重500kg以上、体高152cm左右、外形结构好、体质干燥结实、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挽乘兼用型马。新马种的培育工作先从陕西省柳林滩种马场开始,又以此为中心,然后扩大到全产区。其育种过程如下:从1950年开始,先选用英顿(后改称布琼尼马)、卡拉巴依和苏高血等轻型品种公马与本地母马杂交,获得一批轻型二代改良马。0马各项体尺较本地马均有明显提高。但体尺指数较小,表现体躯高、狭而短、步伐轻快、挽力不足的特点。1958年开始,又选用大型阿尔登公马再对二代轻型改良马进行复杂杂交,以加重体型,提高挽力。二代轻型0母马与阿尔登公马相配所产生的三代或四代0马,在体尺、体型、外貌和役力等方面,基本上达到原定育种指标。在本品种形成中卡巴依马和阿尔登马起主要作用。1965年开始,选择达到育种体尺指标、理想型的0公、母马,以同质选配为主,异质选配为辅的选配方法,进行横交,严格选择,扩大理想群。为迅速提高马群质量,柳林滩种马场建立核心群,重点选用遗传性较稳定的横交公马66-6号,扩大繁殖,连续使用几年,结果使马群的体尺、体型结构、外貌特征趋于一致,具备了挽乘兼用马的特点。1970年起,全部母马转入自群繁育后,用不同血统的公马,以中亲选配为主,适当进行近亲选配,逐步巩固所获得的优良遗传性状,使群体达到基本一致。核心马群的自群繁殖已有三个世代以上,母马群近交系数多为3.38%。马群基本由保持本地马种12.5%的血液,含轻型品种马和重挽型品种马的血液分别为25.0%和62.5%所组成。现开始有计划地试行品系繁育。在培育过程中,优越的饲养管理条件也起了重要作用。产区主要采取舍饲饲养,饲养管理精细。饲草主要是谷草、麦糠、野青干草和少量麦秸,夏秋补加青苜蓿、野青草和禾草,冬季加喂青贮玉米秸和干苜蓿。各种草料搭配比例,随季节和生产条件而变。精料主要有大麦、豌豆、黑豆、玉米、麦麸等。幼驹出生一月后,除随母马同槽采食外,另设专槽单独补饲。一岁左右开始使役-,两岁正式使役。母马妊娠后,多不使役或只担负轻役。育种由行政、教学、、科研单位和种马场组成“关中马育种协作组”指导,制订育种方案;并以柳林滩种马场为核心,以农村为基础,不断扩大育种群。经过三十多年,不断选育提高改良马群。1982年10月由陕西省农业局组织“关中马品种鉴定小组”,对育种核心场----柳林滩种马场的关中马进行品种鉴定和验收,认为其合格率达97%,达到育种指标,确认为一个新品种,命名为“关中马”。

三. 陕西省 咸阳 淳化县 关中奶山羊

产地:陕西省

关中奶山羊是用分布在陕西关中平原的土种羊或杂种羊与西农萨能奶山羊多年杂交培育的高代杂交类群,是介于土种羊与西农萨能奶山羊之间的一个中间类群。该品种于1990年国家正式验收,定名为“关中奶山羊”。关中奶山羊外形与萨能奶山羊相似,但体格较小,体重较轻,头、颈、四肢较萨能奶山羊略短,体毛较萨能奶山羊稀、长。关中奶山羊成年公羊体高70-80厘米,体长85厘米,体重70-80千克;母羊体高60-70厘米,体长75厘米,体重45-55千克。关中奶山羊群体平均产奶量为萨能奶山羊的85%-90%,可达650-850千克,乳脂率为3.6%-3.8%。关中奶山羊8-10月龄就能正常交配,怀孕期150天左右,平均产羔率208%。

特点:公羊头大颈粗,胸部宽深,腹部紧凑。母羊颈长,胸宽,背腰平直,乳用特征明显,被毛粗短,白色,皮肤粉红,有的羊有角、有髯。

生产性能:成年公羊体重78.6公斤,母羊44.7公斤,第一胎平均泌乳量305.7公斤,泌乳期242.4天;第二胎泌乳量为379.3公斤,泌乳期244.0天;第三胎419.2公斤,泌乳期253.9天。第一胎以第三个泌乳月奶量最高,第二、三胎则以第二个泌乳奶量最高。母羊4-5月龄性成熟,7-8月龄可初配,平均产羔率178.0%。

二、全市奶山羊养殖基本情况

2007年全市奶山羊年末存栏56.8万只,其中能繁殖母畜26万只,产羊奶7.10万吨。奶山羊以关中奶山羊为主,占奶山羊的70%-80%左右,主要分布于淳化、长武、礼泉等县

四.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五.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六. 云南省 普洱市 西盟 佤族的每押

“民以食为天。”可为食者,如稻麦菽粟、鱼肉禽蛋、蔬菜水果等等。品种之多,数不胜数,其中不少品种均可烹调成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如果在烹调时加入不同而适量的中草药,并且采取合理的制作技术,则可制成药膳。药膳的特点是药借食味,食助药力,用者既可从中摄取营养,又能得到健身祛病的益处。

