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拖鞋是桂林特产吗 广西桂林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拖鞋是桂林特产吗 广西桂林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4-01-14 20:54:11

一. 广西 桂林 全州 全州豆豉

全州县制作豆豉的历史源于唐代中叶,与“全州第一香”五香豆腐干产生时期接近。

据传,最早制作出豆豉的,是唐中叶全州镇建设街小南门一个专做豆子生意的老板(姓甚名谁已无法考证);有一天,老板收进店的百余斤豆子因未干透晒在外边,突降大雨,豆子来不及捡回来,全部淋湿了,连续两天偏又是雨日,帐鼓的豆子眼看着要发芽了,老板让妻将豆子蒸熟了当饭吃,吃了两餐后,老板与伙记们都不愿再吃了,天不见晴,豆子就存放在桶里。接连下雨十余天,大家把豆子的事给忘了,直到有一天,满屋子莫名奇妙地散发出一股很特别的香味,经查找发现,香味出自那桶被遗忘了的熟豆子!大家提出桶细看,豆子不但没烂掉还长出了淡绿色的茸毛,而且有异香,老板叫伙计提去河里洗净再晒,晒了不到半时辰,又是一场雨,伙计无奈只好又将豆子存放桶里,待雨停日出时,已是三天之后,大家提出豆子一看,豆子热气腾腾又发酵了!再次发酵的豆子颜色更黑了,且香味更浓。老板娘怕豆子发了酵不卫生,就弄一小碗加点酒蒸一下,没想这一蒸,就蒸出了“小南门的洪水(红水)豆豉”,添点盐,就是上好的送饭菜。后来她又试着用豆豉煮汤,汤清爽还带点淡红,味道相当好,拿去当配料做菜,菜味道比不放豆豉要好得多,全州豆豉竞然在无意间产生了。豆子老板也改了行开起了全州第一家豆豉作坊,并收徒传承技艺,徒弟又传徒弟,一代代流传至今。

全州豆鼓不但香味好成本低,且营养丰富,所以历来为群众喜爱,产品久而久之,盛名远播,目前已销台湾、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

全州豆豉素有桂林市名牌农产品之称,是桂林辣椒酱或豆豉酱的主要原料,产品在“广西农产品贸易网”等区、内外多家网站做过专门的产品介绍。由豆豉首先产生于全州小南门,故全州历有“小南门豆豉,就此一斗!”之说,这是古传下来称赞全州小南门豆豉的行话,其意是:全州豆豉加工厂虽然到处都有,但最好的豆豉出在小南门。而在与全州相邻的湖南周边县,也有赞言:“全州豆豉新宁酱,凑在一块天下香”之古谚。近10余年,因为县城建设的扩展,豆豉加工厂几乎都迁到了石塘镇;石塘镇目前有50余家中、小型豆豉加工厂,每年加工豆豉近1000吨,每公斤单价8—10元,是该镇重点推出的名牌农产品。全州豆豉的加工制作工艺,传承于全州小南门豆豉传统制作工艺。其工艺步骤基本程序如下:

一、选豆。选用本地当年或头年产的优质豆(以黑皮泥豆为最佳),选净豆中杂物上甑。

二、蒸制。灶台上固定一宽口大铁锅(全州人称为灶钯锅),锅内加入2/3清水,将大木甑(即蒸桶,桶底有条格,铺上白棉布做隔)置铁锅上,倒入豆子后加盖蒸豆。蒸制时间在2—3小时左右。蒸制过程中要上下翻动一次,当满屋飘香时,察看黑豆熟透后停火。

三、浸泡。趁热将熟黑豆倒入专门浸豆用的水池,水中加入适量青盐(促进发酵和加深豆豉颜色,每100公斤加青盐0.3-0.4公斤),水要盖住豆子(以豆子泡好时水刚好被汲完为好)。当豆子泡得饱满透亮时(2小时左右)取出。

