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苏州特产是大闸蟹 苏州有什么特产阳澄湖大闸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苏州特产是大闸蟹 苏州有什么特产阳澄湖大闸蟹更新时间:2024-04-17 05:46:55

一. 江苏省 苏州 吴江 太湖绿洲葡萄

太湖绿洲葡萄

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委员会太湖绿洲葡萄吴江市太湖绿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二.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民族乐器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蜚声中外。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代表作品有二胡、阮、古筝、琵琶与恢复失传的箜篌、编钟,还有冠以“苏”字的“苏笛”、“苏箫”“苏锣”、“苏鼓”等。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十分发达,为青铜乐器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964年江苏陆合程桥东周墓出土了“臧孙”编钟九枚。正面有铭文,其中有“攻吾欠”两字,据考证“攻吾欠”即“勾吴”。这组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吴地乐器。

从1991年在苏州市吴县长桥镇长桥村的一处战国墓葬中首次出土的一件在国内也极为罕见的木漆古琴(七弦琴)来看,早在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先秦时期的吴地先民,就有着自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苏州民族乐器造型优美、简练,结构合理、不繁琐,做工精巧、一丝不苟,格调典雅、不落俗套,音色甜美、纯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苏州民族乐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而这种内涵和风格乃是中国民族乐器的精粹和灵魂。

三. 安徽省 合肥 庐江县 黄陂湖大闸蟹

黄陂湖大闸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陂湖大闸蟹(黄陂湖河蟹)

黄陂湖大闸蟹,产自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中部的黄陂湖,素以“青壳背厚、白肚金爪、个大膏腴、黄满味美”而著称。黄陂湖大闸蟹蟹肉纤维长,肉质细腻鲜甜,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藏在深闺无人识”、“墙内开花墙外香”,黄陂湖大闸蟹过去主要销往上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市场,省内市场销量有限。2012年,黄陂湖大闸蟹开始进入合肥市场,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得到合肥市民一致好评。

黄陂湖位于庐江县城东南5公里,总面积5.7万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光热水源充足。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水量1188.1毫米,年日照时数2209.6小时,无霜期238天。养殖季节平均水深2米,湖区水质清新、水草茂盛、底栖生物丰富,属典型浅水草型湖泊,是河蟹、青虾等甲壳动物生长的良好场所。其气候特征和优越生态环境为黄陂湖大闸蟹优良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多年来,通过不断总结推广“种草、移螺、调水、稀放”等生态养殖模式,黄陂湖区域的庐江县水产养殖场(现由安徽黄泥湖原生态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承租)、安徽省庐江县鸿润养殖有限公司、庐江天湖蟹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先后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荣誉称号,并取得“安徽省出境水生动物养殖场认证”,其中庐江县水产养殖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输台大闸蟹资格认证企业。2010年,“黄陂湖”大闸蟹获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2013年,“黄陂湖”牌河蟹在第七届全国河蟹大赛上同时获得“蟹王”称号和“优质河蟹奖”,在第一届海峡两岸大闸蟹评鉴竞赛上获得“头等奖”。 2013年2月《浅水草型湖泊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地理标志产品•黄陂湖大闸蟹》两项技术标准通过安徽省地方标准评审并发布,同年12月“黄陂湖大闸蟹”成功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质检总局、香港食环署、韩国农林水产部先后来黄陂湖检查出境大闸蟹质量监管工作,对庐江县推行黄陂湖大闸蟹健康生态养殖和质量监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目前,庐江县黄陂湖每年平均出产大闸蟹600多吨,产品主要销往合肥、上海、香港、台湾等市场,产值达1.6亿元。黄陂湖大闸蟹养殖已成为庐江渔业的特色和支柱产业,在渔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省城人民生活中最爱的美味。

安徽省庐江县黄陂湖湖体;庐城镇、泥河镇、白湖镇、龙桥镇和盛桥镇所辖的与黄陂湖毗连水域,主要包括与黄陂湖水系相通的县河、黄泥河、兆河、西河等支流水域和池塘,总面积为370平方公里