佤族人食用鸡肉也有几种制作方法,如烧、炒、煮、煮烂饭等。其中,以煮鸡肉烂饭吃最为普遍,也是佤族人招待宾客的一道上等佳品。佤族的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的大米饭,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一道菜来食用的。鸡肉烂饭比普通大米饭要软得多,而比稀粥要干一些。佤族的鸡肉烂饭,就其处理鸡肉的方式和制作程序,有两种做法:一种叫做手撕鸡肉烂饭,另一种叫做刀砍鸡肉烂饭。其中,手撕鸡肉烂饭被认为是最讲究的鸡肉烂饭,制作工序较另一种复杂.其味也更美。下面就这两种鸡肉烂饭的制作方法和佐料配制,作简单的介绍。

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通常是这样的:鸡杀好了以后,不砍不剁,整个地放进锅里用清水煮。鸡煮熟后捞出来,将淘洗好的大米放进鸡汤里煮,煮一阵后,抓一把酸笋放进去再煮,一直到大米煮烂为止,比大米饭要软一些,但不能太稀。若汤太多,可将它滗掉,或者多煮一阵,把米汤浓缩,然后把锅抬下来,盖好。煮熟了的鸡,不用刀砍,而用手撕。将鸡肉从骨头上撕下来,撕得越细越好。

撕碎的鸡肉集中在一只小盆里,把备好的佐科如薄荷叶、茴香、辣蓼等切细撒在鸡肉上,再把花椒面、盐和辣椒面撒在鸡肉上,然后仔细搅拌,搅拌好了,倒进烂饭里又搅拌,搅拌越透越均匀越好,这样,手撕鸡肉烂饭就制作出来了。其中,要掌握好各种配料的数量,要恰到好处。刀砍鸡肉烂饭。刀砍鸡肉烂饭较之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程序要简单一些。将鸡肉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先煮一阵鸡肉,快要煮熟时下大米,鸡肉和米一块煮。大米快煮熟时,放进一点酸笋,然后再煮,一直煮到大米烂熟为止。若米汤多了,就滗掉一些,或多煮一阵子,让米汤浓缩。

最后把锅抬上来,将备好的佐料(与上一种同),花椒面和盐巴辣子等放进锅里,仔细搅拌,直到均匀。这样,刀砍鸡肉烂饭就算制作好了。凡是鸡,都可以用来制作鸡肉烂饭。但佤族人认为,1公斤左右未下过蛋的小母鸡最佳。如果作为待客,还不能用白羽毛鸡。佤族人认为,用白羽毛鸡,是对客人的不礼貌,以后客人就不喜欢来。


七.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哈萨克的烤饼

哈萨克的烤饼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烤制的一种厚饼,味道特香。这种饼也是哈萨克人喝奶茶时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面粉、牛奶或羊奶、羊尾油。做法:把酵面用水泡开和入面粉、羊尾油、牛奶或羊奶揉好面,放入羊皮口袋中发酵(也可用厚的棉织物包起来发酵)。面稍发后即开始做饼,不放碱。一般他们发面不多,一次只做2—3个,随烤随吃,使饼始终保持新鲜。饼的大小根据哈萨克人的“卡盘”(类似汉族人用生铁铸成的平底锅)大小来定。“卡盘”呈圆形,直径在25—30厘米,厚在5—6厘米。面揉好后,放人“卡盘”内,用手压平。上面再扣一个和下面大小一样的“卡盘”。把“卡盘”放在己燃红的牛粪火堆上,上面也放—堆燃着干牛粪。由于受热力均匀,上下不用翻饼,约20分钟即熟。饼厚一般在6—7厘米。特点,饼呈金黄色,味香松软而可口;食时,一般用刀切成小块给客人食用。客人一般不要自己动手去掰,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伊犁哈萨克)

八.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陕北洋芋

陕北洋芋好,美誉满三秦。陕北是著名的“洋芋之乡”,各县市都产洋芋,年产约20亿公斤。尤以榆林地区南部的佳县、清涧、绥德、子洲、横山、靖边等6县为多,品质较佳,驰名全国。全地区年产量在10亿公斤以上。此外,延安地区的子长等县也多,年种植9万多亩,年产1亿公斤以上。主要种植红皮和白皮两个品种,因其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外皮光洁,色泽艳雅,个大肉肥,质地细致,营养丰富,含淀粉较高,比其它产地高2%,耐贮耐运,品质优良,食用加工均宜,在全国洋芋品种中名列前茅,是深受洋芋产区欢迎的热门良种。

