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全部河池特产 河池特产有哪些值得带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全部河池特产 河池特产有哪些值得带走更新时间:2024-01-11 16:28:39

一. 广西 河池 南丹 丹泉酒

地处云贵高原南缘的河池市南丹县,是广西区域性高寒山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以“桂西第一奇胜”赞誉南丹美景。优美的生态名酒为酿酒提供了天然的环境,使南丹成为全国罕见的纯生态白酒酿造产地之一。丹泉酒以“色泽清澈明亮、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醇香、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风格著称。2003年,广西丹泉酒业成功改制,发展加快,为打造中国名牌、做强广西酒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丹泉酒业提出了打造“广西第一,全国十强”的奋斗目标。

丹泉酒是广西名牌产品,多次荣获优质食品奖。2004年,被评为广西知名商品和消费者信得过产品,丹泉牌商标被认定为广西著名商标。

丹泉酒产于广西南丹县城郊,地处云贵高原南缘,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9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极为适宜微生物群发酵、产酯产香,酿造优质大曲酒。丹泉酒以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玉米等五种粮食为原料,配以林海覆盖的丹泉洞优质泉水,采用传统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酿造,经长期贮存而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技术工艺,赋予丹泉酒“酱香突出,入口醇和,空杯留香,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广西地处亚热带,由于受到炎热的气候条件的制约,难以生产优质名酒,南丹是广西区域性高寒山区,其得天独厚的酿酒条件在广西绝无仅能有,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广西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到丹阳泉酒业视察时指出: “广西的中国名酒寄希望于丹泉”。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陆兵称赞丹泉酒为“广西第一酒、广西接待用酒”。

广西丹泉酒业有限公司前身是国有南丹县酒厂,创建于1956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白酒生产历史中,虽然开发出优质名酒,但由于受到体制的影响和场地的制约,年产不足100吨。为发挥品牌优势,做强做大丹泉酒业,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广西丹泉酒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7月购买了南丹县酒厂的全部产权,投入3亿元资金进行迁址技改扩建,项目工程将于今年底全部建成投产,达到年产丹泉酒酱香型3000吨,浓香型13000吨,米香型酒4000吨的生产规模,年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把丹泉酒业建成广西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把“丹泉酒“创立为中国名酒品牌。

广西丹泉酒业建设工程是全区重点技改项目,区、市、县三级领导对项目建设都非常重视,区党委曹伯纯书记、区人民政府陆兵主席等领导多次亲临建设工地视察指导。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项目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4月2日,浓香车间第一条生产线已投产运行。2005年7月酱香车间第一条线也投产运行,2006年2月米香车间两条生产线投产运行。高端品牌的丹泉酒于2005年12月26日正式上市,改写了“广西没有高档白酒的历史”。

二. 广西 河池 南丹 南丹长角辣椒

南丹长角辣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南丹羊角皱椒产于广西南丹。

果实长、皮质薄、颜色鲜、油分大、辣味强、且香味浓。羊角皱椒可当多种菜的佐料。此外,它还能当药用,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之效,主治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等疾病。辣椒粉还是配制十滴水的重要原料。如被毒蛇咬伤、临时紧急救护的方法可生嚼辣椒11-12个,嚼烂后敷于伤口处,可以消肿定痛去毒。

南丹种植的长角辣椒是南丹本地群众经长期选育出来特有的辣椒优良品种。长角辣椒在南丹种植历史悠久,以其角长、肉厚、香甜、辣味适中而享誉盛名,因此而特称“南丹长角辣椒“,属于辣椒科中的优质品种。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南丹长角辣椒优良的特点离开南丹地域种植则变种变味.