庐江县人民政府《关于要求界定黄陂湖大闸蟹(黄陂湖河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庐政函〔2013〕9号

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836-2013《黄陂湖大闸蟹(黄陂湖河蟹)》

四. 江苏省 苏州 虎丘 苏州采芝斋糖松仁

又名松糖。产于江苏苏州。 其外形为颗粒状,大小均匀,互不粘连,粒粒带有糖刺,洁白光亮;口味清香甜美,肥而不腻。采用松子仁,包以极薄的糖衣多层。原料松子仁精选上等粒大肥嫩者,配以白砂糖、饴糖等辅料。先将松仁烘干、烘烫备用;再将白砂糖兑水,加温溶解、提浆、熬煮糖膏;然后以精巧技艺拌糖,使糖膏薄裹松仁之外,经3-5次令糖衣逐步加厚,每次糖膏的熬煮温度不同。切须谨慎细致,如轻糖松仁,须先大火、后中火、再小火,不可颠倒顺序。并经3次整理而为成品。

五.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丝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约有五千年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艺,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史前时代,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丝绸的曙光,到商周丝绸业已较发达,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公元前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大量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向西运输。经过魏晋北朝发展到唐代,中国丝绸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一方面条贯、折衷传统遗产,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来技术、纹样的优点。宋元时代随着古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促进了丝绸生产技术的较大发展,品种风格有了创新,丝绸生产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至明清江南苏杭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我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1804年始,中国丝绸业开始向现代化迈进,建国后,我国丝绸更得到了迅速发展,建成较完整的丝绸业体系,丝绸产品已行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古老的丝绸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焕发出新的青春,走向灿烂的未来。

六. 江苏省 苏州 张家港 靠鳝

靠鳝

七. 安徽省 滁州 明光 女山湖大闸蟹

女山湖大闸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女山湖大闸蟹,乃安徽省明光市一绝。自古以来,女山湖渔民一家大小常年就住在船上,当地流传一句俗语:“吃蟹饭、住蟹房、娶蟹婆、嫁蟹郎”。可见,螃蟹在女山湖悠久而深远的历史。

明光市是明皇故里,女山湖是安徽省第二大淡水湖,150万年前由岩浆喷发而成,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火山口之一。据农业权威部门提供的调研材料,湖内浮游生物很多,水质清澈透明,又因火山爆发而形成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蟹、鱼、虾等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湖内养蟹不用人工投饵。女山湖大闸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脂肪、无机盐、糖类、维生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成份。食之,给人以极大的享受。当地民间常说“一盘蟹,顶桌菜”,倘若吃饭先上蟹,所有菜品都会被这大闸蟹抢了风头,食了蟹再品尝其他菜,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1999年,“女山湖大闸蟹”正式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随后多次被农业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河蟹协会等推荐为名优产品: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授予“女山湖大闸蟹”名牌产品;2007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女山湖大闸蟹”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并通过续展;2008年农业部授予“女山湖大闸蟹”名牌农产品称号;2008年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女山湖大闸蟹”安徽省著名商标并通过续展;2008年取得安徽省科技厅“河蟹产业化提升养殖配套关键技术研究”安徽省科技研究成果;2011年“女山湖大闸蟹”荣获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名牌产品;2012年“女山湖大闸蟹”荣获“辽河杯”全国河蟹大赛金奖。

目前,明光市已拥有“中国河蟹之乡”、“全国水产百强县”、“国家重要的商品鱼生产基地”、“水上明珠”等美誉,女山湖优质水产品年产量突破20万吨,渔业总产值达12亿元。其中,近三年来,女山湖大闸蟹每年总销售额均超5亿元,2012年总产值突破6亿元,养殖面积达15万亩,示范带动市内近2万名渔(农)民从事大闸蟹养殖,产品畅销中国沪宁杭、厦深穗、港澳台以及新日韩等东南亚国家,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重大贡献。

女山湖大闸蟹

安徽省明光市女山湖水域,北纬32.9°-33°,东经118°-118.2°,总面积约1万公顷

明光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女山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明政秘〔2013〕92号