四、发酵。取出泡好了的豆子冷却后(刚泡好温度还很高),倒堆在黄土地板上(专用发酵场地,劣平整高出地面5寸到一尺),盖上干净的草垫子或麻袋(大热天不用盖)发酵,两天后只翻动一次,以后五六天每天翻动一次,总发酵时间不少于七天,待豆上长满淡绿色酵母菌茸毛,并有香味散发时,即可停止发酵。

五、清洗。将发好酵的豆子装入大箩筐中,抬到大江里清洗,清洗时,按一个方向不断搅动,充分洗净后,沥干。

六、再次发酵。豆子沥干后,倒入竹垫上,周围用竹围围好,再盖好发酵两昼夜,待豆豉香味更浓厚,颜色更深即可。

七、晒干。将发酵好的豆豉,放置竹垫上晒,晒至抓在手中握紧再放开时,豆豉能自动散开即可上市出售。

注:豆豉再发酵后,也可蒸制:在发酵好的豆豉中洒上些米酒,上木甑里蒸,待冒蒸汽20分钟左右后,倒出晾凉保存,这种豆豉叫洪水豆豉,其颗粒滋润,味香甜,做菜时用做配料,做出来的菜或汤特别味道好,且汤色好,但保存期不如晒干的豆豉长,此法目前基本不用了,现在上市的成品基本上都是晒干的。

产品特点:颗粒松散,异香扑鼻,捏之易烂无核,黝黑而有光泽,佳肴佐料,后味回甜,加入精盐和高度米酒,可增长贮藏时间。

信息来源:全州县人民政府网

二. 广西 桂林 象山区 桂林马蹄糕

一提到桂林马蹄糕,对不少市民而言,它不只是点心了,还蕴涵有许多童年的记忆。马蹄糕是一种传统小吃。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

制作方法:

1. 在马蹄粉中加入清水,比例一般为1:2,搅拌均匀并静置20分钟,制成粉浆水。

2. 将马蹄削净后,切成小丁或使用马蹄粉。

3. 在锅里放入适量红糖和白糖,加入清水。

4. 待锅里的糖化了,并且水煮开之后,加入马蹄丁或马蹄粉。

5. 将之前做好的粉浆水再次搅拌均匀并倒入糖水中进行搅拌。

6. 搅拌均匀后,锅里的糖水应该呈现黏稠的状态。

7. 在准备好的碗中刷上一层油,然后将粉浆倒入碗中,用大火蒸30分钟左右。

8. 蒸好后要待马蹄糕放凉后方可取出切块,装盘。

营养价值:

马蹄又叫荸荠,含丰富的维生素B和C、植物蛋白、磷质,有清热去湿解毒的功效。 是莎草根植物荸荠马蹄糕的球茎。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马蹄中含大量的淀粉,加上低聚糖和单糖,占干重的86%以上。淀粉18.8%,蛋白质2.3%,脂肪0.2%,灰分1.6%。多种维生素A、B1、B2、C,和矿物质钙、磷、铁等。除此,还含有一种不耐热的抗菌成分荸荠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主料为大米粉,把米粉装入壮如马蹄的木模,用黄糖粉、马蹄粉或芝麻粉包心,猛火蒸熟,取出即可食用,其制做简便,吃来香甜扑鼻,松软可口。一般多为个体摊担现做现买。散见于各处街头巷口。来往行人,即购即吃,甚为方便。( 桂林)

三. 广西 桂林 象山区 桂林田螺

原料是一种产于当地水稻田里的田螺,其特点是个大肉肥、味道鲜美。先放上桂林特制的酸辣椒和葱、姜、三花酒等调料爆炒,再放上辣椒猪骨和紫苏叶焖煮,味道酸辣鲜美,特别开胃。煮时须将螺尾敲掉,便于煮时进味,亦便于吸食螺肉。吃的时候要将汤和肉一并吸入,所以称为“喝螺”。( 桂林)

