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宁互助路汇鑫市场特产 西宁汇鑫市场西北五省特产总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宁互助路汇鑫市场特产 西宁汇鑫市场西北五省特产总汇更新时间:2024-04-16 15:11:23

一.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堆绣

堆绣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文化艺术。从广义上讲,堆绣属于唐卡的一种。为塔尔寺“三绝”艺术之一。

堆绣制作时,艺人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好各种颜色的绸缎,剪成一定尺寸的人物、走兽、花鸟等形状,然后用彩色绸缎粘压在事先剪好的纸张模型上,然后按其颜色从浓到淡的顺序,依次沾堆,由于中间突起,故产生了较强的立体效果,犹如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堆绣的取材大都是佛经故事,多以人物为主,一般不表现大场面。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搭配,粗犷中见细腻,主体突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

堆绣是刺绣艺术的创新,是刺绣与浮雕的结合。一幅堆绣可以说就是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作品。

二.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酥油花

湟中县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是以洁白细腻的酥油为原料调入各种矿物质颜色制成的油塑艺术品。塔尔寺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壮观,内容丰富多彩。有奇花异草,有珍禽异兽,有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佛像人物,千姿百态的大型历史和神话题材的油塑更属佳作。石榴、萍果、桃等盆景都水灵灵地像真的一样。酥油花的制作必须在冬季低温下进行,因而塔尔寺酥油花都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塔尔寺灯节展出,届时来自西藏、内蒙古,四川等地的农牧民及海内外游人云集山之中,山上山下,寺宇周围,入山人海,为一睹晶莹剔透的酥油花。

酥油花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展出时,由民族管乐器为主组成的花架乐队演奏出节奏缓稳、庄严肃穆的花架音乐乐曲,来烘托宗教气氛,并随着灯光的闪动;在含蓄典雅的音乐中,展示出酥油花雕塑的群体千姿百态。塔尔寺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壮观,内容丰富多彩。

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早产生于西藏的苯教。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内供奉。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塔尔寺是宗喀巴的诞生地,不久酥油花就传到这里,并在塔尔寺得到弘扬和发展,在明万历年间这种油塑技艺传到塔尔寺后,在当地艺人们长期精心研制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藏族信教群众有向寺院奉献酥油的习俗,一般仅供点佛灯和僧人食用。而每逢藏历年正月十五之前,他们将纯净的白酥油送到塔尔寺,寺中的僧艺们在其中揉进各色矿物染料制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后在寒冷的房间中搭架塑造。为防止制作中酥油因体温融化影响造型,他们不时将手塞进刺骨的雪水中降温。

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从唐朝的都城带到了西藏小昭寺。当她泪湿衣襟、抑制不住思念亲人的苦痛时,就来到佛祖的像前,焚香跪拜,遥寄情思。后来,金城公主进藏后,将佛祖的塑像转移到金碧辉煌的大昭寺供奉。这一年的正月十五,信徒们向佛祖敬献供品时,排来排去,六色供品中独缺鲜花。于是决定,以家家户户都有的酥油为原料,制作与鲜花并无二致的奶油花。

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神仙、菩萨金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花卉盆景组成各种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它的造型特点和手法类似国外盛行的蜡像艺术,但不宜长期保存。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的特点,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极多的内容。大至一米到二米,小至十到二十毫米的人物走兽,个个精到,力求写实,而其姿态神韵力求传神达意。在画面布局上则继承佛教壁画中“异时同地”的处理方法,在同一画面中将一个

三.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西宁毛地毯

西宁毛地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定品质

青海藏系羊的羊毛为原料,做工精细,具有坚韧耐磨,富于弹性、质地柔软、光泽晶亮等优点且使用年代越久,光泽度越高的特点。

文化典故

青海生产地毯的历史悠久,是全国最早生产的地区之一。据《纺织史话》记载:1960年在青海省都兰县发现的古代建筑遗址出土一块“8”字扣毛毯残片,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东汉时,青海湖地区已流传栽绒地毯的编织工艺。

四.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干板鱼

青海省盛产湟鱼,因其体肥肉嫩味鲜而远近驰名。将湟鱼剖去内脏,洗净杂质,按大小摆列在滚烫的石板上或沙滩上晒干,即为干板鱼。干板鱼经水泡软后,肉质柔韧, 可烹制出风味别具的佳肴。

青海有句顺口溜:“贵德的梨儿享堂的瓜,湟源的干板鱼天下夸。”这话一点儿不假。青海省盛产湟鱼,因其体肥肉嫩味鲜而远近驰名。将湟鱼剖去内脏,洗净杂质,按大小摆列在滚烫的石板上或沙滩上晒干,即为干板鱼。干板鱼经水泡软后,肉质柔韧,可烹制出风味别具的佳肴。

市面上出售的干板蒸鱼是把泡透的干板鱼,用葱末、食盐、蒜泥、胡椒、辣椒、花椒等佐料粉末加入面粉,调为糊状,涂抹在洗净的干板鱼上蒸熟。由于干鱼软化,佐料也就渗入肉中,待蒸气弥漫、香味扑鼻时取出,连鱼肉带面块一起食用,辛辣鲜美,芳香可口。

五. 青海省 西宁 大通县 筏子肉团

筏子肉团是青海西宁的名菜,俗称“炸筏子”。将猪的胃壁脂肪膜九俗称蒙肚子油或包肚油)做包裹皮,把肝、肺、肾、脾等,剁成泥,拌入盐、姜粉、花椒粉、胡椒粉、酱油、清油、葱沫、蒜泥等掺入面粉和团粉,拌匀,填入脂肪膜中,再用洗净的小肠管来回密密地扎成一长圆形肉团,两端封口、煮熟,再蒸一个时辰可食。有的做法是把羊肉装入肠中经煮、蒸而成。因形似当地水上运输工具羊皮筏子而得名。特点是肥而不腻,鲜嫩味美。青海各族人民都吃筏子肉团,回族和撒拉族群众多在自己的节日扎羊肉筏子吃;汉族和土族群众都集中在岁尾制作,作为春节的美食。

