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荣昌万灵古镇特产图片 荣昌万灵古镇好不好玩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荣昌万灵古镇特产图片 荣昌万灵古镇好不好玩更新时间:2024-01-13 21:23:01

一. 重庆市 荣昌 荣昌工艺陶

重庆荣昌陶瓷业从清乾隆时的粗陶,发展到清咸丰时的“泥精”,再发展到光绪时的刻花、色釉及民国时的釉下彩;在窑形上,从甑子窑、通窑发展为阶梯窑;燃料均以松柴为主。解放后,由柴窑发展为煤窑。在施釉方面,继承唐、宋以来的色釉装饰,发展了各种釉色。

采用的陶土细腻致密,可塑性强,烧结性能好,制成的工艺陶产品叩之发声清脆悦耳,体形秀丽精巧,釉质光润,装饰朴素大方,既实用,又美观。

二. 重庆市 江北 磁器口古镇麻花

磁器口古镇麻花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艺技术,每一个环节都不放松,每一个步骤都是纯手工艺操作,它采用天然优质面粉,芝麻,冰糖,花生油,核桃油,鸡蛋,糯米等作配料。其特点为:香甜酥脆可口,老中幼皆宜,回味无穷。深受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喜爱,并且成为了馈赠亲友的佳品。

配料表:精面粉、鲜鸡蛋、奶油、冰糖、芝麻、酵母粉、泡打粉。

麻花文化:

麻花,属中国传统食品,它的出现年代已难确切稽考,但至少不下千余年,其形便来自中国结,中国结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到了明、清,“结”又有了宫花之称,而麻花则取其形似麻绳,美丽如花之意。麻花、宫花,形如同胞,出自一辙。麻花之结,其实就是一根中国结的基本绳构成的中国结的基本结,盘长结的变形,只是,前为装饰之物,后为食用之物。

磁器口,素有重庆嘉陵江上第一水码头之称,早在明清时期,便有古镇麻花的出现,而民国时,磁器口河街的麻花,已成为南来北往之人的“扎包”,即礼品和佐酒之食,民间早已流传的那句重庆言子“麻花下酒──干脆”便是一大明证。到了民国陪都时期,古镇更是繁华鼎盛,被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为“小重庆”。古镇麻花更是流传甚远,遐尔闻名,成为旅游、馈赠、居家、休闲之佳品。因其选料上乘,手工精制,具有香甜酥脆,入口化渣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随着古镇的开发、复苏,磁器口传统美食之最的麻花更是备受消费者欢迎。新民遥唱曰:“磁器口,一大宝,古镇麻花绞是绞”。

三. 重庆市 荣昌 铺盖面

提起铺盖面,你肯定不会陌生,因为在重庆市区及各区县,有不少荣昌人以此为生并使它声名远播,如您想吃原汁原味的铺盖面,最好还是在荣昌本土。

铺盖面的制作看似简单,店主通常是在揉好的面团上扯下一小坨,麻利而熟练地拉成一张薄薄的面皮(这也是考验店主熟练程度的一招,不熟练的会将面皮扯得千疮百孔),抛入沸水中一两分钟后捞起。一碗面通常有四五块,碗底铺的是火巴 火巴 的碗豆,汤是骨头汤,再舀几匙杂酱馅,撒几颗葱花。尝一口,面滑爽细腻,咬来有劲道,喝一口汤,鲜美无比。 

四. 重庆市 荣昌 荣昌夏布

荣昌夏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俗称麻布。荣昌的夏布生产,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蜀布”记载,其上品在唐代就已成为贡品。夏布是用苎麻线经过多道手工工序编织而成。根据不同的要求,能够生产出粗布、细布和罗纹,用途很广。尤其是漂白细布,具有布面平整、莹润光泽、洗后易干、烫后凌角明显、坚韧耐用的优点;制成的时装,典雅大方,深受人们喜爱。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夏布织布机5000多台,全年产销70万匹,大都出口欧美、南洋等国家。民国初年,周义和曾在0.75米宽的布面排上3600根线头织成一对夏布,经漂洗加工出来,正所谓“濑溪河水漂洗夏布甲天下”。近年来,党和0十分重视荣昌的夏布生产,年产量80万匹,产销额1.2亿元,远销欧美、东南亚、香港、日本、南韩,成为本地的出口创汇支柱。( 荣昌)

五. 重庆市 荣昌 酸辣粉丝

重庆市荣昌县河包镇以出产粉条闻名于世,河包酸辣粉丝也借粉条盛名而远近闻名。在山城重庆流传:"三根酸辣粉丝中,有两根是荣昌河包生产的"。河包酸辣粉丝烹食方法简便,粉丝具有久煮不浑汤、耐煮不断节、长煮不糊锅、入汤即可食、柔软爽滑、物美价廉、营养丰富、加以色香味具全的辅料更是汤鲜味美。

六. 重庆市 荣昌 荣昌折扇

折扇一名聚头扇,又称撒扇、折骨扇,既是一种用于夏季拂凉的民间

手工艺品,也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工艺美术品,同时还是戏剧、舞蹈表演的重要道具。北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中国。明永乐年间,成祖喜折扇“舒展之便,命工如式为之”,全国折扇生产由此铺开,“邑中职此业者不下千家万户”。荣昌折扇生产起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已历近450年。其产品精致典雅,自古享有盛名。沈德符(1578—1642年)《万历野获篇》曰:“聚头扇自吴制外,惟川扇称佳,其精雅则宜士人,其华灿则宜艳女。”川中折扇,又首推荣昌。谢无量曾撰联赞誉荣昌折扇:“海棠香国,新看画栋连云,占尽三巴风月;蛱蝶名工,制就齐纨拂暑,凉生两戒河山。”

