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绍兴市谢家坞村特产 绍兴出名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绍兴市谢家坞村特产 绍兴出名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4-01-11 09:02:35

一. 安徽省 淮南 谢家集 淮南糊辣汤

胡辣汤又叫油茶。淮南的油茶有很多的地方特色。装的容器很有特色,是个巨大的铝皮壶,有长长的壶嘴,用木塞塞住。吃的时候就倒一碗出来,稠稠的,不添加酱油的。里面加了面筋、千张丝、海带丝、花生仁、黄豆、芝麻等,口味不一样的卖家加的东西也会有所不同。喜欢辣的可自己加点辣,呼噜噜喝下去,非常过瘾。但是注意,不能一直用调羹搅和它,不然会谢掉的,谢掉以后就像水一样,就不好吃了。

二.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锡箔

产品别名: 箔

产品名称:锡箔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简介:旧时绍兴,素有“锡半城”之称,就是说,绍兴几乎有半城的人从事锡箔业,靠它维持生计。锡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时候,如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旧时,绍兴的锡箔主要是用来祭祀之用,鲁迅小说《药》里化大妈给他的儿子小栓上坟时,化的就是锡箔制做的元宝。

锡箔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且都是手工。先把锡块放在坩锅里烊化成“锡水”,“烊 ”,再注入到夹层的模型中,铸成一条条长三寸、阔一寸的“叠箔”,这工序叫“浇箔”。然后分别由上间司和下间司进行锻打,一直达到不能再打为止。一块锡铸件,一般能打三千二百张锡箔纸,叫“一脚”。经过扑“擂粉”再由箔工头(俗称枪头)裁成不同样式的“页子”。接下来的工序是“禙纸”,就是将锡箔贴到大小相当的“鹿鸣纸”上。再经过砑纸这道工序将禙好的锡箔更牢固的和纸粘在一起。砑好的锡箔纸便可以用来糊制元宝似的纸锭了,这样锡箔的整个制作工序基本完成。

产品历史:其源,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首由“罪人”制造。箔铺门面均系木栅,上钉竹片,并串有铁链,形同牢门。后逐渐为平民所替代,箔业发展甚快。清光绪十八年(1892),绍兴产锡箔50万块,至宣统三年(1911),锡箔产量已达160万块。民国20年(1931),浙江省财政厅设专局征锡箔特税,“年可二百二十万元”。其时,“萧绍居民,男女赖以生活者,在三十万人以上”(《越游便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箔铺、箔场纷纷停业。1979年,为适应外贸需要,复建绍兴箔庄。产品除少量内销外,多由香港转销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国,产量不大。

三. 安徽省 淮南 谢家集 夏集面圆

夏集面圆又称庄子面圆、贡圆、白圆、饪子等。为“淮河三豆”之一。原料有面粉、豆粉、五花肉、鸡蛋、淀粉等;辅料有适量葱、姜、盐、味精、五香粉等。其特点是口味咸鲜适度,香醇爽口,南北皆宜。典故:有关夏集面圆传说很多,因它地取古寿州。相传夏集面圆,曾作为贡品,以谢圣上圣明,解百姓于火热、饥饿之中,救大命之恩。又有说:“庄子”曾经游尘途经寿春一带,饥渴难忍,投一老农妇家,农妇用当地的“饪子”招待了他,庄子吃后,赞不绝口,颇为感激,故流传至今。

四. 浙江省 绍兴 诸暨 诸暨花红

产品名称:诸暨花红

产品别名:沙果

产品产地:浙江省绍兴市诸暨

产品特性:形扁圆,色黄透红,皮薄汁丰,脆嫩清香,甜酸适口。

产品成分: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无机盐,并含有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

产品功效:止咳化痰、润喉开胃。

产品简介:诸暨所产花红,形扁圆,色黄透红,皮薄汁丰,脆嫩清香,甜酸适口。每100克可食果肉中,含蛋白质0.2克,脂肪0.1克,糖15克,粗纤维1克,无机盐0.2克,热量60千卡,并含有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

产品历史:诸暨花红,亦名沙果、林禽。主产诸暨宜东、城西、五洩 、草塔、外陈等乡镇。明隆庆《诸暨县志》载:“花红邑产。”明万历《绍兴府志》载:“林禽与李绝相似但差小,王右军帖中所谓来禽也。”清及其后,诸暨栽培花红极广,产量、质量均为全省之冠,在沪、杭一带甚得赞誉。后因种种原因,花红树遭大量砍伐,濒临绝种。1987年起,花红枯木逢春,重新恢复发展。

五. 浙江省 绍兴 诸暨 同山烧

同山烧是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同山镇的。诸暨同山烧,清香型白酒,素有“江南小茅台”之称。酒质清澄,口感甘洌,其中尤以同山醉美,被称为南派清香典范。

