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黔西南哪里卖特产 贵州黔西南特产在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黔西南哪里卖特产 贵州黔西南特产在哪里买更新时间:2024-01-21 21:32:43

一. 贵州省 黔西南州 望谟县 肖家烧鸭

兴义肖家烧鸭,用本地饲养的土鸭全鸭烧制,皮脆肉嫩,鲜香可口。( 兴义)

二. 贵州省 黔西南州 望谟县 酸汤鱼

望谟板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望谟板栗

贵州省望谟县现辖行政区域,王母街道办、平洞街道办、新屯街道办、蔗香镇、油迈瑶族乡、乐元镇、石屯镇、边饶镇、打易镇、郊纳镇、乐旺镇、大观镇、麻山镇、昂武镇、桑郎镇,共15个乡镇(街道),总面积3018平方公里。

三. 贵州省 黔西南州 晴隆县 晴隆羊

晴隆羊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莲城街道、东观街道、长流乡、中营镇、花贡镇、茶马镇、光照镇、鸡场镇、三宝彝族乡、沙子镇、碧痕镇、大厂镇、安谷乡、紫马乡现辖行政区域。

《晴隆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晴隆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晴府函〔2016〕191号

晴隆县地方标准:

DB522324/T02-2015

《晴隆羊养殖技术规程》

四. 贵州省 黔西南州 望谟县 望谟火龙果

望谟火龙果是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的。望谟县“红肉火龙果”属亚热带水果,由于其肉色紫红、多汁、口感清甜,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

望谟县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县内海拔在375—1718米,年均温19℃,无霜期340天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县内无“三废”污染,非常适宜火龙果生长。

望谟火龙果种植2011年6月起步,到目前已投入中央和省级生产发展资金114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500万元,公司和种植农户自筹1200万元,火龙果种植区域分布在油迈、乐元、蔗香等6个乡镇。全县现有火龙果种植面积5000余亩,挂果近1500亩,成为黔西南州目前最大的火龙果生产基地。

五. 贵州省 黔西南州 兴义市 兴义鸭

兴义鸭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小型蛋肉兼用型品种。主产区位于贵州西南部的兴义、安龙、兴仁、贞丰4个市、县,分布于盘县、普安、晴隆、关岭、镇宁、册亨、望漠等县,以及与之毗邻的云南省宫源、开远、罗平、峨山等地。常作为生产食用鸭蛋和板鸭加工的肉鸭。该鸭种具有生长快、早熟、产蛋多、适应性强和善走等特点。

外貌特征:体型方圆,羽毛疏松,颈粗而短,胸宽深而微挺,背短,腿稍粗。头粗大,虹彩褐色,喙豆黑色,胫和蹼橘黄色,趾黑色。公鸭绿毛占95%以上,头颈的上部羽毛、尾羽、钧羽有墨绿色光泽,喙青黄色,颈中部有白色项圈,颈下部、胸部羽毛褐色,背部为黑褐、白色相间的羽毛,腹部羽毛灰白色。母鸭深麻色羽毛占70%以上,其次为笋壳、瓦灰等羽色,喙黄色。绒羽发达。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45克;30日龄495克;60日龄公鸭704克,母鸭707克;90日龄公鸭1430克,母鸭1390克;120日龄公鸭1650克,母鸭1630克;成年公鸭1620克,母鸭1600克。出壳至20日龄,全身被绒毛,20-25日龄开始长新羽,25-30日龄换尾羽,35-40日龄换胸羽、腹羽,45-50日龄换头羽、背腰羽,45-55日龄换翅羽,50-70日龄换主翼羽、副翼羽,70-90日龄换羽,90-100日龄全身羽毛长齐。成年公鸭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3.11%,母鸭73.60%;成年公鸭平均全净膛屠宰率68.10%,母鸭58.80%。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鸭平均开产日龄:春孵鸭148天,秋孵鸭190天。平均年产蛋175枚,平均蛋重70克。平均蛋壳厚度0.29毫米,平均蛋形指数1.41。蛋壳乳白色,少数浅绿色。公鸭性成熟期135-165天。公母鸭配种比例1:(10-15)。平均种蛋受精率84%,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3%。公鸭利用年限1年,母鸭2-3年。