南丹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9οC,年平均降雨量为1375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257小时。辣椒主要种植于海拔800-1000米之间的丘陵坡地,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凉爽、降雨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达8℃左右,白天极端最高温度26℃,晚上仅18℃左右,农家晚上还需盖棉被。由于气候凉爽,种植辣椒基本无虫害,不用施农药,辣椒无药害残留,同时全部用麸肥、草木灰、农家肥种植,不施化肥,是名符其实的绿色食品。南丹长角辣椒由于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因而使其出落得既红又长、椒肉肥厚丰满、结实秀美,极为惹眼。成熟的长角辣椒一般长18-20厘米,最长可达26厘米,颜色鲜红,辣度适中,辣中带甜,甜中带香,可谓香甜可口,可直接做佐料,休闲小吃,也可当作菜椒食用。经自治区多年的品质评定,均把南丹长角辣椒评定为地方优良品种。据广西技术监督局强化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分析鉴定,南丹长角辣椒含有19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干椒氨基酸含量达11.27%,其中天门各氨酸1.48%,谷氨酸1.58%。维生素C达71mg/kg,,总糖13.8%,蛋白质13.56%,辣椒素适中,各项主要指标优于同类产品。

长角辣椒何时开始在南丹落户,无法从史料上考证,据说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可说是历史悠久,已成为南丹农户必种必食的一种产品,人们炒菜一定要放辣椒,变成了必须的佐料,不少的农户还当作菜食,长期以来,人们谈到南丹,定会立即提起长角辣椒。长角辣椒在南丹县已广泛种植,收获季节“家家堂屋堆辣椒“,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一被长角辣椒占领,便是南丹农村一景。在此时节,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及本地老板都云集南丹,形成长角辣椒抢购战。

南丹长角辣椒还出口马来西来、斯里兰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广西传统出口产品之一,享有盛誉,获得国家优质产品奖的桂林三宝中的桂林辣椒酱,其主要辣椒原料就是南丹长角辣椒。南丹县食品厂生产的辣椒酱,曾获得自治区优质产品奖。

国内外专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多次考察南丹长角辣椒的种植,南丹县委、政府也把长角辣椒开发作为贯彻自治区“1234610“工作思路的具体化任务,作为南丹一个重要品牌经济和扶贫的一个主要项目来抓,制定了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成立专门机构,拨出专款来扶持发展,整个项目在区内外有着相当的影响。

95年以来,全县每年种植面积达15000亩以上,产量每年达600万公斤,2000年已种植20000亩,预计产量800万公。

长角辣椒从种植到加工、到流通,覆盖全县的八个乡镇,16万农村人口,是南丹农村脱贫致富和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长角辣椒的生产也不同程度地带动了交通运输等有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了长角辣椒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一条龙的良性循环。南丹已实现村村屯屯通公路,黔桂铁路和大西南通道210国道横贯南丹全县,交通方便,因特网等已开通,信息灵通,通讯发达。有较好的流通环境。

㈢、从业人数

全县参与种植、加工、流通及服务的人员1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21万人的76%。

㈣、销售地区

南丹长角辣椒重点销往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区内的桂林、梧州、南宁、柳州等大城市,出口马来西亚,斯里兰卡。95年以来,每年外销达500万公斤以上,99年销量达600万公斤。南丹县建有长角辣椒食品加工厂和长角辣椒脱水保鲜处理贮藏库,保证了辣椒的购销和加工。同时各乡镇供销社都有与外地客商建立有辣椒购销关系,有购销队伍。县委县政府把辣椒销售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㈤、利税

1999年全县长角辣椒生产产量600万公斤,生产及加工产值2200万元,直接利税1200万元,税250万元。2000年预计产量800万公斤,生产及加工产值可达2600万元,利税1500万元,税310万元。

㈥、在本地区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1999年南丹县长角辣椒生产总产值为2200万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产值6亿元的3.7%。随着县委、县政府把它当作品牌经济来发展,南丹长角辣椒的生产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幅度上升。

三. 广西 河池 凤山县 活血

活血

在壮乡,每每杀猪、宰羊的总少不了要做“活血”。听老人讲,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活血”做成功的,要看一个人的命,有些人的命无论如何就是做不成“活血”,这种说法可能有点迷信,但是客观地说做“活血”绝对是一项技术活。

步骤:杀猪时取新鲜血,加入适量食盐,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待配料做好后,取温水将血稀释(要搅拌一下),待血凝固后加入配料即可食用。

原理:凝血酶在一定的理化条件下才能起作用)