陕北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属暖、中温带,干旱草原性气候,年均气温10℃,年降水量450毫米,年日照2600小时,昼夜温差大,光合生产率高。无霜期150天左右,土壤为黄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为洋芋的正常生长和高产优质提供了有利条件。陕北洋芋,个大、肉沙、味美、营养丰富全面。它的块茎含淀粉约22%~26%,蛋白质3%,脂肪0.1%~1%,每公斤还含有维生素C160毫克,以及钙、磷、铁、钾、维生素B1、B2、B9和胡萝卜素等,含热量660~1130千卡。其矿物质的含量比一般谷类粮食高1~2倍。1个人若每天吃0.5公斤洋芋,便可获得足够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在工业上,洋芋的用途更为广泛。它可以加工淀粉、酒精、合成橡胶、电影胶片、人造丝、香水、葡萄糖、糊精、糖浆等数十种工业产品,因此有“万能作物”的称号。洋芋又是一种药物。早在古代,人们就用它来治疗肠胃不适,热咳等疾病。食之有和胃、调中、益气之功效。治疗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皮肤湿疹等都有明显的疗效。生洋芋捣泥外敷,治湿疹、腮腺炎、烫火伤;鲜洋芋汁,内服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慢性胃痛、习惯性便秘、催吐解毒等作用。它又是“减肥食品”,具有保健作用。

九.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关中烟袋锅

关中农村,老人的腰间或后领都别着一样宝贝;杆杆在里袋袋在外,嘴嘴向上锅锅朝下,那就是烟锅。等老人去世后除了能穿上老衣,能带走的就是枕头边放的烟锅。

烟锅有瓷的、铁的、铝的、铜的,有纽扣大小。一般能熬到耄耋之年的老人用的都是铜的,烟锅里被烟丝熏得发黑,而锅沿却本色不改,反而锃光瓦亮。因为一锅烟抽完后,老人就要把烟锅在鞋底或身边的石头上弹几下,日旧天长,锅沿自然也就闪闪发光了。当然铜烟锅还有一个用处,那就是在买碗买锅的时候,农村人都要用烟锅敲一下,如果声音洪亮,清脆悦耳,那一定是完好的,否则那一定有看不见的裂纹。

烟杆一般都是用竹子做的,有成人的手指那么粗,一尺来长,也有几尺长的,就像纪晓岚御赐的烟锅。清朝人陈宗在《烟草谱》中写的“这个长烟袋,妆台放不开,伸时穿纸破,钩进月光来。”说的就是这几尺长的烟锅。当然烟杆也不能太短了,因为抽烟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对火,即使是不认识的人只要说声:“乡党对个火,”对方一定会热情地把烟锅伸过来。

烟嘴可讲究了,有瓷的、铁的、铝的、铜的,还有玉石的,样式就像小孩的奶嘴一样。在农村老人的烟锅也是孙子们唯一的玩具,玉石的最容易打碎,因此上老人们都用铜的。就是偶尔见到的玉石烟嘴,那肯定也是有豁口的。

烟袋都是用蓝布或黑布做的,就像是现在女士用的小手包,用细绳子挂在烟杆上,里面装满了烟丝。如果家里有一个巧手的女人,那烟袋上肯定锈的山水人物,这也许就是农民画的雏形。在过去,烟袋也是女方送给男方的爱情信物,可见烟袋的精致不亚于现代女性的手包。

烟袋里的烟是旱烟,烟杆有一人高,叶子就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割完烟叶人们就用麻绳把烟叶一个个整齐地扎起来,摆在空地上晾晒。水泥地是不行的,因为它没有地气,烟叶很快就会晒成粉末。同时午后还必须给烟叶洒水,否则阳光一晒,烟叶也会成为粉末,就像所有的生命一样,必须做到阴阳的平衡。一周后,烟叶要整齐地放在通风的0上,压一块宽木版,木版上再压上几快大石头。这样半个月后,那由绿到黑的烟叶就会变成金黄色,就像关中的锅盔的颜色一样,抽起来也是“烟硬味正不上火,利口润喉又解渴。”

可那个时候,烟叶大都是用来换粮食的,种烟的人是舍不得抽的,都是把那烟梗揉成粉末过瘾。等在地里干了一阵子活,男人们就蹲在地头的大树下,右手拿着烟锅,左手拿着烟袋,用烟锅在烟袋里挖上几下,然后再用大拇指把烟锅里的烟沫按实,点着烟抽上一袋,袅袅的旱烟就带走了人们的疲倦,闪动的火苗又点燃了劳作的欲望,人们立马就恢复了元气来了精神。

如果家里来了比较尊贵的客人,主人就会把上好的烟丝拿出来,就像城里人给客人倒茶一样,让客人坐在炕上先抽上一锅。如果是普通的客人,双方都会在对方的烟袋里挖上一锅,就像是小孩在对方的碗里倒一口一样,等一袋烟抽完,双方也会象兄弟一样无话不讲。

当然烟锅也是需要保养的,就像军人待枪一样,时不时地要拆开,用细细的树枝把烟杆里的烟油清理一下,这头吹吹那头吹吹,然后装满一锅烟抽上几口,倘若呼吸均匀、蓝烟袅袅,那老人脸上就会露出幸福的微笑。

若说香烟是“醪糟”,隔天就会发酵,喝上十几碗也不过瘾,那么旱烟就是“西凤”,越久越醇,喝一口就会精神亢奋。在过去几百年的岁月里,旱烟就像秦腔一样成为关中老人的精神食粮。

十.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