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安北火车站陕西特产 西安北站内有卖的特产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安北火车站陕西特产 西安北站内有卖的特产吗更新时间:2024-01-09 15:22:29

一.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贵妃鸡翅

陕西省传统名菜,源于唐代,属唐代宫廷佳肴。用鸡翅膀和多种调味品制成。因贵妃杨玉环喜食此味,故而得名。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有丰腴之美,在饮食上也极为讲究,酷爱美味,最爱吃鸡翅膀。御厨按其旨意,反复研究琢磨,选用鲜嫩的鸡翅膀,配以多种调味品,采用唐代常用的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蒸制方法烹制而成。 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鸡翅膀洗净、置盆中,加入料酒、酱油腌渍半小时后,下 入八成热菜籽油祸中,体呈金黄色,捞出沥油。再将煮熟的鸡蛋人 炒锅炸呈虎皮色捞出历油。将鸡蛋放人碗中间,鸡翅膀整齐地排放 在鸡蛋周围,加入鸡汤、葱、姜、精盐、酱油、八角、桂皮、丁香、花椒、草果、味精,上笼用中火蒸烂取出,去汤汁,拣去调料,扣入盘中。 将原汁汤烧佛。加入温淀粉,淋入熟鸡油,调入味精,浇入盘中即成。 其风味特点是:色泽金红,口感筋柔,软滑爽嫩,浓醇宜人,回味悠长,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的佳肴。( 西安)

二.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葫芦头

葫芦头,来源于宋代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肠”。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像葫芦,因此叫葫芦头。到了20世纪30年代,葫芦头已由肉类发展到包括海味类的众多品种,猪肉类葫芦头在用料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汤中增加了骨头和鸡,使汤味更加浓醇,质量提高,成为秋冬时节的风味小吃。

葫芦头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唐代。相传唐高宗龙朔元年(661),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开设了一家“杂羔店”,专卖猪杂碎。一天,药圣孙思邈路过此处,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肠”,觉得肠子腥味大,油腻重,询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当即给店主开了一个八珍汤(八种调料)的方子,让其如法炮制,果然肠肥而不腥,汤油而不腻,味道十分鲜美,从此顾客盈门。店主为感谢药圣的指点,便在店门首悬一药葫芦以示纪念,并将所卖食品取名“葫芦头”。这“葫芦头”的名称来历还有一说,即指猪大肠与猪肚相连接处的一段,油脂丰满,形状很像葫芦,故以此为名。

到了清末,西安街头又有不少经营猪肚肠的“猪杂羔”店。1923年原猪肉店的小掌柜何乐义也挑担经营起猪杂羔来,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他在唐代“葫芦头”的基础上锐意改进,在大肠头中又配以猪肚、白肉、鸡肉、骨头汤等精工细作,烹制成的肚、肠绵烂、肥嫩鲜美,调味以麻辣为主,肥而不腻,清爽利口,生意十分兴隆。

制作葫芦头要选用新鲜肠、肚,经过稻、捋、刮、翻、摘、漂、煮、晾等多次加工手续,并适当进行物理方法处理,捋出肠壁上附着的黏液、赃物,除去油腻和腥味,使肠肚洁白光亮,再入葫煮熬,熟后出锅晾凉,切成坡刀形备用。

行家认为葫芦头不在于肉在于汤,故而制汤的方法很讲究。先把新鲜猪骨头洗净砸碎,入锅炖熬,撇去浮沫,再入白条鸡、猪肉,加食盐、调料包(即传说孙思邈配制的八珍调味品),继续用小火熬煮,到汤汁浓白似乳为止。

饼是用上等白面烙烤的饩饩馍,必须由顾客掰成如黄豆大小的馍块,以便浸汁入喳。

有了以上三种半成品,才能配制成品。馍碗进入厨中,厨师取切好的熟肠、肚、猪肉、鸡肉各数片,整齐地排放在馍上,配以水粉丝,用滚开的沸汤反复三、四次,再加味精、蒜苗丝、辣椒、香菜、添上汤汁,这就成了大肉葫芦头。海味葫芦头是在大肉葫芦头里加人海鲜,如虾肉、鱿鱼丝、海参等即成。

西安人吃葫芦头各有所爱,大凡青壮年男人喜肉多汤肥,麻辣味重,以过肉瘾;妇女喜欢清汤单走,利肠爽口,以品其清香;老年人则喜其形、色、质、味之美。据说肠吸五谷之精华,性温善补,理调生机,犹如药中“甘草”,随热即热,随凉即凉,冬可暖胃健肠,夏可清热爽腑。民间验方中就有“玉肠汤”之称,肠汤中加大茴、小茴、荜拨、厚朴、人参等炖之,为健肠补虚之最佳补品。三十年代东北军到西安后,战士们不服水土,拉肚子和不思饮食者与日俱增,张学良将军发现此事后,命令军营的厨师们仿制葫芦头馍,并列入“病号饭”,但军营里做出的葫芦头味道不好,也不能治病,后经军部研究,每天发二十个“病号饭”牌子,通知春发生馍馆优先照顾。

葫芦头不仅味道鲜美,且有食疗价值,故而它能久盛不衰,深深扎根于民间。其好处有一首诗可以概括“肉如玉环汤似浆,五味和中适口尝。辣油红润晶如珠,腥味尽除满口香”。

西安的美食,青海一样正宗,快快来品尝吧!