杀猪取血时,加入一定的食盐(应放多一些,感到比较咸才得),由于盐度大,凝血酶不起作用,血无法凝固(大量的盐相当于是抗凝剂);加入温水(记住!是温水,和人的体温一样左右的温度,拿手试不应当感到烫),把血稀释了,盐度也被稀释了,凝血酶有了适益的盐度和温度而起作用,血就凝结了。

作关键:1、先把盐放在容器中再取血,取血时要不停搅拌,使盐全部溶解即可。2、加的水温度要适宜,如上所述。3、加水应从少到多加,一般来说,血不结往往是加水不够,而不是加水太多,如气温合适,加冷水都可以结。

正常情况下等十分钟就可以判断“活血”是否做成功了,方法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一看二动。看就是看碗里的活血是否结成硬块,如果成功的话,那“活血”就像豆腐酪一样,鲜红中带着透明,但这样通过看的方法判断只适用那些制作“活血”的高手;动就是倾斜一下碗,如果活血不动就成功,如果活血流出碗那就失败了,当然也不要灰心,这样不成功的作品也不浪费,拿到锅里煮开了也可以吃,但是就没有了“活血”的味道了。

“活血”是地方特色食品,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吃,所以吃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自愿的原则。

四. 广西 河池 环江县 河池环江香猪

河池环江香猪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河池环江香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环江香猪,产自环江县东兴乡、明伦乡,那是香猪的发源地,有专供烤香猪的禾草,烤出的味道绝对独一无二,香脆嫩滑,是环江之一。

环江香猪作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宴席上的珍馐,以其独特的鲜香风味而饮誉大江南北,名扬五湖四海。

——独特地理环境的产物。据民间流传,香猪在环江安家落户始自明朝,可谓历史悠久。环江一带的明伦、龙岩、驯乐等乡,地处九万大山腹地,属环江县的边远高带,大部分是海拔500-800米的峰丛峪地,土石山区地面日照时间短,作物生长期长,交通闭塞,山路遥,在这样独特的环境条件下,导致了这个微型地方猪种的形成。6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不进步,人们以解决温饱为目的,倾向于饲料养体型大、生长快的良种猪,把体型矮小、生长缓慢的香猪品种打入冷宫,致使这一珍种从那以后数量大减。1978年暨南大学实验动物所与环江县畜牧部门合作,重新挖掘正宗品种,立项研究,借助于宜北那悠闲的青山绿水和宜人的气候,用富有的杂粮豆类和集山川灵气而成的山藤野菜,作为香猪的主要饲料,再配以适量的、独在而珍稀的香糯、香粳喂养,以圈养为主,日喂两餐。经过几年的合作开发,终于成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讲究营养美食的饮食转向,从而使这个猪族中的“名门贵族”重新博得人们的厚爱,并获得较快的发展。

环江香猪除了生活存于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享受用独有的饲料外,还由于“世代相袭”的闭锁繁殖手段,杜绝外血统的导入,从而造就了“黑珍珠”、“肥冬瓜”的特异体貌:一是矮小,一般二月龄体高19厘米,体长40厘米;二是体黑,从头到脚一身黑,就连坚硬的蹄子和细细的毛尖,也都油黑光亮;三是皮薄,乳猪为0.05厘米,成年猪为0.16厘米;四是骨细,仅占体重的7.9%;五是轻型,双月断奶重4-8公斤,成年体重60公斤左右;六是耐劳,调运乘车两天两夜,经受千里饥渴,很少昏亡。香猪以上的特有种质,遗传基因都已十分稳定,没有变异。

环江香猪一般6公斤左右宰杀最为理想。烫去毛后,用糯米稻草烧燎至皮呈金黄色。其肉或烧烤或清煮均可。烧制的清脆可口,香气四溢;白切的鲜嫩可口,清香飘逸。两者均无腥味,多吃不腻。但佐料不可缺,白切香猪食用时必须制作一碗配有醋精、马蹄香、生姜、辣椒、香蓼、葱白、蒜泥、豆腐乳、饼干粉末、香油等佐料的盐蘸,使其味更美。年节宴会,助你食欲大进,酒兴陡增,若不自我克制,将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环江香猪不仅肉嫩味美,而且营养成分也独具一格。

