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阳泉特产英文介绍简单 阳泉家乡特产的介绍说明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阳泉特产英文介绍简单 阳泉家乡特产的介绍说明文更新时间:2024-01-17 08:57:56

一. 山西省 阳泉 矿区 肉罐肉

阳城肉罐肉是驰名三晋美味佳肴。它不仅制作工艺独特,味纯喷香,而且阳城肉罐还是我国陶瓷工艺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
宋、元时期,有个陶瓷世家的乔氏,从陕西西安龙桥迁到山西高平的桥沟,发展陶瓷业。经多年选择,乔氏发现阳城县东五华里的猴子腰村陶瓷资源十分丰富,便建立了陶瓷窑,开始烧窑作货,生意十分兴隆。到了明代万历初年,乔氏后裔迁居阳城猴子腰村,兴建了陶场,很快就有许多陶瓷新品相继问世,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阳城肉罐,虽历经沧桑,仍盛传不衰。






阳城肉罐,罐似粗瓷,内敷细釉,口颈小、肚儿大,瓯式盖子,盖与罐口大小合度,放之平稳、严密。其外形美观、色泽鲜亮、敦实大方,摸着光滑细腻,使用起来极其方便,能够适合煮、炖、焖肉的需要,兼餐具与工艺美术品于一体,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肉罐肉是用猪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种作料煎煮而成的,肉味纯正,软烂可口。

二. 山西省 阳泉 郊区 山西河捞面

人们一提到山西不禁会想起那里的刀削面,但是山西还有一种比刀削面的来历更早的面食,那就是河捞面。

河捞是一种古老的面食品种,大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多在北方人家尤其山西民间和陕北流行,在不同的地方名称有些不大一样,有叫河捞面的,有0子面的,有叫饸饹面的,还有叫压河捞或叫轧河捞的。制作河捞时,有专门压河捞的工具,称为“河捞床”,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制成,现在也有用铁制机械做的,中间有一木芯象活塞一样可上下穿动。老的木头制的河捞床是在一根木头上挖个杯口粗细的圆坑,坑上下通透,在坑底下钉一块扎满小孔均匀分布大小适中的铁皮或铜板。在河捞床上方有一根圆柱体上面连接在一个轴上,将河捞床架于锅上,把和好的面搓成长圆形,在水里沾一下,将面添满圆洞,放入河捞床坑内,木芯置于洞口,然后按住河捞床的床把,手板木杠用力下压(挤压),将面从小孔中压入开水锅中,把面压尽后,用刀将河捞床底的面丝割断,煮熟后从锅里捞出来即可,再浇上不同口味的臊子(也就是吃面条的时候在面条上浇的卤儿。山西人一般都说臊子),就可以吃了。大的河捞床,要用两三个人的力量才能操作。 但家庭也有用小河捞床的,形如大河捞床,只是尺寸小的多。

口味:河捞面比拨鱼面硬,比刀削面要软,食感滑溜柔软,自有妙处。河捞面结构紧密、粗细均匀、长度适宜、筋柔利口。是美味的面食。

三.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盂县红小豆

盂县红小豆

主要产地西烟镇、东梁乡、南社乡。年产400吨,特点是含蛋白质脂及及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用其煮粥、熬汤香甜可口;磨粉做面条白、软、薄、长,不涩不糊,易消化,其中红小豆有消肿、解毒之功效。

四. 山西省 阳泉 城区 阳泉压饼

“黄金饼,薄如纸,入口碎,嘎嘣脆。”在山城百姓的记忆里,压饼是阳泉地区独有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它默默伴随自己的生活很多年。据老一辈阳泉人回忆,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压饼鏊”。当夜幕降临,全家人围炉而坐,调一碗面糊,不一会儿就能做出香喷喷、金灿灿的压饼。

由于传统压饼制作工艺流传年代久远,分布范围较广,这种用特殊工艺制作的山城小吃真正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在我市的不少村镇,百姓们在农闲时节都有自制压饼的习俗,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压饼的传奇故事。

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娘子关,扼晋冀之咽喉,相传因唐王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兵在此镇守而得名。在娘子关地区,说起压饼的由来,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悠远的传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之后,派女儿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在某场战役中,娘子军被敌人包围在关内,被切断粮草供应。为了拥军御敌,当地村民拿出自家的粮食,用泉水调制面糊,烤制成便于储藏和运输的脆饼,供娘子军渡过难关。在村民的援助下,娘子军士气大振,守住了关口,而甘香可口的脆饼也流传下来,成为当地的有名小吃。

如今的娘子关已成为附近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娘中关村的不少农家小院开始对外营业,在经营农家饭菜的同时,也向来往游客售卖当地传统美食———压饼。