三. 陕西省 西安 灞桥区 西安景泰蓝

西安景泰蓝是西安著名的旅游工艺品。以其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又因多用宝石蓝、孔雀蓝釉料装饰,故称景泰蓝。西安景泰蓝制作继承中国古代此项工艺品造型特异、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等传统特征,注重把历史传统风格和西北各民族特色融为一体,形成自成一派的独特风格。同时,西安景泰蓝突破传统景泰蓝较为单一的瓶、盆、壶、罐产品造型,创造出更加生活化和实用化的系列产品,在手法上大胆借鉴采用漆器镶嵌工艺,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四.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波斯羊腿

波斯羊腿是古城西安市传统清真名菜。因为用烤的技法制成,又名烤羊腿。始于唐代名滴的波斯人在往返于“丝绸之路”的途中,常用明火烤熟羊腿充饥,后传入“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饮食市肆。因其起源于波斯商人的明火烤制,故而得名。 基本制作工艺是选用1年左右的羊(阉割了的公羊)后腿1只,用铁钎子均匀地戳—遍或用刀划些小口,再用花椒水和精盐擦均匀,腌渍4-6小时,等烤箱升温至140—150℃时,给烤盘 内放入生姜、大葱作垫底。将去掉皮膜的羊腿放在上面,在用番茄 (番茄酱)、葱头片盖面,加人用羊肉汤、精盐、酱油、料酒、桂皮、八角、草果、大葱、生姜烧制的调料汤,推进烤箱,烤约三四小时,中间翻动3次,分次加入调料汤,汤汁烤完肉熟即可。 其特点是:色泽紫红,酥嫩鲜美,醇厚馨香,回味悠长。据《随息居饮食谱》载,羊肉有“甘温暖中,补气滋营,御风寒”的食疗作用。( 西安)

五.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滦镇葡萄

滦镇葡萄

滦镇俗称陕西的“吐鲁番”,这里葡萄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全、果质最优。这里生长的葡萄口味纯正、晶莹透亮、营养丰富、含糖量高且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这里生长的葡萄种类繁多,既有传统的中国品种,又有欧美品种,目前已栽培了腾稔、红高峰、克伦生、波尔来特等30多个品种可供不同消费者选择。葡萄种植已成为滦镇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农业产业化新亮点。

信息来源:西安农业信息网

六. 陕西省 西安 高陵区 贵妃饼

贵妃饼形如圆月,色泽乳白、皮薄馅足、酥脆松软、咸中带甜、油而不腻,是始于唐代的传统名食。原是骊宫御厨专为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制作的,很受杨贵妃的喜爱,后传天民间,人们称其为“贵妃饼”。

七.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古瓦当拓片

西安著名的旅游工艺品。秦汉是瓦当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秦汉瓦当除泥质灰陶坚硬致密外,纹饰极为精细,有几何纹、云纹、动物纹和文字等内容,图案简洁优美,形象生动。在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面径6.15厘米的秦代夔纹巨瓦当,造型古朴,纹饰遒劲,是现存瓦当中最大的。西安的工艺美术匠师在文物部门帮助支持下,利用本地丰富的瓦当遗藏,精造原件,拓印装裱,按出土地址或图案内容分编成集。同时,还有浮雕瓦当装饰品、刺绣瓦当工艺品及仿制品,供游客和文物爱好者欣赏、选购。

信息来源: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八.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蓝田大葱

蓝田大葱

金山乡地处骊山南麓,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是我县冬葱的主要产区。金山大葱以葱白肥大、洁白、脆嫩、味香、优质无公害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目前全乡种值面积2500亩,年产冬葱3500吨,年产值420万元,已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

九.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商州糍粑

糍粑,本来是南方人用一种江米(糯米)做成的食品,但是我们陕西商州人的糍粑不是用江米做成的,而是用洋芋做成,是镇巴柞水一带人们夏秋季节的主食之一,本地人叫此种饭为“调和饭”。据说可以与关中的米面相媲美。山里人习惯了他们的洋芋糊汤饭,而一旦来了客人便以“硬糍粑”来招待客人,从而糍粑亦成为陕南乃至陕西的一道名贵风味小吃

每年六七月,山里人从青青的玉米行之间挖出一筐筐新鲜的洋芋,刮皮洗净后放于锅内蒸熟后舀出,然后用他们特制的一种器具来砸,所以叫做“砸糍粑”。一般在村子附近的河边找寻一块巨石,将蒸出的洋芋倒于石头上,用锤子砸,边砸边给呈糊状且黏成团的糍粑撩点水,以便它筋道起来,等洋芋渐渐变成晶亮且又有一定黏度的面团时,再放入盆中拿回家用刀切成条状,再配以作料比如红红的辣椒,青青的小葱、大蒜等,或者再拌青菜。这样,吃起来既有洋芋的喷香,又有青菜小葱的清香。夏季可以凉吃,冬季可以放进热汤里吃

商州的糍粑如今已做客省城甚至大江南北,但倘若要吃正宗的商州味糍粑,还须到镇巴、柞水一带乡村去,定会让你一饱口福。( 西安)

十. 陕西省 西安 高陵区 西安油酥饼

油酥饼是由唐代的千层烙饼,经历代厨师不断精心改进而成。被誉为西秦第一点,又名千层油酥饼。

油酥饼用精白面粉、菜油和适量的碱、椒盐等制作原料。经制酥、和面、制饼、煎烤等工序。制酥时,油、面比例为一比三,将油烧熟后倒入适量面粉反复搓揉,搅拌成面絮,再加温水揉成面团,拉成长条,涂以清油,揪成一两重的小面团,在其上再抹油并逐个搓成三寸左右的长条状;制饼时将以上长条压扁擀薄,加进油酥和椒盐,再一手扯面,一手卷面,扯成约二寸宽,一丈二尺长薄片,边扯边卷,层叠不断,最后卷成螺旋状;煎烤时,将卷好的小圆饼排在鏊锅内,火力均匀。三分钟后,提开鏊锅上层,将圆饼淋油换位再烤,直至火色均匀,两面焦黄即可。

特点是层次分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腻,色泽金黄,香酥可口。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