荣昌折扇由于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故尺幅之间,满目珠玑,仪态万方,成为一种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艺珍品。自古以来,荣昌折扇就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印度、缅甸等国。近几十年,荣昌折扇生产又有长足发展,已有正棕、全楠、皮底、硬青、串子、全棕、檀香、绸面、羽毛、胶质等345个品种;并由写画派生出印花折扇,为旅游、文艺等部门广泛采用。

七. 四川省 宜宾 屏山县 龙华古镇龙凤汤

龙华古镇龙凤汤

龙华古镇龙凤汤

原料/调料:鲤鱼1条﹐鸡(大雏鸡)1/2只﹐香菇5个﹐大枣﹑栗子各10个﹐切好的葱2大勺﹐蒜1头﹐香油﹐胡椒粉

鸡肉佐料﹕切好的葱1大勺﹐捣好的蒜1大勺﹐胡椒面1/4小勺﹐香油1小勺

调料﹕鸡蛋﹐辣椒丝。

制作流程:

(1)

鸡要准备大雏鸡﹐去掉头和瓜﹐除去内脏洗净。

(2)

要准备活鲤鱼﹐去尾放血后刮鳞﹐并切成块洗净。

(3)

把香菇泡在水里除去香菇柱﹐大枣去核﹐栗子去皮。

(4)

鸡蛋煎出来﹐切成丝。

(5)

往平锅里倒水﹐开锅时放鸡﹑香菇﹑栗子﹑大枣﹑蒜煮熟。

(6)

鸡完全煮熟时﹐捞取撕肉与葱﹑蒜﹑香油﹑胡椒粉一起拌。

(7)

在煮鸡的汤里放鲤鱼块儿﹐重煮一遍。

(8)

有龙凤汤的真味儿出来时﹐盛在碗里﹐并在上面放拌的鸡肉和辣椒丝。

八. 重庆市 荣昌 盘龙羊肉汤

羊肉汤,那可是咱荣昌人的骄傲,用它作早餐招待亲朋好友,可算作最为高档的标准和礼节了。

羊肉汤最早起源于解放前,据说是一个叫陶镀光的人无意中发明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羊肉汤已今非昔比,其汤汁乳白,咸鲜味正,香味浓郁,肉质细嫩,无腥臊味及药料味,是冬令时节滋补的佳品。羊肉汤系列中最为出色的当为羊杂汤,其它如“蚂蚁上树”、“干码羊肉”、“粉蒸羊肉”等名菜味道也巴实得很。

昌元城内陶前贵的“陶老八羊肉馆”应该是最正宗的,他是“陶羊子”的第三代传人。另外在南顺城街的“正宗盘龙羊肉汤”、昌州中段的“陶羊子酒楼”、警民桥羊肉汤、富康酒楼等地也能吃到羊肉汤,味道也都不错。

九. 重庆市 荣昌 荣昌猪

荣昌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荣昌猪主产于重庆荣昌和隆昌两县,后扩大到永川、泸县、泸州、合江、纳溪、大足、铜梁、江津、璧山、宜宾及重庆等10余县、市。

特定品质

按毛色特征分别称为“金架眼”、“黑眼膛”、“黑头”、“两头黑”,“飞花”和“洋眼”等。其中“黑眼膛”和“黑头”约占一半以上。 荣昌猪头大小适中,面微凹,耳中等大、下垂,额面皱纹横行、有漩毛;体躯较长,发育匀称,背腰微凹,腹大而深,臀部稍倾斜,四肢细致、结实;鬃毛洁白、刚韧。 乳头6~7对。

文化典故

荣昌猪品种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勤劳聪明的荣昌人民选育而成。以其适应性强、杂交配合力好、遗传性能稳定、瘦肉率较高、肉质优良、鬃白质好等优良特性而驰名中外。1957年,荣昌猪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家畜品种及名种辞典》,成为国际公认的宝贵猪种资源。经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评审,荣昌猪以其“瘦肉率高、白色、特定遗传性状”, 农业部在“七五”规划中把荣昌猪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优良地方猪种。又于2000年8月农业部确定其为全国保护的19个猪品种资源之一。2001年农业部又将重庆市种猪场定为国家级荣昌猪资源场。

十. 重庆市 荣昌 荣昌麻竹笋

重庆荣昌是“中国麻竹笋之乡”,主打竹牌,该县发展适合在本地种植且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林业项目,通过以奖代补,引导农民种植麻竹。主打“竹”牌,从广东省英德市引进了10亩麻竹新品种试种。通过积极培育和科技攻关,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协会名烟“中国麻竹笋之乡”。

近年来,重庆荣昌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机会,林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多年来,荣昌县从2001年起通过退耕还林与农民致富相结合,荣昌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笋竹产业建设,建成竹林面积30万亩,使其成为全县农村继生猪产业后的又一大主导产业。如今,10亩麻竹地变成了11万亩麻竹林,荣昌因此而获得了“中国麻竹笋之乡”的美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