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榆林市各个县特产图 榆林各县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榆林市各个县特产图 榆林各县特产更新时间:2024-01-17 05:34:22

一.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煎饼

涧煎饼是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特色小吃。在陕北众多的风味小吃中,清涧煎饼应该可以占得一席。它做工精细,营养丰富,色泽如雪,薄似蝉翼,入口绵软,暖胃耐饥,食后回味无穷。

做清涧煎饼的原材料是荞麦。荞麦富含钙、磷、铁、锰、锌及赖氨酸等矿物营养素。早在元代王桢所著的《农书》中,便有“荞麦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的记载。

清涧煎饼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把荞麦在石磨上去皮后,磨成约小米粒大的糁子,然后浸泡在水中约三四个小时,糁子微微发涨后装在一个白纱布口袋中按其比例添加清水后反复搓揉,揉出的荞麦液要浓度适宜。稀了,摊出的煎饼不易成形;浓了,摊制时容易出现龟裂。配兑好浆液后即可上特制的煎饼鏊上摊制。摊制煎饼的手法更要娴熟,慢不得也快不得。慢了,会长在鏊子上;快了,又会薄厚不均匀影响口感。别看一张直径约20厘米的煎饼只用小刮板轻轻地旋转360度即可成形,若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难摊成。

煎饼摊成后卷入猪头肉、豆腐干、豆芽菜等配料开始调制煎饼蘸汁。蘸汁是吃煎饼时吃一口蘸一下的汤水。在清涧,有“一碗蘸汁一卷饼”之说,此话固然有些夸张,却说明了蘸汁是非常的清爽可囗,沁人心肺。蘸汁是用蒜泥、姜粉、醋等原料兑凉开水调制而成,用料的多少全凭经验。近些年清涧城内的煎饼摊、煎饼馆比比皆是,真正能调出好蘸汁的却为数不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涧城内卖煎饼的只有两三家,到了七八十年代才扩展到七八家,靠卖煎饼养家糊口实属不易。因为在那个衣不裹腹、饭难充饥的年代,很多人家虽知煎饼好吃却无钱品尝,只有逢年过节才买上一些给老人或孩子解解馋。大多卖煎饼的只是一手挎着煎饼篮子,一手提个蘸汁罐子在街上吆喝着去卖。如果遇上食客,双方往地上一蹲,卖煎饼的取出小碗舀上蘸汁递给食客,然后一卷一卷地卷好食客所要的配料放在食客的碗里。吃罢付钱走人,双方倒也省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好转,人们对美食的需求越来越高,曾经走街串巷叫卖的煎饼成了高档酒宴上不可缺少的风味美食。清涧城内大大小小的煎饼馆每天都是门庭若市,供不应求。

清涧是榆林市的南大门,而煎饼也早已成了清涧美食的代表之一,很多外地客人途经清涧时,都会点着名要吃清涧的煎饼。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清涧煎饼也逐渐走出了家门。行走在榆林的大街之上,制作清涧煎饼的摊点和煎饼馆数不胜数。48岁的白永平从2009年开始在榆林卖煎饼,每年他制作煎饼用的荞麦糁子不下100袋,年收入10余万元。除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外,积蓄还有不少。白永平告诉笔者:“刚开始时吃煎饼的人并不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客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还把煎饼捎到西安、北京等地,我们夫妻二人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得请人帮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今的清涧煎饼,已经成为清涧人劳动致富的一条新门路。

二.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苜蓿肉

苜蓿肉这里的苜蓿也有人写作木须指的是鸡蛋。早年,人们避“蛋”字的讳(府谷人把1叫蛋),不说吃蛋。将鸡蛋两三枚打入碗加盐和料酒少许将黄打散,炒瓢放油炼热倒入鸡蛋翻炒,要炒散。蛋熟倒出。炒瓢放油炼七成热,加入滑好的肉丝或肉片(滑法见前)再放葱丝、蒜片、醋、酱油、盐、调味品翻炒入味,待肉炒香加入炒熟的鸡蛋,拌匀即可装盘。

三. 陕西省 榆林 靖边县 靖边羊肉

靖边羊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靖边羊肉是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靖边地区的羊从小就吃着去膻味的调料长大的,所以自身没有羊膻气,也无须用红烧、麻辣、五香等方法去刻意遮盖气味。