同山烧,因产地在浙江省诸暨市同山镇而得名。同山烧以诸暨特有的高脚拐糯高粱为原料,取同山镇上汲龙水酿制而成,因地处盆地,常年恒温窖藏,因此酒质清澄,口感甘洌,其中尤以同山醉美,被称为南派清香典范。同时,虽然同山烧是一种白酒,却因其独特的酿造工艺,酒色红润,倒在杯中,恰如红玉入尊,因此也享有“酒中君子”之称。

同山烧的酿造工艺传说源于酒祖杜康,数千年来,经过当地百姓的不断改良,以至于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南产北酒”。其中同山镇的西源村又是同山镇0产优质同山烧的代表,西源村地处同山镇下庄,位于盆地腹地,临山傍水,地貌特征犹似茅台镇。都说白酒的品质离不开产地,产地离不开温度水源,西源村位于北纬29.6°,恰位于全世界都公认的名酒带上;其自身又因丘陵地形中独特的盆地气候,使得酿酒所需的有利微生物种群集结在西源湖上空;精选的高脚拐糯高粱更是好酒的原料保障;加上当地人世代相传的古法酿造技术,天时地利人和,一坛好酒由此而成。

同山烧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红玉般的光泽,一般人说起白酒,自然便想起“酒色通透,无色自香”,然而同山烧则恰恰以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造工艺,天然形成红玉之色,与马剑茶、山下湖珍珠、枫桥香榧一起成为“诸暨四美”。

六.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醉鱼

绍兴醉鱼干采用绍兴鉴湖淡水鱼、配以绍兴糟烧、茴香桂皮等上等原料,产品具有油润可口、细嫩鲜美。为家庭、宾馆餐厅之必备之品。

绍兴醉鱼是家乡传统名菜,盛誉至今。公司沿用传统工艺,选用一级淡水鱼,经过道道工序精工细做,配制绍兴特有佳酿黄酒酒糟调制而万里,产品色泽黄亮,酒香醇厚,后味悠远,保持了传统醉鱼的独特口感,又结合现代生活的质量标准,采用高压灭菌和真空软包装,保证了产品的方便、卫生、快捷,是家居、会客、馈赠、旅行的绝佳选择。

七.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嵊州领带

嵊州领带

蓬勃发展的嵊州领带行业,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初,内地“西服热”的兴起。1985年,嵊州籍港商卢陆看准时机,在嵊州创办了首家领带企业——浙江省佳友领带有限公司,成为嵊州领带的第一粒“火种”,也成了浙江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从此星星之火逐渐在嵊州蔓延成燎原之势,嵊州出现了一家又一家领带企业。而中国领带城也随之崛起,并三次变迁与发展,为拓展领带的销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嵊州的领带“系”住了大半个中国。按嵊州领带年产量来推算,每5个中国男人的脖子上,就有4个系着嵊州领带;每3个穿西服的“老外”中,则有一个靠嵊州领带打扮。

于是嵊州人开始描绘更为宏伟的蓝图:把嵊州建设成为国际性领带都市。

单纯的质量扩张造就不了“国际领带都市”,关键是要在质量和品牌上实现新突破。于是嵊州人花巨资引进了一批世界一流织造、后整理设备,使领带的制作工艺和面料质量逼近了世界水平。而领带作为一种服饰,其旺盛的生命力还取决于花色的多变。嵊州现已具备日产1000个领带花型和24个小时完成从设计到一个产品问世的能力。

产品品质提升的结果是,八十多家国内外著名服装企业被吸引到嵊州来定牌加工领带。“金利来”来了,“鳄鱼”来了,“华伦·天奴”来了,“皮尔·卡丹”来了。不过,“创牌是金”,嵊州领带企业已不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而是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实现效益最大化。中国服装协会最近评出的13个中国领带品牌中,“巴贝”、“麦地郎”、“金天得”等12个品牌出自嵊州,仅有一个“德士风”产地在北京,细一打听,还是嵊州人跑到北京办的公司。

不仅如此,嵊州领带产业的革命还引发了一次领带业的跨国大转移。韩国、日本、意大利领带企业纷纷把生产基地移师嵊州,光韩国就在嵊州兴办独资和合资企业8家。日本年销售领带的三分之一是由嵊州生产的。目前,外国在嵊州独资合资兴办的领带及相关企业已达30多家。

八.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饭焐菜

饭焐菜

绍兴传统做饭时,往往是下煮米饭,上蒸菜肴,饭熟菜也成。有的干脆将菜直接放在米饭之上,饭熟后取出所放之菜,加以调料即可。几乎所有蔬菜都可以焐,比较常见的是饭焐萝卜、饭焐茄子、饭焐白菜等。以白菜为例,霜后白菜性糯味甘,取白菜菜心,置饭锅内,饭熟后取菜装盆,加适量麻油、酱油即可食用,风味极佳。