五.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九节菖蒲

阿尔泰银莲花,又名:菊形双瓶梅。

多年生草本。根茎棕黄色,具多数细根及鳞片痕迹。茎直立,高达8-26厘米。根生叶为2回3出复叶,叶柄长约13厘米;小叶片长圆形至卵圆形,先端渐尖,通常中间小叶片较大而具短柄,每小叶偶具3深裂或具缺刻及粗锯齿,两面均被少数白色柔毛或毛早落。花茎细长,高出墓生叶甚多,顶生1花,约在近顶端1/4处有总苞3片,总苞片叶状3出;花萼瓣状,8-12片,长圆形,长约1.3厘米,宽约4毫米,白色或淡紫色;雄蕊多数,花药椭圆形,花丝线状;心皮多数,分离,成螺旋状排列,上被白色短毛。瘦果卵圆形或新月形,长约0.4厘米,灰褐色,密生白色柔毛,常带宿存花柱。种子1枚。花期4-6月。

六.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王村梨

主要种植于王村一带,故称王村梨。这一带果树栽培历史较长,发展较快,尤以皮薄、汁多、酥美可口、品种繁多的鸭梨而闻名,素有梨乡之称。现有梨树3万多株,年产梨30多万公斤。

七. 山西省 阳泉 矿区 阳泉硫铁矿

阳泉硫铁矿

八.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盂桔梗

盂桔梗:驰名全国。

作为盂县历史悠久的地道中药材,盂桔梗这种具有乡土气息的草本药材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

桔梗,别名白药、和尚头、铃铛花、土人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于山坡及草丛中,既是一种中药材,又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作为盂县的十大之一,如今,盂桔梗已逐渐走出深山,成为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一种经济作物。

药出深山 品质优良

我国中医药历史悠久,民间以桔梗入药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桔梗主含桔梗皂苷、桦皮醇、桔梗聚果糖、桔梗糖等,主治咳嗽痰多、胸膈脾闷、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吐脓血。历史上关于桔梗的药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有甜苦两种,故名桔梗。”

虽然桔梗在我国不少地方均有种植,但由于各地的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药材本身的质量与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盂县山地面积广,海拔高,空气清新,土壤中富含磷钾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桔梗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当地生长的野生桔梗品质上乘,药用、养生价值极大,被百姓称之为“小人参”,成为盂县闻名的十大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盂县的不少山区农民在采集山上的野桔梗作为药材出售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着桔梗种植,来自河北、河南等地的中药商贩也一直把盂县作为桔梗的主要收购基地。

九.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平定黑釉陶瓷

平定自唐宋以来就制作陶瓷器。随着沧桑历变,生产工艺日臻完善。民国年间利用本地资源生产紫砂陶器,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当时的平民工厂生产的紫砂陶器和其他陶瓷誉满北方。60年代,平定瓷厂生产的工艺美术瓷曾在广交会上受到好评,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70年代末80年代初,平定陶瓷厂生产的棕釉龙纹杯碟、龙纹咖啡色茶具、蟠龙花瓶、仿宋黑釉缠枝牡丹纹刻花瓶和卷草纹刻花嘟噜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其中棕釉瓷色调润泽,光亮明快;黑釉瓷剥底镏花,黑白分明。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年出口量达400多万件。

平定刻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是具有中国古代定窑系典型风格的,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特色陶瓷艺术。该瓷现有以黑釉刻花为主的包括棕釉、白釉、黄釉、仿哥开片釉、窑变釉、剪纸漏花加彩和木叶窑变釉等多种陶艺绝活。它是采用当地粘土(高岭土),用特殊的烧造工艺,纯手工制作的民间绝活。它以刀代笔,在坯胎未干前刻花,一气呵成。而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是一种用黑白色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展示纯粹地道的、独特的、有着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的陶艺装饰语言。平定黑釉刻花陶瓷与国内众多名窑的别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工艺和产品充分展示出中国古代定窑系--平定窑黑(白)釉瓷的烧造工艺,以及具有定窑风格的仿宋刻花瓷绝活并独具风致的产品。

它有烧造釉色稳定、釉面光亮润泽、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灵活流畅、纹样生动明快、图案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主题切中“民间、民俗”四字、品种齐全、式样千姿百态等特点 。

十. 山西省 阳泉 郊区 阳泉核桃

核桃

核桃盛产于阳泉市,以个大壳薄、仁肥易取、入口香脆而闻名三晋。主要品种有绵核桃等。其仁呈浅黄色,含油率在70%以上,年产114.5万斤。产品除满足本境食用及加工用料外,还行销香港、加拿大、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7万公斤。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