靖边县羊只饲养量已达100万只,年生产优质羊肉5000多吨,品种有萨福克羊、白绒山羊、小尾寒羊、杜泊羊等。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饲草资源,靖边羊肉无腥无膻,肉羊羊肉被国家有关部门认证为“有机转换产品”,是真正的陕北优质绿色食品。陕北白绒山羊以其产绒量大、绒色洁白、强度大、纤维细长、繁殖性能强等优点,被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陕北白绒山羊新品种”。

靖边羊肉

陕西省靖边县张家畔镇、红墩界镇、宁条梁镇、东坑镇、王渠则镇、中山涧镇、杨米涧镇、周河镇、杨桥畔镇、天赐湾镇、青阳岔镇、黄蒿界乡、海则滩乡、镇靖乡、席麻湾乡、龙州乡、小河乡共1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靖边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靖边羊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靖政函〔2014〕13号

靖边县地方标准:DB612725/T03-2013《靖边羊肉加工技术规范》

四. 陕西省 榆林 子洲县 油糕(米糕)

油糕(米糕)

油糕,又叫米糕,主要由糜子做原料制作。糜子有软硬两种,去壳后性粘者叫软米,性硬者叫黄米。制作时把软米和黄米按四六比例兑在一起,在水里浸泡一夜后捞出,在碾子上推压成面,蒸熟后吃,这叫甜糕。往甜糕里放枣者叫枣糕,用油炸了叫油糕。米糕吃起来软香甜美,群众尤为喜食。但凡婚丧大事、生辰满月、逢年过节都要吃糕,就连学生考试也要吃糕。糕者,高也,取谐音是祝愿人们步步升高,有喜庆吉祥之意。

五. 陕西省 榆林 定边县 荞剁面

定边、靖边风味小吃(榆林网黄河工作室整理)。将荞面糁子面用水和匀,擀成二公分厚饼,用剁刀剁成韭叶宽的长条,边剁边入锅,煮熟捞碗内。麻油烧至八成热投入宰木耳,辣面,爆出香味倒入碗内。再将酸菜汤入锅烧开后连同炸好的麻油调入面碗内即成。也可调羊肉臊子或素臊子。其滋味坚软细美、酸辣可口。

六. 陕西省 榆林 子洲县 摊黄儿

绥德小吃摊黄,是陕北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它的原料是硬黄米面或玉米面,再兑上些白面就能制作而成。因为是用鏊子摊的,于是就叫成“摊黄儿”。有的地方也直接就叫“黄”,可能是因为从它的颜色叫起的吧,因为不论是米面还是玉米面,可都是黄色的。

摊黄时要先将面粉用酵子发起,加碱调成糊就行了。现在市售的摊黄儿则多为小米面和玉米面,再掺以少许白面。面糊的调制有发酵的和不发酵的两种,发面的成品比较松软,不发面的成品则比较筋道。前者用开水将面调稀,晾凉后加入酵面发至起泡并稍有酸味,后者用温水将面调稀。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分底盖两部分,均用生铁铸成。鏊子呈中间凸起之弧状,光滑油亮;周边隆起,便于舀入面糊烙制。盖子的大小恰好扣住底部,盖顶有环,供取下或扣上。摊黄时,把黄鏊子放在炉子上,还要把火压住,火不能大,火大了就焦了。摸上油,将面糊倒在鏊子中间,面糊自己就流满了鏊子,盖上盖,片刻间,只听“吱啦”的一声,就好了,翻过来,再烙一下约1~2分钟即熟,取下盖,用铁铲铲出置箅上,稍凉后折成半圆形即成。合格的成品,色泽焦黄而不糊,味道鲜香,十分惹人喜爱。

摊黄儿的原料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荞面等,也可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

取面粉适量,调为糊状,经发酵后,用勺子舀取,均匀地倾入鏊子中烙蒸。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或“鏊儿”,为生铁所铸,分鏊身与盖子两部分。鏊子底部铸有三只矮足,鏊身呈圆形,中间凸起,周边隆为楞圈儿状,鏊面光滑,油亮可鉴。盖子为覆碗状,盖顶有环或钮,便于揭扣。烙制时将鏊子置灶炉上,待鏊底烤热后,先涂以食油,再倾入面糊儿,加盖烙蒸。烙蒸约两至三分钟后,只听鏊内水汽“滋滋”作响,表示摊黄儿已熟。这时摊制者取下盖子,用小铁铲将摊黄儿铲出,置于箅上降温,待稍凉后折叠成半圆形,即成。出鏊儿摊黄儿色泽焦黄,香甜可口,十分惹人喜爱。摊黄儿有发酵与不发酵两种。发酵的松软,不发酵的筋道。发酵与否,完全依食者的喜好而定,并可根据不同食者的不同口味儿,酌加咸盐或白糖,以及其他佐料。