环江香猪的轰动效应,环江县的“父母官”们看在眼里,喜上眉梢。1993年秋,办公大楼传出了令人振奋的决策:立即成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开发总公司”;力争两年内实现四个“万头香猪乡”。紧接着,县香猪开发总公司与福建省莆田市德发汽车营运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书,联合在环江建立香猪饲料养基地和香猪批发市场,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服务,条件成熟时兴办香猪罐头的明伦、东兴、龙岩、驯乐等乡相继成立了香猪开发公司,组织发动这几个乡的群众,家家户户成为饲养香猪场。目前,明伦乡已实现了“万头香猪乡”。

俗话说:“一家养女百家求”。1994年3月中旬的广西国际民歌节经贸科技商品交易会,环江香猪誉满邕城。毛南山乡展览厅的“天下美食,环江香猪”八个充满诱惑色彩的大字,引各地商贾竞折腰。烤制香猪每斤优惠价35元,活香猪每头(6公斤)优惠价140元,送展的40多头不到半个时辰便抢购一空。广西电视台现场采访了环江香猪生产销售情况,并在交易会播出,使环江香猪在烟花三月的南宁大放光彩,出尽风头,名扬世界。目前,区内外一些出口部门及港、台商人已来洽谈合作开发,广州、深圳、惠州、顺德的一些业务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也陆续前来联系定货。

一方水土一方物。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你若到环江来,不仅可以目睹香猪市场的风采,而且可以大饱口福。再去游览那赐香猪灵气的秀丽山川,会使你回味无穷,流连忘近。

五.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山茶油

巴马山茶油

活了100多岁的巴马长寿老人从小到大常吃山茶油,这是事实;从小到大吃山茶油的人不一定能活100多岁,这也是事实。在这个微妙关系中,巴马山茶油闯出了名气,食可健身,用可美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罗乜政,女,瑶族,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尚勤村么妹寨人。1990年5月5日上午,她吃了一碗饭,喝了约200克米酒和一碗开水,躺回床上无疾而终,享年130岁。《巴马县志》记载,罗乜政身高168厘米,有几次挑100公斤的石灰到42公里外的燕洞圩卖,不觉得很累。罗乜政食量很大,最多的一餐可以吃一公斤米和1.5公斤鸡肉,平时常吃的油料包括当地产的山茶油。

许多媒体采访巴马长寿老人时,往往离不开饮食话题。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巴马长寿老人有吃山茶油的习惯,巴马境内的所略、那社、燕洞等乡镇是山茶油原料——茶籽的主产区。广西医科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山茶油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橄榄油极为相似,且相对于橄榄油,山茶油的不皂化物含量很少。与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相比,山茶油的油酸含量最高,达80%以上。油酸是食用油中一种重要营养成分。

产茶籽的树在当地叫油茶树,有开红花、白花两种。开红花的油茶树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巴马的油茶树多见开白花的。

当地有人一早起来,梳洗完毕,不给头发上护发水,也不往脸上擦化妆品,而是往头发上或脸上抹一点山茶油,头发即刻油亮,脸也光滑。以前,茶籽榨油后剩下的茶麸是民间的洗衣粉或者洗发水。巴马茶籽的出油率较高,100公斤茶籽最高可以榨出30多公斤的油。

1982年以前,所略乡福乡村人榨油用的是土造榨油机。当地人在介绍这种机器时,可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介绍者的普通话不怎么样,说的时候一帮人特别兴奋,所以每个介绍者各自做着不同的“动作”,不等别人明白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往前说下去。其间,有个人突然站起来对记者说:“给你画个图,就明白了。”

唰唰几笔,一幅榨油示意图呈现在记者眼前:大大的圆木(已被掏空“肚子”)旁站着一个人,那人举着一把大铁锤,直往大圆木上面的尖形木块砸去,一锤一份力,力从尖木底部传递到圆木“腹腔”内的木塞,木塞顺势挤压圆木内的茶籽饼,茶油就从圆木下方的孔里漏出。木塞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直到把油榨干。