六. 贵州省 黔西南州 晴隆县 晴隆脐橙

晴隆脐橙,果皮橙黄,油胞发达,光洁色鲜,果心小,果肉细嫩化渣,酸甜清瘦,果汁充足,果味较浓,具有微香。主产于贵州省睛隆县,多分布于海拔750~1100米的河谷地带及半山台地。产地气温较高,年均气温 16.1~18.2℃,≥10℃的年积温4933~6033℃;相对湿度 82%左右,年降水量 1150毫米以上,土质多紫色沙壤和黄壤,表层结构良好,土层深厚肥沃,富含钾。所产黄果为圆球或扁圆形,纵径6.25厘米,横径7.41厘米,平均单果重179.65克,果皮厚0.47厘米,果心小。半充实,中心往软,部瓣易剥离,可食部分占全果重量的66~72%。每100毫升果汁含糖6.00~8.89克,酸0.5~1.26克,可溶性固形物9.0~12.0%。其以鲜食为主,十分可口,亦可制成原汁、饮料。据一成车三年劝诫府志记载 ,晴隆脐橙距今已有100多年栽培历史, 1982年在全国柑桔鉴评会上获全国地方科举优良品种第二名。

晴隆脐橙距今已有100多年栽培历史,多分布于海拔750~1100米的河谷地带及半山台地。产地气温较高,年均气温 16.1~18.2℃,≥10℃的年积温4933~6033℃;相对湿度 82%左右,年降水量 1150毫米以上,土质多紫色沙壤和黄壤,表层结构良好,土层深厚肥沃,富含钾。

晴隆脐橙果型整齐、端庄,色泽橙紅、艳丽,果面細膩,肉质脆嫩,汁多,风味浓甜,香味独特,回味悠长,鮮食极佳。具保健作用,长期食用有软化血管,增强心脑机能,预防癌症、中风糖尿病、便秘等作用。耐贮运,货架寿命长,产品在常温下贮藏到第二年四月而风味不变,达A级绿色食品标准,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晴隆脐橙主要产地晴隆县柑桔场建于1975年,1986年经贵州省农业厅批准为地方国营柑桔场,归口农垦系统,资产总额2350万元,固定资产1478万元,经营管理果园面积6100亩。以县柑桔场为依托的脐橙基地被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命名为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基地生产的“晴珍牌”晴隆脐橙经农业部批准获绿色食品标志;1999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华名果等奖项。2006年“晴珍牌”商标被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2008年晴隆脐橙获黔西南州优质农产品称号。

七. 贵州省 黔西南州 兴仁县 一棒雪

棒雪是贵州著名甜味小食品。原料配方:白山药300克猪肥膘100克油酥核桃仁25克花生米25克熟芝麻5克豆腐皮1方块白糖200克猪油25克

制作方法:1.将山药蒸粑捣成泥;将猪肥膘斩碎;将核桃仁、花生米都切碎。2.将锅放在火上,下少许猪油烧化,倒入山药泥、猪肥膘、核桃仁、花生米和白糖(100克)合炒,炒到猪肥膘熟透都成了泥。3.将豆腐皮铺在碗底,将炒好的泥倒在豆腐皮上,上笼蒸透,取出翻扣在大盘中,取去豆腐皮。并将多余的100克白糖加少许水熬成卤汁,倒在大盘中,再撒上芝麻即成。

产品特点:色白如雪,香甜可口,有益脾胃,滋补肝肾。

八.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麻辣臭豆腐干

麻辣臭豆腐干

黔西麻辣臭豆腐干是黔西县传统风味小吃,早在明初水西城(今黔西城关)民族繁居之地的人们就喜欢吃麻辣臭豆腐干,云贵川宣慰使奢香喜爱的“阿牌犀牛角”,即臭豆腐干,“犀牛角”即辣椒。臭豆腐干的制作是豆干切开一口子,灌进肉沫、葱花、辣椒粉、花椒粉和适量食盐味精,放进油锅内炸煎而食。或不用灌肉和其它佐料,只用鉻锅涂抹上菜油后放在火炉上,用细火慢慢烙炸,再用干辣椒面与花椒粉、味精粉、食盐拌合后,将豆干切小块蘸辣椒面食用,既开胃爽口又香味十足,麻辣锦香。如对酒而食,更是妙味无穷。

