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西韩城龙门镇特产 陕西韩城特产礼盒送人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西韩城龙门镇特产 陕西韩城特产礼盒送人更新时间:2024-01-26 17:36:01

一. 广东省 惠州 龙门县 龙门草菇

草菇又名禾菇、秆菇,历来是人民喜爱的高级食用真菌之一。龙门鲜草菇个体肥大,呈圆筒形,肉厚实爽脆,味甘甜可口,且含有一定量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龙门县生产草菇,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60年代开始出口香港、美国和东南亚。出口最多的年份是1982年,全县年出口干菇4.74吨。

至2002年止,龙门鲜草菇年总产量约60吨,主要分布在龙城、王坪、平陵等地。产品有鲜菇和干草菇两种,干草菇包装有250克和500克两种。

二. 广东省 惠州 龙门县 南昆山毛茶

南昆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境内,与广州市辖区的增城、从化交界。南昆山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也是重点保护的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国避暑天堂”、“珠三角后花园”,其森林覆盖率达98%,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最具药用和饮用价值的要数南昆山的珍贵:当地人称“百岁茶”的【南昆山毛茶】了。

【南昆山毛茶】,学名【南昆山可可茶】,经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鉴定表明,南昆山毛茶有特殊的饮用药理功能,是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尚未发现的一种天然无咖啡碱的珍稀茶叶资源。

中山大学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认为【南昆山毛茶】生物碱的组成由3%~6%的可可碱代替了3%~5%的咖啡碱,不论晚上何时饮用,都不会影响睡眠。

在众多的【南昆山毛茶】制成品中,又以【黄翁】所制作的【南昆山毛茶】最为正统:黄翁制茶所用的茶叶,采自海拔1188米以上高山云雾处,再运用黄翁祖传的独特炒茶工艺,经去涩、炒干、搓揉,制成茶品,冲泡品茗,甘凉微甜,饮后喉部回甘。

南昆山人传统喜欢饮这种茶,故寿星众多,“百岁茶”由此得名。据现代科学研究,【南昆山毛茶】具有清热解毒、清血脂、稳血压、降血糖等功效,常饮益于健康。在进一步研究中,还发现【南昆山毛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三.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渭南鸡蛋醪糟

醪糟重在作醅。江米泡入净水缸内,水量以淹没米为度,夏泡八时,冬泡十二时。米心泡软,水空干,笼蒸半时,以凉水反复冲浇,温度降至三度以下,空水,散置案上拌糯粉,装入缸内,上面拍平,用木棍在中间由上到底戳一个直径约半寸的洞。后,盖草垫,围草圈,三天三夜后醅即成。
卖主多老翁,有特制小灶,特制铜锅。拉动风箱,卜卜作响,一头灰屑,声声叫卖。来客在灶前的细而长的条凳上坐了,说声:“一碗醪糟,一颗蛋”。卖主便长声重复:“一碗醪糟,一颗蛋——!”铜锅里添碗清水,放了糖精,三下两下烧开,呼地在锅沿敲碎一颗鸡蛋打入锅中,放适量的醪糟醅,再烧开,漂浮沫,加黄桂,迅速起锅倒入碗中。要问特点?酸甜味醇,可止渴,健胃,活血。

四.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陕西青茶

陕西绿茶统称"陕青",栽培历史悠久。主要产于陕西南部的紫阳、安康、岚皋、平利、西乡的十多个县区,这里是全国的主要茶叶产区之一。陕青是将刚摘下来的鲜嫩茶叶,经过刹青、揉捻、焙制分筛等工序精制而成。因此,茶叶柔嫩,含芳香油多,具有条索匀整,色泽绿润,水色清澈,饮入口中鲜爽香醇,回味甘纯。以紫阳宦姑毛尖、白家河园炒青、平利三里亚炒青、岗皋龙安寨烘青和西乡子午仙毫,因采制精细,风味特异而富有名气,尤其是紫阳的富硒茶因具有多种医药功效而称为名优佳品。