四. 广西 桂林 临桂县 桂林腐竹

桂林腐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腐竹,又叫腐筋,远在唐代就在各种素菜中独占鳌头。其形似干竹枝而名.。“桂林腐竹”是广西桂林地区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种。桂林腐乳厂20多家企业生产,年产量1000多吨。选用优质大豆磨成豆浆, 放入锅加热。将凝结的豆浆薄膜用手扯起来搭在竹竿上晾干或烘干即成。

桂林腐竹大约盛行于唐代,那时候,桂林是北达中原,南连岭南的重镇,佛教在此盛传,寺庙林立,斋食盛行。腐竹作为素食也就随之兴起。唐代以来,人们世代相传,沿袭至今,腐竹成了桂林的传统食品。得益于漓江和桃花江水泡浸大豆以及传统的特别制作工艺。成品颜色淡黄、油面光亮、枝条肥胖、空心松脆、 品质优良。含蛋白质45%, 脂肪25%,胆固醇及饱和脂肪很低。
因其所含均为植物营养素,故被称为“素食之最”。腐竹的吃法很多, 炸炖炒焖皆可。无论作主菜或配菜, 都可熟饪出色泽鲜美、香味扑鼻、酥脆嫩滑、风韵别致的荤、素佳肴。销国内各地和出口东南亚、北美、澳大利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象山牌”腐竹1981年来3次获国家食品银质奖, 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0年获轻工部首届博览会金奖, 1991年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金奖。“漓-”腐竹1990年获广西优质产品奖。.

2010年12月,“桂林腐竹”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确定对“桂林腐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广西省桂林市永福县、临桂县、阳朔县、龙胜县、灵川县、荔浦县、平乐县、恭城县、兴安县、全州县、资源县、灌阳县12个县所辖行政区域。

五. 广西 桂林 全州 石塘生姜

石塘生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味辣、皮薄、肉嫩、鲜脆”是全州石塘生姜的特点,作为“全州三辣”土品之一,以“五指姜”为上品的石塘生姜每年上市时都能热销一空,甚至远销湖北、广东、福建以及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

近年来,随着标准化生产新技术的引入,石塘生姜从产量到品质都有了提升,带动了全州全县的产业辐射。今年,全州县生姜种植面积2.85万亩,生姜产量12万吨,平均售价6000元/吨,产值达7.2亿元。“石塘镇种植效益得到提高,也辐射带动了安和、两河、凤凰等周边乡镇规模化种植石塘生姜。种生姜已经成为了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项目之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现辖行政区域。

《全州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石塘生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通知》全政发〔2016〕50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石塘生姜》(草案)

(当地种植户供图)

六. 广西 桂林 兴安 干桂花

干桂花是广西桂林的。桂林这个美丽的城市因桂树(花)而得名。桂林市区范围内现已种植桂花树约二十万株,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桂花桂花,香飘万家。江畔湖滨、大街小巷、山前屋后,桂树的芳影真是无处不在。

桂花不仅色泽宜人,芳香甘甜,而且营养十分丰富,药用值高。经研究表明,每百克糖腌桂花中含蛋白质0.6g,脂0.1g,碳水化合物26.6g,水份63g,热量110千卡,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及微量元素,其中锌的含量最为丰富,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提高人体抗病免疫能力。 桂花性温,味辛,具有健胃、化痰、生津、散瘀、平肚、消除疲劳,消火解毒的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桂能“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七. 广西 桂林 平乐 平乐山楂

山楂,俗名“山梨子”,亦名“石梨子”。除平乐镇外,其余12个乡(镇)都有分布。尤以二塘、桥亭、附城、长滩、张家、大扒、源头等7个乡(镇)为多。全县有山楂树8万株以上,挂果树6万株。解放前,县内山楂树多为野生,少数为人工栽培。全县常年产鲜果约300吨,山楂干片约100吨。据中国植物研究所、广西茶叶研究所等有关部门测定,平乐山楂果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2%,铁和钙的含量也大,其中钙的含量在各种果品中占首位。既可鲜食,又可加工制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酱、山楂蜜饯等。还可制作果汁、果酒。解放以来,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山楂生产日益为人们重视。进入80年代,县内山区许多农民都把山楂视作致富门路而广为种植。1983年,县商业部门开始收购山楂干果。1984年共收购山楂果片2.57吨,产品销往八步、梧州、柳州等地。之后由于受市场逐步放开,商业部门停止收购。