明光市永言水产(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YYSC001-2013《女山湖大闸蟹养殖技术规范》

八. 江苏省 扬州市 高邮 高邮湖大闸蟹

高邮湖大闸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邮湖大闸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高邮湖大闸蟹是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的。高邮湖湿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最为突出的要数高邮湖大闸蟹,纯天然,堪称天下一绝。来高邮游玩,必观湖光,观湖光,必吃大闸蟹。

高邮湖水域面积760平方公里,北接淮河南连长江,为浅水型湖泊,是江苏省第三大湖。高邮湖水域宽阔、水质优良,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水生物产丰富,尤以湖蟹闻名遐迩,早在北宋年间就已成为皇家贡品之一。宋代苏轼极其推崇高邮湖蟹。他赋《扬州以土物寄少游》,其中这个“土物”就指高邮湖蟹。苏轼到高邮看望秦观,在文游台上,两人边观湖景边品蟹,宋代诗人曾几写诗盛赞:“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香莼紫蟹供杯酌,彩笔银钩入唱酬。”自宋代起,高邮湖蟹就成为了扬州人的嘉肴美馔。据地方食谱记载,用湖蟹制成的菜肴有清蒸蟹、炒蟹线、雪花蟹斗、蟹子豆腐、蟹黄扒鱼翅、蟹粉狮子头、蟹黄汤包等十余种之多。

高邮湖大闸蟹产地范围为江苏省高邮市高邮湖水域及其流域。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鸡头米

苏州的鸡头米也是一绝。这种鸡头米刺很少,香气浓郁、吃口软糯,被称为“南芡”,不像“北芡”那样浑身是刺,很难采摘和剥肉。

鸡头米是百姓对芡实的俗称,我国芡实以苏州南芡为著名。苏州民间食用鸡头米的方法很多,最大众的吃法就是鸡头米羹。其制作方法十分简便,将锅中水烧开后把新鲜鸡头米放入锅中,煮沸后以藕粉勾芡,出锅后加入少许糖桂花即可装碗入盆。

十.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 芋艿

芋艿(yù nǎi )简称“芋”,俗称“芋头”。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叶卵形,叶柄长而肥大。花黄绿色。地下有肉质球茎,富含淀粉,可供食用。中国南方栽培较多。

芋艿的营养价值很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以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芋艿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角甙等多种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芋艿性甘、辛、平,入肠、胃,具有益胃、宽肠、通便散结、补中益肝肾、添精益髓等功效。对辅助治疗大便干结、甲状腺肿大、瘰疬、乳腺炎、虫咬蜂蜇、肠虫癖块、急性关节炎等病症有一定作用。但应注意,不能擦、敷到健康皮肤,否则会引起皮炎。一旦发生,可有生姜汁轻轻擦洗即可。

芋艿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煨、烤、烧、炒、烩均可。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芋艿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芋艿烧肉或将芋艿切成丁块,与玉米掺在一起煮粥。应注意的是,芋艿含较多淀粉,一次不能多食,多食有滞气之弊,生食有微毒。

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中秋吃芋艿的习俗。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侵犯我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继光受命抗倭,取得很大胜利。中秋这一天,戚家军在营地里欢度中秋。半夜里倭寇偷袭,将戚家军围困在山上,断其粮草。数天后,士兵们只好挖到不少野芋艿,煮后很好吃,但不知其名。戚继光说:“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就叫它‘遇难’吧。”一天夜晚,戚家军饱餐“遇难”后奋勇突围,将倭寇全歼在睡梦中。此后,东南沿海人民在过中秋节时,都要吃糖烧芋艿,以志不忘民族危难和戚继光的抗倭功绩。时间一长,“遇难”便渐渐变为了“芋艿”。

  

用其制作的“桂花糖芋艿”更是风味独特,令人唾涎欲滴,是江南人家八月中秋必不可少的名点佳品。太仓常年种植芋艿8000多亩,年产2万余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