五. 广东省 惠州 惠东县 龙门溪笋

龙门溪笋

西溪笋栽培历史悠久,相传四百多年前,明朝弘治年间开始种植竹笋,并将母竹上长出的幼嫩竹笋煮熟鲜食或加工制作笋干食用。因其产于龙华与左潭两镇交界的西溪,故称“西溪笋”,而以西溪鹿庵村的甜笋品质上乘,尤为著名,列为上等名菜。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产品是笋干,已销往港澳市场;80年代开始生产溪笋罐头,销往广州、深圳、香港及日本等地;90年代,主要产品鲜笋、笋干,销往省内外,港澳地区。西溪笋鲜笋体大肉厚,肉质鲜白肥嫩、爽口,传统用鲜笋加工制作的干笋衣薄而透明,肉质爽脆、清甜甘滑。西溪笋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胺基酸以及磷、铁、钙、镁等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并有减肥、降血压、健体等功效。

2002年龙门全县种植笋竹面积4200公顷,年鲜笋产量为3.5万吨,笋干产量96吨。而以左潭镇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龙华镇、王坪镇、天堂山镇。

六. 广东省 惠州 龙门县 蒜蓉观音菜

蒜蓉观音菜

观音菜:溪石孕育清甜菜观音菜是南昆山特有的一种石蒜,生长在海拔三百米以上的山溪边、石堆中,叶子类似韭菜,味道微辣、淡香,可以作为佐料,一般都用来做主菜。观音菜有个神奇的传说,早年南昆山遇到大旱时,受观音大师的甘露滋润长出石蒜,帮助人们度过危机,人们为了纪念观音,便把石蒜称为观音菜。

观音菜的做法很多,但是蒜蓉做法最能吃出它的独特味道。丹枫寨的师傅先将蒜蓉炒香,再放入观音菜,快速翻炒一两分钟,出锅。这样做出来的观音菜清甜爽滑,嚼在嘴里只感觉到齿颊之间满是浓浓的乡野之气。

七. 陕西省 铜川 宜君 剁剁

剁剁,是一种面食,有荞面,白面两种,农村人干活回家晚了,来不及擀面的一种“偷懒的”方法,只需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吃上美味的面条。

八.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大红袍”花椒

大红袍花椒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艳、味浓香辣、回味无穷、杂质少、纯度高、颜色红、麻味足、无污染,既有祛风、除湿、驱虫之药用,又是去腥、提香、美味之调料。久富中华名椒之盛誉,2000年韩城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2004年8月31日,韩城大红袍花椒首家获国家质检总“花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韩城是全国质量最好、效益最高、产量最大的优质花椒基地市。韩城大红袍花椒“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艳、味浓香辣、品质优良”。尽管全国其它地方也同样栽植花椒,但一经对比,唯韩城大红袍独享有“中华名椒”之美誉。历来商贾争购,名厨选用,年年收获,岁岁畅销。目前,韩城花椒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拥有3900万株花椒林系,总产预计达到1560万公斤,整个效益期全市花椒年产值预计可以达到3亿余元。

九.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陕西凉皮

陕西的风味小吃中,“凉皮”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男女老少爱吃,尤受年轻姑娘欢迎,一年四季都有卖,夏天吃的人更多。西安的大街小巷,陕西的每个城镇,乃至乡村,到处都有卖凉皮的。一张桌子,几个小板凳,就是一个凉皮摊,只要有卖的,就有人吃,凉皮以其棉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不但是街头小吃,而且登上大雅之堂。在陕西各大饭店、饭庄、酒楼经营的陕西风味小吃和陕西风味小吃宴中,凉皮是必不可少的。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都有凉皮,但却因做法、吃法、调料、用料上不完全相同形成四大流派汉中米面皮

汉中属陕南,盛产大米,用大米面做面皮是汉中人首先发明,历史悠久。所以汉中、城固等地的米面皮在陕西、西安有很高的知名度,卖面皮的往往要打出汉中米面皮、城固米面皮以招揽客人。因风味独特,吃的人很多。

秦镇米面皮

秦镇是长安县的一个镇,离西安很近,秦镇的米面皮也有悠久的历史。秦镇米面皮和汉中米面皮的区别主要在软硬和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十分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和辣椒油。秦镇的米面皮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制作很讲究,辣椒面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复熬制,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红,越熬越亮。秦镇人自称他们制作辣椒油的方法是别人学不去的,所以秦镇米面皮的味道别人也就无法相比。同时,秦镇的米面皮比汉中米面皮要稍硬,更适合一些年轻人、中年人。在西安,秦镇米面皮经营者也很多,有小摊小店经营的,更有开大店经营的,位于南稍门的一家秦镇凉皮已开了好几家连锁店。