圆木直径有大有小,较大的直径达五六十厘米,长6米左右,一次可榨约75公斤的茶籽。这种土法榨油,要先把油茶籽碾碎蒸熟,压成月饼状,一一塞进圆木“腹腔”。最初,每块茶籽饼约有10厘米厚,油被榨干之后,“瘦身”成一块薄砧板的样子。如此榨一次油,要花半天时间,且需五六个人帮忙,轮流挥锤,耗时耗力。

土法榨油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福乡村就有5台土造榨油机。每台榨油机一有声响,油香就满村飘,大人、小孩闻香赶来,守在油房旁,为的是得到一点茶油或者茶麸,用来吃或者洗头、洗衣。

1982年,福乡村拥有第一台电动榨油机。从这一年起,土造榨油机在该村慢慢消失。电动榨油机榨油不用什么技术,把晒干的茶籽直接倒入机器,等着盛油就可以了,出油率比土法榨油高出一倍。

村里人常常带了原料,叫当地人榨油。奇怪的是,村里人不但不用交加工费,还可以得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酬金,条件是村里人要毫无保留地留下茶麸。原来,茶麸的卖价不便宜,曾一度达到每公斤约4元的价格,榨油者就靠这些茶麸挣钱。

巴马种植油茶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中期。1962年,全县茶籽产量为51万公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年产量。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年产量稳定在100多万公斤。据巴马林业局统计,目前该县有37.6万亩油茶树,年产茶籽约600万公斤,产量依然不算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油茶树没有进行改良,亩产量只有几十公斤;二是油茶树过于亲密接触,树的光照不足;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收获油茶籽时,要刨平树下的地面。

为何要刨平地面?巴马林业局的干部说,此举实际上是农户为了方便捡籽。捡籽是当地收茶籽的传统习惯,即茶籽熟了,自然落地,人工从地上拾捡收回。刨平树下的地面虽然提高了拾捡速度,但造成了水土流失,加上农户一般不对茶树追肥,所以影响次年茶树生长。有的农户更“出格”,在收获前一个月就把树下地面刨平,其实这时候还属于当季茶籽生长期。这样“捡”回来的茶籽自然不够饱满,出油率大打折扣。这些年来经过宣传,不少农户改变了“捡籽前刨地”的不良习惯。

周涛是福乡村委支书,也是当地一名油茶树种植大户,拥有80亩油茶树林。凭借茶籽,他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他像村里许多人一样盖了平房,把收回来的茶籽挑到屋顶晾晒,楼上还盖了小屋,存放干茶籽,十分方便。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晾晒茶籽就没有这么快活。

那时候,周涛家里没有平房,能晒茶籽的地方不容易找,只好在室内烤茶籽。整个房间,甚至连着几个房间,全部立起支架,支架之上放置大大小小的竹筛,或者仅放一个房间那么大的竹筛,筛上铺满四五厘米厚的生茶籽,然后在支架下方烧微火烘烤,隔一段时间让茶籽打个翻身。几个翻身之后,用脚一踢,茶籽互相撞击的声音嘭嘭闷响,说明还得继续烤;要是声音啪啪作响,就表明已经烤干,可以入库或者出售。烤完一批茶籽,视天气情况而定,短则几天,长则两周时间,是一件很折腾人的事情。而且如此烤出来的茶籽,好像到煤矿里走了一遭,“皮肤”变得更黑,所榨出来的油也会丧失光泽。

所略乡农户收获茶籽有两种方式,一是捡籽,二是摘果。摘果是一种省事的做法,在茶籽还未自然开壳落地之前,就将其摘下,晒干后取出壳里茶籽。相对而言,捡籽更能保证所榨茶油的品质,摘果之法会增加茶油的泡沫,且油色不够明亮,出油率低一些。

不管价格多么高,福乡村的村民都会在家里存留50公斤左右的茶籽,等有空就拿到村里加工点榨油,用来自己吃。原始的山茶油带黄色,装在瓶子里,就像花生油一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工艺可以把山茶油提炼,形成透亮的山茶油,也就是今天在超市内看到的透明的山茶油。这种山茶油除了食用,还常常被人用来美容。