豆腐的另一种食法,用白碱或荞灰腌制豆腐,鉻锅烙至里面化汤后蘸拌好的辣椒面食用。也可将腌制好的豆腐切开一口子,灌进拌好的肉沫香料,用糍粑摊成薄片包好豆腐再烙而食,更是可口,还可用豆腐皮包辣椒盐豆腐以及油炸辣盐豆腐团烙食,皮脆内化汤,味道鲜美独特。

九.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羊场茶食

羊场茶食

黔西茶食早为清宫御点,由晚清宫廷御点师后代张女尼在黔西羊场乡秘授女徒张二和尚,后又传至羊场民间。其制作只要以上等糯米为原料,水泡40天,每三日换水一次,晾干碾成粉,拌水提成块,煮成蜂窝装,取出放石碓内搅拌至翻泡,按比例加野小豆根粉搅匀,铺于案板上晾干后,剪成各种图案花样穿挂,晾干用混合油浸泡数分钟后放于扇勺内用热油淋,直至膨胀定型食用,此品入口酥脆香甜,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和席上美食。

羊场茶食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的特色美食。茶食,因其色、香、味具佳,入口酥脆香甜,且有健胃醒酒之功效而成为人们饮酒时用以佐食的风味佳肴。

羊场茶食制作方法考究,在低温下将优质糯米泡上45天左右(3—5天换一次水),捞出滤干后用碓舂成面粉,用箩筛后将面和水捏成圆形薄面粑,放到沸水里煮到起蜂窝状,捞出后放到碓里搅拌,直到起泡后将备好的去皮细捣烂的野小豆根等植物放进去共同搅和,搅拌到又起泡,能在搅棒上挂片时,捞出分大小块放在洒有干面粉的木板上摊开晾干,5、6天后将半干的面片剪成各种形状,如:鱼、兔、鸟、蝴蝶、或剪成条,编成绣球、花形等,再继续晾干即成。

“茶食”的名称始于宋代,泛指佐茶食用的糕点,在清乾隆年间作为进贡食品传入宫中。而传入黔西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茶食为晚清时期由“御点”制作后代——四川人杨大娘(又一说法为张姓女尼)传入,因其先辈曾是宫廷御点师,在宫里专门负责制作茶食,告老还乡后,因违抗宫廷禁令将茶食制作工艺传到民间,从而导致其家庭遭诛连,杨大娘逃生后讨饭到贵州黔西,在偏僻的羊场乡出家为尼,居住在羊场乡文昌阁里。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清朝政府被推翻后,当年的杨大娘成了老态龙钟的老太婆,她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不久于人世了,而且羊场又远离京城,天高皇帝远的,不必担心朝廷会追究了。于是,偷偷做了“茶食”祭祀自己被诛灭的祖先,祭祀后的“茶食”她自己一人吃不完,就分给文昌阁里的尼姑和附近平常对她很接济的村民们吃,大家吃后赞不绝口,都说不愧为“清宫御点”,纷纷要求向她学习这一工艺制作方法。盛情难却之下,杨大娘决心将茶食的制作工艺传出,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茶食”是黔西县著名风味小吃之一,其保健性对人的健康有益良多,对茶食工艺的研究有助于黔西风味小吃市场的拓展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2006年6月,羊场“茶食”被黔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麻辣大头菜

麻辣大头菜

“麻辣大头菜”色泽鲜红,麻中带辣,入口香脆。

配方:花叶子大头菜、糖水、食盐、味精、花椒粉和辣椒面

制作工艺:将大头菜削去须根洗净、晾干,用盐揉后入坛封一个月左右,即可取出切成薄片或丝形,拌入适量糖水、食盐、味精、辣椒面和花椒面即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