六.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湟中胡麻

湟中胡麻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湟中胡麻是由青海高原酩馏文化发展促进会申请登记保护,经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的登记保护条件,准予登记,依法实施保护。地域保护范围为湟中县所辖田家寨、土门关、上新庄、鲁沙尔、共和、大才、汉东、多巴、上五庄、拦隆口、群加、海子沟、李家山、西堡、甘河滩共15个乡镇。

胡麻是一种油料作物,由于湟中胡麻所辖区域海拔高、日照时间长,造就湟中胡麻油风味独特,芳香浓郁,油质清澈的特点。如今,在湟中县拦隆口镇慕家村酩馏酒庄,依旧保留着胡麻榨油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

青海

青海高原酩馏文化发展促进会

湟中县所辖田家寨镇、土门关乡、上新庄镇、鲁沙尔镇、共和镇、大才乡、汉东乡、多巴镇、上五庄镇、拦隆口镇、群加乡、海子沟乡、李家山镇、西堡镇、甘河滩镇共15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9′32″~101°54′50″,北纬36°13′32″~37°03′19″

AGI2017-02-2112

七. 河北省 保定 定州 砖路豆腐

砖路豆腐:砖路豆腐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口感好、鲜嫩,质地细腻,人们爱吃,它由浆点而成,没有任何附加物,属于纯绿色食品。有名的定州杂绘菜是少不了砖路豆腐的

八. 湖北省 黄冈市 黄州区 叶路大蒜

叶路大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叶路大蒜是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堵城镇叶路洲的。叶路大蒜是黄州区农副产品中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产品销往北京、武汉、南京等地,市场声誉极好。

“叶路大蒜”产自黄州区堵城镇叶路洲,农家良种,早在明朝已有种植。1949年以前,常年种植面积在万亩左右,年产鲜蒜砣4000吨。改革开放以后,大蒜面积逐年扩大,八十年代中期,大蒜种植面积到13000余亩,特别是近十年来,大蒜面积已发展到近两万亩,蒜砣产量接近翻一番。

“叶路大蒜”叶狭长而扁平,叶面较小而直立成株,有叶7~9片,深绿色,有蜡粉,蒜苗由许多叶包裹而形成假茎,不中空,假茎呈圆柱形,长30~50厘米;蒜砣表皮白色,每个蒜砣有5~7瓣。

“叶路大蒜”是黄州区农副产品中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产品销往北京、武汉、南京等地,市场声誉极好。1999年、2001年分别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荣誉称号。

叶路大蒜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堵城镇、禹王街道办事处共2个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黄州区地方标准:DB421102/T010-2009《叶路大蒜种植技术规范》

九.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甜醅

甜醅,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麦或青稞制作,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还有开胃健脾的功效。在是青海高原古城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都能看到这个独特的民间小吃。

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粮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群众中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

除专门制售的小摊贩外,西宁和农业区的各族群众大都会酿制甜醅。甜醅选料精细,青稞粒粒饱满,脱皮洁净,蒸煮适度,酒曲配料适中,掌握温度准确,粒粒白嫩,食如果肉。一端碟子,则醇香扑鼻,入口醅甘汁浓,绵软可口,食后满口留香。

甜醅就地取材,制作简单,营养丰富,又有开胃作用。西宁人不但嗜之不舍,且可作访亲拜友的礼品。它确是青海高原上一种有独特风味的小吃。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十.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狗浇尿油饼

狗浇尿, 又称狗浇尿油饼。青海地区较流行的一种面食。 用菜籽油煎的薄饼。有只加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在白面饼上擦好香豆粉(用香豆叶磨成)、花椒粉、食盐等调料,烙时用尖咀油壶盘旋式浇油其上,状如狗撒尿。

初来青海之人,一听"狗浇尿"还真弄不清到底是指什么,只知道这是一种薄饼,而不知道为何会有如此"不雅"的一个名字。青海因受青藏高原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影响,粮食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因此,当地人的饮食也多以面食为主,"狗浇尿"便是其中之一。

这"狗浇尿"虽说名字不雅,但却丝毫不影响它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要知道,它可是家喻户晓的美食。为什么一张薄饼会叫做"狗浇尿"呢有一种说法是由它的特殊制作方法得来的。烙制"狗浇尿"时,要边烙边沿锅的四周浇少许青油(青海当地产菜子油,青海人亲切地称之为"清油"),而且要反复地浇油,这一动作就酷似狗在撒尿一般,所以就有人戏称这是"狗浇尿"。

在土族人家中,勤快的主人们往往不一会儿工夫就端上黄澄澄的狗浇尿,让你吃一口饼,品一口醇香的奶茶。

很多餐厅招待客人都会隆重地推荐狗浇尿,一是由于饼色金黄美观、甜香柔软,二是能满足宾客一探究竟的猎奇心理,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体验青海的美食。

在2010年世博会时,狗浇尿作为青海风味小吃参加世博会,因名字不雅而改为"青海甘蓝饼"。

制作方法:

将小麦面和好揉匀、港开,撒上香豆粉,浇少许菜籽油抹匀,卷成长卷。再顺面卷方向探成螺丝状,切成小段,逐个压平微薄。在烧热的烙馍锅中倒上约半两菜籽油,将饼放进,沿锅边浇上一圈菜籽油,并不停转动薄饼,使其人色均匀。待饼上了火色,立即翻过来,再沿锅边浇一圈菜籽油,并不断转动饼子,煎熟即可食用。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