八. 广西 桂林 平乐慈姑

慈姑秋种冬长,春节前后上市,广西各地均可种植,尤其以桂中地区的柳江县,桂东地区的八步区、平乐县,右江河谷的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等地居多。通常情况下,慈姑在早稻收割后种植,实行慈姑与水稻轮作。近年来,广西又积极探索出慈姑套种栽培模式。

慈姑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消炎解毒、生津润肺、健胃止咳等作用,是人们喜爱的日常蔬菜品种之一,特别是桂东北城乡居民食用慈姑已成为一种习惯,是当地人们每年春节必备菜品。

九. 广西 桂林 龙胜 龙胜鱼生

一方乡土,出一方美食。龙胜浔江江清水甜,江中鱼肉鲜嫩,用来做鱼生,鲜脆爽口,因而龙胜几乎家家吃鱼生。

龙胜鱼生有近百年历史龙胜县居住得最多的是侗族人,侗族人喜欢吃酸,酸鸭、酸肉都是他们常吃的美食。相传在很久以前,侗族人来到龙胜县瓢里镇,当时他们无山也无田,只能以打渔为生。瓢里镇水资源丰富,鱼种也多,渔民每次打渔都满载而归,许多渔民把打来的鱼拉到市场上卖,只留一部分自己吃。尽管如此,渔民还是有很多鱼。吃不完的鱼很容易变质,为了延长鱼肉的保质期,侗族人想到了可以借用腌制酸肉的方法制作酸鱼,这样一来鱼肉就不会变味了。一开始腌制酸鱼是为了方便储存,但发展到后来,侗族人发现生吃鱼肉更佳,而在生吃鱼肉的时候如果佐以酸味,鱼肉更显美味。

酸坛子在侗族人家里必不可少。侗族人发现,用茭头酸水泡一泡鱼肉,直接生吃,味道比酸鱼更鲜美绝妙。于是一村传一乡,一乡传一镇,鱼生的吃法就被传开了。当时,瓢里人吃鱼生的方法和现在的方法有点不太一样,当他们捕到手指般大小的川条子时,会把鱼放在砧板上,用刀一拍,把鱼拍晕,再去除内脏,放到茭头酸水里泡上10分钟,然后整条吃掉。而这看似淳朴简单的鱼生吃法,正是鱼生的起源。

现在的吃法都按照自己的口味来吃,吃法大有不同。

龙胜人以居住在浔江边为荣。浔江是当地最大的一条河流,江清水秀。浔江哺育出来的鱼,鱼肉鲜嫩,吃起来没有腥味,因此龙胜人最爱把浔江里的鱼做鱼生吃。

在龙胜,可以说家家户户都喜欢吃鱼生。客人到访或是逢年过节,龙胜人都会到市场买上一两条新鲜活的鱼回家,自己做鱼生吃。

做鱼生的步骤:

首先是选鱼,一定要选活水流动的、水质好无污染的河里的鲤鱼(或者草鱼),要求鱼体健壮,颜色青黑,不能有伤痕和病斑,每条两斤左右。

然后把它拍晕后,先放血,再用刀拔去鱼鳞,动作麻利地开膛除去内脏,再去头、剔鱼刺、剥皮,快刀翻飞,去掉水份和血迹,然后飞速地切成三指大小、薄如蝉翼的鱼片。刀工好的一分钟就切出了一盘鱼生。如果下手太重或者用刀不快,切出来的鱼生就可能走味了。

龙胜鱼生和别的鱼生最大不同是吃之前要先在特制的调料里涮那么一下,调料很讲究:特制茭(jiao)头酸水、姜、辣椒、花生、怪物鱼香草(散发独特去腥气味)紫苏、芫荽等。