摊制摊黄儿要严格控制火量。火力不够,费时;火力太猛,摊黄儿易焦糊。有经验的师傅摊制的摊黄儿,每一张都焦而不糊,色香俱佳,此亦无他,惟手熟耳。

淮宁河川,春秋为狄地,是晋公子重耳避难的地方,晋公子的随从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当地百姓现在还称淮宁河川为重耳川。传说结束十九年逃亡生涯的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奖赏随臣,可介子推却隐居绵山,不愿食君禄。晋文公赏介子推心切,于是下令放火烧山,逼其出山。大火绵延数里,三日才熄。后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被烈火烧焦的尸骨,时在三月五日。晋文公闻讯后,悲痛万分,遂下令每年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是日,举国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寒食节”从此形成。据说“寒食节”初兴时,因担心有人燃薪烧炊,各地1还要深入里闾,逐一检查各家锅灶,看是否有生火做饭者,倘有违令者,便重重处罚。这样一来,谁家也不敢在“寒食节”生火做熟食了;一些想做热食的人家也只能偷偷在“投灶口”或院子里用石块支砌临时灶堂,燃火做饭。时至现在,在一些地方,人们摊制摊黄儿时,仍临时支砌火灶摊制,多不用家里的锅灶。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在一个村庄里,鏊子这种炊具顶多也就有几个,所以“寒食节”前,人们相互传递,转流使用。依民俗,借用鏊子时,需放入筐内,并用围裙苫严,不要叫别人看见;尤其不要叫狗看见,倘不慎被狗看见,摊制的摊黄儿则易碎且乏味。此为乡里荒唐可笑之陋俗,其实是没有一点儿道理的。

在陕北一些地方,也有在四月八日吃摊黄儿的习俗,有俗语云:“四月八,不吃摊黄儿不得发,吃了摊黄儿快倒塌”(一说“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发,吃了豆腐快倒塌”)。农历四月八日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日,是日吃摊黄儿是否与纪念佛祖诞生有关,尚不得而知。

七.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调鲜菜

调鲜菜白菜心、茴子白、苤蓝、黄瓜都可调着吃。将鲜菜清洗干净,切丝(黄瓜切片)加入适量盐、干姜面、胡椒粉、味精、鸡精、醋、酱油(根据口味自选调味品,不是全用),淋入麻油或黄油拌匀。调时可加入红、绿、黄色菜丝或片点缀。

八.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陕北红枣

陕北地区土质独特,光照、气温、降雨量等自然条件适宜,所产红枣果大、肉厚、味甜、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亦可入药。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地带,能耕,能牧,能植,榆林的红枣、细毛羊久负盛名。榆林的手工艺品精巧别致,毛毯、地毯、柳编、石雕等均为热门出口商品。

商洛的山货、土品、中草药材、野生支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洛南的核桃、镇安柞水的大板栗远销日本。丹凤的干红、干白葡萄酒,商南、镇安的茶叶、生漆、商州的柿饼已闻名国内外。各县市的木耳、香菇也销往全国各地

1988年,国家林业局授予陕西佳县“中国红枣名乡”称号。陕西清涧95年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其可溶糖、维生素、淀粉等含量远远高于全国各产地。陕西绥德枣林坪的黄河滩枣素称人参果。

陕北大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之一。营养相当丰富,其主要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

陕北大红枣主产于陕北黄河、洛河沿岸的延川、清涧、绥德、延长、神木、吴堡、佳县等县。特别是绥德的枣林坪、清涧的舍峪里等地,早已是“陕北大红枣”的著名产区。据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陕北大红枣已成为陕西的大宗土特名产,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出口,销往朝鲜、港澳等地,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地位。1982年9月,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访问西安时,品尝了陕北延川大红枣,赞不绝口,次年即从延川买回枣树苗5000株,引种朝鲜。

九. 陕西省 榆林 神木市 碗砣

碗砣:采用荞麦汁在小碗中蒸煮而成,使用时加入特制的醋汁,是当地人民却终十分喜爱的风味小吃。

十.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洋芋擦擦

佳县洋芋擦擦

洋芋就是土豆。此菜加工时将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末等,同面粉搅匀,上笼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葱油或香油。若用炒锅快火炒出,其味更佳。

推荐特产