九.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乌毡帽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乌毡帽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名称:绍兴乌毡帽

产品产地:浙江绍兴

产品特性: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前段呈畚斗形

产品历史:乌毡帽,是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帽。明张岱《夜航船》载:“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明会稽人曾石卿亦有“鹅黄蚕茧燕毡帽”之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从绍兴袍渎搬入城区西营,开设潘万盛毡帽店,年产毡帽约2000顶。1940年,毡帽益盛。

关于乌毡帽的来历,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有一个猎人进山狩猎,追捕一只老虎至山洞,并把老虎打死,猎人发现虎穴里有一块“毛毡”。原来,老虎把平时拖吃猪、羊和其他野兽后剩下的毛压垫的窝里,久而久之,磨压成像饼一样的毡子。这个猎人把它带回家洗干净,加工成盔甲模样,待干燥后往头上一戴,顿时感到暖和舒适,甚是喜爱。消息传开,大家纷纷仿制,便有了绍兴乌毡帽。

产品简介:外地人一提起绍兴,总离不开乌毡帽的话题。旅游者一到绍兴,总爱买上一顶乌毡帽抑或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前戴上乌毡帽合个影,留作纪念。足见乌毡帽的影响之广、影响之深,它简直成了绍兴人的一种重要标志。

乌毡帽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分不开的。鲁迅在不少作品中多次描述绍兴的乌毡帽。他在《故乡》中描写闰土的形象时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他在《阿Q正传》中又写道:“阿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乌毡帽做抵押……”。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戴乌毡帽在绍兴老百姓中非常流行,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服饰。小至十几岁的“闰土”,到满脸皱纹的年长者,可见乌毡帽在旧时绍兴之普遍。

十. 浙江省 绍兴 上虞 越瓷

我国是世界上首创瓷器的国家,而越瓷的故乡上虞市,则被认为是我国青瓷的著名发源地。越瓷是我国陶瓷艺术园地中的一枝奇葩。早在商朝中期,古越人民就率先彩叠压的“龙瓷”,烧制印纹硬陶,釉色绿中泛黄,具有一定的光泽度,这就是历史上的原始青瓷,至东汉,制瓷技艺日趋成熟,至今在曹娥江两岸遗留下来的汉代古窑址就有40多处。从这些古窑中发掘的瓷片,经过化验表明,烧成温度达1300℃,釉色呈淡青色,光亮明快,瓷胎质地坚实细致,说明越瓷从色泽到质地,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已具有相当水平了。到了唐代中后期,由于创制了将坯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操作法,使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纯熟的程度。当时的越瓷器型端庄,器壁减薄,色泽青绿、晶莹,质量位居全国瓷器之冠,蜚声海内外,产品广传到日本、朝鲜、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收藏有越瓷的珍品。

目前,越瓷生产具有传统制作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特点,以细瓷生产为例,从原料到成品共需经过72道工序。生产的瓷器主要有4大类:

1、高温变色釉瓷器。这是越瓷的佼佼者。它以稀土元素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发色灵敏,能随着光源的不同变幻十余种颜色。既可制日用品又可制高档工艺品,采用腐蚀金装饰后更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1981年获轻工部科技成果奖,产品远销至日本、美国、德国,载誉五洲四海。

2、兰亭牌青花瓷。这是当今越窑新瓷中的一朵奇葩。它以氧化钴为着色剂,以高温煅烧而成,具有瓷青花白、幽靓雅致的特点。其中30—150头中西餐具、敦煌壁画画面的艺术挂盘和大小花瓶、青花旅游瓷器等尤为国内外消费者所青睐。

3、帆船牌中式餐具。分红、蓝边花2种,造型端庄秀丽、配套合理周全,配件中饭碗、酒盅、碟子都采用微微翻边的“正德式”。用金银线装饰,具有赏用兼优、艳而不俗的特点。多次荣获浙江省轻纺产品“百花奖”和省优质产品称号。

4、仿越窑青瓷。上虞陶瓷厂已仿制出汉代至宋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越窑青瓷代表作。其中有:四系罐、鸡头壶、羊尊、蛙盂、狮形烛台、羊形烛台、觞、扁壶、荷花粉盒、熊足砚、龟形水注、龙柄凤头壶、香熏、鼎炉、碗、盏、盘等二、三十个品种。其中部分产品已被编入《中国陶瓷》丛书。这些仿制品,专家们一致认为,无论釉色、形态或胎质,古风犹存,几可乱真。质地比古瓷细腻,制作也更为精良。产品投放市场后,赢得较高的声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