“鱼香草”是龙胜,出了龙胜境内很难找到,这也是为什么龙胜鱼生必须在当地吃才美味的原因。鱼香草叶子颜色倒是和鱼腥草有些像,但是鱼香草的叶子是长长细细的。散发一股浓郁香味的。不是薄荷那种清甜香,而是一种类似芫荽和紫苏那种类型的香味的。

把切好的鱼生放入盘中,配上辣椒,姜丝,鱼香草,花生,芫荽(香菜),另再滴上几滴生茶油(去腥)。

最后将调料碗放在鱼生拼盘旁边,卖相十足,让人看了垂涎欲滴。鱼生片就是要在特制茭(jiao)头酸水里面泡上1~3分钟就可以吃了!(泡的时间看个人喜好,喜欢吃生点、脆点、鲜的就1分钟可以了;喜欢熟点,酸的就要泡3分钟;如果超过5分钟就不好吃了,所以动作一定要快) 。品尝后,浸过调料汁的一片片晶莹剔透有如蝴蝶状的鱼生相当美味,爽滑清脆。

十. 广西 桂林 平乐 玻璃扣

据桂林平乐县志记载,一九二一年,孙中山先生率部,沿水路从梧州至桂林,历时21天。船家厨子为了给孙中山先生吃好,做了很多船家菜给他吃,过了几天,船家厨子发现,孙中山先生特别喜欢吃“金花肉”。(“金花肉”的做法:将薄肥肉用白糖腌透,即透明状,沾拌面粉浆炸制而成。)。但,这菜易上火,船家厨子想:若将腌制肥肉包入清热的绿豆沙,这菜不就不会上火了吗?于是,便包入豆沙炸制成鸡蛋状。中山先生吃后,连连叫好,便问道:这是什么菜?厨子想这菜的主料为透明薄肥肉,即象透明的玻璃,便回答说:“此菜为玻璃扣也。”从此,船家玻璃扣一直流传到今天。平乐飞龙鱼餐厅(飞龙号)的玻璃扣,由黄良平亲自主理,经过多次改进,地方特色更为浓郁,深得食客们推崇和好评。该菜品曾获桂林市举办的中国烹饪王国游桂林开年仪式活动“优胜奖”,系桂江船家菜品之一。

平乐人到别人家里做客,总以吃上了“玻璃扣”而表示宴席的丰厚,也以做客自己吃上了“玻璃扣”,炫耀自己身份的高贵。如今“玻璃扣”不仅成为宴席上的佳肴,而且成了平乐的珍贵民间小吃。

原料

绿豆、白砂糖、肥肉、鸡蛋、面粉等。

做法

1.先煮豆沙。将绿豆一斤放进冷水锅,让水冒过绿豆,加适量纯碱,用猛火煮20分钟,趁热连水倒进筲箕,除去豆壳,再将绿豆倒进锅内,炒成豆沙状,放入适量自砂糖。注意切勿放其他的糖,不然就会影响脆口。

2.将绿豆和白砂糖融成豆沙,捏成直径约3厘米左右的圆柱形(大小以能进口为宜)备用。

3.接着就要把肥肉切好。把一块肥肉切成长宽各4厘米左右的肉片,再将肥肉从中间用刀划开一道刀口,放入碗里,拌上白砂糖腌上一两个小时,把肉片展开,将绿豆沙条卷入肉片内,初坯即成。

4.在大海碗或瓦钵中,装适量面粉,打一个鸡蛋,加白砂糖适量,掺进冰水,将面粉、鸡蛋、白砂糖用筷条捣成软硬适度的糊状。

5.最后把肥肉与绿豆沙做成卷条状的初坯,裹上一层鸡蛋面粉浆糊,再将它放在烧滚的油锅里炸,呈老黄色时即捞出,趁热放入盘中,端上餐桌,一股清香散发于席问,见之垂涎欲滴,食之甜香脆口,风味独具,妙不可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