回民麻酱酿皮

在陕西农村,也有用小麦面蒸凉皮的,农村人一般叫酿皮。酿皮的吃法和做法和米面皮无差异。但在西安回民中,酿皮的吃法却与众不同,它除了放醋、盐、味素、辣椒油外,还要放芝麻酱,吃来又别有风味,所以在西安,人们又把回民的这种凉皮叫做麻酱凉皮。

歧山擀面皮

歧山梢子面是陕西面条中佼佼者。歧山人的凉皮做法也很特殊,米面皮和酿皮是把面调成糊状,放在特制的铁笼上蒸。而歧山擀面皮则是先擀成面,然后再蒸,蒸熟后再切成比凉皮稍宽的条状,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样,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擀面皮口感较硬,韧度高,有筋性。宝鸡一带的人都喜欢吃,近年来在西安也很流行。

凉皮一般是凉吃的,近年有好事之人把凉皮热着吃,即现蒸现吃,故有人把它叫热面皮,味道又很特殊,还颇受市场青睐,看来任何小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十.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韩城“大红袍”花椒

韩城“大红袍”花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韩城“大红袍”花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韩城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返回以盛产“大红袍“花椒而闻名国内外的陕西省韩城市,历尽8年艰辛营造的“百里双千万株花椒基地”最近通过了省级达标验收。至此,韩城市成为全国首家花椒基地达标县(市),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的花椒生产基地之一。韩城是司马迁的故里。早在六七百年前就开始栽植花椒.1985年,市委、市0决定,抓住达一林品优势,充分利用山区和梯田地硬,因地制宜,见缝插椒,建设“百里双千方株花椒基地”。到今年8月,韩城市已栽植成活花椒2370株,花椒年产量由1万公斤猛增到200万公斤9.产品畅销国内外。大面积栽植花椒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今年花·椒收入2800万元,全市农业人口人均收入110元,占全市人均纯收入的20%。主要产椒区年收入上方元的有129户,上5000元的超过1000户,农民称花椒为“金豆豆”.农村也流传着“家有百株椒,年进千元富”的谚语.由于花椒大多在田埂栽植,实现了椒、粮双层生产,土地利率提高了30一40%,使昔日荒芜的田埂寸土生金。同时,花椒树也有效地改善了’生态条件和农田小气候。据西北林学院对韩城椒区调查,花椒根系有效地控制了田埂滑塌,减轻水土流失,效果达60%.花椒栽植区与无椒区比较,生长季节平均降低风速30.25%,空气相对湿度增加4%,蒸发量降低25.7%。15年全椒树土壤中氮、磷、钾养份含量,较无视区高出以3%、87%和127。9%。花椒的大面积栽植也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国家和省、地、市林业科技人员协作联合,近几年攻克了花椒研究课题9项,其中,花椒窄吉丁虫的生物学和综合治理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我市百里林带花椒飘香 一条“红腰带”年收一亿元每年八月中旬,百里花椒基地就飘出迷人的椒香,据市农林局测产,今年“大红袍”花椒总产将达到450万一500万公斤,届历史最好年份。这条缠在浅山区的花椒“红腰带”又将给我市带来1亿多元的收入。“大红袍”花椒是我市历史名优,被誉为“中华名椒”,自80年代开始,我市把花椒作为灭荒造林的主要树种,使3000多万株花椒在荒山、荒坡、脊薄耕地、山源地埂和路渠上扎根。花椒的大面积栽植给农村特别是浅山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去年,花椒总产达到350万公斤,经济收入8500万元,全市农村人均花椒年收入达到336元。有4000多户浅山区农民仅花椒一项年收入上万元,最高超过lo万元。我市花椒产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是全国最大、效益最好的花椒生产基地。我市花椒的持续高效发展,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我市,花椒的科研和生产同步进行。低产林改造、病虫害研究一直居国内领先平。在大部分花椒进入盛果期后,花椒综合利用开发研究又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人员研制开发出“花椒精”产品,填补了国内外花椒产品开发的一项空白。“花椒精”现已被国内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广泛应用。花椒的深加工每年为我市带来收入2000多万元( 韩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