茶籽价格最好的那一年是2007年,当时外地老板与本地老板抢购巴马茶籽,每公斤价格由8元抬至11元,11元的价格是外地老板开出的。实际上,这一现象暴露了巴马人今天的困惑:深加工企业人士认为,原料不够,所以影响到山茶油加工;而管理部门人士及农户却说,事实并非如此,外地老板的收购价高,巴马的大部分油茶籽流向外地就顺理成章。以福乡村为例,该村60%的茶籽被外地老板买走,这些外地老板来自湖南、江西等省。这意味着,巴马山茶油加工企业之所以遭遇原料不足,关键在于自己的收购价上不去。此外,这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建成属于自己的大规模油茶树林。

六. 广西 河池 南丹 六龙茶

六龙茶,产于美丽的云贵高原南麓广西南丹县六寨龙马村,其原名为“六寨龙马茶”,后更名为“六龙茶”,其意一为产地在六寨龙马村,二取自《易经》中乾卦的卦辞“时乘六龙,以御天”,寓意运行不息。椐史考究,约800年前宋元时期,龙马村人开始植茶,栽培历史悠久。民国二十一年,国民军桂系军阀第七军参谋莫树杰将军辞官返乡,为感激祖父励志铭文教育之德,乃以祖父字号修建“子华公园”,创立农业合作机构,将龙马村栽植于宋元时期莫氏土司祖先之茶树,培植于园内、开辟茶园。期间1军内高级将领白崇禧、李宗仁、于佑任曾多次携家眷于此休养避暑、并对六龙茶评价极高,品质优异......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改良原生茶树为主,新建立的龙马茶叶基地,让六龙茶在品质上优于同类产品。目前由六龙茶业公司经营的六龙茶先后创制了“六龙白毫”、“ 六龙云尖”、“ 六龙翠片”、“ 中华玉芽”等名优绿茶,在国际茶博会上多次获奖。2010年始,又研发创制了“六龙岩赤”牌系列茶叶产品——“金芽红茶”、“金螺红茶”“传统小种红茶”、“老厂长黑茶”,其产品一面市,即受到广大消费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六龙岩赤”牌金芽红茶参加2011年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荣获一等奖,“六龙岩赤”牌金螺红茶获2012年第二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一等奖,为六龙茶的发展赢得了美誉。如今,六龙茶这一已经成为河池人外出寻亲访友的绿色名片。

七. 广西 河池 巴马 油包肝

油包肝

用猪肝、猪网油、香葱等做主料。首先把猪肝切小块,用猪网油包住猪肝,再用香葱捆绑住,放入烧热的油锅中用小火慢慢煎熟,然后捞出待用;接着把蒜蓉、番茄放入锅中炒熟,再把油包肝放进去煮5分钟,入味后即可出锅,这道香气扑鼻的油包肝就做好了。

八. 广西 河池 天峨县 芝麻剑鱼

芝麻剑鱼

    属角鱼类,因其体形似剑,身上又布满了芝麻粒大小的黑色斑点,当地人都称之为芝麻剑鱼。芝麻剑鱼一般生长在有乱石堆、无泥沙、水流缓的河段。县内红水河、布柳河、牛河等大河都盛产此鱼,年产5万多公斤。芝麻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清爽可口、营养丰富,与酸菜或金针菜作鲜汤,味道极佳,是天峨第一名菜。外地老板纷纷前来天峨收购芝麻剑鱼,使之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九. 广西 河池 南丹 南丹羊角皱椒

产于广西南丹。

果实长、皮质薄、颜色鲜、油分大、辣味强、且香味浓。羊角皱椒可当多种菜的佐料。此外,它还能当药用,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之效,主治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等疾病。辣椒粉还是配制十滴水的重要原料。如被毒蛇咬伤、临时紧急救护的方法可生嚼辣椒11-12个,嚼烂后敷于伤口处,可以消肿定痛去毒。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